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村小学 新课程改革
现状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014-03
为了摸清当前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从新课程实施情况,学校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观的转变,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对玉林市玉州区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利用自编的“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调查问卷”,对玉林市玉州区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对象涉及玉州区除玉城街道外7个街道的22所农村小学,其中农村中心校2所,有效教育玉州基地学校6所。共发出调查问卷1110份,回收答卷1029份,有效答卷1025份,其中教师卷345份、学生卷343份、群众卷337份。问卷的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主要涉及新课程实施情况、课程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情况
1新课程的认识及新教材的实施现状。玉州区农村小学主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体育、艺术等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占77%;71%的学生认为班内教师是按课程安排的内容进行授课的。在实施新课程时,80%的教师能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并能按时完成或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现行教材,55%的教师持肯定态度,45%的教师认为此教材较适合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偏离。对于学科内容标准各主题的教学调查中,仍有13%的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或模式。由此可见,在教材使用中,大部分的农村教师能适应新教材,理解新课程,态度较积极,能认识到实施新课程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也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有些内容、知识偏离农村生活及学生实践而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57%的学生家长认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比较好。面对新课程改革,有46%的家长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近60%的教师只是对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新课程内容进行交流、研究。仅有3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认为有小幅度提高、与以前比较没有变化的约占60%;其中,有效教育玉州基地学校的教师占36%,其他学校的教师占64%,可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科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的现状。调查发现,玉州区有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较少: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的占58%,其中30人以下的占41%;城北街道的14个行政村共有17所小学(含3所分校),有4所小学的学生人数不足100人,其中的一所分校只有20多个学生、4名教师。教师编制少:70%以上的村小是6个班,8~12位教师,部分学校是平均每班约17位教师,有些甚至是每班约15位教师。部分教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英语、体育等,少部分(10%)教师还要包班上课。镇级中心校一般有1~2名英语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村小几乎没有。由于教师少、科目多,即使是对口专业的教师也被优先安排教授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们变成了“多功能人才”,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力不从心。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没有按课程进行授课的原因有很多,有31%的学生认为是被“要考试”的科目占用,40%的学生认为是所安排的课程教学资源有限,10%的学生认为是因该科不需要考试所以忽略,14%的学生认为是授课教师专业不对口、知识欠缺。51%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却因没有专任教师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与离城较远有关,有能力的骨干教师往往只要在村小呆上3年或5年就有机会调到城里。可见,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紧缺、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3农村学校硬件设施配置情况。70%以上的学校没有多功能教室,73%的学校的实验室、实验用品不齐全。35%的学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较差,良好的也只有23%,大部分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设备,使得有些课程无法有效开展教学。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的学校仅占11%,从来没有使用多媒体的学校高达47%。这些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远远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发展。34%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60%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作用。72%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可利用的资源、设备和专业教师少。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4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学科实验教学的调查显示,仅有18%的教师的教学实验开课率达70%。教师们反映,由于资源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学科实验教学。对新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的调查显示,37%的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学科课程资源;14%的教师对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发和积累课程资源;18%教师建议学校配备优质教师、改善教学条件以优化课程资源;14%的教师会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合作与联系,拓展课程资源;17%的教师采取其他方式来研究、开发学科课程资源。54%的学校非常注重或较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成为学科课程资源。在资源利用中,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利用了教参、课表、教科书,占56%。46%的教师认为自己制作学科教学课件的水平一般。由此可见,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远达不到要求。
5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发现,各学校比较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都制订了培训计划,开展了多种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了学科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学校占23%,按上级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学校占26%,34%的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区、市、县有关的教研活动或培训活动,13%的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的学校仅占4%。可见,许多学校还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很多农村教师表示,在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主要靠自己摸索,请专家到学校进行实地指导的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教师进行大面积培训的机会。 (二)评价方式的转变
课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有着导向、调节、促进功能,并对实施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能重视评价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换。在对学生的学习及过程的评价中,有13%的教师会全程使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方式进行评价,偶尔使用的教师占44%。可见,农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向多元化发展。而在教师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中,65%的教师对学校现行评价教师的方案基本满意,完全满意的只占21%,不满意的占14%。有69%的教师认为现行的评价方案符合学科新课程理念,18%的教师认为符合新课程评价理念。经调查,有58%的学校构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的整套评价体系。学生认为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占42%,认为教师比较公平的占40%,认为教师批评比较多的占11%。数据表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各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都能积极探求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模式。自2004年以来,玉州区中小学(包括农村小学)积极引进了有效教育的实验,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多数农村小学中,30人以下的班额占41%,这有利于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教育实验实施以来,44%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46%,6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24%的教师会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法,42%的教师有时会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法,这体现了教师乐于探究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有96%的教师考虑到新课程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91%的教师考虑到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几率达到50%及以上的占28%。在问及处理学科探究实验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的比重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教师30%的演示和指导,学生70%的自主探究”,占了33%。可见,教师已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采取的教学策略呈现多样化,18%的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45%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22%的教师会用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8%的教师会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还有4%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设立课题,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研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究的方式中,选择用讨论交流活动进行学科探究的比重最高,占66%。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变化,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生占31%,认为“有非常大的变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占27%,认为“有较大变化,以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学生占42%。4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力求每一个学生都听懂,速度较慢”,26%的学生认为“教师注意分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占26%,喜欢经常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占48%,喜欢团队合作的学生占26%;有29%的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与建议,很少提出或没有提出意见与建议的学生各占33%。在学习中经常收集有关课外资料的学生占29%,很少收集的学生占62%。就学习方式而言,喜欢安静地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占53%,认为要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生占42%。关于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情况,经常、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占35%,偶尔的占42%,不习惯、不敢的占23%;而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的学生占29%,偶尔发言的占43%,只跟同桌同学交流的占2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也不小。教师正尝试转变一味让学生接受、死记硬背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其勤于动口、动手、动脑和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转变的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注重培养终身的学习者。
三、问题与建议
(一)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还不够高。部分教师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只关注教材知识点的落实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众多农村教师只在口头上认可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认为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很有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愿意去参与课改实践,认为“太费力”。农村教师没有真正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1)乡村教师老龄化。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达45岁以上。他们的教学经验很丰富,认为“老一套”更能强化学生的知识。(2)熟悉信息技术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考虑到农村学生普遍不善言谈、见识少,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难度,有的教师害怕使用课件或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会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知识普及不够全面,认为直接讲授的效果更好。(3)考评压力。在一些学校中仍存在着统考、无意排名等。迫于考评压力,教师们不得不采取直接而见效快的方法。有部分教师认为“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理会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二,评价制度与新课程改革没有统一起来。有些学校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守旧,相当一部分学校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能力。部分教师对所在学校的评价方案表示不满意,认为学校的评价制度不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的学校不多,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三,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紧缺。很多村小班额小、人数少、教师少,教师任教学科多,因此许多教师无奈地被迫“全能化”,没有时间去思考怎样上好课,更不可能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开展教学。另外,“教非所学,学难抵用”的现象很严重。教师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哪科缺人放哪科”。有的学校开设了书法、礼仪等校本课程,却因没有专业教师而由班主任兼任,效果不佳,流于形式。仍有部分学校存在“包班制”的现象。 第四,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学校人数少,投入经费也少。大部分学校没有多功能教室,没有电子白板设备,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成为教学常态。很多村小没有图书室、体育室、音乐室、实验室等,或是形同虚设。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人数少,经费少,大部分经费只够日常办公使用。二是产品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手续烦琐,虽然购置了一些设备,但由于维修不到位,久而久之便成了闲置品、虚设品。三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许多农村教师反映工作负荷重,体力、精力透支,没有更多的精力花在开发教学资源方面。
第五,教材与农村实际存在偏离。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不少教师反映,现行的实验教材不具稳定性,刚熟悉了一种实验教材,又开始换了。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农村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消除教师对课改的抵触情绪。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最关键的。应开展多层次的培训,让走在课改前列的、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或专家对农村教师进行实质性的、面对面的指导。应该多开展现场课、送课下乡、支教等活动,让教师在观摩中学习,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优点,了解到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新时代教师的光荣使命,促使教师自觉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多元化评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总目标”。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摒弃以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也应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校长及专家们应以全新的视角、多元化的心态去评价教师,可将自评、他评等相结合。
第三,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于农村学校的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制度来保障、缓解农村学校设备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落后的局面,力争达到区域内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同时,优化政府采购的手续、程序。
第四,多途径地开发校本教材,灵活地使(选)用教材。很多学校反映现行教材比较适合城市教学,而在农村小学使用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发一些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可请专家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指导。
第五,扩大、充实、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政府应加大教师扩招力度,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专任的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教师。改善农村小学的住房条件,提高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岗位补贴,优先聘任农村教师,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壮大农村教师的队伍。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编号2013A033)阶段性成果。
(责编 雷 靖)
现状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014-03
为了摸清当前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从新课程实施情况,学校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观的转变,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对玉林市玉州区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利用自编的“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调查问卷”,对玉林市玉州区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对象涉及玉州区除玉城街道外7个街道的22所农村小学,其中农村中心校2所,有效教育玉州基地学校6所。共发出调查问卷1110份,回收答卷1029份,有效答卷1025份,其中教师卷345份、学生卷343份、群众卷337份。问卷的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主要涉及新课程实施情况、课程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情况
1新课程的认识及新教材的实施现状。玉州区农村小学主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体育、艺术等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占77%;71%的学生认为班内教师是按课程安排的内容进行授课的。在实施新课程时,80%的教师能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并能按时完成或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现行教材,55%的教师持肯定态度,45%的教师认为此教材较适合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偏离。对于学科内容标准各主题的教学调查中,仍有13%的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或模式。由此可见,在教材使用中,大部分的农村教师能适应新教材,理解新课程,态度较积极,能认识到实施新课程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也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有些内容、知识偏离农村生活及学生实践而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57%的学生家长认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比较好。面对新课程改革,有46%的家长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近60%的教师只是对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新课程内容进行交流、研究。仅有3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认为有小幅度提高、与以前比较没有变化的约占60%;其中,有效教育玉州基地学校的教师占36%,其他学校的教师占64%,可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科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的现状。调查发现,玉州区有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较少: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的占58%,其中30人以下的占41%;城北街道的14个行政村共有17所小学(含3所分校),有4所小学的学生人数不足100人,其中的一所分校只有20多个学生、4名教师。教师编制少:70%以上的村小是6个班,8~12位教师,部分学校是平均每班约17位教师,有些甚至是每班约15位教师。部分教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英语、体育等,少部分(10%)教师还要包班上课。镇级中心校一般有1~2名英语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村小几乎没有。由于教师少、科目多,即使是对口专业的教师也被优先安排教授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们变成了“多功能人才”,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力不从心。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没有按课程进行授课的原因有很多,有31%的学生认为是被“要考试”的科目占用,40%的学生认为是所安排的课程教学资源有限,10%的学生认为是因该科不需要考试所以忽略,14%的学生认为是授课教师专业不对口、知识欠缺。51%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却因没有专任教师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与离城较远有关,有能力的骨干教师往往只要在村小呆上3年或5年就有机会调到城里。可见,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紧缺、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3农村学校硬件设施配置情况。70%以上的学校没有多功能教室,73%的学校的实验室、实验用品不齐全。35%的学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较差,良好的也只有23%,大部分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设备,使得有些课程无法有效开展教学。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的学校仅占11%,从来没有使用多媒体的学校高达47%。这些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远远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发展。34%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60%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作用。72%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可利用的资源、设备和专业教师少。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4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学科实验教学的调查显示,仅有18%的教师的教学实验开课率达70%。教师们反映,由于资源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学科实验教学。对新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的调查显示,37%的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学科课程资源;14%的教师对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发和积累课程资源;18%教师建议学校配备优质教师、改善教学条件以优化课程资源;14%的教师会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合作与联系,拓展课程资源;17%的教师采取其他方式来研究、开发学科课程资源。54%的学校非常注重或较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成为学科课程资源。在资源利用中,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利用了教参、课表、教科书,占56%。46%的教师认为自己制作学科教学课件的水平一般。由此可见,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远达不到要求。
5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发现,各学校比较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都制订了培训计划,开展了多种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了学科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学校占23%,按上级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学校占26%,34%的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区、市、县有关的教研活动或培训活动,13%的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的学校仅占4%。可见,许多学校还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很多农村教师表示,在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主要靠自己摸索,请专家到学校进行实地指导的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教师进行大面积培训的机会。 (二)评价方式的转变
课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有着导向、调节、促进功能,并对实施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能重视评价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换。在对学生的学习及过程的评价中,有13%的教师会全程使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方式进行评价,偶尔使用的教师占44%。可见,农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向多元化发展。而在教师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中,65%的教师对学校现行评价教师的方案基本满意,完全满意的只占21%,不满意的占14%。有69%的教师认为现行的评价方案符合学科新课程理念,18%的教师认为符合新课程评价理念。经调查,有58%的学校构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的整套评价体系。学生认为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占42%,认为教师比较公平的占40%,认为教师批评比较多的占11%。数据表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各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都能积极探求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模式。自2004年以来,玉州区中小学(包括农村小学)积极引进了有效教育的实验,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多数农村小学中,30人以下的班额占41%,这有利于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教育实验实施以来,44%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46%,6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24%的教师会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法,42%的教师有时会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法,这体现了教师乐于探究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有96%的教师考虑到新课程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91%的教师考虑到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几率达到50%及以上的占28%。在问及处理学科探究实验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的比重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教师30%的演示和指导,学生70%的自主探究”,占了33%。可见,教师已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采取的教学策略呈现多样化,18%的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45%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22%的教师会用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8%的教师会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还有4%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设立课题,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研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究的方式中,选择用讨论交流活动进行学科探究的比重最高,占66%。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变化,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生占31%,认为“有非常大的变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占27%,认为“有较大变化,以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学生占42%。4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力求每一个学生都听懂,速度较慢”,26%的学生认为“教师注意分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占26%,喜欢经常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占48%,喜欢团队合作的学生占26%;有29%的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与建议,很少提出或没有提出意见与建议的学生各占33%。在学习中经常收集有关课外资料的学生占29%,很少收集的学生占62%。就学习方式而言,喜欢安静地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占53%,认为要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生占42%。关于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情况,经常、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占35%,偶尔的占42%,不习惯、不敢的占23%;而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的学生占29%,偶尔发言的占43%,只跟同桌同学交流的占2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也不小。教师正尝试转变一味让学生接受、死记硬背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其勤于动口、动手、动脑和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转变的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注重培养终身的学习者。
三、问题与建议
(一)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还不够高。部分教师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只关注教材知识点的落实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众多农村教师只在口头上认可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认为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很有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愿意去参与课改实践,认为“太费力”。农村教师没有真正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1)乡村教师老龄化。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达45岁以上。他们的教学经验很丰富,认为“老一套”更能强化学生的知识。(2)熟悉信息技术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考虑到农村学生普遍不善言谈、见识少,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难度,有的教师害怕使用课件或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会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知识普及不够全面,认为直接讲授的效果更好。(3)考评压力。在一些学校中仍存在着统考、无意排名等。迫于考评压力,教师们不得不采取直接而见效快的方法。有部分教师认为“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理会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二,评价制度与新课程改革没有统一起来。有些学校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守旧,相当一部分学校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能力。部分教师对所在学校的评价方案表示不满意,认为学校的评价制度不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的学校不多,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三,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紧缺。很多村小班额小、人数少、教师少,教师任教学科多,因此许多教师无奈地被迫“全能化”,没有时间去思考怎样上好课,更不可能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开展教学。另外,“教非所学,学难抵用”的现象很严重。教师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哪科缺人放哪科”。有的学校开设了书法、礼仪等校本课程,却因没有专业教师而由班主任兼任,效果不佳,流于形式。仍有部分学校存在“包班制”的现象。 第四,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学校人数少,投入经费也少。大部分学校没有多功能教室,没有电子白板设备,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成为教学常态。很多村小没有图书室、体育室、音乐室、实验室等,或是形同虚设。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人数少,经费少,大部分经费只够日常办公使用。二是产品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手续烦琐,虽然购置了一些设备,但由于维修不到位,久而久之便成了闲置品、虚设品。三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许多农村教师反映工作负荷重,体力、精力透支,没有更多的精力花在开发教学资源方面。
第五,教材与农村实际存在偏离。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不少教师反映,现行的实验教材不具稳定性,刚熟悉了一种实验教材,又开始换了。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农村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消除教师对课改的抵触情绪。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最关键的。应开展多层次的培训,让走在课改前列的、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或专家对农村教师进行实质性的、面对面的指导。应该多开展现场课、送课下乡、支教等活动,让教师在观摩中学习,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优点,了解到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新时代教师的光荣使命,促使教师自觉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多元化评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总目标”。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摒弃以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也应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校长及专家们应以全新的视角、多元化的心态去评价教师,可将自评、他评等相结合。
第三,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于农村学校的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制度来保障、缓解农村学校设备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落后的局面,力争达到区域内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同时,优化政府采购的手续、程序。
第四,多途径地开发校本教材,灵活地使(选)用教材。很多学校反映现行教材比较适合城市教学,而在农村小学使用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发一些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可请专家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指导。
第五,扩大、充实、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政府应加大教师扩招力度,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专任的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教师。改善农村小学的住房条件,提高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岗位补贴,优先聘任农村教师,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壮大农村教师的队伍。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编号2013A033)阶段性成果。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