嫖宿幼女罪相关问题剖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嫖宿幼女罪,指明知对方是不满14 周岁的卖淫幼女,而以给付或承诺给付物质性利益为手段,在取得该卖淫幼女的具体承诺后,将其奸淫或猥亵的行为。本罪是1997 年刑法修订后出现的新罪名。本文拟对嫖宿幼女罪理论上与实践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行为对象
  
  本罪的行为对象是未满14 周岁的卖淫幼女。如何理解这一特殊行为对象? 通说认为,卖淫是以营利为目的,与不特定的异性发生性交或从事其他淫乱活动。这一定义对卖淫行为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总体上是科学的,但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1. 卖淫之性质。笔者认为,卖淫行为具有类似于业务犯的性质。所谓业务,是基于社会生活上的地位而反复、继续从事的事务。卖淫虽然不是什么正当业务,一般也不构成犯罪,但业务犯的一些理念仍然可以适用。例如,只要性质上是要反复、继续实施的,或只要行为人以反复、继续实施的意思从事以肉易钱活动的,其第一次卖淫就已是一种业务活动。据此,在嫖宿行为之前,不管是幼女主动还是承诺自愿,其卖淫者的身份就已经存在。这也决定了成立本罪不仅要求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而且要求明知对方是卖淫者。
  2. 卖淫之目的。卖者,以物易钱也。若无偿提供性服务,自然不可称之为卖淫。因此,卖淫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对此,不可过于狭义地把“利”局限于金钱,但如扩及一切物质与非物质利益则又失之过宽,较为合适的是把营利理解为谋取物质性利益。
  3. 卖淫之内容。将卖淫之“淫”解释为仅仅局限于性交是不妥当的,因为进行其他淫乱活动同样是出卖肉体,同样破坏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毒化了社会风气,当然属于卖淫的范畴。但其范围也不宜过分扩大。认为“用色相取悦嫖客的色情行为,如陪酒、陪玩也是卖淫”的观点,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难以为社会一般观念所认同。仅仅卖唱不卖身,与卖淫有本质的区别。那么除性交外,还有哪些淫乱活动属于卖淫呢?有学者认为还包括口交、鸡奸、手淫及其他涉及生殖器官接触的变态性行为。笔者认为,这一外延难以涵盖所有卖淫行为。因为仅仅进行抠摸乳房、大腿等猥亵行为,也符合出卖肉体的卖淫本质。由此可见,对卖淫方式正确完整的界定应是:进行性交或从事猥亵的活动。其中,猥亵是指一切能刺激或满足对方或第三者的性欲,伤害普通人正常的性羞耻心,违反善良的性道德观念的提供肉体的行为。
  4. 卖淫之对象。首先,卖淫的对象既可以是异性,也可以是同性。这在实践中有两种表现:一是所谓的“人妖”可对同性卖淫,二是卖淫者对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卖淫。所以,通说把卖淫对象局限于异性是不全面的。这也决定了嫖宿幼女罪的主体不限于“已满16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成年男子”,女子也能以猥亵方式嫖宿幼女而成为本罪主体。因此本罪主体是年满16 周岁的一般主体,包括男性和女性。
  其次,卖淫既可针对不特定的人,也可针对特定的多数人。针对不特定的人当然是卖淫,即使针对特定的多数人,如被特定的几个人轮流包下,这种行为也完全符合刑法中卖淫的本质与特征。但是,针对特定的某个人则不能称之为卖淫。如被某人出巨资包下充当“小蜜”、“二奶”, 有人认为也构成卖淫。的确,这种行为本质上也是肉体与金钱的交易,生活中也可称之为卖淫。但进入刑法调控领域的卖淫行为必须侵犯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这种只针对某个人的行为则没有侵犯此法益,所以不属于刑法中的“卖淫”。
  综上所述,卖淫是以谋取物质性利益为目的,与不特定或多数的异性或同性进行性交或从事猥亵活动。
  
  二、司法认定中的争议辨析
  
  (一) 犯罪形态之区分
  本罪形态主要涉及到预备与未遂之区分。如行为人在已经取得卖淫幼女的具体承诺后,开始实施奸淫或猥亵行为时被抓获,这显然是本罪的未遂形态。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尚未开始实施这一目的行为,但已经开始和卖淫幼女攀谈或讨价还价时,究竟属于预备还是未遂?
  未遂与预备的区别标志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而只要是构成要件的内容,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就都属于实行行为。不能认为本罪中之奸淫或猥亵行为属于实行行为,而给付或承诺给付物质利益不属于实行行为。据此,在行为人与卖淫幼女双方达成合意之前,幼女的主动挑逗行为(相当于要约邀请) 、双方攀谈或讨价还价(相当于要约与反要约) 均不属于本罪之实行行为,充其量只是为手段行为作准备的,随时可能因为双方条件不合而中断,不具有实现犯罪的现实危险性或侵害法益的一定危险性。而双方一旦达成合意,幼女作出了具体承诺,就标志着本罪实行的着手。不管是实际给付还是承诺给付物质性利益的场合,只要双方均承诺而形成合意,则无论是否开始给付利益、是否开始立即奸淫或猥亵,均构成未遂而非预备。所以,区分本罪预备与未遂的标志在于,行为人是否承诺给付而又取得了幼女的具体承诺从而开始达成了合意。
  (二) 虚假承诺之处理
  本罪实行行为的成立需要行为人与被害人双方的合意,包含行为人的承诺给付利益和幼女的承诺卖淫。本罪之承诺并不以真实承诺为必要,即使虚假承诺也可构成犯罪。
  1. 幼女虚假承诺之处理。如卖淫幼女欺骗行为人,谎称只要给她一笔钱,就可以向其卖淫,而行为人预付现金后,幼女携款溜走。在这里,幼女的虚假承诺实际上是一种诈骗行为,只是因其不满14 周岁而不构成犯罪。而对行为人来说,尽管幼女作出的承诺是虚假的,但行为人已经开始了实行行为,所以构成嫖宿幼女罪的未遂。
  2. 行为人虚假承诺之处理。如行为人欺骗卖淫女,称嫖宿后给钱,事后却不给钱。这里面被骗者虽然向诈骗者提供了性交等劳务,但这种劳务或服务本身既未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不具有财产性价值,相反是危害社会并为国家法律所禁止的,所以并不构成诈骗罪。但行为人已经构成了嫖宿幼女罪的既遂,当然此时与奸淫幼女型强奸罪的区分是极其困难的。
  
  三、立法层面上的罪名废止论
  
  本罪名在刑法修订之前并不存在。因为明知是幼女而嫖宿的,实际上是一种奸淫幼女的行为,以奸淫幼女型强奸罪论处并无不可。但后来考虑到嫖宿幼女行为的特殊性,故将其规定为一个独立罪名。这一理由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将之单列罪名究竟利弊如何,不能不令人深思。嫖宿幼女罪名之独立存在价值大可质疑。
  1. 分则体系滋生矛盾。单列此罪名,导致本罪主要客体难以分清;如将之列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也不尽妥当。不如取消此罪名,亦不妨碍对本罪行为的处理,因为其客观行为都能为奸淫幼女型强奸罪等所包容。
  2. 罪刑设置显失均衡。一般认为本罪中被害人自身有过错,且双方存在金钱偿付关系,所以本罪的危害性不如奸淫幼女型强奸罪。但是,此说没有看到本罪侵犯的还有另一客体: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因此,实际上两者的危害性大体相当。从处刑上看,本罪的起刑点是5 年有期徒刑,而猥亵儿童罪、奸淫幼女型强奸罪的起刑点分别是拘役和3 年有期徒刑,也就是说,猥亵或奸淫一个卖淫幼女至少要判5 年,而猥亵其他幼女可只处拘役,甚至奸淫其他幼女也可只判3 年,这是明显的罪刑不均衡。另一方面,奸淫幼女型强奸罪情节严重的可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嫖宿幼女罪同样可以有此严重情节,却最高只能处15 年有期徒刑。这是另一侧面的罪刑不均衡。惟有将此罪名取消,其行为并入其他相关罪名中,方可做到一视同仁、罪刑均衡。
  3. 区别对待并不合理。本罪被害人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没有必要把卖淫幼女与其他幼女分别对待。两者同为幼女,虽然前者是自愿承诺的,但由于其不理解性行为的后果与意义,因此从实质上说,性交或猥亵行为仍然是违背其意愿的。卖淫幼女的身心健康比之其他幼女同样重要,没有理由另眼相待。
  4. 与其它罪界限模糊。本罪有时与奸淫幼女罪等的区分极其困难,而且区分的必要性也值得怀疑。一般都能说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客体、对象、客观行为、主体、主观方面不同。但这种区分在有些场合极其模糊,如前述之行为人虚假承诺的情况,实无必要予以区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管该罪成立,但是单独设立本罪名则弊多利少。如将来再次修订刑法,应将嫖宿幼女罪之罪名取消,其所包含的危害行为当分别按奸淫幼女型强奸罪或猥亵儿童罪处理。当然,在立法尚未修改之前,仍应依罪刑法定原则合理认定本罪。
其他文献
当前基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进入测评总结阶段,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我们一定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大前提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将学习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切实提高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现代化,在法学教育中开设影视课程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影视课程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读书看报,逐渐发展为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学习和掌握知识、信息,而且后者所占的
期刊
摘 要:检警关系一直是广大学术研究者的争论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对侦查权、公诉权、监督权的权力分配的研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刑罚执行机关的诉讼活动实行监督,同时担负着侦查、公诉等诉讼职能。如何在检警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新形势下如何看待检警关系的新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检警关系;侦查权;检察权    本文所谓的“检警关系”,实际上就是公诉权和侦查权的
期刊
摘 要:刑法的解释,从司法的角度,按其效力来分,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刑法个案解释三种。本文以刑法个案解释为视角,结合刑法学理论和我国的司法现状,以解释的目标、限度、方法为切入点对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个案解释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刑法解释;个案解释;罪刑法定    刑法的解释,从司法的角度,按其效力来分,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刑法个案解释三种。所谓刑法个案解释,是指法官在适用刑法
期刊
摘 要: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简化刑事诉讼结构,成为提升刑事诉讼效率的最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刑事案件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成为当然的选择。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占各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案件数比例相当高,可以说占到绝大部分。简易程序表现出来的最大价值是大幅提高了诉讼效率,然其实际效果并不同时提升刑事诉讼的实体正义,实践中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因多种因素,出现不利于法律审判监督等问题,
期刊
证据开示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倡导的五大诉讼改革之一。各级检察院经过两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而言,这一制度还处于尝试阶段,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与研究,尤其是随着修订后的《律师法》的实施,这一制度有着亟需改进与创新之处。    一、证据开示所存在的问题    (一)诉前证据开示制度学理依据不足,欠缺法律支撑。缺乏法律支持是各基层法院现行证据开示制度的最大“硬伤”。目前各试行单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在立法中考虑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规定了从轻从宽原则,老年人犯罪的问题则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我国已开始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老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起来。老年人犯罪有区别于其他年龄层次犯罪的特殊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老年人犯罪都规定了相应的从宽处罚的制度,我国对老年人犯罪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已成主流意见,但现行刑法却没有相关规定。本文剖析本院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针对老年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加强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工作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设定的一项外部监督制度。该制度设计的初衷在于扭转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在办案过程中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从根本上解决办案公正与否的问题,确保司法公正,以期达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选聘适格的人民监督员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但目前人民
期刊
摘 要:检察案件的质量体现了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当前检察案件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ISO9000:2000中的管理方式来建立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模式,也就是实行流程管理,并在流程管理的系统中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案件管理机制。  关键词:案件质量;ISO9000:2000;流程管理;过程方法    检察案件的质量体现了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提高检察案件的质量是检察机关强化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健全检察法律文书的释法说理制度的呼声下,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增强检察法律文书的说理性,寻求统一规范操作与灵活个性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是检察机关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文书;释法说理;思考    检察法律文书是“微缩的法治”,一份论证严谨充分的检察法律文书,不仅是呈现检察工作成效的优质窗口,更是体现检察机关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载体。[1]现行的检察法律文书难以充分体现检察机关客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