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橘子洲狭长如带,横穿湘江大桥。从公元305年开始,洲上就开始种植橘树,因而得名。1925年,32岁的毛泽东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开篇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从此名声大震。
82岁的彭锡强站在橘子洲头,仔细找寻自己当年的生活痕迹。当他重新走在橘子洲上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他是橘子洲的“原住民”。2004年,因长沙市对橘子洲进行全面改造,包括彭錫强一家在内的3800户居民从橘子洲移民上岸。
再次与“故土”发生联系,缘于2009年的橘子洲志愿者活动。
2009年5月,长沙市政府发起了“橘子洲保护月”活动。彭锡强难以割舍在橘子洲头的那段岁月,也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现在,他时常会提着扫帚、垃圾袋和盒饭来这里做环保义工。
老回忆
橘子洲作为风景区,是从1960年开始的。
当时,橘洲公园在洲头建立,占地仅14.2公顷,堤岸只是简单地围砌石栏,栽了些垂柳。1962年正式开放,从那以后,橘子洲并没有进一步建设。
那时,长沙人习惯称橘子洲为水陆洲。彭锡强的记忆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当年橘子洲财神殿的街两边,一户挨一户的居民,坐在各自家门口安详地拉着家常。
穿过小巷,财神殿临小河边有大片菜地。那时没有公共厕所,居民家中都置有马桶。每到傍晚,各家提着马桶将粪便倾倒到菜地里,这是上好的肥料。收获的蔬菜除居民自己食用外,大多销往长沙城中。
彭锡强介绍说,在如今湘江橘子洲大桥北引桥下,是旧时橘子洲最热闹的老街——百搭桥。这是当年橘子洲“商贾云集”的地段。整条街宽不过五六米,长不过几十米,却是过河东西来往的必经要道,从早到晚熙熙攘攘。那时,橘子洲没有自来水,居民都是从河里挑水吃。洲上唯一的粮店在轮渡台子马路边上,买米、打油,凭粮证供应。
直到70年代末,橘子洲还到处都是荒山草地。
1982年,彭锡强成为了湘江上的一名船夫,摆渡和运货构成了他单调的日常生活。1984年,他才在洲上建起自己的新房。房子有两层,80多平米。之前他都住在自己的船上。
洲上生活,最大的挑战来自每年春秋两季“发洪水”。彭锡强对1998年的特大洪水还心有余悸,“五六个晚上出不来,只能到洲上的高地上呆着。”
一楼被淹了,居民都挤到二楼三楼。买菜必须乘船才能出去,孩子寄居在岸上的亲戚家,大人困守家中。
1983年,马跃群嫁到橘子洲,她也对洪水记忆深刻。她家用水泥砌高了一层,还铺上一些竹篾,试图用这种简易的装置抵挡洪水侵袭,但往往无济于事,“大水一到,家具就得往楼上搬。”
贺婷家里从不买好家具,“一涨水就等于没装修。”但无论是她,还是彭锡强,洲上居民大都并不愿意离开橘子洲,“也许是因为对孩子们来说,橘子洲从来都是乐园”。
参与保护橘子洲的另一名志愿者冯叶,从小就生活于此。这里是她和伙伴们的童年天堂,捉泥鳅、蝌蚪、青蛙,扔石子,堆泥巴……
从橘子洲大桥俯瞰橘子洲,低矮的房屋被绿色植物层层包围,一派田园风光。
过去,橘子洲上不同地段的人维持生计的方式不同。上洲居民开饭店,中洲居民种菜,下洲居民捕鱼。“下洲都是鱼店,那时流行吃一种名为‘黄鸭叫’的鱼,连市里人也跑来吃。”冯叶说。
从橘子洲眺望长沙主城区的这片水域,习称“大河”;望向渫湾镇、岳麓山的水域称“小河”。
大河宽,水深;小河窄,水浅。平时,大河小河里各有两条轮船对开。船上傍船舷一溜座位,更多的空间留给自行车、货担子和乘客混合使用。一般是乘客上满,轮船就开。彼时的橘子洲已有3800户人家,共20000多人。
冯叶小时候上学需要付一块钱坐舢板船,“像现在坐的士一样,很高级。”之后父亲买了辆摩托车,她才结束了坐船上学的历史。
大移民
进入21世纪,城市化的车轮日渐加速,众多商家希望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橘子洲头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面对唾手可得的巨额收益,也困于当时捉襟见肘的政府财力,长沙市曾有意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橘子洲。
2002年11月初,长沙市政府召集众多专家商讨橘子洲规划,与会者一致反对商业开发方案。“橘子洲是全民共有共享的绿地空间,决不应该蜕变为少数人专享的贵族天堂,永远应该是百姓的乐园。”
同时,长沙市民也纷纷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也希望橘子洲始终保持她的平民特质。
2006年1月,时任长沙市长的谭仲池在市人大会上承诺:“请市民放心,今后橘子洲绝不会成为高消费场所,它将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诱惑的生态岛。”
生态岛改造方案出台后,摆在长沙市政府面前的首先是拆迁问题。
橘洲新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升向本刊记者介绍,橘子洲上的居民大多生活贫困,贫困群体包括漂泊在湘江上的渔民、无固定居所的流浪者和附近企业的职工。2004年前后,橘子洲连接溁湾镇的便桥拆除,相关工程中,拆迁队面对的是无业者达90%的拆迁户。
在拆迁安置补偿上,市政府给予了当地居民最大优惠。住房不足45平方米的按45平方米补足,3000人享受城市低保。一批居民走上政府设置的公益岗位就业,还有一批居民在政府帮助下实现自我创业。
有了政府的妥善安置,橘子洲原住居民陆续签订了拆迁合同。从2003年第一批居民迁出,到2004年,2万多居民全部搬迁完毕。
这些橘洲老住户现在大多居住在“橘洲新苑”社区。
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曾对当地群众说:“橘子洲居民饱受洪水之苦、生计之困,政府改造橘子洲的决策,不仅要造景于洲,更重要的是要造福于民。”
生态岛
拆迁工作结束后,长沙市政府就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造措施,有意将橘子洲打造成一个公园式的旅游景点。
“改造之前,由于企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湘江水质受到严重威胁,拆迁后,这一地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橘子洲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盛泽说。
贺婷一家在2003年搬出橘子洲,新家有160多平米。“搬迁的时候很多人合不得走,特别是老一辈,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橘子洲感情深。”
贺婷大学刚毕业时,橘子洲还没正式开发。2008年初,橘子洲建设基本完成,她回到橘子洲担任导游,兼任环保志愿者。
如今,从湘江大桥进入橘子洲,一眼就能看到一座高达109米的喷泉,喷泉旁边的石头上,用铿锵的毛体刻着《沁园春·长沙》。
“整个橘子洲现在有11栋保护建筑,包括文化宫、长沙海关办公楼旧址、红方别墅、美国教会建的五栋建筑群,再往前是美孚洋行、薛公馆,还有书山古路……”贺婷介绍说,“高达32米的毛泽 东雕像也将建成,这将是迄今世界上最高的毛泽东胸像雕塑。”
橘子洲游人如织。“十一”黄金周,一天接待6万~10万游客。
马跃群对搬迁的橘洲新苑小区很满意,“绿化很好,社区还经常组织老年人的活动。没事就散散步,跳跳舞,生活很舒服。就是觉得新小区少了点橘洲的味道!”
为了化解老住户的心结,街道办还请人在小区公园里重新仿制了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诗词碑,老居民们这才满意。
马跃群的儿子现在在珠海工作,在电话中听到母亲对如今橘子洲的描述,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橘子洲的变迁,再三要求母亲替他报名成为一名保护橘子洲环境的志愿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橘子洲”
開发之前,橘子洲公园只有现在核心景区的1/6大,如今,橘子洲整个洲面有138.43公顷。橘子洲免费向市民开放后,每天都有几万人次前来参观,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环保压力。
“白色垃圾很多,2003年,有媒体在星级厕所拍了照片,看上去一片狼藉。”志愿者刘大江介绍说。
那个时候,橘子洲“就像一个杂乱的小树林,路面上到处是烟头和食品包装”。让刘大江印象深刻的是,橘子红了时,游人会想方设法去摘,“有人竟冒着危险踩在别人身上去摘”。
橘子洲景区总共只有100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显得力不从心。为此,长沙市长张剑飞喊出口号:“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橘子洲”。
张市长把橘子洲称为长沙所有市民的“大客厅”,而维护这个客厅的环境是每—个市民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经过市政府讨论,决定将2009年5月定为“橘子洲行动月”。消息一出,长沙市民、学生和各界人士报名争当橘洲环保志愿者。
橘洲志愿者启动那一天,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31人和湖南财专的30人共同组成了环保宣传志愿者方阵。那天下起了雨,志愿者们套上薄膜雨衣,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地对橘子洲景区的垃圾做着地毯式清理。
志愿者尹礼忘不了那天的情景: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三口来“拾荒”;有情侣搭档,亲密地携手捡垃圾;还有许多年轻人,扛着大包承担着垃圾运送
2009年“十一”黄金周,橘子洲景区环境已经极大改观,“整个景区很干净,有志愿者在做环保活动,游客都有意识不扔垃圾了。”
“以前橘子洲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到湘江,现在污水处理装置已经开始运转,垃圾回收站也已投入使用。”盛泽说。
据估算,现在橘子洲志愿者约有4000多人。长沙市政府在橘子洲设立了环保志愿者指挥部。长沙市委宣传部长陈泽珲说:“橘子洲是长沙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志愿活动,让长沙市民对这座城市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根据橘子洲景区设计方案,未来的橘子洲将以自然风光为主体,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
在由长沙市规划局2009年8月新拟的《长沙市交通发展示意图》上,可清晰地看出湘江上将再添六条过江通道,地铁交通构建起黄金“十字架”。届时,橘子洲的各种硬件设施将更加齐全。
盛泽说:“橘子洲这几年的发展其实就是长沙发展的一个缩影。”
82岁的彭锡强站在橘子洲头,仔细找寻自己当年的生活痕迹。当他重新走在橘子洲上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他是橘子洲的“原住民”。2004年,因长沙市对橘子洲进行全面改造,包括彭錫强一家在内的3800户居民从橘子洲移民上岸。
再次与“故土”发生联系,缘于2009年的橘子洲志愿者活动。
2009年5月,长沙市政府发起了“橘子洲保护月”活动。彭锡强难以割舍在橘子洲头的那段岁月,也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现在,他时常会提着扫帚、垃圾袋和盒饭来这里做环保义工。
老回忆
橘子洲作为风景区,是从1960年开始的。
当时,橘洲公园在洲头建立,占地仅14.2公顷,堤岸只是简单地围砌石栏,栽了些垂柳。1962年正式开放,从那以后,橘子洲并没有进一步建设。
那时,长沙人习惯称橘子洲为水陆洲。彭锡强的记忆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当年橘子洲财神殿的街两边,一户挨一户的居民,坐在各自家门口安详地拉着家常。
穿过小巷,财神殿临小河边有大片菜地。那时没有公共厕所,居民家中都置有马桶。每到傍晚,各家提着马桶将粪便倾倒到菜地里,这是上好的肥料。收获的蔬菜除居民自己食用外,大多销往长沙城中。
彭锡强介绍说,在如今湘江橘子洲大桥北引桥下,是旧时橘子洲最热闹的老街——百搭桥。这是当年橘子洲“商贾云集”的地段。整条街宽不过五六米,长不过几十米,却是过河东西来往的必经要道,从早到晚熙熙攘攘。那时,橘子洲没有自来水,居民都是从河里挑水吃。洲上唯一的粮店在轮渡台子马路边上,买米、打油,凭粮证供应。
直到70年代末,橘子洲还到处都是荒山草地。
1982年,彭锡强成为了湘江上的一名船夫,摆渡和运货构成了他单调的日常生活。1984年,他才在洲上建起自己的新房。房子有两层,80多平米。之前他都住在自己的船上。
洲上生活,最大的挑战来自每年春秋两季“发洪水”。彭锡强对1998年的特大洪水还心有余悸,“五六个晚上出不来,只能到洲上的高地上呆着。”
一楼被淹了,居民都挤到二楼三楼。买菜必须乘船才能出去,孩子寄居在岸上的亲戚家,大人困守家中。
1983年,马跃群嫁到橘子洲,她也对洪水记忆深刻。她家用水泥砌高了一层,还铺上一些竹篾,试图用这种简易的装置抵挡洪水侵袭,但往往无济于事,“大水一到,家具就得往楼上搬。”
贺婷家里从不买好家具,“一涨水就等于没装修。”但无论是她,还是彭锡强,洲上居民大都并不愿意离开橘子洲,“也许是因为对孩子们来说,橘子洲从来都是乐园”。
参与保护橘子洲的另一名志愿者冯叶,从小就生活于此。这里是她和伙伴们的童年天堂,捉泥鳅、蝌蚪、青蛙,扔石子,堆泥巴……
从橘子洲大桥俯瞰橘子洲,低矮的房屋被绿色植物层层包围,一派田园风光。
过去,橘子洲上不同地段的人维持生计的方式不同。上洲居民开饭店,中洲居民种菜,下洲居民捕鱼。“下洲都是鱼店,那时流行吃一种名为‘黄鸭叫’的鱼,连市里人也跑来吃。”冯叶说。
从橘子洲眺望长沙主城区的这片水域,习称“大河”;望向渫湾镇、岳麓山的水域称“小河”。
大河宽,水深;小河窄,水浅。平时,大河小河里各有两条轮船对开。船上傍船舷一溜座位,更多的空间留给自行车、货担子和乘客混合使用。一般是乘客上满,轮船就开。彼时的橘子洲已有3800户人家,共20000多人。
冯叶小时候上学需要付一块钱坐舢板船,“像现在坐的士一样,很高级。”之后父亲买了辆摩托车,她才结束了坐船上学的历史。
大移民
进入21世纪,城市化的车轮日渐加速,众多商家希望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橘子洲头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面对唾手可得的巨额收益,也困于当时捉襟见肘的政府财力,长沙市曾有意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橘子洲。
2002年11月初,长沙市政府召集众多专家商讨橘子洲规划,与会者一致反对商业开发方案。“橘子洲是全民共有共享的绿地空间,决不应该蜕变为少数人专享的贵族天堂,永远应该是百姓的乐园。”
同时,长沙市民也纷纷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也希望橘子洲始终保持她的平民特质。
2006年1月,时任长沙市长的谭仲池在市人大会上承诺:“请市民放心,今后橘子洲绝不会成为高消费场所,它将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诱惑的生态岛。”
生态岛改造方案出台后,摆在长沙市政府面前的首先是拆迁问题。
橘洲新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升向本刊记者介绍,橘子洲上的居民大多生活贫困,贫困群体包括漂泊在湘江上的渔民、无固定居所的流浪者和附近企业的职工。2004年前后,橘子洲连接溁湾镇的便桥拆除,相关工程中,拆迁队面对的是无业者达90%的拆迁户。
在拆迁安置补偿上,市政府给予了当地居民最大优惠。住房不足45平方米的按45平方米补足,3000人享受城市低保。一批居民走上政府设置的公益岗位就业,还有一批居民在政府帮助下实现自我创业。
有了政府的妥善安置,橘子洲原住居民陆续签订了拆迁合同。从2003年第一批居民迁出,到2004年,2万多居民全部搬迁完毕。
这些橘洲老住户现在大多居住在“橘洲新苑”社区。
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曾对当地群众说:“橘子洲居民饱受洪水之苦、生计之困,政府改造橘子洲的决策,不仅要造景于洲,更重要的是要造福于民。”
生态岛
拆迁工作结束后,长沙市政府就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造措施,有意将橘子洲打造成一个公园式的旅游景点。
“改造之前,由于企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湘江水质受到严重威胁,拆迁后,这一地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橘子洲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盛泽说。
贺婷一家在2003年搬出橘子洲,新家有160多平米。“搬迁的时候很多人合不得走,特别是老一辈,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橘子洲感情深。”
贺婷大学刚毕业时,橘子洲还没正式开发。2008年初,橘子洲建设基本完成,她回到橘子洲担任导游,兼任环保志愿者。
如今,从湘江大桥进入橘子洲,一眼就能看到一座高达109米的喷泉,喷泉旁边的石头上,用铿锵的毛体刻着《沁园春·长沙》。
“整个橘子洲现在有11栋保护建筑,包括文化宫、长沙海关办公楼旧址、红方别墅、美国教会建的五栋建筑群,再往前是美孚洋行、薛公馆,还有书山古路……”贺婷介绍说,“高达32米的毛泽 东雕像也将建成,这将是迄今世界上最高的毛泽东胸像雕塑。”
橘子洲游人如织。“十一”黄金周,一天接待6万~10万游客。
马跃群对搬迁的橘洲新苑小区很满意,“绿化很好,社区还经常组织老年人的活动。没事就散散步,跳跳舞,生活很舒服。就是觉得新小区少了点橘洲的味道!”
为了化解老住户的心结,街道办还请人在小区公园里重新仿制了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诗词碑,老居民们这才满意。
马跃群的儿子现在在珠海工作,在电话中听到母亲对如今橘子洲的描述,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橘子洲的变迁,再三要求母亲替他报名成为一名保护橘子洲环境的志愿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橘子洲”
開发之前,橘子洲公园只有现在核心景区的1/6大,如今,橘子洲整个洲面有138.43公顷。橘子洲免费向市民开放后,每天都有几万人次前来参观,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环保压力。
“白色垃圾很多,2003年,有媒体在星级厕所拍了照片,看上去一片狼藉。”志愿者刘大江介绍说。
那个时候,橘子洲“就像一个杂乱的小树林,路面上到处是烟头和食品包装”。让刘大江印象深刻的是,橘子红了时,游人会想方设法去摘,“有人竟冒着危险踩在别人身上去摘”。
橘子洲景区总共只有100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显得力不从心。为此,长沙市长张剑飞喊出口号:“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橘子洲”。
张市长把橘子洲称为长沙所有市民的“大客厅”,而维护这个客厅的环境是每—个市民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经过市政府讨论,决定将2009年5月定为“橘子洲行动月”。消息一出,长沙市民、学生和各界人士报名争当橘洲环保志愿者。
橘洲志愿者启动那一天,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31人和湖南财专的30人共同组成了环保宣传志愿者方阵。那天下起了雨,志愿者们套上薄膜雨衣,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地对橘子洲景区的垃圾做着地毯式清理。
志愿者尹礼忘不了那天的情景: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三口来“拾荒”;有情侣搭档,亲密地携手捡垃圾;还有许多年轻人,扛着大包承担着垃圾运送
2009年“十一”黄金周,橘子洲景区环境已经极大改观,“整个景区很干净,有志愿者在做环保活动,游客都有意识不扔垃圾了。”
“以前橘子洲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到湘江,现在污水处理装置已经开始运转,垃圾回收站也已投入使用。”盛泽说。
据估算,现在橘子洲志愿者约有4000多人。长沙市政府在橘子洲设立了环保志愿者指挥部。长沙市委宣传部长陈泽珲说:“橘子洲是长沙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志愿活动,让长沙市民对这座城市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根据橘子洲景区设计方案,未来的橘子洲将以自然风光为主体,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
在由长沙市规划局2009年8月新拟的《长沙市交通发展示意图》上,可清晰地看出湘江上将再添六条过江通道,地铁交通构建起黄金“十字架”。届时,橘子洲的各种硬件设施将更加齐全。
盛泽说:“橘子洲这几年的发展其实就是长沙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