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人们在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意识到家庭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生活场所,家长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知识水平、逻辑结构水平以及家庭中教育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处世的态度,尤其是对子女个体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统称为家庭因素,这些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08-02
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有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健康。其中身体健康是根本,心理健康是桥梁,适应社会需求则是结果。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也会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会影响到适应社会的能力。
家,是我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一个完美的家庭是子女个体良好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长良好的基础,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女从小到大的身心健康,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大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就可以反映出其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家庭物质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影响。物质环境比较好的大学生不会羡慕别人,也没有自卑的心理,但是这些大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在社会的适应性上是很差的。而物质缺乏的大学生,则会有一点自卑的心理,但是有的学生可以自主调节情绪,能够从这种错觉中走出来,重新定位,能够从基础做起,反而会发展得更好。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物质环境的好坏并不会决定大学生素质的高低。
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影响。精神环境包括整个家庭的家庭氛围、父母感情基础、父母的知识水平高低,这些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家庭精神比较积极的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活泼向上的,能够处理各种困难。而从小面临父母争吵、离异的大学生心理比较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心理容易走极端。可见对一个大学生教育的好坏,家庭精神的好坏才是决定因素。因此,在诸多家庭因素中,家庭父母的精神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倾向、心理变化都是在于父母的交流中形成的,当然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当然还有一些非决定性因素,比如: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同类群体、异类群体的影响,等等。
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身心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到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是大学生进行独立生活的初期,也是日后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很多不同的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父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在这个决定作用中,遗传和后天家庭教育是家庭要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家庭因素主要指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和各家庭成员的总体状况。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很大,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婚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程度也相当高,一个良好的家庭、完美的家庭,其孩子的心理也是完美的,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对未来是有梦想的,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有信心的。相反,如果家庭破碎,孩子则是对学生、生活了无生趣,尤其是在大学生阶段对感情有不安全因素,惧怕责任,对婚姻恐惧,等等,这些都是受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不正常的家庭氛围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而且,据数据统计,大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康都是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引以为戒。作为家长不应该使自己的孩子变得神经敏感,失去安全感,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一遇到苦难就很害怕,没有向前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是畏首畏尾。这种现象证明家庭结构的好坏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好坏起很大的作用。同时,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存在不良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健康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症,到了大学阶段更是封闭、不自信,容易导致心理扭曲,甚至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最后走向犯罪。
二、家庭教育方式
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及思想德行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强制型教育方式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不注重与孩子平等的沟通,而是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爱好的理解。这种家庭教育下,家长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从而提出不一定适合孩子发展的过高的目标期望,这样会使人产生胆怯心理,当目标无法实现时又不能进行适当地调整,就会使被期望对象无法面对现实,做起事来表现出胆怯心理。
(二)保护型教育方式
父母用过分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避免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予什么。在这种环境下,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由于没有正常状态的挫折体验,这种学生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遇事不敢轻易做决定,即便自己是对的,也易受到别人左右而举棋不定。这种远离社会生活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父母的过分保护下,大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没有自主能力。
(三)放任型教育方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分宠爱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现在家庭中子女的缺乏,父母尤其是祖父辈对子女的宠爱达到极点,不分好坏一味地宠爱子女,对他们的行为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但是却忽视了子女交往的能力以及与人分享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任意妄为的心理,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和悲伤,不懂得帮助他人,等等极端的方式,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另一种则是在老人照顾下长大的孩子,长期受到老人的溺爱,“打不得骂不得”的态度也属于放任型教育,孩子会无视自己父母的管束,认为天大的事都有爷爷奶奶给自己撑腰。这种过分宠爱往往也会导致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性格和心理的养成,在日后生活中难以管教。
心理健康是个体发展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共识。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的问题。我国大学生数量多,但是就业机会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从方方面面来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排解,将出现的不良问题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合力集中在一起,一起积极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有的措施中最关键的是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尤其是父母的精神素质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08-02
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有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健康。其中身体健康是根本,心理健康是桥梁,适应社会需求则是结果。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也会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会影响到适应社会的能力。
家,是我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一个完美的家庭是子女个体良好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长良好的基础,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女从小到大的身心健康,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大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就可以反映出其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家庭物质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影响。物质环境比较好的大学生不会羡慕别人,也没有自卑的心理,但是这些大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在社会的适应性上是很差的。而物质缺乏的大学生,则会有一点自卑的心理,但是有的学生可以自主调节情绪,能够从这种错觉中走出来,重新定位,能够从基础做起,反而会发展得更好。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物质环境的好坏并不会决定大学生素质的高低。
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影响。精神环境包括整个家庭的家庭氛围、父母感情基础、父母的知识水平高低,这些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家庭精神比较积极的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活泼向上的,能够处理各种困难。而从小面临父母争吵、离异的大学生心理比较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心理容易走极端。可见对一个大学生教育的好坏,家庭精神的好坏才是决定因素。因此,在诸多家庭因素中,家庭父母的精神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倾向、心理变化都是在于父母的交流中形成的,当然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当然还有一些非决定性因素,比如: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同类群体、异类群体的影响,等等。
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身心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到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是大学生进行独立生活的初期,也是日后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很多不同的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父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在这个决定作用中,遗传和后天家庭教育是家庭要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家庭因素主要指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和各家庭成员的总体状况。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很大,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婚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程度也相当高,一个良好的家庭、完美的家庭,其孩子的心理也是完美的,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对未来是有梦想的,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有信心的。相反,如果家庭破碎,孩子则是对学生、生活了无生趣,尤其是在大学生阶段对感情有不安全因素,惧怕责任,对婚姻恐惧,等等,这些都是受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不正常的家庭氛围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而且,据数据统计,大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康都是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引以为戒。作为家长不应该使自己的孩子变得神经敏感,失去安全感,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一遇到苦难就很害怕,没有向前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是畏首畏尾。这种现象证明家庭结构的好坏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好坏起很大的作用。同时,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存在不良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健康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症,到了大学阶段更是封闭、不自信,容易导致心理扭曲,甚至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最后走向犯罪。
二、家庭教育方式
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及思想德行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强制型教育方式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不注重与孩子平等的沟通,而是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爱好的理解。这种家庭教育下,家长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从而提出不一定适合孩子发展的过高的目标期望,这样会使人产生胆怯心理,当目标无法实现时又不能进行适当地调整,就会使被期望对象无法面对现实,做起事来表现出胆怯心理。
(二)保护型教育方式
父母用过分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避免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予什么。在这种环境下,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由于没有正常状态的挫折体验,这种学生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遇事不敢轻易做决定,即便自己是对的,也易受到别人左右而举棋不定。这种远离社会生活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父母的过分保护下,大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没有自主能力。
(三)放任型教育方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分宠爱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现在家庭中子女的缺乏,父母尤其是祖父辈对子女的宠爱达到极点,不分好坏一味地宠爱子女,对他们的行为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但是却忽视了子女交往的能力以及与人分享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任意妄为的心理,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和悲伤,不懂得帮助他人,等等极端的方式,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另一种则是在老人照顾下长大的孩子,长期受到老人的溺爱,“打不得骂不得”的态度也属于放任型教育,孩子会无视自己父母的管束,认为天大的事都有爷爷奶奶给自己撑腰。这种过分宠爱往往也会导致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性格和心理的养成,在日后生活中难以管教。
心理健康是个体发展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共识。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的问题。我国大学生数量多,但是就业机会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从方方面面来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排解,将出现的不良问题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合力集中在一起,一起积极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有的措施中最关键的是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尤其是父母的精神素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