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创新 构建高素质化学人才培养平台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协同创新与融合,构建化学专业课程资源平台、师资资源平台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三个优质教学资源平台,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人才并力求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化学专业;协同创新;资源平台;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2)在办学理念上重科研轻教学;(3)在学生评价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三个问题在其他专业或不同类型高校也普遍存在,已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我们遵照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内部规律[1],围绕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知识与能力素质协同发展三个方面,以培养高素质化学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学院现有优质教学资源(主要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与融合,构建三个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即: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核心,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的课程资源平台;以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名师、省人才计划获得者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师资资源平台;以省优势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知识与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如下图所示)。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的课程资源平台
  在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后继转型升级过程中,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和长效的激励机制。学院在现有的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平台上,实施以“五种模式”课程改革为引领的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课程教学。
  1.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传授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就没有思维。研究与学习的方法或思维过程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很相似。学习是为了掌握和应用相关的概念,研究则可以产生和创造新概念。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一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要将概念形成的过程展现给学生或让学生亲历这一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此。学院依据各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与实践。所有主干课程均开展问题导向式、自主性、实践性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在基础性实验基础之上,开展以自主性、问题性为特色的研究性实践教学。近三年共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60多门次,参与编写了《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案例选编》[2]。以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2.网络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均建有网络课程,加强师生互动,拓展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互动资源量1200多个,年点击量约50万次。“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制作系列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3.校企共建模式。知名企业参与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与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整个建设过程,将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以“与企业共建”为特色的“分析化学”课程于2008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在最近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成功转型升级。
  4.卓越计划模式。2009 年底化学及相关专业出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课时。近年来,与21 家企业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工作站),带动了本科生实践创新资源的拓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5.系列课程实践模式。充分利用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 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的资源优势,构建“三层次、多模块”和“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贯通式、团队指导型”创新研究平台等系列实践平台;并按照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设立交叉融合的实践体系。
  (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在化学一级学科下优化与重组,建立了适合不同专业和要求的“三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了按“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三层次逐步推进的实验教学进程。实验室资源实现“一体化”管理,由实验中心统一调配,教学类大型仪器在教学之余对校内外科研开放,科研类仪器对教学开放,实现了教学和科研资源互补共享。实验室全方位主动开放,基础实验室实行预约式开放模式,大型仪器室则实行自由式开放模式,学生凭仪器操作证和个人账号上机操作。以该课程体系为主要特色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于2010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编写的《大学化学实验》丛书被确立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
  (2)实习实训平台。我们与20 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与企业合作成立中试实验室,学生可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聘请企业中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实习与实训。在企业参加实习的优秀毕业生可免面试就业。
  (3)创新研究平台。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建立大学生“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入平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训练,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将探究性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打通管理,探究性实验内容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工作,从而实现了大学四年的创新研究、探究性实验、毕业论文的“贯通”。
  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平台的内容要求按照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设立,并实现两种培养目标和三个实践平台的交叉与融合。   二、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师资资源平台
  学院注重优秀教师及团队对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建立了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四项制度引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1.教学激励制度。设立由学生网上投票评出的“年度最受学生欢迎任课教师”、由专家评审的“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由学校综合考评后确定的“优秀教学奖”等三大教学奖项,设立教学名师岗、教授关键岗和副教授教学岗评审制度,激励教师自觉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2.行业交流制度。建立青年教师行业锻炼制度和教师服务行业计划,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共建师培平台”。有计划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建立锻炼考核指标。近三年学院有30多名教师参与,强化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实践经历。实施国际交流制度,建立“国际合作师培平台”,与国外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开展合作研究半年以上,否则不得晋升教授,同时全额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3.教学约束制度。学院先后出台和执行了一系列教学约束性的管理规定,如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晋升职称必须满工作量并发表一篇以上的教学研究论文,各课程组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的教学研讨活动,出台督导制度和关于加强教书育人的若干规定,试卷及毕业论文的抽查及外校送审制度,定期进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制度,等等。
  4.科教相长制度。实施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与科研综合评奖、评优,教学与科研成果对等奖励,教学与科研资源互补共享,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等一系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有效措施。
  三、知识与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以化学省级优势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学科资源为依托,通过“三个机制”的运行全面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1.多元评价机制。学生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可以得到学分;改革理论考试单一性的评价模式,实行多元化的、注重学习过程和效果、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模式。
  2.动态管理机制。按照“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流培养,并实行动态管理竞争机制。
  3.实践创新机制。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项目、研本1+1计划、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企业工作站、科研助手计划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化学专业于2008 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分子专业入选“卓越计划”;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别被确立为省品牌、特色专业;化学专业类于2012年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于2008年被江苏省确立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创新实验基地内实行研本1+1计划(研究生、本科生“同受益、双促进、共提高”),研究生团队(或个人)与本科生团队(或个人)实行结队帮扶、交流学习与研究心得,每年举办研本学术沙龙20 多场。化学及近化学类专业学生1500多人受益于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奖4 项并获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奖8项,全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11项。有1/3以上学生在低年级参与了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每年均超过98%,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效亚,贡福海. 更新教育理念 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
  [2] 胡效亚. 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案例选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我校计算机绘图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十多年来,我校通过开设计算机绘图公选课,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和利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使用软件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绘图;公选课;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
期刊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其生物工程专业充分利用企业与社会资源,编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造就双能型师资队伍,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生物工程;  生物
期刊
摘 要:目前社会创新模式呈现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育人。福州大学通过校政企协同、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正处在过度北美化、脱离中国实践和变革的十字路口上。从时代特征、就业状况、现状、社会心理等因素看,市场营销学科是商学院中目前最应重点关注和加大投入的学科。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存在国外模式和中国模式之争。面对中国营销的现实和未来,需有路径将二者有效连接。中国营销学科目前的建设策略应以健全为主,这样做首先有利于坚实学科基础,基于此,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中国营销学科的整体或局部突破
期刊
摘 要:以整合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方面优势为特点的混合课堂正在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研究其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为例,发现当前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总体情况良好,但在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存在学习资源的质量有待提升、自主学习情况不佳、网络平台支持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四条改进策略:明确不同资源的教育功能,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条件,使专业人员
期刊
摘 要:以审美经验培养为核心的“精致阅读”,有利于文学作为专业的研究对象本该得到的相应学术和审美提升,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建立在传统“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审美阅读其实仍然是通过重新回到历史语境当中的文本研究。本文以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阅读为例,通过材料涵咏经典,进行精致的深度阅读还原文本本意,从而走出文学教育的理性中心困境,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学史教学提供资源。  关键词:文化心脉;文本细读;经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是采用一个或者数个案例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界定、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对于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三个学习层次具有重大意义。与案例研究一样,案例教学应该加强理论导向,遵循方法论的逻辑。在案例设计上,案件教学应该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至少有单纯横向比较、单纯纵向比较、动态比较和“反事实”比较四种设计方案。在案例选取上,需要避免选择性偏差。文章介绍了七种案例选取方法,即极端
期刊
摘 要: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于2013年7月首次开设技术创业(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课程,聘请来自美国硅谷的战略顾问与企业家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IT技术领域的创业方法与技巧。在该课程的建设与设计方面,软件学院大举创新,使得该课程具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点,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本文旨在对该课程的建设方法与成果进行一些总结,并提出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探
期刊
摘 要:音乐活动可以启迪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音乐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怎样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才符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音乐素质及其构成又是怎样?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上海大学这些年来在音乐素质教育上的一些探索和研究成果,本文将从音乐素质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音乐素质与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模式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上海大学近年来的
期刊
摘 要: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参与高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地方普通高校在视频公开课建设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西安邮电大学“走近通信”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案例,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标定位、课程的选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视频拍摄几个方面,阐述了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分享了课程建设的体会,力求为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借鉴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