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语境中的食物展演
——以“轻食主义”消费实践为例
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便利突破了设计者与消费者固有的界限,在技术支持下,大众得以参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食物成为了新的趣味消费符号。食物逐渐与味觉消费分离,转而更倾向于符号消费,被设计的食物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轻食主义”的起源
“轻食主义”最早起源于1973年由亨利·高尔特与克里斯蒂安·米约提出的“新饮食运动”,他们认为复杂的烹饪掩盖了食物本身的意义。随后,1976年米歇尔·基拉德出版了《纤细的伟大饮食》,1981年安德烈·吉约出版了《真正的轻食》,真正意义上提出了“轻食主义”这一观念,倡导放弃“浓厚的酱汁”和“复杂的烹饪”,提出要使“食客保持思维清醒”以及“减轻胃部的负担”。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饮食工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食物消费中的主流,便利的制作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大众饮食文化。
随着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可持续饮食”成为了饮食文化的主要话题。冯·科尔伯、贝德和莱兹曼于2015年在其文章《健康营养:可持续饮食的范例》一文中,将食物消费的问题与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消费问题进行了联系。至此“轻食主义”被再度提起,并通过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式重新走入大众饮食消费视野。
新媒体平台中的大众参与展演
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展演的舞台,设计不再是设计师独享的技能,通过新媒体技术,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相较于专业设计师的有意输出, “轻食主义”饮食消费观之下的大众参与更多强调沟通性与个性化,弱化专业性的统一规则。也得益于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展演,使“轻食主义”迅速形成了广泛承认的视觉形象。
当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 “轻食主义”的视觉形象既表达出了食物消费的时尚化倾向,又增强了在社交媒体中展示的便利性,同时由此产生的传播力也反向促成食物的时尚形象建构,因此“轻食主义”走入了人们的消费视野。根据观察, “轻食主义”的视觉印象通过两部分组成:一是操作实践的信息展示(如图一), “轻食主义”者的展演更强调日常饮食的秩序性,与极简主义者类似,整齐的视觉是对观念的强调。二是对食物的镜头语言(如图二)进行包装, “轻食主义”对食物的编排有着独特的话语逻辑,这种话语逻辑为镜头适应而存在。
“轻食主义”在社交媒体中的展演方法主要运用了两种联想逻辑进行视觉说服:一是多样性原则,例如图二中由笔者自我田野进行的案例尝试,被展示的“轻食”消费必须满足食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则,这与“轻食主义”消费观念相关,因为新的饮食观念更强调一种对自我生活重新组织的能力方法,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需求;二是反日常法则,反日常性是“轻食主义”食物消費观念的表达渠道,又如图二所示,被设计的食物呈现出强烈的表演性与仪式性,图中的食物以色彩为逻辑认真编排,通过复杂化的操作模式,以区别于带有随意性的日常饮食。
“轻食主义”的环境信息展演
形象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传播的助推,其中信息环境的劝说则显得尤为重要,被设计过的食物通过传播中的相互印证形成视觉补充印象。以“轻食主义”食物消费为例,为了传达食物的观念与信息,除了大众对食物的展演以外还需要借助其他视觉体验信息的说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信息的辅助,如索绪尔认为, “我们在空间中的一个行为就能够产生交流。我们对空间语言的运用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通过它既可以表达出我们的个性,也可以传达出与其他人的共性”。二是由数据组成的食物本身形成符号联系,倒如图三通过区分空间使饮食消费产生观念差别,有机、可持续的食物因其环保主义标签而形成文化独特性,食物因为空间区隔而形成了文化独特性,专柜的意义在于对消费者进行空间信息劝服一一种与众不同的消费实践。来源于新媒体平台的食物数据符号也使 “轻食主义”的形象概念更具体化,例如对于营养摄入的数据化显示(如图四、图五),食用的食物被转化成可具体参照的数据体系,因此数据信息本身也构成了“轻食主义”视觉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具体的热量无法估算,但专业的轻食主义者还是可以根据过往的数据经验对食物进行判断。
基于新媒体平台, “轻食主义”的视觉体系一是大众自发参与设计形成传播力,二是消费环境一一实体与虚拟环境形成信息环境,两者结合使“轻食主义”形成较为清晰的视觉观念。
结语
——以“轻食主义”消费实践为例
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便利突破了设计者与消费者固有的界限,在技术支持下,大众得以参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食物成为了新的趣味消费符号。食物逐渐与味觉消费分离,转而更倾向于符号消费,被设计的食物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轻食主义”的起源
“轻食主义”最早起源于1973年由亨利·高尔特与克里斯蒂安·米约提出的“新饮食运动”,他们认为复杂的烹饪掩盖了食物本身的意义。随后,1976年米歇尔·基拉德出版了《纤细的伟大饮食》,1981年安德烈·吉约出版了《真正的轻食》,真正意义上提出了“轻食主义”这一观念,倡导放弃“浓厚的酱汁”和“复杂的烹饪”,提出要使“食客保持思维清醒”以及“减轻胃部的负担”。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饮食工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食物消费中的主流,便利的制作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大众饮食文化。
随着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可持续饮食”成为了饮食文化的主要话题。冯·科尔伯、贝德和莱兹曼于2015年在其文章《健康营养:可持续饮食的范例》一文中,将食物消费的问题与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消费问题进行了联系。至此“轻食主义”被再度提起,并通过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式重新走入大众饮食消费视野。
新媒体平台中的大众参与展演
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展演的舞台,设计不再是设计师独享的技能,通过新媒体技术,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相较于专业设计师的有意输出, “轻食主义”饮食消费观之下的大众参与更多强调沟通性与个性化,弱化专业性的统一规则。也得益于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展演,使“轻食主义”迅速形成了广泛承认的视觉形象。
当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 “轻食主义”的视觉形象既表达出了食物消费的时尚化倾向,又增强了在社交媒体中展示的便利性,同时由此产生的传播力也反向促成食物的时尚形象建构,因此“轻食主义”走入了人们的消费视野。根据观察, “轻食主义”的视觉印象通过两部分组成:一是操作实践的信息展示(如图一), “轻食主义”者的展演更强调日常饮食的秩序性,与极简主义者类似,整齐的视觉是对观念的强调。二是对食物的镜头语言(如图二)进行包装, “轻食主义”对食物的编排有着独特的话语逻辑,这种话语逻辑为镜头适应而存在。
“轻食主义”在社交媒体中的展演方法主要运用了两种联想逻辑进行视觉说服:一是多样性原则,例如图二中由笔者自我田野进行的案例尝试,被展示的“轻食”消费必须满足食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则,这与“轻食主义”消费观念相关,因为新的饮食观念更强调一种对自我生活重新组织的能力方法,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需求;二是反日常法则,反日常性是“轻食主义”食物消費观念的表达渠道,又如图二所示,被设计的食物呈现出强烈的表演性与仪式性,图中的食物以色彩为逻辑认真编排,通过复杂化的操作模式,以区别于带有随意性的日常饮食。
“轻食主义”的环境信息展演
形象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传播的助推,其中信息环境的劝说则显得尤为重要,被设计过的食物通过传播中的相互印证形成视觉补充印象。以“轻食主义”食物消费为例,为了传达食物的观念与信息,除了大众对食物的展演以外还需要借助其他视觉体验信息的说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信息的辅助,如索绪尔认为, “我们在空间中的一个行为就能够产生交流。我们对空间语言的运用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通过它既可以表达出我们的个性,也可以传达出与其他人的共性”。二是由数据组成的食物本身形成符号联系,倒如图三通过区分空间使饮食消费产生观念差别,有机、可持续的食物因其环保主义标签而形成文化独特性,食物因为空间区隔而形成了文化独特性,专柜的意义在于对消费者进行空间信息劝服一一种与众不同的消费实践。来源于新媒体平台的食物数据符号也使 “轻食主义”的形象概念更具体化,例如对于营养摄入的数据化显示(如图四、图五),食用的食物被转化成可具体参照的数据体系,因此数据信息本身也构成了“轻食主义”视觉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具体的热量无法估算,但专业的轻食主义者还是可以根据过往的数据经验对食物进行判断。
基于新媒体平台, “轻食主义”的视觉体系一是大众自发参与设计形成传播力,二是消费环境一一实体与虚拟环境形成信息环境,两者结合使“轻食主义”形成较为清晰的视觉观念。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