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态的负效应及消解策略研究

来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发展及应用引发前所未有的生态负面效应,它深度影响当前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及人类文明全球化的命运。科技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理性认识的产物,也是人们对自然的特殊改造的必要手段。所以,要想将因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相关负面问题彻底解决掉,就必须要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为解决这种负面效应而提供重要的解决措施。目前,为解决科技负效应问题,应当采用价值引导、制度规范等方式以引导约束科技行为,从而减少因科技发展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消除这类负面效应。
其他文献
冯至《十四行集》浓郁的沉思特质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冯至讲究美的形式与语调的自然,以虚词的巧妙运用,特别是介词、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与语气词的规约使用,表达诗人在特殊的战争年代中的知性体验和生命思考。冯至以虚词的嵌入、充实、删减等方式,形成单复句式的舒展与凝练、倒装句法的稳定与变异、跨行跨节的连锁与隔断等现象,显示出流动、凝定、拗折、向上的沉思脉络。冯至以十四行变体的形式规约抒情,以奔突跌宕的诗思增强诗歌语言的弹性与柔韧度,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空间,形成对新诗散文化诗美的升华。现代汉语虚词的有效
互文性是李洱小说最显著的文本症候,横向互文与纵向互文的运用,也是李洱小说的重要特征.互文创作的产生既是受到文学史互文属性的影响,又是“晚生代”作家们对写作题材、方式
华侨文化和华人文化是东南亚中华移民文化的两种不同形态,是“落叶归根”侨居心态和“落地生根”定居心态的文化表现;华人文化认同是作为主体的华人对华人族群共同文化的认可、肯定与接受;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是由个体、社群和族群等主体文化认同构成的多层系统,具有多重多样的认同结构,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也是差异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文化过程。
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一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产业发展重要载体,面临着高度依赖政府推动而缺乏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激励约束机制为探析这一困境提供了有益视角.通过对贵州省贫困县三个典型农民合作社
据考证,陶渊明在世期间概有三处住宅,位于江西上京的“园田居”是他中晚年的性命所托。原是本着实现自己的归隐理想而于诗文中营造出“园田居”的理想空间,在经历现实农耕的艰辛与大火的焚毁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园田居”空间均被破坏,最终陶渊明只能抱憾离开。可喜的是,“园田居”实体虽无,但其作为终极空间的精神意义永存,并一直成为后世众多失利文士的心灵栖地。
陶渊明在《闲情赋序》中便指出此赋是“继作”,《闲情赋》不仅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中以香草美人意象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也吸收了历代抒情小赋的艺术创作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骈散结合的句式、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情感抒发,使《闲情赋》成为赋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在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爱情宣言”侧面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新诗之不足,除语言过于松散,意象过于显豁外,另一主因就在于缺乏音乐性等艺术底蕴。新诗伊始,“诗体大解放”就决意疏离并摒弃传统,重拆解而轻建设,普遍疏于对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的纵向继承,更对西方音乐诗学横向移植、译介与转化不力。尽管新月派和象征派诗人通过译介与创作的互动,在新诗的格律和音乐性方面取得不少实绩,但诗人和批评家普遍缺乏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音乐艺术的良好学养,这一点无论与中国古代诗人相比,还是与西方主流自由诗人的音乐化写作相较,都有明显的差距。载道文学观的强势,对诗歌本体的认知偏差,使得新诗过于强调其
近年来,不少旅游吸引物通过短视频内容传播而广受关注.由于旅游和短视频两者皆具符号性,尝试从符号学视角切入探索该现象背后的传播逻辑.通过现有文献分析,以短视频平台旅游
1929年,陈三立将手书《散原诗稿》一册送给新婚女儿陈新午作为纪念,现藏九江学院。《诗稿》封面题署《散原诗稿一》,扉页有散原老人亲题“此手稿付新午收藏散原老人”十二字。内容起1919年,讫1926年,除了部分被删诗歌外,其他诗歌已全部收入《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中。《散原诗稿》中保留了不少散原老人修改诗稿的痕迹,直观展现了散原老人炼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