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例证,升格作文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的议论文青睐于举名人事例为自己的观点佐证。这虽为明智的做法,但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的时候,不是举例失当,就是堆砌呆板,或是叙议脱节。它们看似充实丰富,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推敲。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也不够。下面我们就以几篇考场作文的片段为例,从以下方面进行失误分析以及升格训练。
  弊端之一:狭隘失当
  论述中心:拒绝平庸
  失误例证
  
  
  人与人争,多是损他人而利己之“为”;官与官争,多是劳民伤财之“为”;国与国争,多是行霸权之“为”。且看以下拒绝平庸之“为”: 诸葛亮匡扶汉室而六出祁山,执意北伐,但造成蜀国国贫民乏,每一战血流成河,诸葛亮之“为”与豺狼何异?人类自己制造的核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掉,人类之“为”对一花一草,一蚁一菌作何交代?中国和美国之大,以宇宙观之,各安于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上而已。
  试问这些“人杰们”反思过拒绝平庸之“为”导致的命运结局吗?
  失误探究
  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如果举例不妥甚至错误,那么论点就会无所依托,文章也就失去了说服力。上述语段所列举的事例狭窄片面,分析问题缺乏科学依据。诸葛亮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为西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何为英雄壮举;中美两国的论述也未免显得狭隘失当。
  
  
  升格方法之一:精选典例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响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留给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烈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做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分析评点
  上述语段以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梵高为例,写他这个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创作激情。他要用自己的独特与甚嚣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作斗争,与这个平庸的画界作斗争。“拒绝平庸!”正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的警世格言。事例贴切典型,论证有深度,可以取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论证效果。
  
  
  
  弊端之二:牵强附会
  论述中心:绿色生活
  失误例证
  生活之于人,因人而异,有些人面对挫折,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却能够撑起自己的天空,心中充满绿色,为自己构筑一片绿色的生活。
  刘备为夺荆州,报关羽之仇,意气用事,不听孔明、赵云的建议,派兵攻打吴国。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蜀军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刘备最终落下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因为心中缺乏绿色信念,刘备最终死得很惨,遗憾终生……
  
  
  失误探究
  选取事例是否科学完美,直接影响事例论证的效果。举例正确恰当,要与论点保持一致性,才能周密地佐证观点。要自然和谐,不能“貌合神离”。本文所举材料不能较好地为观点服务,刘备的事例与中心“绿色生活”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文”难对“题”。
  
  升格方法之二:巧析内涵
  
  我们能时常想起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他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上轻扬;他与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他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那时,他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
  远离尘嚣和浮躁,坚守心灵的后花园里的一方净土,让心灵远行,自由飞歌。他这种摆脱种种羁绊烦扰,追寻精神与自然合一的生活难道不是真正的绿色生活?
  
  分析评点
  在解读挖掘“绿色生活”内涵的基础上,上述语段选用了渴望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追求精神自由的陶潜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折射出坚守心灵中的那一抹新绿,保持长存洁净的一种精神。事例内涵解读明晰,很有说服力。当然,其他那些文人雅士躬耕于垄上、悉心于江湖、独钓于清溪、沉醉于山中的诗意生活也可以很好地印证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绿色的田园生活。
  弊端之三:拖沓冗长
  论述中心:坚忍铸就成功
  失误例证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储备工作。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
  
  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又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一部有关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他凭着坚忍的毅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失误探究
  议论文列举事例时要精练概括,言简而意丰,不要繁琐冗长。可是有些学生一举例就拉开讲故事的架势,说理与论据失重,犯了“以叙代议”的大忌。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如精练例证,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升格方法之三:删繁就简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忍受了各种残酷折磨,面对威逼,他毫不畏惧;面对厄运,他永不屈服。他要完成父亲的遗命。司马迁凭着坚忍的毅力,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成就了《史记》鸿篇巨制,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分析评点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紧扣论点进行论证分析,使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充分表现了司马迁为了抒写自己伟大的理想,在逆境之中用坚忍打造了成功的底色。叙例高度概括,语言精练,论证有力,组合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论证语段。
  弊端之四:孤立无援
  论述中心: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失误例证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可见,奋斗可以冲破“埋没”的命运。
  
  
  失误探究
  上述文段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是论点,论据是论据,论点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议论文缺少分析议论,就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这类作文只能排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升格方法之四:骨肉相连
  
  让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争分夺秒,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命运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分析评点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议论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上述文字先用一句紧扣论点的语句进行归纳,而后列举事例,进而作探因分析,最后引出结论。由于紧扣论点对论据作了具体分析,所以“骨(论点)肉(论据)”得以相连,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效果。
  
  
  (作者:孙文静,江苏省清江中学)
其他文献
一、 什么是重要的语句?  1. 作用上,指那些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俗作“文眼”。  2. 结构上,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以及揭示和深化主旨的语句。  3. 内容上,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内涵较为丰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4. 表达上,指那些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手法精妙的语句。  5. 频率上,指那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二、 重要语句的作
期刊
文学作品阅读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要求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同学们对这一考点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清楚,然有疑必有答。  一、 怎样的语句属于“重要”或“精彩”的?  所谓“重要”或“精彩”的语句,是文中的要语锦言,主要包括:①内涵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语句。  ②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意和深层意义的语句。  ③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语句。  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语句
期刊
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得香字)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形象。    解答本题时,首先
期刊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高考语文现代散文最核心的考查角度,而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是紧密相连的。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由思路决定,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从弄清思路到理解主旨是一个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
期刊
高考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通常被认为是高难度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古诗句子一般极为凝练,表达上跳跃性很大,要读懂字面意思已属不易;要进一步理解文字背后诗人蕴藏的思想情感,难度就更大了。而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赏析诗        人表情达意的技巧,可谓难上加难。此外,解题过程中的陷      阱也比比    皆是,以至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简单地说,要能做到“进去出来”。“进去”就是进入古诗
期刊
不少同学写作议论文,往往注重“机械”式逻辑,讲究“八股”化排布。    论证方法单调,论证语言空洞,论证的推进已变成机械动作,难以激发读者的共鸣,读来索然无味。这些模式化的议论文往往缺少生活的底蕴,缺乏灵动的设计。其实,议论文的论证完全可以拒绝平庸,展现别样的魅力。  误区1 议论文的语言就应该平实冷峻  谈到记叙文写作,许多学生往往很快就能联系到生活;谈到议论文写作,许多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
期刊
从高考作文得分情况来看,高分的议论文不多。得分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立论的角度不够好。议论文的立论要“小切口”,那样才能“深挖掘”,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在众多的议论文中脱颖而出。  要找准文章的“小切口”,关键是将问题具体化。这个具体化来自于对作文命题的深入分析。由于我们应试时面对的议论文考题的形式    多种多样,那么立论的方法也是不完全一致的,这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
期刊
【失分原因】      1. 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2. 过分依赖概述手法。3. 扣题意识不强。4. 记叙文写作要素缺乏。      【原作亮相】            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吴 霖    我们常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默默地付出去获得勉强应付饥饿与生活;我们常常在夜晚的某个角落,静静地抽烟去排解明日去向何方的忧虑;我们常常在医院外奔波愁苦,匆匆的脚步却不知亲人的病何时才有着
期刊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行文思路”题型的考查很多。如安徽卷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重庆卷第15题“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而江苏卷第9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一份试卷中出现两道考查行文思路的题目,应该说饱含出题者的用意。本文以2011年江苏高考试题《捧与挖》为例从试题回眸、考点解密、应对策略、现场练兵四个方面对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草木之情  韩少功    ①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②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