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面对的质疑与误解——基于学术案例的分析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门热门学科,经济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专业期刊、网络平台和自媒体上经常有对经济学的各种质疑和批评。这些质疑和批评的影响有时不可小视,往往会干扰人们对经济学的科学理解和对经济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通过对一些具体的质疑和批评的学术案例和事件的分析,表明质疑者实际上没有科学地理解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理论功能等。譬如,MR=MC作为利润极大化的条件,虽然在现实经济社会几乎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但它仍然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强求经济学的精准预测功能是不对的;经济学的假定性表述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等等。那些质疑和批评只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当然,经济学应该接受正确、科学的质疑和批评。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将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但也伴随着具有隐蔽性、诱惑性的伦理风险,包括人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习效果控制、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社会竞争和教育公平等多个方面。潜在的伦理风险需要"回归原点"的教育预防和规避。回归原点就是回到教育的本土性和本体性",本土"强调教育要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人民生活实际;"本体"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和坚持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体论上强调性命之学,价值论上重视德性伦理,认识论上强调心的作用,方法论上重视体悟,这是建构智能时代教育伦理的重要
教育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随着学界对人类情感及感性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世界的情感研究也应时而生。在中国近代教育大变革时期,乡村塾师的教育情感经历了一个起伏、冲突和变化的过程,这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教育情感影响教育行为的取向和方式,是教育信仰的有力支撑,体现教师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还体现教育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性、空间性、层次性和超越性。从教育情感的视角切入教育转型时期乡村塾师的研究,为探析近代史上教师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将成为人们探索"教育情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4.0成为国际上学者和实践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国际上的研究机构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工业4.0的愿景、核心技术和适用状况的概念性的描述,仍未能对工业4.0给出一个清晰明了、具体准确和能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研究得出工业4.0背景下技术发展有互操作性、虚拟化、权力下放或分散、实时能力、服务导向、模块化等本质特征,分析论述工业4.0对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组织和劳动者技能的影响,澄清社会上对工业4.0的一些迷信和误解,并探讨如何通过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改造高等
如果我们把“东南互保”视为自成一体的重大历史主题,甚至把义和团运动视为“东南互保”的前奏而把“东南互保”作为现代中国之古今中西交汇之转型的中心议题,那么,“东南互保”就不仅具有“准国际法条约”的法学意义,而且它还关涉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不啻为现代早期国家构建与转型中难得一见的一次富有积极成效的制度创新,为晚清新政、国家转型铺垫了道路,其内涵的法政逻辑即便在今天柏.主不具有借浆意义.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创建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使其具有高等教育特征。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之争。"双一流"政策实施后,教育学科对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服务与支撑使命被提上日程。单一维度的问题讨论和对策已无法解释和解决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困境。生态学理论为其发展历史和未来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思路。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科处在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网络,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学科群生态系统和大学内部学科生态系统。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排日账是近年在徽州婺源发现的一种民间历史文献新文类,体裁介于日记与账簿之间,逐日记录记账者的日常行事与家庭收支。这种文献多出于近代婺源普通农户之手,记录了农家生活世界的不同侧面。对排日账记录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可从两个相互关联的角度进行解读:其一,系统处理排日账的人际关系信息,重构记账者的人际网络及其变动。其二,针对某些排日账时间跨度较长的特点,对记账者所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群体及其变动进行中程分析。这种中程的人际网络研究路径,不仅可运用于19世纪徽州乡村社会研究,还有助于从两个方面深化明清社会研
高等学校教师学术评价关涉高等学校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发展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教师学术评价必须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既要有利于形成高等学校良好的学术生态,也要有助于调动高等学校教师回归教师的基本职责,从而实现基于高等学校教师立德树人和学术发展的本源回归。高等学校教师学术评价涉及诸多方面,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不同地区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学术评价改革的关键在于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建构质量导向评价标准,创新多元分类评价机制。改进高等学校教师学术评价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有序的评
不久前,我们痛别了恩师陆有铨先生,每当想起和恩师一起度过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在我读本科时,就感受到先生在教育哲学课上的睿智和风趣;读硕士时,先生指导翻译杜威(Dewey,J.)《价值论》的严谨和耐心;初登讲台、教学改革遭人误解时,先生给予的鼓励和温暖;考博前夜,先生专程到陋舍为我壮行时的一醉方休;先生在学术讲坛上的振聋发聩、妙趣横生,对教育问题分析和批判的鞭辟入里.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
自现代学术建制在中国确立以来,哲学学科既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特殊的问题。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学科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与研讨。这一场讨论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在经历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折射出中国哲学史学科所面临的身份焦虑以及对于文化主体性的追求。那么,这场讨论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科内部形成了哪些新的学术生长点和发展方向,其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又具有怎样的效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刊推出这组笔谈,旨在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