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蕾作品选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yl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语境中的食物展演
  ——以“轻食主义”消费实践为例
  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便利突破了设计者与消费者固有的界限,在技术支持下,大众得以参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食物成为了新的趣味消费符号。食物逐渐与味觉消费分离,转而更倾向于符号消费,被设计的食物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轻食主义”的起源
  “轻食主义”最早起源于1973年由亨利·高尔特与克里斯蒂安·米约提出的“新饮食运动”,他们认为复杂的烹饪掩盖了食物本身的意义。随后,1976年米歇尔·基拉德出版了《纤细的伟大饮食》,1981年安德烈·吉约出版了《真正的轻食》,真正意义上提出了“轻食主义”这一观念,倡导放弃“浓厚的酱汁”和“复杂的烹饪”,提出要使“食客保持思维清醒”以及“减轻胃部的负担”。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饮食工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食物消费中的主流,便利的制作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大众饮食文化。
  随着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可持续饮食”成为了饮食文化的主要话题。冯·科尔伯、贝德和莱兹曼于2015年在其文章《健康营养:可持续饮食的范例》一文中,将食物消费的问题与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消费问题进行了联系。至此“轻食主义”被再度提起,并通过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式重新走入大众饮食消费视野。
  新媒体平台中的大众参与展演
  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展演的舞台,设计不再是设计师独享的技能,通过新媒体技术,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相较于专业设计师的有意输出, “轻食主义”饮食消费观之下的大众参与更多强调沟通性与个性化,弱化专业性的统一规则。也得益于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展演,使“轻食主义”迅速形成了广泛承认的视觉形象。
  当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 “轻食主义”的视觉形象既表达出了食物消费的时尚化倾向,又增强了在社交媒体中展示的便利性,同时由此产生的传播力也反向促成食物的时尚形象建构,因此“轻食主义”走入了人们的消费视野。根据观察, “轻食主义”的视觉印象通过两部分组成:一是操作实践的信息展示(如图一), “轻食主义”者的展演更强调日常饮食的秩序性,与极简主义者类似,整齐的视觉是对观念的强调。二是对食物的镜头语言(如图二)进行包装, “轻食主义”对食物的编排有着独特的话语逻辑,这种话语逻辑为镜头适应而存在。
  “轻食主义”在社交媒体中的展演方法主要运用了两种联想逻辑进行视觉说服:一是多样性原则,例如图二中由笔者自我田野进行的案例尝试,被展示的“轻食”消费必须满足食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则,这与“轻食主义”消费观念相关,因为新的饮食观念更强调一种对自我生活重新组织的能力方法,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需求;二是反日常法则,反日常性是“轻食主义”食物消費观念的表达渠道,又如图二所示,被设计的食物呈现出强烈的表演性与仪式性,图中的食物以色彩为逻辑认真编排,通过复杂化的操作模式,以区别于带有随意性的日常饮食。
  “轻食主义”的环境信息展演
  形象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传播的助推,其中信息环境的劝说则显得尤为重要,被设计过的食物通过传播中的相互印证形成视觉补充印象。以“轻食主义”食物消费为例,为了传达食物的观念与信息,除了大众对食物的展演以外还需要借助其他视觉体验信息的说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信息的辅助,如索绪尔认为, “我们在空间中的一个行为就能够产生交流。我们对空间语言的运用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通过它既可以表达出我们的个性,也可以传达出与其他人的共性”。二是由数据组成的食物本身形成符号联系,倒如图三通过区分空间使饮食消费产生观念差别,有机、可持续的食物因其环保主义标签而形成文化独特性,食物因为空间区隔而形成了文化独特性,专柜的意义在于对消费者进行空间信息劝服一一种与众不同的消费实践。来源于新媒体平台的食物数据符号也使 “轻食主义”的形象概念更具体化,例如对于营养摄入的数据化显示(如图四、图五),食用的食物被转化成可具体参照的数据体系,因此数据信息本身也构成了“轻食主义”视觉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具体的热量无法估算,但专业的轻食主义者还是可以根据过往的数据经验对食物进行判断。
  基于新媒体平台, “轻食主义”的视觉体系一是大众自发参与设计形成传播力,二是消费环境一一实体与虚拟环境形成信息环境,两者结合使“轻食主义”形成较为清晰的视觉观念。
  结语
  
其他文献
穿着那件旧毛衣,我难以忘怀母亲的背影。  初冬,下着新雪。繁繁杂杂,纷纷扬扬,死拉硬拽,把温度拉到了零下几度。呼啸的寒风钻进教室内,刺入骨髓,我不禁打了个哆嗦,裹紧了衣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只留两个鼻孔出气。课代表催交作业,在书包里翻了半天,才想起我的作业还躺在家里的桌上呼呼睡觉呢。迫不得已迈开僵硬的腿,疾步奔到传达室,拿起电话就拨:“妈,我的作业本忘带了,你能不能回去一下帮我送来啊?”“好的好的
逆风不解,挟雨伴雪,摧梅折枝去。听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中国的风韵莫过于此。  一直喜欢的是欧美流行音乐。那种不同于我们文字的组合方式,总会带来一分惊喜。音乐可以这样毫无保留地喷发出来,撞击着耳膜,怦怦像心跳。这样的音符会漂浮,会心慌。  朋友喜欢听古风,有一天,她递来一只耳机:听听,国风,《凤凰于飞》。  很悠扬的前奏,像清风小心地亲吻每一朵花。渐渐地,如舞娘踩起了节奏,一步一莲,一步
初三,快节奏的生活,掩盖了一切愉快抑或悲伤,留下的只有淡淡的看不见踪迹的惆怅……  我看到文综卷上一个又一个红叉的时候,有了想哭的冲动。“怎么又都错了呢?”我不停地自责,却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一气之下,我把卷纸丢到妈妈面前,红着脸喊着:“为什么你考我时,我背题出现了那么多错误,你都没有提醒我,你就这么不重视我吗?”  我明明知道,是我背时又快又不认真,连题都没仔细看,但还这样难为面对满眼陌生的政治
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凛凛的风,雪豹达娃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  这只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它的瞳孔并非像猫一样的针型竖瞳,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  作为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达娃,独立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随着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小时候上学,当我兴奋地将成绩单递给父亲看时,我以为他看到我骄人的成绩,一定会夸我一番,甚至还会带我到公园去逛逛。  可是,父亲看到成绩单,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再也没有说话了。  满心欢喜,得到的仅仅是“哦”了一声,那一刻,让我好失望。我背过身去,轻轻擦拭着眼角。我心里恨恨地发誓道:您不夸奖我,我下次要考得更好,就是要气您。  我把考个好成绩,当作是生父亲气的一个手段。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尝尽了快生活的滋味,却忘记了内心深处的“慢”。放下沉重的负担,让心静下来,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出人生的芬芳。  ——题记  家中二楼的室外阳台一直空着,父母觉得不够充实,便找到了果农,买了一小袋橘子的种子,又拿来了砖头,砌成墙,在阳台的一角,辟出一块小天地,再买来几袋泥土,倒进去,然后撒上种子,用水管连接水龙头,开始浇水。  清晨,天刚蒙蒙亮 ,天边泛起了一道白光,清晨的霞光还未
寂夜,星河高悬。月光如水洒在天边,也洒在我的心间。窗前一抹温暖的灯光,手捧一杯茶香四溢,静静地翻阅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卷,看到一段关于寻觅的文字,突然一怔。  也常常想过,自打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不停地寻觅了吧?寻觅自己的未来,寻觅一切的一切。是啊,寻这个字,简简单单,却又纷纷繁繁。  在疲累之余,我也常常渴望寻一条寂静的小溪,寻一缕春风扑面,寻一抹花香动人。当我们回归现实,也一样在寻找。寻,
近日,快递员窦立国手绘的7张避堵地图火爆网络,网友惊呼“这些地图看上去比导航还牛”!  窦立国说,他曾经做了10年快递员,对望京、三元桥等地道路非常了解,对于道路每天的通行状况以及周边可以绕行的线路都非常熟悉,于是就动手绘制避堵地图,目的就是让大家每天走在这些路上的时候,能绕开节省时间。  在这7张地图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黑笔和红笔标记,并注明不同路名,以及哪条路易拥堵,如何寻找避堵路。地图中的大
摘要:冯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作家这个中心,其中的焦点又落在“妻子作家”和“非著名作家”这些文学场域中比较“边缘”的群体上。冯铁的作家书写体现出丰富的传记化特色,他掌握了有关作家社会生活的丰富庞杂的材料,将其聚拢、组合、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传记特色的作家研究体例。冯铁秉承一种非宏大叙事的研究思路。他对数字的表述很精确,对数据进行细致的采集和分析是其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冯铁的文学研究
5毛能干啥?网友说,如今“5毛钱能买到的东西已经绝迹”,然而,在浙江衢州,83岁的毛师花奶奶依然坚持卖着5毛钱的早餐。除了周日,老人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黄坛口村摆摊,一摆整整23年。“粽子五毛一个,鸡蛋饼五毛一张,糯米粿五毛一张,豆浆五毛一袋……”这些都是老人早起亲手做的,豆浆也是一大早磨好的,有人说这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餐了。摊点靠近乡中心小学,来来往往的孩子们亲切地把老人称作“早饭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