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美景的拍摄感悟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g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拍摄黄山美景时的感悟为主线,积极地对“艺术摄影应该仅仅只是自然美的客观再现?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主观表现?”展开思考。提出了艺术摄影可以真实再现自然之美,更可以融入主观意识以表现自然美。
  关键词:自然本身美;艺术摄影;主观表现;黄山美景
  大家知道摄影是分为各种类型的。由于其拍摄目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实用摄影三大类型。因笔者热衷于用艺术摄影做自己的创作,故长期在此范围内思考问题、探索艺术摄影的创作途径。艺术摄影要面对大自然、面对我们的生活,通过摄影艺术创作来表现大自然的美和生活中的美。但这种表现往往是以拍摄方式真实记录和再现对象,主观创作成份往往很少,这就使笔者常常会去想:艺术摄影只是为了获取客观自然美吗?
  一、黄山自然美的客观再现
  安徽的黄山之美,使它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更是摄影人向往的一个拍摄圣地。在这二十年间,笔者前后去过十次:前九次都是晴空万里,群山之巔没有一丝漂云;只是到了第十次,笔者才终于意外地看到了最想看到的黄山云海之壮景。云浮动变化多端、虚无飘渺,一片仙山苍海的景象;身在其中逸情然然,似仙人般进入到心目中最理想的仙境。数小时呆坐凝望,群山峻岭之中云起云落、气象万千,奇松怪石之上光影相映、千姿百态。笔者激动地拿起相机,跟随着云雾流动的韵律,不停地按动着快门,生怕放过任何一个瞬间中流逝的细节。此时的大自然真的是很美很美,充满艺术,慑人心魄,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被征服感,根本无法用拍摄来掌控眼前稍纵即逝的大千世界。一直在不断地期盼和想象着下一个时刻会比现在这个时刻更加精彩,还没有看到的景象有可能遠胜过眼前的境界。此时此刻,摄影者只能是充当大自然之美的见证者,所谓的创作也只能是去做最真实的对象记录。所有的变幻之美都只有你在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你照片中最出彩的那一页。
  大自然的魔力极具震撼,黄山之美迷定了我们。大家心情激动地一张又一张记录式地拍,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瞬间。这确实很投入却也很被动,冷静下来细想想:这难道就是艺术摄影的创作吗?笔者曾经买过一本黄山当地有名摄影师的作品集,内有百余幅精选的照片,他在黄山上工作并拍摄了25年,作品都很漂亮。但笔者认为其中最精彩的不会超过三幅,这不是因为他在态度和技术上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在这25年间他可能只有在拍摄这三幅作品时,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最适合的地点,幸运地见到了黄山上最精彩的那个时刻、那个美妙瞬间。笔者还曾在黄山莲花峰顶上问过整年在那儿扫地的一个小青年,请他讲讲这些年来曾看到过莲花峰上最美的样子,他想了好一阵才说在去年夏天的某个下午大雨过后云中露出点太阳,非常偶然地看到了那个最美的瞬间。妙不可言但实难用言语说出。黄山之美乃天地造化。人要是能真的见到其大美,需凭借难得的天赐良机。但就艺术摄影创作而论,如果只是迷恋和期盼着去抓拍到大自然中“那仅此一次”的超级美貌,并且长久地乐此不已的话,是否有些狭隘和被动?是否失却了艺术中的主观自我?这样真的就算是艺术摄影的创作探索?
  二、艺术摄影的主观表现
  摄影该不该去追逐并记录大自然中最美的瞬间?这对于有条件能长年累月反复拍摄的人来说,当然是完全可能的。能把大自然本身之美最真实生动地展现给大家,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摄影的纪实特性在本质上适合做这样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有大量的此类美景图片。但对于笔者,这类不具备长年累月的拍摄条件,又不想去真实地记录客观自然美,而是想用艺术摄影去追求有自我感悟和主观表现的人来说,就不太适合了,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并且也没有必要仅以“捕捉大自然本身美”作为艺术摄影创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认识上对艺术摄影创作会有如下思考:对于客观自然美的艺术表现,我们仅仅只是热衷和满足于真实记录吗?在被记录下来的最美瞬间中,会有多少是出于自己主观艺术创造的成份呢?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如果主题目标只是针对客观自然美中精彩瞬间的真实捕捉,这类创作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无我”的纪实性美景记录。虽然画面很美,带有作者的情感和喜好,但这最多只是一种以自然本身美为主有“小我”的艺术摄影记录。要是创作是以作者对艺术美的主观感受和选取为主,面对大自然本身之美,主动融合运用作者特有的艺术形式,探索出一种“有我”的艺术境界。这就可以算作是一种将自然之美融于主观艺术美的表现,乃至于创造出“大我”的艺术摄影创作。
  当然,艺术摄影肯定要表现出自然美,最好是自然之美中的大美。但这不等于只是对自然之美的记录。艺术摄影除了要呈现客观事物之美外,更要融入拍摄者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艺术特色。如果大家只是一味追求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再现性,淡化作者的认知和想象,即使有拍摄出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可能性,但这只能是一种真实再现的记录,缺乏自我创造,也根本不需要有自我创造。拍摄图片虽具有欣赏性,但只是自然之美的美景呈现,而不是主观意识的艺术创作。积累下来的图片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艺术样式,使艺术摄影趋向于世俗平庸的无我境地。艺术摄影创作更需要树立起主观意识形态,追求“有我”的境界,探索与众不同的造形与形式。不但要在大自然中求得艺术美的真谛;还要通晓和熟知先辈所做出的成绩;更要去寻找自己在艺术表现上该有的特定样式;逐步形成“有我”的艺术风格和高水准作品,才有可能触及到艺术摄影创作的内涵和本意。所以,在面对客观自然美时,更应该去探寻如何能创造出“有我之面貌”的艺术作品。
  三、中国绘画思想对艺术摄影的启迪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历来就有“师法自然”和“道法自然”之论。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沟通融合,最终在大自然中得“道”,以画笔造化出“有我”的艺术之美。现代著名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则更有“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的今世名言。海粟大师在他一生中有十上黄山写生写意的经历,以黄山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独具艺术风格的绘画精品。他自青年时就怀揣着对中国山水的感悟和激情。一次次登上黄山之顶,从最初以学生的姿态执着而认真地向黄山学习、向大自然取经,在写生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和画风技艺。直到晚年八九十岁高龄时还八上、九上和十上黄山。其真诚赤子地热爱着黄山的山水、最终化身融合于黄山的山水,在对景色写意的尽情挥洒中做到了与黄山交心、最终在画中结友的境地。造就了一个艺术大师从“师法自然”上升到“道法自然”的经典实例。
   中国大画家们成功的艺术探索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领会。虽说绘画与摄影在艺术形式和表现上有所不同,但艺术摄影的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段愈加多样化,使其在大艺术的共性上有着很强的互通性。将“师法自然”和“道法自然”的探求有效地引到当今艺术摄影的创作思考中,是非常具有启迪作用的。
   由此,我们在艺术创作探索中,首先应该认真仔细地向大自然学习,不断地了解与掌握,成为大自然的好学生,从而有机会客观再现自然之美;然后真诚主动地融入到大自然之中,不断地熟悉与领悟、渐渐成为大自然的交心好朋友,从而在精神与气韵层面上尽可能好地主观表现大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通过对拍摄黄山美景的感悟、受刘海粟大师名言的启发及体会,确实能使我们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对大自然艺术美的真谛产生更深的领会与创新探索。
  四、结语
  当下数码高科技快速发展,数码照相机拍摄加电脑软件的后期处理越发先进,过去在艺术摄影中很难实现图像再创造的技术瓶颈正被逐渐突破,操作上的难点也正在逐步解决,艺术摄影创作的主观表现也越来越变得可能实现。从“师法自然”走向“道法自然”的艺术摄影新探索,具有越来越大的扩展空间。从客观再现转变为主观表现的实验性艺术摄影创作更能使我们扩展艺术美的视野与实现渠道,使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具有客观自然美的同时,更可能具有艺术美的主观表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摄影特点和风格。因此笔者认为:艺术摄影不仅可以是客观再现自然美的真实写照,更应该是主观表现艺术美的“有我”写照。
  作者简介:吕凤显,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图像与媒体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中国高校摄影协会常务理事。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实主义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是促使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90年代,在改革开放稳固的前提下,艺术改革全面发展,大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现实主义浪潮再起浪花。黄建新在20世纪90年代十分高产,平均不到两年就出一步作品,《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和《红灯停,绿灯行》都拍于这期间,因这三部电影均取材于都市,表现了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因而被称为“城市三部曲”。黄建新的“城
期刊
摘 要:结构主义作为起源于西方表音体系土壤中的一种文学理论,在一段时间内曾经作为现代文论的标杆。然而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致使结构主义在面对东方文本时遇到了许多问题。此外,渴求现代话语阐释的中国诗学又长期缺乏一种匹配的理论。作为具有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学者,程抱一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使用了这种现代话语有效地阐释了中国古典诗歌,并兼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因子,可以说,程抱一开拓了现代话语与中国诗学的结
期刊
摘 要: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背景下,女性总是以男性附庸的方式出现。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剧中的三位女性:余欢水前妻甘虹、女上司梁安妮、女志愿者栾冰然在剧中与男主角余欢水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大众传播语境下对《我是余欢水》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身份背后的角色特定性,透过社会化和扭曲化两大要素,从人物身份、性格、行为等表象剖析剧中的女性人物塑造角色刻板化、扁平化现象。  关键词:我是余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穿越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这类电影文学作品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但还未有从媒介的视野切入穿越类影视文学的时空体叙事学研究的论文或著述。也许从媒介与人类交互主体性来看,人类在时空维度追问自身的存在是一個哲学悖论,但人类在面对西绪福斯神话式的命运时,依然坚持从方法论上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恰恰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  关键词:媒介;人类;交互;时空;蝴蝶效应;海市蜃楼  时间
期刊
摘 要:《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从铁凝的文本写作到陆小雅的电影改编,存在着共通策略——服饰话语的重复言说。文本和电影利用夹克衫到红衬衫、绸衬衫到碎花裙、的确良到红领巾的转换过程,塑造了安然这一性格鲜明的新一代青少年形象,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在理想与追求、矛盾与挫折、斗争与觉醒的碰撞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也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初期身份意识的复苏、反思与追问。  关键词:性别意识;政治意识;集体意
期刊
摘 要:梁宗岱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正如他的代表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的名字,“求真”是他探讨诗作秘籍的唯一途径。该著作体现出其独有的诗学品格,梁宗岱的诗学思想不仅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影响,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其内在精神以及外在语义表达,也颇有中国古典诗学的意味。梁宗岱对待古典诗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批判性创造:去儒家诗学的“尚用”功利观念,取诗美的意象品评,追求中西交融的诗
期刊
摘 要: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变革到土改时期,面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诡谲,丁玲始终用文字书写历史洪流中无数人的跌宕命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反映土改运动的扛鼎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详尽地展现了土改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蕴含着作家对于时代与人性的思考。195
期刊
摘 要: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唯一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因其纪录片带有作者典型风格而独具代表性。边界的融合与跨越以她晚期的纪录片作品为主要文本,探寻其纪录片中对底层群体、艺术创作以及自然环境等社会现实题材的关注。分析其使用DV机的拍摄手法,搭配照片、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创作特点和对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发现促使观众参与“书写”美好记忆和故事的因素,并分析其晚期纪录片中边界的融合
期刊
摘 要:笔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诞生的核心目的即其记录的使用功能,以韩非子价值体系中重视使用功能的造物思想看待笔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笔的发展状况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但是,当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录处理已经趋于虚拟化的方式,“笔以致用”中“用”的需求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解决方案之后,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里,在人们追求自由便捷的观念下,那么笔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值得进一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未直接提及生态审美的语句,但是二人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从原初开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增长了人的欲望,人试图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的生产劳动也发生了“异化”,沦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