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消失的阿尔碉楼文化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甘洛县阿尔乡政府的院坝,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楼,它就是远近闻名、饱经风霜的阿尔碉楼。黄粘土筑成,小青瓦盖顶,是典型的夯土楼。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楼顶全木框架结构,椽柱黑黄相间,房檐四翘,墙体四面分布着许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楼整体呈正方形塔体状,高11米,底部长宽各3米,占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墙体厚50厘米。碉楼总共四层,楼基为一层,用于堆放物资,二、三、四层为防守站岗层,隔层为木质结构,楼梯为木板材质,每层四面均布有内大外小、内高外低的枪口洞。尽管周围是乡政府的现代办公建筑,却丝毫没有挡住碉楼的雄伟气势。
  这座碉楼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原来的主人是谁?当时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带着众多的疑问,阿尔乡原纪委书记阿木曲布带我们开始了追溯阿尔碉楼文化的寻访。
  阿尔乡因彝族姓氏“阿尔”而得名,位于甘洛县东南部,东靠马鞍山、南连波波乡、西邻石海乡、北接普昌镇,距离县城9公里,幅员面积53.3平方公里,明、清时为阿多六磨上百户乡总辖地,民国末年设政府机构,是黑彝阿助家属地。1956年民改后建阿尔乡,后经过两次机构改革,1994年恢复为阿尔乡,3000多亩水田是“甘洛粮仓”万亩普昌梯田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片富庶之地。和东南部片区其他乡镇一样,阿尔乡也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阿尔人民紧跟党的步伐,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据我所知,这栋碉楼是阿助家的,具体哪一年修的己无从查证,文史资料也没有。”阿木曲布告诉记者,因为历史原因,有关碉楼文化的资料严重缺失。“走,我们去问问村里的老年人。”
  近百岁的吉俄伟洛莫(音)老人用彝语告诉我们,她也不知道这碉楼是哪年修的,只知道17岁那年嫁到这里就有了,碉楼的主人叫阿助什布,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现年86岁的布拉阿木老人回忆,碉楼是阿助什布的父亲阿助木且大约在1890年修建的, 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因为父亲体弱多病,阿助什布17岁那年,接管父亲的奴隶主地位,成为当时最年轻、最凶狠的奴隶主,掌管属地一切事务。“执政” 13年后,30岁的阿助什布于1950年左右去世,阿助奴隶制逐步瓦解。
  关于阿助什布“英年早逝”的原因,当地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病死的;有的说是因为坏事做的太多,被毕摩联合作法收了魂魄;还有的说是被共产党秘密处置了……
  现在考证阿助什布的死因己没有太大的意义,重要的是阿助奴隶制已经终结,劳苦大众挣脱枷锁得到了自由。
  据阿木曲布讲,1956年阿尔乡政府将碉楼征用为办公场所,2006年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对阿尔碉楼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在墙体表面糊了一层“牛粪+粘土”保护墙体免遭风吹氧化,碉楼内外至今保存完好。
  今天的碉楼,虽然经过了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其巍峨气势丝毫不减当年,却是早己物是人非了。周围原始的民居早已在改革的岁月中变成了砖混洋楼,群众早己脱离水深火热的奴隶苦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健康生活。
  “还是共产党厉害,打倒了奴隶主,解放了我们,跟那个时候比,现在是共产主义生活了。”布拉阿木老人用不太熟悉的汉语竖起大拇指对我们说。
  碉楼是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政权和社会民生。在当代,碉楼是一记警钟,时刻警示人们要十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追溯碉楼文化意欲于此,并非有意揭開历史的疮疤,愿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脱贫奔康的路上一路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生活。
其他文献
1.洞藏  我不相信,大凉山  在这里洞藏了苦荞酒  洞中洞八卦阵里  苦荞苗摇落的琼浆  流淌朝露  山峰频频倒立  山体敞开喉咙  吞下酒海里的云朵  还有山尖滚下的风雨雷鸣  大渡河一墙之隔  强渡过河的战士,举起  一条河流畅饮  宿醉的喧嚣里冲锋号再度响起  彝族兄弟双手举海  把仇恨一饮而尽  搂住正义的双肩甩碗结盟  只为今天洞藏太平  昔年红色的番号贴在洞口  大凉山脑洞洞开  藏
期刊
彝地之首,甲古甘洛,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红军长征,穿山越岭。圣山吉日波,鬼山斗布洛莫,莽莽馬鞍山,滔滔大渡河。凉山北大门,峡谷直云霄,秘境之地,久负盛名。  斯甘洛也。盖炊饮始于汉,古称邛都阑县,设海棠县府,马帮商旅,路过清溪关,越巂东路,白沙河口,千年岁月,建县六十余哉。海棠花开,物华天宝,沫水为界,峡谷而为庭,成昆铁路穿越,高铁绕村而过,枕云朵而眠,山水相依,交汇五县。  甘洛美食,海棠灰豆腐
期刊
在很久以前,甘洛住着凉山有名的黑彝——甘家。甘家拥有当世最灵验的《哈体特依》(算命、占卜的书),翻阅即知晓事物原由,甘家由此而自大和狂傲。有一年甘家送祖灵,做毕(彝名“撮毕”,是祭送祖灵的仪式),请了有名的毕摩毕阿史拉则,主持祭祀。毕阿史拉则和他的女儿拉者什色到了甘家,甘家按照大毕摩规格,杀羊、打牛进行接待。拉者什色看到甘家的一个锅庄女奴杂役繁多,食不果腹,就常给她一些肉吃。  拉者什色十分美貌,
期刊
25.水族  亦是骆越的一支吗?  女人是水做的。百越上荷塘月色的瑰丽。云贵高原的奇葩,凝视前进的路。  山水如画的柳江,自然的图腾——神龛里供奉着虔诚。岭南的风景。载着皎洁,隐着月光。  那些“水书”里,是巫术的表解?亦是历史的拷问?  “旭济”古歌里: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  “活化石”站在巨人的肩上,撬动云贵的浮云,瞰视稻田,吟唱一场丰收的歌。  龙凤呈祥的剪贴,栩栩腾跃。说唱
期刊
三十年前去甘洛  在我从小的记忆里  彩云都是从北方升起  而甘洛  就在我住地的北方  曾经有段时间  我把远当成了高  远处的甘洛  被牧歌托举在空中  终于 我乘坐一列慢车  向着彩云生处  去北方的甘洛  去我梦中的高地  甘洛,不知名的兄长  慢车那天没有报站名  子夜里 窗外什么都看不清  甘洛有多远  甘洛在哪里  我的焦急投映在  同车一个兄弟的眼里  他靠近我无比真诚  兄弟 甘
期刊
知道一点彝族毕摩和苏尼文化的人都知道,彝族传说中有座“鬼山”,所有毕摩和苏尼活动都要把各种各样的“鬼”往这座山里送。这座山叫德布洛莫,深处“彝地之首·甲古甘洛”以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德布洛莫,彝语音译而来,怪兽山的意思,位于拉莫乡境内,距离县城约45公里。传说此山有200多种神奇诡谲的鬼魅,被大小凉山彝族视为魑魅魍魉会聚之所,是凉山的神秘之地。  正值炎炎夏日,跟随当地向导的脚步,由《中国国家地
期刊
在小相岭的北延部分有一群山,因出产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而得名“小药山”;在这群山之间,有一个高山冰蚀湖,因“湖里住着犀牛王” 的传说而得名“牛角海”。牛角海周围的山顶角峰林立、寸草不生,而湖边周围却是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密布。远观,牛角海犹如一颗遗落在大山里的碧珠;近看,牛角海就像一面镶嵌在大地上的明镜。这里是“驴友”徒步登山的绝美路线、户外露营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那年端午假期
期刊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甘洛,在甘洛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在海棠千佛寺的墙壁上,有红军第二先遣队当年在甘洛和海棠活动情况的文字。文字虽然粗疏,但默默记载着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在甘洛海棠一带活动的情况,睹物思情,不由让人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进入凉山,准备前往大渡河,而蒋介石也在密切关注着这条行进在高山峡谷中的红流。他明确判断到了红军的目的是
期刊
在参详人生的角度变得别有风味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窗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叫起了老伴才福仲。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
期刊
甘洛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形成带状,空间布局优越,容易形成环线,具有“一富一高”的特点。一富是指资源富集,人文自然交相辉映,各具特色,除海景外,山景、水景、气景、森景一应俱备。一高是指资源品位较高,有的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且多属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市场针对性较强。甘洛在旅游发展区位上,有州内其它县市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一是距省会成都最近;二是距峨眉、乐山等成熟的旅游区最近;三是公路、铁路通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