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共同关注,其相关话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新农村建设才刚刚开始,却已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从社会学和发展学的视角出发,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本文资料源于“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及对县、乡、村干部访谈的结果。
一、县、乡两级政府的担忧
(一)县级政府的担忧
1.资金问题。新农村建设普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但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大量资金。各地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政府投入资金毕竟有限,缺乏建设资金可能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瓶颈。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因资金投入不足,出现了“半拉子”工程,虎头蛇尾,草率收场。
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干部在接受访谈时说:“如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工作,那么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新农村建设,如果把新农村当成一个目标,我们离这个目标太远了。”关于资金问题另一个县的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国家的提法很好,但是要求很高,作为省级贫困县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的来源有困难。县里虽然有资源但是没产业,把资源转化成资本的过程中缺少资金。”
2.缺乏人才,群众思想意识不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年轻人通过高考、参军和外出打工离开农村后不愿返回家乡,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来说是一种人口结构的恶性循环。调查中某县领导对目前农村人才缺乏非常担忧。他说,“国家给周转资金、周转项目都不如周转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农民缺少技术,不懂如何管理,非常需要培训和提高素质。而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思想认识,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县负责人谈到,该县非常重视教育,当地农民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上学,所以从县里出去的高考状元很多。可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农民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年轻人考出去就不回来了,县里太穷留不住人才。
3.规划政策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它不仅是乡村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产业互动和村民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新村建设”的想法是片面的,容易把建设新农村演化成对村容村貌的简单追求,也容易复制城市建设中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二)乡级政府的担忧
调查发现,乡镇干部谈到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问题。几乎所有的乡级领导都认为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税费改革后,乡村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经济条件较好地区通过招商引资能够积累一定的公共建设资金;而在经济落后的乡镇,行政人员的工资发放都很困难,根本没钱建设新农村。
2.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乡级政府对农民的思想素质也存在担忧。调查中乡干部提到基础设施建设固然好,但也需要农民的维护,可有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不高,往往使改善的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一些乡干部认为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是他们开展工作的拦路石。只有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3.政策规划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地方不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盲目搞规划,搞建设,劳民伤财,也令一些乡镇干部担忧。调查中,乡镇干部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真正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民真实需要的规划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
4.形象工程。一些乡干部担心有些政府官员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出政绩的机遇,急于在短期或者任期内出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定指标、下任务、限时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并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完全不顾当地财力和农民的承受力,大拆大建,劳民伤财。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和乡村负债,还严重损伤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二、村委会的担忧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也是农民群众奔小康的领头雁,在新农村建设中责任重大。对新农村建设,村委会也担忧重重,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少资金,工作不好做
村委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目前在各级乡镇政府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村委会的资金状况更不容乐观。贫困地区村干部一年的工资1000多元,还经常拖欠不能按时发放,要拿出钱来搞建设更是难上加难。加上大部分农民家庭的收入不高,不愿意自筹资金搞建设,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
(二)脱离实际,劳民伤财
本次调查的东部地区,农村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乐观。但西北贫困地区相对较差,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农民多以种田为生,可由于气候干旱,比较缺水,一些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对他们而言,如果盲目地规划建设,很可能会加重负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上,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生活、生产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项目的取舍,根据农民需要的缓急程度来决定项目的实施顺序。
(三)盲目搞形象工程,损害农民利益
新农村应该不只是盖房子、改善居住环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居民的和谐也很重要。调查中很多村干部担忧上面盲目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费财力,又费人力,一阵风过了之后就没人管。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就在公路边拆迁改建,扒旧房、盖新房,拆平房、建楼房。这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多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损害农民利益。
(四)农民思想意识不高,易引发干群新冲突
调查中,村干部普遍认为农民素质不高、思想意识不统一,很不好领导。他们提到新农村的规划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村委会没有资金,可能需要农民集资,可村民又对村委会不信任,不愿意出钱,因此可能会引发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
另外,各地政府盲目地搞规划,不从农民的切实需求出发,不顾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大搞一刀切,这也是调查中很多村干部所担忧的一个问题。这不但使村干部的工作不好开展,农民对此的意见也很大,还违背了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三、农民的担忧
本次调查发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更具体、更实实在在。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
某农民说:“新农村建设只是口头形式,没有具体的规划设计。新农村到最后还是一种形式,也许搞新农村的人自己也不一定理解该怎么建设新农村。”很多试点村盲目建楼房的做法,导致很多农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盖新房。调查发现,农民都很希望有统一的规划:一部分农民希望住到楼里面,像城里人一样;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根本就不能住楼房,农民祖祖辈辈这样生活有一定的道理,住在楼房里圈养牲畜不方便、没有地方。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让农民满意的、切实可行的规划,否则建设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二)资金不到位或被挪用
农民普遍担心国家的资金利用不合理,可能出现逐层流失的情况。上面的拨款、国家的投资,到农民手里所剩无几,具体有多少?如何利用?农民根本不知道。调查发现农民对于资金的管理有很大意见:“中央确实很关心农民,有财政支持,但是农民得不到,到地方就没有了。比如国家专门为农民安排的贷款,就因为各种原因到不了农民手里”。
当问及新农村建设应该由谁出钱时,不足2%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全部由农民出钱,26%的农民认为自己可以出少部分的钱,但是他们担心资金管理混乱,出了钱又被别人挪作他用。
(三)农民思想不统一
调查中,很多农民担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不统一,心不齐。他们认为全国这么多农民,人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一些农民会不同意建设新农村,也有些农民虽然不发表意见,但是实际不配合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民反映,“就拿修路来说吧,房子前面是水泥路的人就不太支持修路,也不愿意参加修路活动;而房子前面是土路的人就特希望能修路。农村老百姓很多只顾眼前小利,不为大局着想”。
(四)形象工程、形式主义
基层领导在实施中央政策时,可能出现一些为完成任务而不顾农民利益的做法。新农村建设农民最担心的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新农村建设局限于建房、修路等表面性的工作。
(五)贪污腐败问题
老百姓忧虑政府官员的贪污和不负责现象直接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目前,国家的惠农政策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这也使一部分地方官员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拨款很有可能成了“过路水”,被层层截流。
(六)领导不力现象
调查中,某农民对当地村干部很不满意:“前不久干部以参观新农村建设为由外出旅游——从生产队抽钱到外地参观鸭子养殖,可是村里连喝水都愁,哪里有水养鸭子;村干部不能做到大公无私,村民实在没办法。有的干部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搞活动。”
四、建议
(一)应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管理和监督
资金问题是困扰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农民都提出缺少资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此外,相关监督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二)要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绩考核制度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和推行。而现行官员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指标上,也应该把具体的工作成效、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要确保农民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以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三)各地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提倡规划先行,并且规划设计要在与不同建设群体之间的广泛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规划要从农民意愿出发,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忌官僚主义、脱离实际。
(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农民,农民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所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将会使新农村建设事半功倍。提高农民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一、县、乡两级政府的担忧
(一)县级政府的担忧
1.资金问题。新农村建设普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但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大量资金。各地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政府投入资金毕竟有限,缺乏建设资金可能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瓶颈。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因资金投入不足,出现了“半拉子”工程,虎头蛇尾,草率收场。
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干部在接受访谈时说:“如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工作,那么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新农村建设,如果把新农村当成一个目标,我们离这个目标太远了。”关于资金问题另一个县的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国家的提法很好,但是要求很高,作为省级贫困县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的来源有困难。县里虽然有资源但是没产业,把资源转化成资本的过程中缺少资金。”
2.缺乏人才,群众思想意识不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年轻人通过高考、参军和外出打工离开农村后不愿返回家乡,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来说是一种人口结构的恶性循环。调查中某县领导对目前农村人才缺乏非常担忧。他说,“国家给周转资金、周转项目都不如周转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农民缺少技术,不懂如何管理,非常需要培训和提高素质。而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思想认识,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县负责人谈到,该县非常重视教育,当地农民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上学,所以从县里出去的高考状元很多。可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农民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年轻人考出去就不回来了,县里太穷留不住人才。
3.规划政策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它不仅是乡村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产业互动和村民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新村建设”的想法是片面的,容易把建设新农村演化成对村容村貌的简单追求,也容易复制城市建设中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二)乡级政府的担忧
调查发现,乡镇干部谈到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问题。几乎所有的乡级领导都认为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税费改革后,乡村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经济条件较好地区通过招商引资能够积累一定的公共建设资金;而在经济落后的乡镇,行政人员的工资发放都很困难,根本没钱建设新农村。
2.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乡级政府对农民的思想素质也存在担忧。调查中乡干部提到基础设施建设固然好,但也需要农民的维护,可有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不高,往往使改善的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一些乡干部认为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是他们开展工作的拦路石。只有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3.政策规划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地方不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盲目搞规划,搞建设,劳民伤财,也令一些乡镇干部担忧。调查中,乡镇干部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真正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民真实需要的规划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
4.形象工程。一些乡干部担心有些政府官员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出政绩的机遇,急于在短期或者任期内出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定指标、下任务、限时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并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完全不顾当地财力和农民的承受力,大拆大建,劳民伤财。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和乡村负债,还严重损伤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二、村委会的担忧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也是农民群众奔小康的领头雁,在新农村建设中责任重大。对新农村建设,村委会也担忧重重,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少资金,工作不好做
村委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目前在各级乡镇政府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村委会的资金状况更不容乐观。贫困地区村干部一年的工资1000多元,还经常拖欠不能按时发放,要拿出钱来搞建设更是难上加难。加上大部分农民家庭的收入不高,不愿意自筹资金搞建设,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
(二)脱离实际,劳民伤财
本次调查的东部地区,农村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乐观。但西北贫困地区相对较差,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农民多以种田为生,可由于气候干旱,比较缺水,一些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对他们而言,如果盲目地规划建设,很可能会加重负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上,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生活、生产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项目的取舍,根据农民需要的缓急程度来决定项目的实施顺序。
(三)盲目搞形象工程,损害农民利益
新农村应该不只是盖房子、改善居住环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居民的和谐也很重要。调查中很多村干部担忧上面盲目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费财力,又费人力,一阵风过了之后就没人管。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就在公路边拆迁改建,扒旧房、盖新房,拆平房、建楼房。这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多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损害农民利益。
(四)农民思想意识不高,易引发干群新冲突
调查中,村干部普遍认为农民素质不高、思想意识不统一,很不好领导。他们提到新农村的规划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村委会没有资金,可能需要农民集资,可村民又对村委会不信任,不愿意出钱,因此可能会引发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
另外,各地政府盲目地搞规划,不从农民的切实需求出发,不顾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大搞一刀切,这也是调查中很多村干部所担忧的一个问题。这不但使村干部的工作不好开展,农民对此的意见也很大,还违背了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三、农民的担忧
本次调查发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更具体、更实实在在。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
某农民说:“新农村建设只是口头形式,没有具体的规划设计。新农村到最后还是一种形式,也许搞新农村的人自己也不一定理解该怎么建设新农村。”很多试点村盲目建楼房的做法,导致很多农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盖新房。调查发现,农民都很希望有统一的规划:一部分农民希望住到楼里面,像城里人一样;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根本就不能住楼房,农民祖祖辈辈这样生活有一定的道理,住在楼房里圈养牲畜不方便、没有地方。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让农民满意的、切实可行的规划,否则建设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二)资金不到位或被挪用
农民普遍担心国家的资金利用不合理,可能出现逐层流失的情况。上面的拨款、国家的投资,到农民手里所剩无几,具体有多少?如何利用?农民根本不知道。调查发现农民对于资金的管理有很大意见:“中央确实很关心农民,有财政支持,但是农民得不到,到地方就没有了。比如国家专门为农民安排的贷款,就因为各种原因到不了农民手里”。
当问及新农村建设应该由谁出钱时,不足2%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全部由农民出钱,26%的农民认为自己可以出少部分的钱,但是他们担心资金管理混乱,出了钱又被别人挪作他用。
(三)农民思想不统一
调查中,很多农民担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不统一,心不齐。他们认为全国这么多农民,人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一些农民会不同意建设新农村,也有些农民虽然不发表意见,但是实际不配合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民反映,“就拿修路来说吧,房子前面是水泥路的人就不太支持修路,也不愿意参加修路活动;而房子前面是土路的人就特希望能修路。农村老百姓很多只顾眼前小利,不为大局着想”。
(四)形象工程、形式主义
基层领导在实施中央政策时,可能出现一些为完成任务而不顾农民利益的做法。新农村建设农民最担心的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新农村建设局限于建房、修路等表面性的工作。
(五)贪污腐败问题
老百姓忧虑政府官员的贪污和不负责现象直接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目前,国家的惠农政策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这也使一部分地方官员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拨款很有可能成了“过路水”,被层层截流。
(六)领导不力现象
调查中,某农民对当地村干部很不满意:“前不久干部以参观新农村建设为由外出旅游——从生产队抽钱到外地参观鸭子养殖,可是村里连喝水都愁,哪里有水养鸭子;村干部不能做到大公无私,村民实在没办法。有的干部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搞活动。”
四、建议
(一)应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管理和监督
资金问题是困扰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农民都提出缺少资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此外,相关监督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二)要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绩考核制度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和推行。而现行官员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指标上,也应该把具体的工作成效、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要确保农民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以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三)各地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提倡规划先行,并且规划设计要在与不同建设群体之间的广泛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规划要从农民意愿出发,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忌官僚主义、脱离实际。
(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农民,农民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所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将会使新农村建设事半功倍。提高农民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