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成”,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特别在电脑上用得多,比如集成电路呀什么的。有一种印象,集成后就有可能小型化。
在汉语词典里,对“集成”的解释是:一些孤立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军舰上,地方小东西多,因此集成优化显得特别重要。作为美国新一代驱逐舰,DDC-1000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也因此使得人员编制仅有148人,相比美国海军现役万吨级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人员减少了50%以上,并日进一步降低了舰艇的全寿期费用。
作战指挥系统的集成
DDC-1000驱逐舰的作战指挥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三大块,新型全网络化作战管理系统COMBATSS-21、综合舰桥系统、反潜与避雷作战新技术。
COMBATSS-21是美国海军最新研制、装备的一型完全网络化的作战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舰艇自防、态势感知、目标跟踪管理、武器管理、敌我识别、外部通信等多种功能,一方面可有效支持网络中心战,使舰艇作为作战编队和联合作战中的可靠网络节点,为处于世界范围的指挥决策军官提供实时情报信息;另一方面,运用新型信息交换和分布式武器协调技术,为舰艇提供多功能作战指挥能力,可同时有效应对多种作战威胁。目前该系统也在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上装备使用。
舰桥是舰艇的指控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员配备也相对较多,传统舰艇的舰桥操作人员一般要超过10人。综合舰桥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将各种定位仪、雷达、自动雷达标绘系统、GPS/DGP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及数字自动舵连接起来,组成船舶自动航行系统,大幅降低了舰桥值更人员的数量。
反潜与避雷作战是舰艇非常重要的作战技能,需要随时保持警戒和态势感知,美国现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反潜与避雷作战所需的战位值班人员是10人。而DDG-1000应用了如远程遥控多功能拖曳阵声呐等自动化水平更高的设备,同时将综合水下战传感器等多个系统功能进行集成,进而使舰上反潜与避雷作战的人员编制精简至5人。
全舰计算环境
这个名词听起来很高深,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将全舰所有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全舰计算环境是以网络为中心,基于开放式体系结构和民用现成技术,将现代舰艇战时、平时的所有传感器、武器资源与指控系统和舰艇平台管理系统的各类运算操作、基础数据,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公共计算环境中。它可将舰载系统应用程序与计算机及操作系统进行隔离,通过将各类应用软件和网络服务构件化,实现舰艇上各系统之间的集成,将极大地推动舰载系统的模块化、构件化,最终达到舰艇武器跨系统、跨平台甚至跨领域的协同作战能力。
全舰计算环境不仅包括了舰载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武器系统和舰船状态监控系统,还扩展到了岸上以支持舰船的维护、补给、训练等功能。可以说,全舰计算环境是新一代舰载系统集成技术,也是舰艇平台信息化技术迈向网络中心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除了DDG-1000型,“濒海战斗舰”和“福特”级航母都将应用全舰计算环境技术。美国海军同时表示,其未来舰艇和现役舰艇的升级也将采用全舰计算环境。
DDG-1000型驱逐舰是第一艘全面应用全舰计算环境的美国海军舰船。该舰最初设计是以开放体系结构为指导,把作战系统、预警系统、动力系统、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进行信息整合,以全舰计算环境作为各系统的集成系统,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中心战”单元,进而大幅提高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极大强化舰载系统的综合效能和生存能力。
DDG-1000的全舰计算环境的主承包商是美国雷锡恩公司。研制工作始于1999年底,共包括6个版本的软件,超过500万行代码。每个新的全舰计算环境基础设施版本都为DDG-1000的计算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和改进的任务执行能力,并提高了其“鲁棒性”。所谓“鲁棒性”是指软件对于规范要求以外的输入,能够判断出输入不符合规范要求,并能有合理的处理方式。它又称为系统的健壮性,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
协同作战能力
新时期下的导弹威胁,任何单一舰艇都难以独立有效应对,编队作战也就成了各国海军应对威胁的主要模式。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可在不增加新型雷达或武器系统的前提下,提供革命性的海上防空和反导能力。
协同作战能力能为水面舰艇提供视距外探测、跟踪与防御巡航导弹的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主要集成了航迹合成、精确指示和联合协同作战功能。
航迹合成,是指每个作战平台使用相同的软硬件处理整个协同作战网络提供的相同雷达数据,根据每个传感器的探测精度进行适当加权处理,形成一致的目标航迹,从而弥补单个平台单部雷达探测能力的缺陷。
除了雷达传感数据外,本地敌我识别器(IFF)和其它传感器数据也参与航迹合成,并且在航迹合成中以敌我识别器的应答数据和相关代码作为“测量数据”输入。通过合成本地和远程传感器测量的数据,可使协同作战网络中的雷达网,始终保持较高的探测精度和较完整的空中态势图像。
目标精确指示功能,可通过一个或多个作战平台的雷达同时进行指示,从而使舰艇平台在目标探测中扩大传感器的覆盖范围。
目标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位置、航迹及其作战标识(ID)等。通常在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已经形成目标航迹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作战平台的雷达未能探测到目标,那么协同作战网络就会对该平台的雷达进行“目标指示”,引导其探测(或自动跟踪)提示的目标。
如果在协同作战网络中至少有一个高精度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追踪,那么即使在探测过程中目标进行了机动,也可通过一个具有大功率、高敏感度的相控阵雷达获取目标信息。对于旋转雷达,则不需要传统的多次扫描进行变换搜索,只需增加单次扫描过程中的局部敏感度就可获取目标信息。
协同作战网络具有高精度、低延时、高更新率的特征,网络中的作战平台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目标信息。即使没有通过本地雷达发现目标,也可使用其它联合作战平台的雷达数据发射并制导导弹对机动目标进行拦截,完成超视距拦截任务。
美国海军联合协同作战主要是基于远程数据和海军“标准”2舰载防空导弹。“标准”2可使用外部数据进行中段制导和末端引导,“宙斯盾”战舰能将导弹的控制权移交给更能胜任末端制导控制的战斗机或预警机,完成拦截任务。
DDG-1000上安装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可将编队内协同作战的所有舰船和飞机的传感器数据,综合成单一、实时空情图,并与编队中每艘装备有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舰船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进行接口,应对越来越难以探测、能力更强的巡航导弹和敌方飞机,大幅扩展和提高舰船自身、编队和战区的防空作战能力,并减小了单舰防御导弹威胁的防空压力。
编辑/严晓峰
在汉语词典里,对“集成”的解释是:一些孤立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军舰上,地方小东西多,因此集成优化显得特别重要。作为美国新一代驱逐舰,DDC-1000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也因此使得人员编制仅有148人,相比美国海军现役万吨级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人员减少了50%以上,并日进一步降低了舰艇的全寿期费用。
作战指挥系统的集成
DDC-1000驱逐舰的作战指挥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三大块,新型全网络化作战管理系统COMBATSS-21、综合舰桥系统、反潜与避雷作战新技术。
COMBATSS-21是美国海军最新研制、装备的一型完全网络化的作战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舰艇自防、态势感知、目标跟踪管理、武器管理、敌我识别、外部通信等多种功能,一方面可有效支持网络中心战,使舰艇作为作战编队和联合作战中的可靠网络节点,为处于世界范围的指挥决策军官提供实时情报信息;另一方面,运用新型信息交换和分布式武器协调技术,为舰艇提供多功能作战指挥能力,可同时有效应对多种作战威胁。目前该系统也在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上装备使用。
舰桥是舰艇的指控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员配备也相对较多,传统舰艇的舰桥操作人员一般要超过10人。综合舰桥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将各种定位仪、雷达、自动雷达标绘系统、GPS/DGP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及数字自动舵连接起来,组成船舶自动航行系统,大幅降低了舰桥值更人员的数量。
反潜与避雷作战是舰艇非常重要的作战技能,需要随时保持警戒和态势感知,美国现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反潜与避雷作战所需的战位值班人员是10人。而DDG-1000应用了如远程遥控多功能拖曳阵声呐等自动化水平更高的设备,同时将综合水下战传感器等多个系统功能进行集成,进而使舰上反潜与避雷作战的人员编制精简至5人。
全舰计算环境
这个名词听起来很高深,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将全舰所有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全舰计算环境是以网络为中心,基于开放式体系结构和民用现成技术,将现代舰艇战时、平时的所有传感器、武器资源与指控系统和舰艇平台管理系统的各类运算操作、基础数据,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公共计算环境中。它可将舰载系统应用程序与计算机及操作系统进行隔离,通过将各类应用软件和网络服务构件化,实现舰艇上各系统之间的集成,将极大地推动舰载系统的模块化、构件化,最终达到舰艇武器跨系统、跨平台甚至跨领域的协同作战能力。
全舰计算环境不仅包括了舰载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武器系统和舰船状态监控系统,还扩展到了岸上以支持舰船的维护、补给、训练等功能。可以说,全舰计算环境是新一代舰载系统集成技术,也是舰艇平台信息化技术迈向网络中心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除了DDG-1000型,“濒海战斗舰”和“福特”级航母都将应用全舰计算环境技术。美国海军同时表示,其未来舰艇和现役舰艇的升级也将采用全舰计算环境。
DDG-1000型驱逐舰是第一艘全面应用全舰计算环境的美国海军舰船。该舰最初设计是以开放体系结构为指导,把作战系统、预警系统、动力系统、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进行信息整合,以全舰计算环境作为各系统的集成系统,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中心战”单元,进而大幅提高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极大强化舰载系统的综合效能和生存能力。
DDG-1000的全舰计算环境的主承包商是美国雷锡恩公司。研制工作始于1999年底,共包括6个版本的软件,超过500万行代码。每个新的全舰计算环境基础设施版本都为DDG-1000的计算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和改进的任务执行能力,并提高了其“鲁棒性”。所谓“鲁棒性”是指软件对于规范要求以外的输入,能够判断出输入不符合规范要求,并能有合理的处理方式。它又称为系统的健壮性,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
协同作战能力
新时期下的导弹威胁,任何单一舰艇都难以独立有效应对,编队作战也就成了各国海军应对威胁的主要模式。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可在不增加新型雷达或武器系统的前提下,提供革命性的海上防空和反导能力。
协同作战能力能为水面舰艇提供视距外探测、跟踪与防御巡航导弹的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主要集成了航迹合成、精确指示和联合协同作战功能。
航迹合成,是指每个作战平台使用相同的软硬件处理整个协同作战网络提供的相同雷达数据,根据每个传感器的探测精度进行适当加权处理,形成一致的目标航迹,从而弥补单个平台单部雷达探测能力的缺陷。
除了雷达传感数据外,本地敌我识别器(IFF)和其它传感器数据也参与航迹合成,并且在航迹合成中以敌我识别器的应答数据和相关代码作为“测量数据”输入。通过合成本地和远程传感器测量的数据,可使协同作战网络中的雷达网,始终保持较高的探测精度和较完整的空中态势图像。
目标精确指示功能,可通过一个或多个作战平台的雷达同时进行指示,从而使舰艇平台在目标探测中扩大传感器的覆盖范围。
目标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位置、航迹及其作战标识(ID)等。通常在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已经形成目标航迹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作战平台的雷达未能探测到目标,那么协同作战网络就会对该平台的雷达进行“目标指示”,引导其探测(或自动跟踪)提示的目标。
如果在协同作战网络中至少有一个高精度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追踪,那么即使在探测过程中目标进行了机动,也可通过一个具有大功率、高敏感度的相控阵雷达获取目标信息。对于旋转雷达,则不需要传统的多次扫描进行变换搜索,只需增加单次扫描过程中的局部敏感度就可获取目标信息。
协同作战网络具有高精度、低延时、高更新率的特征,网络中的作战平台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目标信息。即使没有通过本地雷达发现目标,也可使用其它联合作战平台的雷达数据发射并制导导弹对机动目标进行拦截,完成超视距拦截任务。
美国海军联合协同作战主要是基于远程数据和海军“标准”2舰载防空导弹。“标准”2可使用外部数据进行中段制导和末端引导,“宙斯盾”战舰能将导弹的控制权移交给更能胜任末端制导控制的战斗机或预警机,完成拦截任务。
DDG-1000上安装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可将编队内协同作战的所有舰船和飞机的传感器数据,综合成单一、实时空情图,并与编队中每艘装备有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舰船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进行接口,应对越来越难以探测、能力更强的巡航导弹和敌方飞机,大幅扩展和提高舰船自身、编队和战区的防空作战能力,并减小了单舰防御导弹威胁的防空压力。
编辑/严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