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動在地體育發展離不開培養人才,您認為澳門培養體育人才的氛圍是否足夠?現有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體育發展政策,哪些方面有待改善?
澳門資深體育管理人葛萬金先生: 我們都見到, 特區政府, 尤其社文司非常重視體育發展,投入了相當的資源支持運動員的發展,不過,這些支持仍然是不足够的。現時政府對運動員的津貼,如精英運動員項目他們個人所獲得的津貼可能連澳門人均GDP都不及,吸引力不大。再講,運動員的生涯很短,比較好的出路是,退役後考入政府部門任職體育部門項目技術人員,或者入職學校做體育老師、教練,而絶大多數的運動員必须到其他行業工作,更不用說有運動員成為運動產品代言人或運動廣告代言人。我們見到,香港運動員的出路比澳門多很多,比如,眾所周知的有保齡球運動代言人胡兆康,單車代言人李慧詩,都已是深入當地人心的運動員。
最近,澳門十大青少年傑出運動員選舉,選出兩名女運動員作為活動代言人,可算是邁出了一小步,但相信最重要的,要看接下來,是否有商業的包裝,提升到體育產業化及建立品牌效應,但相信仍有一段很長的路途要走。
澳門馬拉松推廣會陸偉堅會長:現在的體育人才都是在本地、國內和國外就讀大學然後回澳就業,回澳後在學校當體育教師,在政府體育部門任職或者投考警察等。澳門對於培養體育人才的氛圍仍然不足,體育局沒有主動開設,資金的投放、聘請一些專項培訓教練,只辦一些講座課程,亦欠缺專業課程,而一般訓練課程都是交由各個體育總會申請資金舉辦,缺乏監管,資源不善用,大眾體育的導師都是本地的,專業體育人才唯有自己進修或到國外進修,有些體育會是薪火相傳,以自己的經驗傳授技能,比較傳統的體育訓練教學,久而久之便難與世界各地體育技術接軌,一般大型體育國際賽事都是聘請外國體育技術裁判到澳門負責體育賽事。另外,由於澳門生活緊張,工作、家庭等影響,可能難以抽空再培訓長遠規劃推動體育發展,政府應該主導體育革新,聘用外地專業教練,提高本地體育人才,設立有薪專業教練和運動員,以及監管各個體育總會運作。運動員和教練等對澳門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也應該給予適當獎勵,他們也是默默耕耘,推動發展體育的一份子。
澳門詩詞功夫創始人賈瑞先生:澳門地方細,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大,近年特區政府重視培養本地人才,也培養了不少本地體育精英運動員。然而,每個運動員退役時間不一,有的因傷而退,有的拿不到好的成績而退,政府應提早因應運動員的發展方向培養運動員為全面的人才,即使退役亦可有用武之地,實現社會價值。
另一方面,大灣區城市廣州、深圳、珠海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很多企業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都有投資體育產業,故而對各類體育人才的需求很大,政府可思考培養怎樣的體育人才,甚至了解大灣區需要怎樣的體育人才,從而有的放矢地為澳門,為大灣區培養各類體育人才,包括:體育教師、教練、裁判人員、組織賽事人才、體育管理人才等等。
眾所周知,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競爭力,澳門未來的培養人才政策可定位為向大灣區城市發展輸送專業人才的平臺,給予澳門體育人才一個實現自我價值、向上流動的機會,同時也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澳門取經,帶動澳門城市形象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澳科鄒北記足球訓練中心鄒俊佳主席:特區政府體育局推動體育人才培養的工作,社會上有目共睹,我認為,培養人才是一個地區體育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而要做好運動員生涯規劃,就首先要做到令運動員無後顧之憂,安心地訓練,最近得悉本地乒壇的“孖仔”張子浚及張子澄獲政府支持投身全職運動員,坊間樂見。我們感到遺憾,就澳門足球運動來講,除了個別外援隊員是職業運動員,本地足球運動員都是業餘的,故希望亦看到政府支持本地職業足球運動員的一天。
另一方面,我們見到,絶大多數的家長並不希望培養自己的小朋友成為職業運動員,而只停留在培養小朋友的運動興趣層次,但外國文化則不同,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小朋友做喜歡做的事情,實現人生的夢想。這些社會文化不同,也是導致澳門培養體育人才氛圍不夠的一個因素。我們足球會成立之初,除了體育局有足球學校,足球訓練的機構不多,但慢慢發現同類的足球班開始多了,也有和我們合作的,這樣整個社會學足球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氛圍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球會最大的資產和優勢就是完善的梯隊,包括男子、女子足球員,大多數是澳門土生土長的成員,當然也吸納了一些來自外國的經驗豐富的球員,藉汲取外國球員的技術,提升球隊的比賽水平。
澳門資深體育管理人葛萬金先生: 我們都見到, 特區政府, 尤其社文司非常重視體育發展,投入了相當的資源支持運動員的發展,不過,這些支持仍然是不足够的。現時政府對運動員的津貼,如精英運動員項目他們個人所獲得的津貼可能連澳門人均GDP都不及,吸引力不大。再講,運動員的生涯很短,比較好的出路是,退役後考入政府部門任職體育部門項目技術人員,或者入職學校做體育老師、教練,而絶大多數的運動員必须到其他行業工作,更不用說有運動員成為運動產品代言人或運動廣告代言人。我們見到,香港運動員的出路比澳門多很多,比如,眾所周知的有保齡球運動代言人胡兆康,單車代言人李慧詩,都已是深入當地人心的運動員。
最近,澳門十大青少年傑出運動員選舉,選出兩名女運動員作為活動代言人,可算是邁出了一小步,但相信最重要的,要看接下來,是否有商業的包裝,提升到體育產業化及建立品牌效應,但相信仍有一段很長的路途要走。
澳門馬拉松推廣會陸偉堅會長:現在的體育人才都是在本地、國內和國外就讀大學然後回澳就業,回澳後在學校當體育教師,在政府體育部門任職或者投考警察等。澳門對於培養體育人才的氛圍仍然不足,體育局沒有主動開設,資金的投放、聘請一些專項培訓教練,只辦一些講座課程,亦欠缺專業課程,而一般訓練課程都是交由各個體育總會申請資金舉辦,缺乏監管,資源不善用,大眾體育的導師都是本地的,專業體育人才唯有自己進修或到國外進修,有些體育會是薪火相傳,以自己的經驗傳授技能,比較傳統的體育訓練教學,久而久之便難與世界各地體育技術接軌,一般大型體育國際賽事都是聘請外國體育技術裁判到澳門負責體育賽事。另外,由於澳門生活緊張,工作、家庭等影響,可能難以抽空再培訓長遠規劃推動體育發展,政府應該主導體育革新,聘用外地專業教練,提高本地體育人才,設立有薪專業教練和運動員,以及監管各個體育總會運作。運動員和教練等對澳門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也應該給予適當獎勵,他們也是默默耕耘,推動發展體育的一份子。
澳門詩詞功夫創始人賈瑞先生:澳門地方細,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大,近年特區政府重視培養本地人才,也培養了不少本地體育精英運動員。然而,每個運動員退役時間不一,有的因傷而退,有的拿不到好的成績而退,政府應提早因應運動員的發展方向培養運動員為全面的人才,即使退役亦可有用武之地,實現社會價值。
另一方面,大灣區城市廣州、深圳、珠海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很多企業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都有投資體育產業,故而對各類體育人才的需求很大,政府可思考培養怎樣的體育人才,甚至了解大灣區需要怎樣的體育人才,從而有的放矢地為澳門,為大灣區培養各類體育人才,包括:體育教師、教練、裁判人員、組織賽事人才、體育管理人才等等。
眾所周知,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競爭力,澳門未來的培養人才政策可定位為向大灣區城市發展輸送專業人才的平臺,給予澳門體育人才一個實現自我價值、向上流動的機會,同時也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澳門取經,帶動澳門城市形象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澳科鄒北記足球訓練中心鄒俊佳主席:特區政府體育局推動體育人才培養的工作,社會上有目共睹,我認為,培養人才是一個地區體育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而要做好運動員生涯規劃,就首先要做到令運動員無後顧之憂,安心地訓練,最近得悉本地乒壇的“孖仔”張子浚及張子澄獲政府支持投身全職運動員,坊間樂見。我們感到遺憾,就澳門足球運動來講,除了個別外援隊員是職業運動員,本地足球運動員都是業餘的,故希望亦看到政府支持本地職業足球運動員的一天。
另一方面,我們見到,絶大多數的家長並不希望培養自己的小朋友成為職業運動員,而只停留在培養小朋友的運動興趣層次,但外國文化則不同,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小朋友做喜歡做的事情,實現人生的夢想。這些社會文化不同,也是導致澳門培養體育人才氛圍不夠的一個因素。我們足球會成立之初,除了體育局有足球學校,足球訓練的機構不多,但慢慢發現同類的足球班開始多了,也有和我們合作的,這樣整個社會學足球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氛圍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球會最大的資產和優勢就是完善的梯隊,包括男子、女子足球員,大多數是澳門土生土長的成員,當然也吸納了一些來自外國的經驗豐富的球員,藉汲取外國球員的技術,提升球隊的比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