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系,四个角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其中写景状物类诗词鉴赏总是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可谓是重中之重。我们只要查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便能发现,在各省命题中此类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以2011年为例,全国17套高考试题中考查写景状物类诗词的就多达11首。
  笔者以为,如果掌握了此类诗词的鉴赏要领,那么对试题中古诗词鉴赏便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那么这类诗词在解读时重点应关注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找准鉴赏的切入点呢?下面笔者以2011年高考诗词考查情况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以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景与情的关系
  
  “诗言志”,“志”也就是诗人心中的想法感受。诗人在特定的情景中往往易触景生情,所以眼中之景便是染上主观色彩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所以“言志”便成了借景抒情。景可能是着眼于局部,但情却可着眼于全诗。景与情二者的关系体现为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哀情、哀景衬乐情)等,这些是唐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唐代诗人戴舒伦《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全诗均为写景,而情已在景中。诗中之景是迷蒙的,色调是灰暗的,当然所表现的情是哀伤的,是为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无端的惆怅和无尽的哀愁。
  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景号情往往不可分离。对于此类诗词。我们该怎样鉴赏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察景、观情、探源、明旨。下面,就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试题《春日秦国怀古》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解题思路与方法:
  (一)察景:从文题看,这是春日景象,诗中所写的景有“荒郊、泾水、远村、原田、春草、古碑、雪、山、烟、阳、绿树、黄沙”等,而绘景时所用的字词是“荒、尽、古、苍、晚、残、昏、数里”等,显而易见,是一些令人觉得哀伤的字词,描绘的是残败荒凉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全无春日的勃勃生机。
  (二)观情:全诗直接表明情感的字词有“消魂(极其哀愁)、不堪(忍受)回首”,表现的是悲伤之情;再者“一切景语皆情语”,悲伤景象引发悲伤之情,哀伤之景蕴含着哀伤之情,是典型的寓情于景与哀景衬哀情的写法。
  (三)探源:根据注释①知道作者是唐代(618年~907年)且是晚唐时的诗人。加之诗题(“秦国怀古”)与诗意的内容“不堪回首思秦原”,可想古秦国当日的盛况。
  (四)明旨:怀古诗词一般是为了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表盛衰之感。此诗作者怀古的目的明显为“怀古伤今”,借古秦国今日的破败景象来感伤唐王朝国势的衰微。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描写景物的角度
  
  赏析写景诗一般都要先观景,那观景就得注意诗人是如何绘景状物的,即诗人描写景物的角度有哪些。我总结为以下几种:
  1.空间角度
  这是指诗人描写景物视角上的变化,也就是指远近高低的问题,一般分为由高到低或由上到下、由低到高或由下到上、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赏读诗歌时若能注意诗人绘景的视角变化,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境,自然有助于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如福建卷试题:
  晓至湖。上[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山水游记诗。诗人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其中“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采用了对偶对比的手法,以“动有声”与“淡无影”对比,从听觉上近写“折苇”,视觉上远写“山影”,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从中可想作者对此意境的喜爱之情。
  2.感官角度
  这是指诗人从感官角度出发,对景物加以描绘。通常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几大类,也就是从景物的形、色、声、味等方面加以描绘,从而表现景物的形象特点。如天津卷试题: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旱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睛山又绿。
  ——《四库全书》
  这是一首写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作者在描绘“骤雨”来临前与来临时的特点就从感官角度出发,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加以描绘。如“泼浓墨”,从视觉的角度喻写云色之黑,写暴雨将至未至的景象;“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从视觉与听觉出发,既喻形又喻声,用以形容风雨来临时的景象。三四句依旧从感官角度人手,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既写形又写声。“怒涛卷”上“沙滩”,从视觉来写,借潮水之汹涌,喻写雨势奔腾之情形;尤其是“卷”字,从视觉上突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军声吼”如“鸣瀑”,从听觉来写,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其中“吼”字从听觉上写出骤雨声势之大。可以说这两句是以形写形,以声写声,突出夏日骤雨的磅礴气势。
  3.动静角度
  这是指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其中“动”含动作、动态与声音,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是为动景。如湖南卷试题:
  眷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写的是晚春之景。首句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是静态。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其中“从雨里过”可见白雨跳珠的情景,是为动态。三四两句“花落尽”、“蝶来多”,花落无声,蝶舞有形,写出了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是动静结合。暗含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虚实角度
  “虚写”主要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到的景象,就是诗人所听到的、想象的、回忆的一类景象;“实写”主要是指诗人所见的现实景象。当然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说,写景为实写,抒情则为虚写。虚实的关系主要是虚实相生,通过一虚一实,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如安徽卷试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⑦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a: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诗歌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以眼前所见(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来想象推写(虚写)未见的溪水源头与溪流的曲折甚至山中的春意,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当然诗人借雪融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景象(写景),表现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抒情),可谓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分条解说,但在赏析诗词时应当综合以上的各个方面甚至结合修辞手法,如此效果会更好。如上文提到的《春暮西园》(湖南卷)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就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春天美景,也是作者所见之景,为实写;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旬“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也为实写。
  
  (作者单位:赣州市赣县中学)
其他文献
刚布置完练笔的话题“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次的练笔速度很快。课间,教室里“周杰伦”、“许嵩”歌声不断。课后统计下来,喜欢许嵩歌曲的人最多,可许嵩何许人也?我倒不知道,赶紧上网查,找到学生喜欢的《千百度》《断桥残雪》等,增长了不少学问,发现歌坛上正劲吹“中国风”。“中国风”是什么风向呢?原来是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歌词注重语言的简
目前关于法国语文教材的译介相对于美国、英国等相对偏少,关于选文的译介更少。虽然国情不同,但他山之石毕竟有可借鉴之处。本文主要是对法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技术、使用以及教材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概述,力图整理一些研究法国语文教材的基础材料。    一、法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编印技术概述    “教材”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它可以泛指一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编写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文
在北京新发地市场(下称“新发地”)做农产品配送生意近十年的老高有一个直观感受:这两年北京乃至全国的农产品更安全了,“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基本没有了”。  在记者采访中,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也将近两年的食品安全形势评价为:总体稳定、趋势向好。  食品安全关系13多亿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2016年岁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
辣椒酱  辣椒酱和地瓜窝头是标配,一黑,一红,像火辣辣的北方汉子。    地瓜切成片,摆放在秋天的麦田里。麦子还没露头,地瓜干晒干了像一片片白色的鸟羽。在村庄,地瓜是善变的物种,做成粉条青墨色,在老河滩上排兵布阵;磨成面仍然是白色,被做成窝头就成了炭黑,阴沉着脸,管你爱不爱吃。  不吃没办法,饿呀。母亲蒸了一锅地瓜窝头,像一个个黑脸的乡下野孩子。没菜,有的就是辣椒酱。  辣椒酱是用辣椒做的,等同一
学生的写作兴趣可分为短期兴趣和长期兴趣,或者说即时兴趣和稳定兴趣。“快乐作文”和“兴趣作文”的作文教學法都是培养学生即时的、短期的作文兴趣,即写作文时的写作兴趣,这只是写作动力的一个方面。稳定的、长期的写作兴趣就是对写作的热爱,它是一种写作意志,这种写作意志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写作动力。短期的即时的写作兴趣可通过题目激发、组织活动、教学方法的新颖来达成,而写作的意志力、事业心这种写作动力主要靠激励机制
古往今来,大地上曾浮现过多少灿烂的文明、辉煌的城市、雄伟的建筑,还有在历史的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帝王将相。可是,一把火烧了,一场水淹了,留给后人的只有萋萋荒草、累累白骨、厚厚黄土。那些曾经招摇过市的人物和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如烟尘一般飘散,却唯有当初充当背景的人群永存;曾几何时,这人群被称作“黎民”“苍生”“百姓”,现如今则以“人民”统称之。  伟人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女人和狗的前世今生  像以往那样,她将汽车驶向山腰那块隐蔽的洼地,然后熄了火。她打开驾驶室的门,却并不急于下车。从右边座位上拿过香奈尔化妆包,取出里面的小镜子,她看到了一张并不让她满意的脸——作为三十三岁的女人,这张瘦削的脸已显出老相,皮肤粗糙,黄里透黑,窄小的额头上有了细密的皱纹,天生下垂的眼皮,更是变本加厉地耷拉下来,就像一棵生病的大叶树,透着无精打采。  曾经,她从不在乎这些,甚至都忘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靠活动。“实践”是新课程教学的生命所在,“活动”是新课程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开展好大型综合性实践活动外,我觉得开展好小活动更灵动活泼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开展好课前小活动,为课堂创设良好的氛围    课前小活动,可根据单元教学每周设计一个主题,如课前诗歌背诵,故事演讲,名言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作文教学课型单调,学生写作与教师讲评两大板块机械循环,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甚至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多管齐下,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写作知识寓于平日讲课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课文有这样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阅读文本一直是语文老师们研究探讨的话题。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且具有丰富意蕴和价值。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就是指学生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