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来塑造艺术形象,继而表达思想情感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到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情感; 兴趣;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55-001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而这种“情”与“美”交融的前提不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的。如果通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的音乐课学习,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如果音乐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交流的最主要的“阵地”还是“音乐课堂”。在我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激趣”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趣”应紧紧围绕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并服从于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同时,音乐课堂“激趣”要把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三者有机结合。脱离思想性而讲求趣味性的“激趣”方法,就会陷于“讹”;脱离艺术性而讲求趣味的方法,就会落入“俗”;脱离知识性而讲求趣味性的方法,就会显得“浅”。“激趣”要難易适度,也要把握适当的容量与分寸。“激趣”要适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会起到积极的效果。面向全体就是要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从中受益。“激趣”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音乐课堂中正确地运用“激趣”这种教学艺术,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这也许就是把“情”和“美”融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径。
我也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也很迫切地想找到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总觉得太笼统。我们是干教育事业的人,是干音乐教育事业的人,那“音乐教育的本质”对我们来说又是什么呢?
21世纪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本,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接下来笔者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21世纪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地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教育,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正面临改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更要注重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爱乐”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如果诸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都是以育人的态度来对待音乐和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这份感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铸造未来美好的明天呢?
关键词:情感; 兴趣;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55-001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而这种“情”与“美”交融的前提不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的。如果通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的音乐课学习,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如果音乐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交流的最主要的“阵地”还是“音乐课堂”。在我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激趣”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趣”应紧紧围绕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并服从于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同时,音乐课堂“激趣”要把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三者有机结合。脱离思想性而讲求趣味性的“激趣”方法,就会陷于“讹”;脱离艺术性而讲求趣味的方法,就会落入“俗”;脱离知识性而讲求趣味性的方法,就会显得“浅”。“激趣”要難易适度,也要把握适当的容量与分寸。“激趣”要适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会起到积极的效果。面向全体就是要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从中受益。“激趣”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音乐课堂中正确地运用“激趣”这种教学艺术,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这也许就是把“情”和“美”融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径。
我也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也很迫切地想找到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总觉得太笼统。我们是干教育事业的人,是干音乐教育事业的人,那“音乐教育的本质”对我们来说又是什么呢?
21世纪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本,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接下来笔者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21世纪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地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教育,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正面临改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更要注重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爱乐”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如果诸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都是以育人的态度来对待音乐和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这份感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铸造未来美好的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