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德赛》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观影人,用“原型”来讲故事,是其具有如此动人的艺术力量的原因之一。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漂流经历”与“岛屿经历”,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海上遭遇有着诸多相似,是“漂流”这一神话原型的再度讲述。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奥德赛》 神话——原型批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2012年的作品,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遭遇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而电影的改编与原著往往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是导演和编剧对原著的再阐释和二度创作。所以,本文的讨论是基于李安的电影而非扬·马特尔的小说。
  一个少年与一头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这样一个内核看似十分简单的故事,为什么会有如此动人的力量,其中原因当然有影片在心灵领域探索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终极关怀;在技术运用上达到新突破、美到慑人的3D效果;还有让观者乐此不疲地进行阐释的那郁郁葱葱的隐喻森林(当然不排除有些阐释有过度之嫌)。以上这些因素,自然是这部作品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除此之外,用“原型”来讲故事,是使这部作品如此动人的另一关键因素。而这部作品中的一些原型,来自于《荷马史诗》当中同样的一场关于海上漂流的故事——《奥德赛》。
  一、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人类学家弗雷泽、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哲学家卡西尔,分别从人类学、心理学和象征形式哲学的角度对“原型”进行过深入的阐述。而在此基础之上,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以文学的视角对“原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弗莱所讨论的“原型”是文学的原型,是“作品到作品一直保持不变的东西……并同时在普遍意义及纯文学意义上使用它”a。弗莱指出,原型可以看成是文学作品中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一个从范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只要它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联想。”b“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联结起来,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c至于原型和神话的关系,在弗莱看来,神话就是“原型”。“虽然我们在谈及叙述时说神话,谈及意义时说原型。原型最早且最为广泛地存在于神话之中,它与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d下面就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海上漂流和海上岛屿的经历,做一些神话——原型批评的思考。
  二、海上漂流
  这时集云神宙斯唤起强烈的北风,/带来狂风暴雨,顷刻间浓密的云翳/笼罩大地和海面,黑夜从天降临。/船只被风暴刮走,一头扎进波涛,/狂风的威力把船舶三片、四片地撕碎。(《奥德赛》)
  我们继续被强烈的风暴/颠簸在游鱼丰富的大海上。(《奥德赛》)
  这是《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九卷中奥德修斯在向阿尔基诺奥斯王讲述自己海上的经历:狂风暴雨、云翳浓密、游鱼丰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导演用镜头语言还原的扬·马特尔小说中的场景,也同样可以视作是奥德修斯此段讲述的场景再现。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尽管用镜头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神秘莫测的海洋,人虎共存的离奇故事,但它毕竟是由一部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纪实性的作品改编而来(甚至可作为是日本货轮失事的纪实材料),所以,少年派所经历的是符合现代逻辑的自然现象。而《奥德赛》是古希腊神话,奥德修斯所经历的大都是超自然的力量,女妖塞舌、独眼巨人、妖鸟岛、忘忧花等,只能是神话里的存在。然而,尽管如此,那段好似永无终止的漂流却是极其相似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海上漂流”是两部作品共同的故事内核。这个故事表面上确实可以用“简单”来形容,除了中间遇到过一次浮岛,再无其他戏剧性的情节。只有无尽的海上漂流和间或出现的成群的飞鱼、突然从深海跃起的鲸,由海洋上空的璀璨到让人震颤的星空,海上的暴风雨。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一人一虎的海上漂流故事能如此吸引人,恐怕还要从“海上漂流”本身说起。
  “漂流”是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流传下来的一种叙事定势。从《奥德赛》开始,奥德修斯式的旅程化的“漂流”,便成了受希腊文学影响的小说情节结构的一种惯有模式。从《奥德赛》浓墨重彩地讲述奥德修斯在海上的漂流开始,“漂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原型,影响着许许多多的欧美作家的结构方式。其中深受“漂流”这一原型影响的有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虽然故事背景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在讲“漂流”的故事。
  “漂流”这一故事原型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一次次重演,或许与“水”的原型意义有关。“水”拥有多重原型意义,包括生命、变形、净化、救赎、智慧等。就智慧而言,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水”总能变幻无穷,以最恰当的形态,经受最小的阻力,而达到其运动方向的最终目的。奥德赛和少年派都能够审时度势,借助自身的智慧,一次次脱离困境。就救赎的意义而言,不论是奥德修斯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的過程中,也有对生命的思考,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用“原型”来讲故事,使得少年派具有了可以比肩奥德修斯的神奇动人的力量。
  三、海上岛屿
  在漂泊者眼中,摆脱那无止境的海蓝色的唯一途径,除了抵达靠岸,当属遇到海上的岛屿。在奥德修斯的海上漂流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海上岛屿,有着各式各样的岛屿经历。而在少年派的海上漂流中,遇到的那座浮岛,是派唯一一次见到了蓝色之外的绿色。但仅这一次的岛屿经历让观影人印象深刻,颇有奥德修斯的奥古吉埃岛经历的影子。
  二人上岛的过程都是因为遭到了海上风暴的携卷,并且都在岛上面对同样如仙境般的安乐所在(派开始还以为能在那里待到永远),最终,都选择了拒绝(当然,也是因为派后来发现那是一座食人岛)。   在海上漂流的奥德修斯,同伴因为吃掉了太阳神的牛而死于非命,在经历了一场海上暴风雨之后,独自一人被岛上的卡吕普索所救。
  想当初他落难爬上船脊,我把他拯救,/宙斯用轰鸣的闪光霹雳向他的快船/猛烈攻击,把快船击碎在酒色的大海里。/他的所有杰出的同伴全部丧了命,/只有他被风暴和波澜推拥来到我这里。(《奥德赛》)e
  然而,奥古吉埃岛是仙境一般的存在,足以让不死的天神惊讶不已,岛上各处充满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女神中的女神”卡吕普索对其又是极尽殷勤,一往情深。许诺如果与之成婚,就可获得永生。
  神女一面声音优美地放声歌唱,/一面在机杼前来回走动,用金梭织布。/洞穴周围林木繁茂,生长茁壮……/各种羽翼宽大的禽鸟在林间栖息作巢……/茂盛的葡萄藤蔓,结满累累硕果。/四条水泉并排奔泻清澈的流水……/旁边是柔软的草地,堇菜野芹正繁茂。(《奥德赛》)
  但是,如此醉人的仙境和女神殷勤的陪伴,即使在开始时有过短暂的欢愉,却最终没能动摇奥德修斯的归返之心。在奥德修斯看来,“任何东西都不如故乡和父母更可亲”。
  不过我仍然每天怀念我的故土,/渴望返回家园,见到归返那一天。/即使有哪位神明在酒色的海上打击我,/我仍会无畏,胸中有一颗坚定的心灵。(《奥德赛》)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在浮岛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有着奥古吉埃岛的影子。派在登岛前,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海上漂流,夜里的一场海上的雷鸣电闪的大风暴,极大地摧残了派的意志和身体,使其快要支撑不下去。第二天,已经接近昏厥的派突然就发现了那座浮岛,而这也是一个仙境般的所在。整座海岛好像是由盘根错节、紧密缠绕的一堆管状绿植组成,像一座绿色的大高原,中央是一片绿色森林,森林深处是清澈的淡水池塘。这座浮岛的出现,拯救了将要陷入绝望、走向死亡的派。而关于这个拯救者——浮岛的隐喻,有人解读为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躺在千蛇组成的床上沉睡,正对应了那座侧面像人的浮岛的基底部就是无数盘结纠缠的树根),也有人解读为这其实隐喻了派的母亲,这里暂且将上述争论搁置,可以确定的是,这座浮岛的外形,是一个女人平躺在海面的形象,电影中的画面已经先后两次明确地传达了这一点。在这里是否也可以推断说,派的拯救者,不论具体所指为何,可以确定的是她也是女性的,或者是有女性属性的存在。派在这座岛屿上吃喝、洗澡、观察狐獴、走走、跳跳、休息,沉浸在无尽的快乐之中。但同样的,最终他也没有放弃要尋找陆地、返回家园的信念,和奥德修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关于他们的这种选择,早有学者分析说:“卡吕普许诺给奥德修斯的永生和感官肉欲的生活,但是这必须要付出与文明脐带切断的代价。对一心想归家的奥德修斯而言。‘隐藏者’卡吕索普的雪藏,跟洛托法戈伊人的‘忘忧花’一样,是一种对失去过往记忆和自我身份的诱惑,所以奥德修斯才斩钉截铁地拒绝。”f在影片中,派也对来听故事的作家明确表示过这种想法:“如果我继续待在那座岛上,我看到了我的生命将如何结束。孤独,被遗忘。我不得不返回世界,或死于途中。”(I saw how my world end, if I satyed on that island. Alone,forgotten .I had to get back to the world, or die trying.)这种将自己格式化和被世界遗忘的恐惧,不管经历了多长时间,都是相似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所经历的漂流,是神话时代的奥德修斯经历过的,派遇到的浮岛的故事,也和奥德修斯所遇到的奥古吉埃岛的故事相类似。少年派的故事是有“原型”的故事,才会触动观影人深层的记忆神经,才会带给观者如此的震撼,引发解读的热潮。
  a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 王东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8页。
  b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惠、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版,第99页。
  c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第118页。
  d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原型》,见吴持哲编:《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e 〔古希腊〕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134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f 陈戎女:《荷马的世界——现代阐释与比较》,中华书局2009版,第197页。
  作 者: 庄丽哲,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是我国第一本莫言文学作品的中小学生读本,也是第一本当代先锋文学作家作品的中小学生读本。读本选文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特点,形式丰富多样,注重读写互动,有利于中小学生感知经典、亲近经典和学习经典。《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的编选和出版,将启迪更多的当代先锋文学经典学生读物面世,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经典化教育传承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先锋小说 莫言 文学课 学生读本
期刊
摘 要: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自问世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定论为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主题涉及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觉醒,但对此定论有些学者提出了质疑和异议,对其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本文通过对《一小时的故事》中隐含的多重反讽进行剖析,旨在发掘出故事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 多重反讽 主题  一、引言  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出生在美国密苏
期刊
摘 要:美国戏剧家山姆·谢波德在家庭剧创作方面炉火纯青,《情痴》便是很好的例证。在该作品中,他巧妙地设置舞台,并借助特殊的空间分布,创造出两组二元对立:現实与虚幻、男性与女性。随着人物空间方位的变换,这两组二元对立也逐渐呈现出分崩瓦解之势,转而表现出融合状态。谢波德运用空间的形态转换以及空间方位词的变换来解构作品中的二元对立,并传达出他对现实虚幻无界限、男性女性和谐共存的期待。  关键词:《情痴》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自媒体变得 异常活跃,尤其近几年,许多传统媒体纷纷转移阵地,借助互联网这一沃土,寻找新的市场和舞台。自媒体网络电台突破了传统广播电台的时间有限性、空间固态化与内容局限性等问题,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内容也更丰富多元。本文主要探讨综合性的自媒体网络电台在播音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自媒体网络电台服务社会和教育发展探寻新的应用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媒体平台 播
期刊
摘 要: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的标志,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近代新制学校,具有中国近代音乐的总体特征,连接中国古典与近代音乐之美。  关键词:学堂乐歌 中国近代音乐 文艺主潮  学堂乐歌起源于清朝新式学堂中,为其最初设立时教授学生的音乐歌曲,是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形成的特定时期特殊的音乐文化,乐歌取材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期刊
摘 要: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在专业科目中进行经典论著的阅读是教育目标之一。互联网环境下,文本内容的生产和分发随着这一渠道以传输快速化、形式多样化、阅读碎片化为特点,多以视听产品样态呈现,此类产品的阅读体验多为片段性与浅层化。经典作品的阅读要求多角度的深度思考,如果长期沉溺于互联网媒体带来的浅层阅读快感,不仅难以培养出大学生作为个体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进而影响大学教育目标的达成。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创业发展的基石,民族事业文化繁荣兴盛的保障,高校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的重任。因此,借助高校平台,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是高校教育的职责,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在融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更应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寻多种授课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文化自信”建设。本文力求进行寻找融媒体在“文化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很多诗人的创作方向,都是在现代与传统诗歌间找寻一个合适的过度,如何在二者间保持一种思考的平衡,这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杨庆祥是当下中国文坛中为数不多,兼具创作与批评为一身的“学者型诗人”,他一方面有着诗人敏感而细腻的天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学者特有的理性思维,他以一种集大成的眼光让你在平静的探寻中,感受到一种更加多元的衡量,从而找到问题的比较对象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院派 自
期刊
摘 要:淮剧《金龙与蜉蝣》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其悲剧成因由三个方面构成:权力欲望导致人性异变,异变导致迫害与复仇的行动,复仇导致家庭伦理的失序,最终导致父子、爷孙血亲相残的命运悲剧。作品用异变、复仇、伦理的纠缠构成悲剧的成因,能够带来直观而真实的悲剧效应,带给大众思考与警示。  关键词:《金龙与蜉蝣》 异变 复仇 伦理 悲剧  淮剧《金龙与蜉蝣》是著名作家罗怀臻的经典戏剧作品之一,以金龙、蜉蝣、
期刊
摘 要: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起良村在造纸方面完全采用的是蔡伦的造纸术。在起良村,有很多古代皇室留下来的造纸作坊,见证着起良村上千年的造纸历史。为了更好地宣传古法造纸技艺,村子里还专门建立了培训所和相应的博物馆。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有手工制作的美浓和纸。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手工纸的制作工艺,以及两国手工纸博物馆的数据,希望能从中更了解手工造纸,对传统造纸技法的传承发扬有所启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