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1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育龄妇女梅毒患者也日渐增多。妊娠合并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宫内感染,造成胎儿畸形、死亡、早产级新生儿先天梅毒等 ,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优生优育。梅毒是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为了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对本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以来诊治的56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妊娠合并梅毒56例,年龄最小19~43岁,平均年龄24.6岁,孕周7~39周。初中文化以下10例,占17.9%。潜伏梅毒55例,占98.2%,Ⅱ期梅毒1例,占1.8%。
1.2诊断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孕妇常规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对RPR阳性者及时做相应滴度试验,并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来确诊。
1.3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经确诊后即抗梅毒治疗: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 肌肉注射,1次/d ,共15d,或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u 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周,继续妊娠者若在妊娠28周后重复治疗一疗程。②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1次,共用15d。③新生儿用青霉素G 5万u/kg,1次/d,肌肉注射,共用15d。
1.4随访:充分抗梅毒治疗后,随访2年,第1年3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临床及梅毒RPR,治疗后在3~6年月滴度下降4倍和在6~12个月下降8倍,稳定在低水平(1:2或1:4),持续6个月以上,表明治疗成功。如RPR滴度升高4倍,提示需再治疗。
2 结果
2.1 本组56例病例中,选择性终止妊娠26例,在抗梅毒治疗同时终止妊娠手术。死胎流产8例,均在产后或手术同时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有22例为足月产,其中剖宫产10例,平产12例,进行产检17例, 5例未行产检于临产后入院确诊,出生后正常新生儿16例,有1例新生儿有全身皮肤大疮、脱皮、病理性黄疸,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血清学诊断阳性,被确诊为先天性梅毒5天后死亡,5例新生儿无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阳性,诊断为先天性梅毒。
2.2 抗梅毒的应用与先天梅毒儿的关系:56例中产前检查确诊后,26例选择停止妊娠,无先天梅毒发生,6例有阴道流血,有流产征兆后予以终止妊娠,1例孕13周确诊,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孕19周发生死胎,予以引产,另1例孕22周发现死胎时入院检查发现血清学诊断阳性,予以引产,22例继续妊娠中13例在孕7~20周确诊,并规范治疗2个疗程,分娩新生儿无先天性梅毒儿发生,3例在孕26~32周产检时确诊,进行2个疗程治疗,孕足月分娩新生儿为1例为先天性梅毒儿。1例36周产检时确诊,进行1个疗程治疗,出生后新生儿为先天性梅毒儿, 5例在临产时确诊,新生儿4例为先天性梅毒儿,其中1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出生5天后死亡,1例正常儿。
2.3随访结果:5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失访18例,完成随访38例,痊愈38例,其中RPR阴转9例,RPR滴度持续1:2(+)~1:4(+)29例,TPHA阴转6例,阳性32例。6例先天性梅毒儿失访1例,死亡1例,完成随访4例,治愈4例,其中RPR阴转2例,持续在1:2(+)~1:4(+)2例,TPHA阴转2例,阳性2例。
3 讨论
3.1 孕期梅毒筛查的意义:从本组病例可知孕妇合并梅毒多为潜伏梅毒,占98.2%。无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均在孕妇中血清学检查发现。对高危妇女、孕前体检、早孕妇女及所有来院产检孕妇均应常规进行RPR筛查工作。对梅毒血清学阳性者,应暂缓怀孕,进行系统治疗,RPR滴度下降4倍,并持续低水平6个月以上,为临床痊愈,方能计划怀孕。从优生角度可选择治疗性流产,也是预防先天梅毒发生的措施之一。选择继续妊娠孕妇定期检测RPR滴度,评价治疗效果及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均有重大的意义。
3.2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妊娠期有梅毒感染或梅毒患者合并妊娠称为妊娠期梅毒。妊娠期梅毒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为主,潜伏期梅毒孕妇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仅在血清学筛查是确诊,这可能与孕妇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关[1]。据报道,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妊娠合并梅毒也有增长趋势。严重威胁到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生命及身体健康。人是梅毒旋体的唯一传染源[2] 。梅毒螺旋体通过性交、粘膜擦伤处传播占95%,少数经血液、接吻、衣物传播。 56例妊娠合并梅毒中55例梅毒均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孕期检查时通过血清学确诊。对临床诊断及分期造成困难,若孕期不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必将遗漏诊断,影响围产儿预后。
3.3 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娩出先天梅毒儿。在妊娠早、中、晚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血管屏障感染胎儿。各期妊娠合并梅毒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本组病例,活胎22例新生儿中,先天性梅毒6例,其中1例死亡,死胎、流产8例,梅毒感染孕妇越早诊断,越早治疗,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就越低,由此可见,胎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及其预后,与孕妇感染梅毒程度及治疗情况关系密切。孕期治疗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治疗孕妇、杀死孕妇体内螺旋体阻止母体病变发展,另一方面预防和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孕妇若于孕16周接受治疗其效果最好,可以防止胎儿梅毒的后遗症,若在孕18周后开始治疗,胎儿梅毒虽可治愈,但不一定能防止先天性梅毒的晚期特征[3]。加强性道德、性卫生及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各种场所向全社会宣传性病的危害。对某些高危人群,尤其有不洁性生活的配偶进行性卫生宣传,推广避孕套的使用,尽可能减少性病的传播途径,这是预防孕妇感染及先天梅毒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樊尚荣,董悦.妊娠合并梅毒.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8,1:190~192
[2] 谭布珍,黄维彩.梅毒螺旋体感染与妊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 12(19):708
[3] 焦书竹.宫内梅毒与淋病感染.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2):68~69
作者单位:322118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集团医院
近年来,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育龄妇女梅毒患者也日渐增多。妊娠合并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宫内感染,造成胎儿畸形、死亡、早产级新生儿先天梅毒等 ,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优生优育。梅毒是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为了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对本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以来诊治的56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妊娠合并梅毒56例,年龄最小19~43岁,平均年龄24.6岁,孕周7~39周。初中文化以下10例,占17.9%。潜伏梅毒55例,占98.2%,Ⅱ期梅毒1例,占1.8%。
1.2诊断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孕妇常规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对RPR阳性者及时做相应滴度试验,并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来确诊。
1.3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经确诊后即抗梅毒治疗: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 肌肉注射,1次/d ,共15d,或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u 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周,继续妊娠者若在妊娠28周后重复治疗一疗程。②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1次,共用15d。③新生儿用青霉素G 5万u/kg,1次/d,肌肉注射,共用15d。
1.4随访:充分抗梅毒治疗后,随访2年,第1年3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临床及梅毒RPR,治疗后在3~6年月滴度下降4倍和在6~12个月下降8倍,稳定在低水平(1:2或1:4),持续6个月以上,表明治疗成功。如RPR滴度升高4倍,提示需再治疗。
2 结果
2.1 本组56例病例中,选择性终止妊娠26例,在抗梅毒治疗同时终止妊娠手术。死胎流产8例,均在产后或手术同时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有22例为足月产,其中剖宫产10例,平产12例,进行产检17例, 5例未行产检于临产后入院确诊,出生后正常新生儿16例,有1例新生儿有全身皮肤大疮、脱皮、病理性黄疸,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血清学诊断阳性,被确诊为先天性梅毒5天后死亡,5例新生儿无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阳性,诊断为先天性梅毒。
2.2 抗梅毒的应用与先天梅毒儿的关系:56例中产前检查确诊后,26例选择停止妊娠,无先天梅毒发生,6例有阴道流血,有流产征兆后予以终止妊娠,1例孕13周确诊,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孕19周发生死胎,予以引产,另1例孕22周发现死胎时入院检查发现血清学诊断阳性,予以引产,22例继续妊娠中13例在孕7~20周确诊,并规范治疗2个疗程,分娩新生儿无先天性梅毒儿发生,3例在孕26~32周产检时确诊,进行2个疗程治疗,孕足月分娩新生儿为1例为先天性梅毒儿。1例36周产检时确诊,进行1个疗程治疗,出生后新生儿为先天性梅毒儿, 5例在临产时确诊,新生儿4例为先天性梅毒儿,其中1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出生5天后死亡,1例正常儿。
2.3随访结果:5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失访18例,完成随访38例,痊愈38例,其中RPR阴转9例,RPR滴度持续1:2(+)~1:4(+)29例,TPHA阴转6例,阳性32例。6例先天性梅毒儿失访1例,死亡1例,完成随访4例,治愈4例,其中RPR阴转2例,持续在1:2(+)~1:4(+)2例,TPHA阴转2例,阳性2例。
3 讨论
3.1 孕期梅毒筛查的意义:从本组病例可知孕妇合并梅毒多为潜伏梅毒,占98.2%。无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均在孕妇中血清学检查发现。对高危妇女、孕前体检、早孕妇女及所有来院产检孕妇均应常规进行RPR筛查工作。对梅毒血清学阳性者,应暂缓怀孕,进行系统治疗,RPR滴度下降4倍,并持续低水平6个月以上,为临床痊愈,方能计划怀孕。从优生角度可选择治疗性流产,也是预防先天梅毒发生的措施之一。选择继续妊娠孕妇定期检测RPR滴度,评价治疗效果及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均有重大的意义。
3.2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妊娠期有梅毒感染或梅毒患者合并妊娠称为妊娠期梅毒。妊娠期梅毒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为主,潜伏期梅毒孕妇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仅在血清学筛查是确诊,这可能与孕妇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关[1]。据报道,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妊娠合并梅毒也有增长趋势。严重威胁到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生命及身体健康。人是梅毒旋体的唯一传染源[2] 。梅毒螺旋体通过性交、粘膜擦伤处传播占95%,少数经血液、接吻、衣物传播。 56例妊娠合并梅毒中55例梅毒均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孕期检查时通过血清学确诊。对临床诊断及分期造成困难,若孕期不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必将遗漏诊断,影响围产儿预后。
3.3 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娩出先天梅毒儿。在妊娠早、中、晚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血管屏障感染胎儿。各期妊娠合并梅毒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本组病例,活胎22例新生儿中,先天性梅毒6例,其中1例死亡,死胎、流产8例,梅毒感染孕妇越早诊断,越早治疗,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就越低,由此可见,胎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及其预后,与孕妇感染梅毒程度及治疗情况关系密切。孕期治疗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治疗孕妇、杀死孕妇体内螺旋体阻止母体病变发展,另一方面预防和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孕妇若于孕16周接受治疗其效果最好,可以防止胎儿梅毒的后遗症,若在孕18周后开始治疗,胎儿梅毒虽可治愈,但不一定能防止先天性梅毒的晚期特征[3]。加强性道德、性卫生及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各种场所向全社会宣传性病的危害。对某些高危人群,尤其有不洁性生活的配偶进行性卫生宣传,推广避孕套的使用,尽可能减少性病的传播途径,这是预防孕妇感染及先天梅毒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樊尚荣,董悦.妊娠合并梅毒.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8,1:190~192
[2] 谭布珍,黄维彩.梅毒螺旋体感染与妊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 12(19):708
[3] 焦书竹.宫内梅毒与淋病感染.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2):68~69
作者单位:322118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集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