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主流新闻网站的无障碍服务建设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视听障碍人口数量较大,该群体对新闻信息的诉求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有限。媒体的无障碍服务建设不完善加剧了视听障碍者作为信息贫困者的困境。人民网自开通了无障碍服务通道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视听障碍者对新闻的基本需求,但其网站建设依然存在着操作复杂、功能单一、内容缺失等问题。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是推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一步,但仍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分众化地实现弱势群体的信息诉求,实现新闻公平。
  【关键词】主流新闻网站;无障碍功能;人民网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良好的網络氛围和信息环境促进了新闻公平的发展与建设,多渠道信息获取和网络监督使得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生产活动更趋透明。新媒体的繁荣一方面为新闻公平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对新闻公平新的要求,新闻公平在对新闻工作者所要求的客观、真实、准确、公正报道之外应该向新闻传播的另一端延伸,即追求新闻接受的公平。新闻或者说信息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受到受众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是否成功。当然,受众的主观影响因素很难控制,国家层面只能在较长的时间里通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来对受众产生作用,但除了主观因素之外,新闻传播渠道的建设往往能更直接地推动和促进新闻接受公平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主流媒体及其门户网站经常发挥着带头作用。目前,我国主流媒体例如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等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新闻门户网站,并且配合“两微一端”为广大受众的新闻获取提供了便利。但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点就是针对视听障碍人群的无障碍功能建设不够完善。当前我国主流新闻网站中仅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建设较为完整,因此本文着重以人民网为例,探讨分析我国新闻网站无障碍服务建设问题。
  一、我国主流新闻网站无障碍服务建设概况
  依据2017年10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的“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传播力榜”显示,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依次位列PC端传播力榜的前三强,央广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国际在线、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进入前十名。新闻网站传播力的研究一方面折射了我国新闻网站加强自身建设的自觉,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新闻网站是受众获取新闻的重要工具,新闻网站不仅为受众提供和筛选新闻信息,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十家新闻网站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主流新闻网站的概貌,主要表现为网站建设较为成熟,新闻分类清晰且有体系,新闻检索功能完善,新闻内容更新快等。但这些网站在无障碍服务建设方面也显示出较为一致的特征,即无障碍服务建设不完善。传播力排名前十的十家新闻网站中,仅中国网和人民网两家有无障碍服务,其余新闻网站均未开通此项服务。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新闻网站整体上对针对视听障碍人群的无障碍服务建设意识仍然较为淡薄。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进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以实现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目标,但视听障碍人群的生理缺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弱势使其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会遭遇阻碍,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作为信息贫困者更加凸显了其劣势。新闻作为特殊的信息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经由主流媒体把关、筛选的新闻则更是以设置议程的功能呈现在公众面前。因此,新闻,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对社会公众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信息获取的空前便利和新闻的易得性往往使人忽略了新闻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更多时候新闻自然而然就被推送到了大众面前。但对于视听障碍者而言,由于其生理上视听能力的缺失,往往会使新闻信息的传播中断。所以,主流新闻网站的无障碍服务建设对该群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流新闻网站无障碍服务建设的必要性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新闻传播中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弱势群体依据社会地位、生存状况和生理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弱势群体,这类群体包括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农民工群体等。[1]当下许多新闻传播研究的对象多为社会性弱势群体,例如有研究指出,农民工在传媒上一直处于失语地位,[2]有的学者则运用场域理论检视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媒介“势弱”成因等。[3]而生理性弱势群体就其字面意思为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生存能力低下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主要指残疾人。视听障碍者属于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盲人、聋人,也涵盖视听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和其他群体。中国残联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视力障碍残疾人1700多万人,听力障碍人口则达2000多万,因此这类人群在新闻传播中的特殊性值得关注。
  视听障碍者作为特殊人群其信息收受模式也具有特殊性。信息通常来说由信源发出经由媒介再到受众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这里的媒介指代的意义很广泛,可以是简单的生理感觉知觉,当然更普遍意义上指的是大众媒体,包括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但对于视听障碍人群而言,生理上不同程度的视听能力缺失将阻碍其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也就是说媒介和受众之间存在着断层。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断层可以通过一个“转换器”来弥合,即将信息重新编码为该群体能接受的符号方式。视听障碍人群在收受新闻时,无障碍服务就扮演了“转换器”的功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6年公布了《关于加强网站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政府网站和新闻网站的无障碍服务能力以满足残疾人的基本信息需求。新闻无障碍服务对于视听障碍人群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将文字信息转换为语音符号为视力障碍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将语音、视频信息转换为文字和图片信息为听力障碍者服务。但我国目前多数主流媒体新闻网站,包括新华网、中新网等均没有开通无障碍功能,使得视听障碍人群在使用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时处于劣势地位。“知沟”理论认为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虽然在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知沟”理论面临新的语境和挑战,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对视听障碍人群而言,“知沟”依然是现实,信息贫困的地位会带来接受的新闻信息少——影响生产生活——经济水平低下——没有能力获取信息的恶性循环。   三、个案分析: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功能评析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人民网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新闻舆论阵地,拥有更多独家信息,因此尽管面临着来自自媒体海量信息的冲击,人民网仍然是受众重要且权威的信息源,是主流新闻网站的代表。人民網开通了无障碍服务,凸显了其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先锋意识。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的目标适用人群为视觉障碍者,主要包括老人和盲人两个群体,下设字体放大、读屏和语音功能。针对听力障碍者没有在该服务下开设通道,但人民网的视频、音频内容均配有字幕或全文报道,因此能基本满足听力障碍者对新闻信息的获取。但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门户目前并未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使视听障碍人群在使用该服务时不能较好地完成完整的新闻接受活动。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复杂
  受众主要通过操作电脑按键来实现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但其按键规则较为复杂,有时候甚至需要同时操作三个按键才能进入相关新闻链接。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差,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目标信息,而需通过上下键从头至尾依次排查,对视力障碍人群而言操作难度高。
  (二)功能单一
  人民网无障碍服务主要通过字体放大、读屏和语音三个功能实现,而语音功能的运用需下载指定的客户端。其中读屏软件语音播报声音机械,不能区分多音字,无法连续播报,而且在断句上不符合句法,对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困扰。此外无障碍服务页面缺乏新闻搜索功能 ,使用者无法找到其目标信息。
  (三)内容缺失
  以上功能虽然在首页基本能实现,但点击相关链接进一步获取资讯时网站提示“暂未进行结构化建设”,在该页面下则无法运用字体放大和读屏工具继续阅读。同时新闻图片信息无法转码为语音信息,使使用者在少量的信息中又缺失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建设虽然在内容和技术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但人民网已经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在无障碍服务方面建设较为完整的新闻网站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新闻网站的无障碍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视听障碍者的新闻需求,但因其系统建设的不完善仍无法分众化地实现不同使用者的信息诉求。针对以上不足可以在技术层面做出如下改进:首先,增加新闻搜索功能,让使用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需要的信息;其次,人工录制新闻语音信息,减少使用者收听新闻的理解障碍,并获得美学层面的享受;最后,简化操作系统,实现单个按键浏览新闻。
  结语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当下的竞争机制发生了转变,谁能更好地应用信息和数据则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上更为便利,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视听障碍群体则进一步被边缘化。针对这一现象,主流媒体应坚守新闻公平,力求将新闻事业建设的成果为每个受众所共享。人民网的无障碍服务是我国政务网站和新闻网站无障碍建设的重要尝试,但仍然在技术上存在着操作复杂、功能单一、内容缺失等问题,社会和新闻工作者应进一步发现并完善此类问题,以体现政府和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公平的追求,彰显人道主义精神。
  注释:
  [1]赵媛,文娟,王远均 等. 不同类型弱势群体信息获取现状比较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4(01):33-43.
  [2]付晓静.弱势群体的传媒失语探析[J].当代传播,2006(06):86-88.
  [3]朱清河.场域理论视野下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形成及其救助[J].新闻大学,2010(01):135-141.
  (作者:戴菊荣,宿松县广播电视台社教部副主任;宋丽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报道日益凸显出重要性。新闻驯化是本土化在国际新闻生产方面的应用,新闻工作者采用特定的方式来叙述与本国或地区更为相关的新闻故事,从而让国际新闻更好地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对接,增强国际新闻报道对国内受众的吸引力。在新媒体语境下,国际新闻的驯化程度依然较高,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大的空间来驯化新闻,经受过驯化的国际新闻在更大概率上能引起本土受众的关注
【关键词】户外运动 市场价值 媒体报道    随着近年来户外运动这一新兴体育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户外运动新闻报道也正在悄然崛起。相对足球、乒乓球、篮球等传统大众体育运动项目而言,户外运动目前还属于“小众运动”,但其近来在民间发展势头迅猛。全国体育大会中设置了攀岩、定向越野等诸多户外运动项目,各种极限运动会也在近年来应运而生,每年都举行的“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登山大会”、“全国极限运动大赛”、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传播理念、渠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行业报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侵占,导致其舆论引导功能不断被弱化,甚至在一些行业重大新闻中缺位失声。本文结合《中国环境报》“一图一故事”栏目的新闻实践,分析和思考当前行业报如何通过打造精品栏目,讲好行业故事,传递行业声音,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关键词】行业报;一图一故事;精品栏目  从2018年1月起,《中国环境报》根据生态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举国进入紧急状态,公共健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必须引导人们提高对事态的认知和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媒体等积极行动起来制作公益广告,发挥了鼓舞士气、安抚人心、疏导公众心理、引导公众提高科学防护能力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主题的多角度传播引导、纪实性叙事手法、细节的运用等方面阐述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益广告的传播力。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
【摘要】《成都日报》的副刊“天下成都”,自创刊以来,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天下成都”为例,就副刊文体写作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副刊 文体 写作    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特有的文学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报纸重要的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成为很多学者报人探讨的热点。《成都日报》每周一推出的副刊“
【摘 要】一档由央视综艺频道与灿星制作团队联手推出的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自首播以来赢得了各界好评。节目以全新的模式,首次聚焦原创作品,让每个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重塑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本文就对该节目从模式、内容、品质、播出时间与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好歌曲》 音乐真人秀 创新  2014年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三套与灿星制作团队联手推出、《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率领原
【摘要】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网络流言与政府形象的互动过程,认为网络流言的传播降低和破坏了政府形象,而这与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一贯形象是相吻合的。因而,地方政府形象提升已经成为势所必然,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有效了解公众舆情和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成为政府应对网络流言的必然措施。  【关键词】网络流言 政府形象 互动    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舆论形态,流言研究为数不少,对流言的定义、原因、功
【摘 要】本文以《金牌调解》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的现状及不足,提出增强节目真实性、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调解员素质、加强人文关怀意识、适度运用电视表现手段等策略。  【关键词】电视调解类节目 《金牌调解》 现状 对策  一、电视调解类节目概述  近三年来我国电视荧屏刮起一股调解旋风,省级电视台纷纷开设此类节目,但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饱受争议。调解类节目脱胎于情感类节目,同时具备民生节目的特点,
【摘 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具象化的传播方式,在城市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纪实性影像是记录街区变迁的一个重要载体,历史街区纪录片折射出街区的现代化和再生过程,承载了人们对于街区“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时空想象,并促使受众去追寻影像中的城市街區。本文从《记住乡愁》的内容表现加以分析,阐述其如何在媒介视域下进行空间叙事,用视觉语言讲好历史街区故事,塑造街区形象。  【关键
【摘 要】本文以网络女性另类媒介“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独家发布的416篇文章为研究样本,从报道主题、议题选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传播与组织参与妇女活动实现其另类媒介特性、争取女性权利。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作为另类媒体的实践,最终目的不单是为了同主流传播中的不平等观念进行抗争,而是通过构造女性话语空间、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互动,从行动、思想、经验三个维度传播实现女性平等,为消除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