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刺猬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yang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刺猬。我承认,我讨厌它。
  曾多次看到图片中的刺猬长得那么“英俊潇洒”、惹人怜爱:棕色的“铠甲”、肉色的躯体、粉嫩玲珑的小鼻子,和眼前这只刺猬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再一次捏着鼻子凑过去,它背上耸立着的黑白交织的“剑”又一次令我毛骨悚然,再加上它黝黑的皮肤、褐色的鼻子、乌黑的小眼睛,总让我想起一个词:老奸巨猾。对,确实老!图片中的刺猬只有拳头大小,可是,这只刺猬的身长绝对超过了20厘米。你說,面对这么一个“大老丑”,即使号称天下第一爱动物者的我,也不得不心生抵触。
  而且,据说这家伙来历不明,为父母晚间散步偶得,它身上那股垃圾的恶臭味足以证明它必定是江湖上的一个“小混混”。总之,省略若干理由,我就是讨厌它。
  我讨厌它,它的存在让我心烦意乱。
  它伸出丑陋的、类似乌龟的爪子,使劲扒拉着它的窝——塑料筐,发出急骤而杂乱的声响,还伸出小头扒着筐上的洞眼,一个一个的,撅着屁股挨个儿拱。我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闪失,来个“刺猬头斩”,鲜血四溢,身首分离,那我岂不是作孽太深?哦,不!我的心立刻忐忑起来。
  它那滑稽的身躯在篮筐里不停地转,垫底的报纸被它弄得“嚓嚓”作响,魔鬼般的声音不停地传进我的耳朵。我开始招架不住,一股股自责愧疚、惶恐不安如海啸般咆哮而来。我突然开始害怕,害怕明天早上醒来,躺在篮筐里的是一具带恨含泪的尸体。我脑海里飞快地闪过藏羚羊受惊、画眉自杀的画面,我承认,我已经感觉自己是个屠杀生灵的刽子手了。借用川端康成《千只鹤》里那句话:“我是一个有罪的女人哪。”
  想到这儿,我越发讨厌它了。
  我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扔在温暖的小床上,蒙起被子,用尽力气酝酿一个美梦——可是,我睡不着。
  窸窣的声音还是鬼魅般飘进了我的房间,冲击我柔软的耳膜,令我不停地思索、忏悔。刺猬,在童话故事中扎满红果子的精灵,竟会出现在灯红酒绿、嘈杂不已的城市里一个肮脏的垃圾堆旁,这究竟是什么逻辑?还有邻居家每晚九点准时打鸣儿的公鸡,不得不令我感叹:这世界真乱!都说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竟只有动物逐渐适应人类朝九晚五的生活,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这种悲哀与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百变狸猫》中的故事一样,简直令人窒息。
  半夜,还未睡实,蒙蒙眬眬之中,我一直在祈求:可怜的刺猬可以平静地度过这一夜……
  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刺猬,连同塑料筐,一起消失了。
  我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妈,那只刺猬呢?”
  “被你爸带下楼去放了。”妈妈看看我,又笑着说,“知道吗?今天早上起来,报纸被它啃成一堆碎片盖在身上,它一定是把报纸当成枯树叶了!”
  听了妈妈的话,原来想释出的一口气又卡在了半路。是呀!属于大自然的刺猬该如何在城市中存活下去呢?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原先对它的讨厌已如浮云般消散,取而代之的却是深深的担忧。
  放生,固然不错,但是,留于家中精心饲养,与让它浪迹天涯担惊受怕,哪一种状态更好呢?放生,究竟是给了它自由,还是把它推向了绝路?我们是成人之美,还是落井下石呢?一时半会儿还真无定论。记得哲学中有句很玄妙的理论——万物都是矛盾体。我现在算是有些明白了。
  静立窗前,我竭力寻找着摩天大楼间隙中的绿色,一遍又一遍地祈祷:可怜的刺猬,别让我再在灰暗的城市中看见你讨厌的身影;但是,也请不要让我对你的记忆永远封存在童话里:小刺猬蜷起它的身子,在地上一滚,它的背上就扎满了红晶晶、亮莹莹的野果……
  小作者十分善于观察,不仅描写了这只刺猬的外形、动作特点,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联想与想象,使观察与描写细腻逼真,而且毫不掩饰自己“讨厌它”的心理,这些心理活动完全符合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如果将刺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体现出来,会更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李新]
其他文献
(题目点明文章的描写对象,但平淡乏味,无法吸引读者。)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有个和名人一样的名字——刘翔,可是他的外形却和运动健将刘翔相差甚远。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冬瓜飞人”。(缺少对班主任外形的具体描写。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老师起外号为“冬瓜飞人”?一定是和老师的形象有关,但文章中并没有描绘出老师的外形特点。)  刘老师性格幽默。在办公室里,老师们总爱拿他的身高开些
有什么样的种子,长什么样的花草。有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樣的庄稼。有什么样的河流,长什么样的水草。  有什么样的散文环境,长什么样的作家。
入冬后,气温骤降。父亲又翻出那件军绿色的棉大衣,在前胸后背贴上涂成橙黄色的锡纸。  大衣穿了很多年了,摸起来硬邦邦的、坑坑洼洼的,里面的棉花都打结了。锡纸大小不一,歪歪扭扭的,颜色也不匀。父亲费力地套上大衣,腿上再绑几块厚布——用旧棉花胎做的,脚上蹬着一双自家做的棉鞋,瘦弱的他便显得臃肿起来。父亲身边立着一只大麻袋,鼓鼓的,衬得原本不高大的他越发矮小。  父亲是一个农民工、一个冬季拾荒人。  我有
长者亦师亦友。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之乎者也”或者“加减乘除”,他们更用半生经验教育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的学校里就有这么一位长者。至于他的身份,绝大多数同学都说不清楚。有人说他是退休的老教师,可看他的穿戴又不像“文化人”。虽然他的鼻梁上总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但凌乱的白发和洗得发白的外套给他的外表减分不少。  同学们都喜欢叫他“大爷”,大爷就喜欢和同学们聊天,聊的无非就是些陈年旧
“走着!”晨曦洒在碧色琉璃上,嵌有九九八十一颗铜钉的朱门次第打开,一声惯常的吆喝,白鸟惊飞,“御猫”退避,红墙之间,老师傅们跨过层层石级,笃定悠然。  他们是故宫文物修复者,在帝王将相消逝于时光洪流之后,以新时代的匠心,重现昔日种种繁华与记忆。  在柔和的日光里,青铜组王有亮师傅的桌上静卧着两只锈迹斑驳的夔纹壶。一只来白周朝,穿越两千年;一只手工仿制,以假乱真。手艺已穿越千年,面对国之瑰宝,提起画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似乎被禁锢在了这样一个圆中——乏味淡然,四平八稳。  我们习惯了按照父母、老师的要求生活。他们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避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我们不敢去做一些所谓“逾规”的事,因为怕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非议,然后弄得自己不知所措。我们没有勇气跳出禁锢我们的圆,我们就这样在各自的圆里“快乐”着,循规蹈矩地生活着。  也正因为这个圆的存在,我们像极了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雏鸟
多伦路上一尊尊文化名人栩栩如生的雕像,鲁迅纪念馆里一部部充满时代印记的作品,甜爱路边一幅幅夺人眼球的涂鸦……一切场景都使这次城市漫步活动在满是怀旧气息的同时趣味横生。  2017年5月,2019届人文班学子走上了探索虹口的道路,在这片昔日文人荟萃的土地上,以“出走”的方式感受文化的魅力。(“出走文化”是学校一项特色活动,旨在引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本走向社会,去领略上海各类文化场所举办的各种活动。
汪曾祺曾写王世襄焖葱的故事:“有一次有几个朋友会餐,规定每人备料表演一道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道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  可以想象,写出用筷子一戳红油就吱得冒出来的端午的鸭蛋的汪曾祺先生,他的朋友们在美食上一定也颇有心得,餐桌上一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此看来,靠焖葱胜出的王世襄真是出乎意料。  为什么出乎意料?  因为这道菜实在太平淡了。在这么一场“选秀”中,有“冠
父亲的战马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著名翻译家那顺德利格尔(1929.3.12-2019.11.8).  我父亲那顺德力格尔第一次来到沈阳是在1948年11月2日。他们从塔湾进入,这里是沈阳的西北角。  地上铺一尺多厚的雪,马奋力抬蹄,再踏进去,跑不起来。国军的黑飞机从树梢那么低掠过,倾洒机枪子弹,像泼水似的。马跑不动,骑兵们活下来全靠运气。  我爸现在说国民党的黑飞机,还咬着牙不松开:“它们横着
青萝古木,桂香竹风。阁榭树影,洗墨池中。幽静庭院,未闻禅钟。荷锄菊圃,南山之终。  石階青瓦,兰杏柏松。归来亭记,五柳遗踪。此心久远,来会陶公。面阳山下,樟木森森。  拜谒公墓,此心肃恭。托命山水,来去庐峰。寄情诗赋,桃花源中。高山仰止,靖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