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职院校校企一体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论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基础上,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工学结合基地为例,介绍了校企一体的工学结合基地文化理念与基本架构,论述了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基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李营(1980-),男,河北承德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与教育研究;傅浪波(1956-),男,湖南娄底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广东 广州 5104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项目“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创新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工学结合基地(以下简称“花都基地”)是通过租赁广州花都粤宝丽工业园区形式,由校企共建,将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引进了广州市玺明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玺明机械”)等7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机制。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在参观花都基地后指出:花都基地要在整个校园而并非仅在教学环境中加入行业与企业的元素,让校园形成职业氛围、充满企业气息,打造职业教育的时代版本。这提示我们,花都基地要借助自身的职业特色优势和优良的职业氛围,加大力度建设融校园和企业元素为一体的职业教育文化,形成花都基地校园文化特色。
  一、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狭义上是指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涉及其应有内涵的各个层面,还要特别注重其“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职业人、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密切关系。学生要通过接受高职教育完成两个角色的转换,即高中生到技能人才、高中生到社会人(员工)角色的转换。完成这两个角色的有效转换,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才算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但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受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影响较深,其“职”的文化属性表现不够突出,尚没有将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校企一体的基地文化理念与基本架构
  校企能否做到深度融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各自文化是否可以做到融合与共存。花都基地以其校企共建、校企一体的独特性质为创建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基地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特色基地文化包括四个主要通融载体,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产品。只有四个载体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才能够通过相互的作用将各自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逐渐融为一体,构建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基地文化。花都基地经过积极的探索,通过四个载体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架构,如图1所示。
  三、花都基地职业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花都基地里,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实习实践和教师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两条主线构成了联系学校与企业、促进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两个纽带。也逐渐形成了教师对产品、企业员工对学生的互助作用。这种作用也会通过四个载体将校企各自的文化碰撞、交流并逐渐融合,为形成特有的基地文化创造了条件。然而,花都基地建立时间不长,校企合作的时间较短,良好的企业文化背景尚未被学院充分吸收和融合。
  (1)企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时间较短。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内涵都很清楚,但缺少企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间还未探索出良好的结合点。
  (2)作为校园文化主导的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不高,对学生考核评价采用企业员工标准的认识不足,深入企业的时间少。
  (3)作为企业文化主导的合作企业员工没有在校园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发挥足够的作用。如2009年有上百人次在玺明机械参加顶岗实习,该公司很多技术骨干都参与了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而这种很好的兼职教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还停留在了解和感受阶段。
  (4)校园与企业文化各层次融合不均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花都基地其校企共建的特性形成了良好的企业物质文化平台,如基地的教学场所建在了工厂内,有校企共建的生产实训车间等;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交流,目前已经做到了各自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但尚未达到融合的层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与企业差距较大,基地的校属实践基地虽在名称上逐渐改为车间、工作室等,但其管理制度距离企业的管理尚有差距。
  四、打造校企融合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1.注重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目前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探寻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制度和方式方法,为企业文化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课堂、考评指标体系等提供条件。如在花都基地中,要利用地域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与花都基地内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花都基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度,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
  2.建设花都基地文化的特色内涵
  我们必须根据教书育人、培养职业道德素质高、职业技能高的“双高”人才之目的和“经营学院”之实际及创造办学特色的需要,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导入企业先进文化,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吸企业文化之精髓,优校园文化之内涵,推学院事业之发展。
  (1)以“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形成校园精神文化。花都基地作为校园与企业融合的场所,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领会企业的精神实质,适应企业生活,就必须吸纳企业的精神文化。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将企业中投入产出、科学发展、节约发展的经营理念,顾客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的思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敬业、爱业、乐业的情操等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加深认识。
  (2)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校园制度文化。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加强在教学、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在各实训车间张贴相关生产标志、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将企业的“严字当头,科学管理,奖惩分明,利益导向”的机制融入到教学管理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基地企业化运作,引进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练就职业素质。
  (3)以物质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因此,要精心打造物质的校园企业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和校园企业文化的浓厚气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突出正确引导的功能。
  3.加强四个基本文化要素的联系,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1)实施校企互聘,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通过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选派专业带头人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企业人才标准,感受企业文化,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与企业文化进行间接接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长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兼职教师将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提前认识和认同企业文化。
  (2)改变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形式,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考核员工化,形成“学习过程+职业态度+行动结果”为主导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花都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利用企业资源与信息优势,按用人单位、企业的要求培养人,因此评价指标中应包含工作态度、协同合作、学习能力等考核内容。
  (3)以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文化思维。花都基地已在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上做了很好的尝试,学生在基地内的玺明机械实习实践为继续开展半工半读教学提供了借鉴。尽管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院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带来诸多问题,但同时也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学校与企业的区别,看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为我们查找问题、改善育人环境、加强职业道德与素养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花都基地要以此为鉴去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基地文化。
  (4)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加强校企文化碰撞与交流。除采用校企互聘、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参与生产性实习、邀请企业相关人员进基地讲座等传统形式以外,要人为创造基地文化中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三个文化要素联系的纽带。基地要利用地域优势尽一切可能加强与企业沟通。如采用文体联欢、体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企业员工、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才能让两种文化交织交融,才能为打造特色基地校园文化创造动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舒本平.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2-28.
  [2]谢碧蓉,文锋.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4):50-52.
  [3]张今会,邓宇立,杨金祥,等.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J].职业与教育,2009,(23):70-7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讨论北大实行的自主招生新政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其实行动因和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社会诚信问题、录取标准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保送生制度的教训和台湾的大学推荐甄选制度的经验,给出一些可能的对策。如在实行的过程中要体现教育公平;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社会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中学与中学之间互相监督,以及树立公众对改革的公信力等。  关键词:中学校长实
期刊
摘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立各种以学为主的英语学习专题网站,将各种英语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方法指导、知识和学习交流工具,以帮助学生对英语专题知识的掌握和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一个含有丰富的英语资源的自主学习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英语专题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本文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
期刊
摘要: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其富庶的意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教育科研是教师文化建构的题中之义,本文依托于调查研究获得的真实数据,从教师文化的维度来审视当前高中教师教育科研的文化内涵、困境及发展前瞻,以期推动高中教师教育科研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研;教师文化;意蕴;困境;前瞻  作者简介:曹雁飞(1988-),女,浙江平湖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开发了基于GIS平台的智能配电网高级分析软件,并对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线损分析、潮流计算、无功优化和故障恢复等功能。可以优化网络运行方式,快速恢复故障,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系统的应用将会全面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关键词:配电网;GIS;分析软件  作者简介:孙保军(1969-),男,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这个中心,提出了构建“三级平台”式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三级平台;平台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工程素质;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张双杰(1966-),男,河北无极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精密塑性成形技术;李强(1962-),男,江苏赣榆人,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工
期刊
摘要:引入SWOT分析法,对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查找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增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分析法;就业  作者简介:张西平(1977-),男,湖北赤壁人,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教学与管理;陈素红(1967-),女,湖北通山人,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期刊
摘要:“电力系统分析”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专业素质。本文论述了依靠先进的教学平台,建设突出体现电力行业应用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资源,使理论教学实现信息化,并能直接体现课程内容在电力行业中的实际应用,使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课程资源的建设使“电力系统分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发生较大变化,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力行业应用;电力系统分
期刊
摘要:本文对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1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研究,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研究方法表述缺乏规范性、思辨研究当道、实证研究匮乏、研究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举、多元化、综合化研究方法等建议,以使兰州大学及其他教育学院能够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开发教师个人知识,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内涵及其特点的探讨,从培训、“教中学”、教育投资和激励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个人知识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模式,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模式  作者简介:高功敏(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
期刊
摘要:结合黄河科技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特色,提出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的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配套建设方案,并以项目驱动式课外实践创新小组工作模式实现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的拓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范彩霞(1976-),女,河南三门峡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  (河南 郑州 45006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