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许多政治课堂里出现了一片热闹繁荣的活动景象:模式多样,手段丰富,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频繁,学生忙于应付同桌或小组讨论、表演,教师忙于指导。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果真受益匪浅?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思考的。
一、思品活动课正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
1.流于形式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五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表演小品、朗诵诗歌、正反方辩论、有奖竞猜、分组讨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目标异化的学习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小主人公的对话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也呈现了活动的范例。因此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开始组织活动,看到学生玩得开心似乎就对教学效果满意了。冷静一想,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并没有落实。
3.理性缺失的学习过程
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活动进行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节奏过于紧凑,学生时常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揣摩活动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
二、参考对策
1.明确一个思想——以活动促发展
活动教学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的思想,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
2.形与神的关系:趣味驱动,理性深化
案例:寓知识于趣味之中
在教学《用智慧保护自己》时模拟“人生AB剧”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情境:
某校学生小亮交了几位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提出见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很犹豫,不知该怎么办。请你说说要不要去,并说明理由。
小亮决定在市中心的“天一”茶室与“风中笑”见面,只聊天不去游玩。见面后,“风中笑”想向小亮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还。请同学们说说要不要借?为什么?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活动形式,而且活动始终渗透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形式能明显地呈现教学内容,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3.动与静的关系:强调动感,不忘静思
案例:动静相生 尽显无限魅力
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欣赏歌曲《天亮了》。第一遍声音很轻,当凄美舒缓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教师放慢语速,充满感情地讲述歌曲《天亮了》的创作背景,讲述完毕,再完整欣赏一遍歌曲。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时,教师说:“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非常震惊,但这确实是真实的。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些话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对经营者惟利是图行为的强烈谴责中学生增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显而易见,这样的活动设计和课堂气氛带来的教学效果,肯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4.师与生的关系: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案例:给我权利,还你精彩
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生1:平常我们乘出租车,司机会放一些他喜欢的歌曲,但我们乘客未必喜欢。从乘客上车到下车的过程中,车上的设备应该为乘客服务,听什么乐曲应尊重乘客的选择,所以我认为他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师:真没想到这位同学有这么强烈的维权意识,让我们为她鼓掌(同学鼓掌)。
生2: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位女士想进一家酒吧,酒吧工作人员因其“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而拒绝其入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后来,这位女士到法院为自己讨还公道,法院最后判令酒吧赔偿她4000元精神赔偿。
师:经营者不能以貌取人,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消费者。那么法院依法判决酒吧给这位女士赔偿,体现了消费者有什么权利?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探究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活动本身。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思品活动课正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
1.流于形式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五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表演小品、朗诵诗歌、正反方辩论、有奖竞猜、分组讨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目标异化的学习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小主人公的对话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也呈现了活动的范例。因此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开始组织活动,看到学生玩得开心似乎就对教学效果满意了。冷静一想,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并没有落实。
3.理性缺失的学习过程
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活动进行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节奏过于紧凑,学生时常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揣摩活动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
二、参考对策
1.明确一个思想——以活动促发展
活动教学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的思想,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
2.形与神的关系:趣味驱动,理性深化
案例:寓知识于趣味之中
在教学《用智慧保护自己》时模拟“人生AB剧”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情境:
某校学生小亮交了几位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提出见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很犹豫,不知该怎么办。请你说说要不要去,并说明理由。
小亮决定在市中心的“天一”茶室与“风中笑”见面,只聊天不去游玩。见面后,“风中笑”想向小亮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还。请同学们说说要不要借?为什么?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活动形式,而且活动始终渗透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形式能明显地呈现教学内容,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3.动与静的关系:强调动感,不忘静思
案例:动静相生 尽显无限魅力
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欣赏歌曲《天亮了》。第一遍声音很轻,当凄美舒缓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教师放慢语速,充满感情地讲述歌曲《天亮了》的创作背景,讲述完毕,再完整欣赏一遍歌曲。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时,教师说:“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非常震惊,但这确实是真实的。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些话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对经营者惟利是图行为的强烈谴责中学生增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显而易见,这样的活动设计和课堂气氛带来的教学效果,肯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4.师与生的关系: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案例:给我权利,还你精彩
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生1:平常我们乘出租车,司机会放一些他喜欢的歌曲,但我们乘客未必喜欢。从乘客上车到下车的过程中,车上的设备应该为乘客服务,听什么乐曲应尊重乘客的选择,所以我认为他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师:真没想到这位同学有这么强烈的维权意识,让我们为她鼓掌(同学鼓掌)。
生2: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位女士想进一家酒吧,酒吧工作人员因其“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而拒绝其入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后来,这位女士到法院为自己讨还公道,法院最后判令酒吧赔偿她4000元精神赔偿。
师:经营者不能以貌取人,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消费者。那么法院依法判决酒吧给这位女士赔偿,体现了消费者有什么权利?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探究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活动本身。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