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道德修持和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仁、义、礼、智、信”是人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美人生境界的道德基础和准则。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构建几千年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和谐社会 文化渊源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一座伟大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重德行、贵礼仪,讲和谐,故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言传身教到文献记载,其内容博大精深。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研究和弘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形成并流传下来,对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具有广泛影响,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它不仅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的结晶,更是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融入了人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但总体上可以把它分为个人、家庭、社会三个主要方面,即“修身”、“齐家”、“治国”。
  个人方面的美德,是指通过道德文化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个人的道德修持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和出发点,“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使个人达到较高的道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立志勤学、严己宽人、谦虚礼貌、人贵有耻、求索创新、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等。
  家庭方面的美德,是指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应具备的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的民族,“成家立业”“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家庭的重要性。
  社会方面的美德是指人作为一个社会关系中的人,在职业、处世等方面应具备的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人的社会关系也越是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关联和冲突也更是复杂,因此处理好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对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政治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溯源
  中华传统美德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始。据史料记载,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画八卦,造文字,从此产生文章典籍,藉此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从这些典籍里的“德”卜辞中出现的德字,如“以德配天”“惟德是辅”可以看出远古时期中国的道德体系已有雏形,并已成为人们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重要依据。周朝制礼倡德,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并将子(慈)、良、恭、义、仁、惠、柔、敬、和、友、中、懋等品德规范作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重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管仲则提出国之四唯,即“礼、义、廉、耻”,并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并提出“三达德”的完美人格,即“智、仁、勇”。孟子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四德”“五倫”的道德教育思想。“四德”,即“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类人伦。到汉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主张道德教育是“为政之首”。进而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并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孙中山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提倡与三民主义相一致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文件的形式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劳自强、敬业奉献”。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虽然每个历史阶段的道德要求因历史背景的不同所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仁、义、礼、智、信”在所有的德目中具有本源地位,是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同时,它具有主导地位,是人们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的基本出发点,对社会进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指同情、关心、爱护,“仁者爱人”。先秦儒家是非常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仁”作为儒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最本质的关怀和尊重。所谓“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他非常重视《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的典训,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仁学”,核心宗旨便是“爱人”。
  “义”,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孔子把“义”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评判标准。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显然“义”比“勇”要重要得多。他还说:“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义”是君子为人处事的根本。
  “礼”,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之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道德理念。“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有着重要位置。“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
  “智”,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第一,锻造人的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仁、义、礼、智、信”这样一种传统美德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确立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谦虚、谨慎等优良品格。
  第二,改善社会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而是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有助于清除一些不良风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和煦春风。从而改善了社会风气。
  第三,协调人际关系。“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倡导这样一种道德理念,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且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扬和光大。
  第四,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从混沌、朦胧到识事、明智,从仁人圣贤到普通百姓,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现在倡导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各种各样的磨难,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地走过来,就是因为有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着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推动社会进步。1988年,全球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重要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的通达睿智和博大精深已逐渐得到了世界人们的认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我国保留了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来。
  但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經济体制形式,科技高度发达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特征,物质产品的大量提供,消费主义大肆宣扬,使得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利益关系成了其他各种关系的主导,在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衡量和冲突中,使人们的内心变得浮躁而不安分,功利而缺乏爱心,唯利而忘却诚信。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有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形态、自然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这些矛盾的凸现,有时还会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如果没有及时适当地处理好,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破坏现在稳定繁荣的局面。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要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到重要的位置”。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生产力,持续稳定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做到三个文明一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包括个体的人、家庭、以及由处在不同环境下的人组成的各种集体。社会和谐是由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组成。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从个人修养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养自身道德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治理好一个集体、国家,则天下太平,社会和谐。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仁、义、礼、智、信”的道德风尚,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熏陶和涵养人,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传统美德所具有各种社会调剂功能,熏陶培养优秀的个人人格,提高个人修养,以它的感召力、协调力和展示力,净化民风,改善人们的道德风貌,改良社会风气,提升国民精神素质,建设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作坚强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朝旭.德治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麦特·瑞德里.德行起源—人性私利与美善的演化[M].台湾:时报出版,2000.
  [4]黄济.中国伦理道德传统述要[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5]谢军.儒家的“和”伦理 [J].道德与文明,2005,(4).
  [6]焦开河.论弘扬传统美德对加强社会会注意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J].理论研究,2007,(19).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发展的历史,相比较其它乐器而言,并没有太悠久的底蕴,但钢琴在短短三百年内,所爆发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却让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键盘之王。在这三百多年中,涌现了无数名优秀的钢琴音乐家和演奏家。若把钢琴的历史比作一条闪烁的星光长河,那贝多芬就是钢琴历史里耀眼的一颗星辰。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特点    钢琴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多年,涌现了无数名优秀的钢琴音乐家和演
[摘要]:高校作为中国社会“网络化”最突出的发展前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和信念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手,论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及在目前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想。  [关键词]:网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构想    一、网络时代的特征    20世纪最大的科技成果,莫过于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发明和使用。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从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渗透语文教学是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    “生活处处皆语文”。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多以知识为本,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
【摘要】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和指导应从传统的注重结果的模式向过程写作模式转变,通过强化写作过程,培养本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道德,从而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学术道德 写作过程    学术道德是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作者必须讲究学术诚信,尊重科学事实,努力创新,杜绝学术造假。但目前,学术失范却成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
[摘要]:生命课堂必须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一、激情投入,渲染气氛。首先,激情课堂能够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其次,激情课堂的气氛营造来自于教师的激情发挥。二、体验生命,积极参与。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体验生命成长历程;体验生命的力量与意义。学生亲身参与,有独特的感受。三、心语放送,情感升华。首先,教师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 问题 思考    面对素质教育,一部分学生高兴了,一部分学生皱起了眉头,一部分学生无动于衷。高兴的是终于可以放心地玩耍了;皱起眉头的是想:是不是不用学习了;无动于衷的是什么都与我无关。素质教育在很早就提出了,但是一直没有实行下来,就是有些学生的家长,有些老师,有些学生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面对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好好地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玩  有些人認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教学中喜闻乐见的现象,但是,课堂中应用动手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所想,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达到完善。  [关键词]动手实践 反思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训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
【摘要】时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热点。本文选取长沙和昆明两地就读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城市的大学生时尚心理状况,并以此衍生到中部和西部两地区的大学生时尚心理研究分析。作者从两大城市大学生对时尚的感兴趣度、认知度,对时尚问题的看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从问卷调查中得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时尚心理 中西部对比    时尚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生活处处都已离不开时尚
【摘 要】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具有相近的社会化过程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的身上有许多相似的特点。本文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特点分析 教育方法    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期的年龄段还处于少年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决定了初中时的他们处在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乐学、善学、好学,这样才能随新课改的东风掀起新时代的学习热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所谓的自主学习,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