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新知识的挑战. 然而,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失去了主动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更别说自学能力了. 李燕老师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 ”因此,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 预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怎样的预习?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怎样看待预习,到底要不要预习
  (一)专家的观点
  孙维刚老师提出:在中学阶段我是不主张课前预习的,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要讲的内容、结论、推导过程、例题的解法等,那么课堂上还谈何超前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在思维运动中进行思维呢?只有教师课堂上讲不清楚、对于某些基础薄弱或反应不够敏锐的学生才不得不预习,但预习的方法一定要得当.
  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提出: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就当下的教材而言,都是以演绎的方式直接呈现结论的,学生通过预习就知道了现成的结论,学生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无法真实地进入探究未知结论的情景中,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二)预习的不足与优点
  1. 预习的不足
  A. 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学生在积极思考.
  B. 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再有新鲜感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提高学习的效率.
  C. 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弄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D. 绝大多数学生进行的预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E. 预习后学生众口一词,教师顺水行船,课堂就像表演场.
  2. 预习的优点
  A. 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再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
  B. 有了预习,教师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C. 预习使课堂教学充实、丰满,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D. 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增强学习自信心.
  E. 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时不懂的问题,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F.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考虑,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3. 我的观点——赞成预习
  A.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要促进每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要满足每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B.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如孙维刚老师所说的“基础薄弱或反应不够敏锐”.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学生预习和如何进行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预习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
  预习最忌讳的就是只说一句预习新课,而不做任何具体的要求,那样的预习缺少目的性,学生只能将预习泛化,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真正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的预习过程:
  首先,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 因为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 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1. 笔记法.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笔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还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程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2. 温故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本人在执教苏科版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活动.
  预习设计:(1)复习小学学过的数. 准备课内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多而全.
  (2)阅读课本,用红笔画出或写出主要概念、关键内容和不理解之处,并围绕概念分别写出1~2个具体的数.
  (3)把下列各数分类:
  准备课内交流:比一比,谁分得准?谁分得细?谁的理由最充分?
  3. 试做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本人在执教苏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五节“分式方程”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活动.
  预习设计:(1) 让学生先试做课后练习.
  (2)解完方程后与课本例题对比一下,你发现与例题有何不同之处吗?
  (3)为什么例题中多了检验的步骤,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4. 操作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要准备好.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要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本人在执教苏科版七年级第五章第三节“展开与折叠”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活动.
  预习设计:(1)请同学们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2)你能得到如图1的平面图形吗?
  (3)你还能得到哪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请与同学交流.
  最后,教师必须每天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预习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指出并作出辅导,做好学生预习的督促工作. 因为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形成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如何上课
  1. 预习后的课堂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及时发现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即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予解答,并对发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说明该生动脑筋了,用功了,值得表扬,因而再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2. 教师上课的内容一定要与学生预习的内容吻合,即课内学习过程与预习设计要吻合.
  例如上节所设计的有理数的预习与之对应的学程预设:
  (1)回顾小学学过的数.
  你知道小学学过哪些数吗?
  方式:学生围绕预习(1)交流,小组交流1分钟,汇报展示. 归纳.
  整数:0,1,2,3,…
  (2)理解相关概念.
  ① 初步感知.
  由于负数的引入,现在的整数又指哪些数呢?分数又指哪些数呢?
  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出名称,并举例.
  整数:-1,-2,…
  ② 理解概念.
  方式:同桌间合作,一人说名称,一人写相应的数.
  ③ 快速正确地给有理数分类.
  方式:学生围绕预习(3),小组交流3分钟后,汇报展示.
  ④ 从不同角度认识有理数.
  3. 教师除了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检查外,更要在课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是主动的,有助于学生把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 在展示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情商值,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不仅理解掌握得更好,充满成就感、快乐感,而且这种参与状态又反过来激发学生主动预习. 例如上节所设计的正方体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让同学们上黑板演示自己的成果,从中归纳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4. 教师要变讲授为导学. 教不会的不代表学不会,听不懂的不代表学不懂,预习要有活力,课堂必须以生为本,变讲授为导学. 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 遇到疑难问题,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
  例如在执教苏科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在学生预习新课的基础上,对行程问题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导学:两人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3米,
  (1)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秒钟后两人首次相遇?
  (2)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几秒钟后两人首次相遇?
  (3)乙先出发10秒后,甲向乙出发的方向追乙,问:几秒钟后第一次追上乙?
  (4)若甲、乙两人相距100米,问: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出发(甲在乙前),几秒钟后两人首次相遇?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 实践证明,抓好了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维刚.孙维刚谈立志成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洪波.处理预习与课堂教学冲突的实践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4).
  [3]徐强.让数学预习充满活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1).
  [4]普保翠.追求有效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3).
其他文献
<正> 教学档案工作是学校整个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高等学校档案门类的划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
Oracle数据库的性能对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Oracle数据库的性能调优策略以及目标和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以便有效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对正
<正>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其教育以宗教、艺术和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灌输和死记硬背为主。当时教育与生产相分离,学习从书本到书本,鄙薄技艺,郡薄动手能力相沿成风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以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努力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开拓出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新途径,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作一剖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接受式教学,其教学套路为传授理论——讲解例题——模仿练习.这种
全球掀起了太阳能电池的制造热潮,本文对太阳能电池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制绒、扩散、去边、镀减反膜、丝印等方面探讨了工艺改进措施。
在高中数学的圆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当两圆相交时,将两圆的方程相减消去x2与y2项后所得一次方程是两圆相交弦所在直线的方程,那么两圆相离或相切或内含时差是什么?下面首先从切线长的问题谈起.  一、关于切线长的问题  如图,在坐标系中,已知圆M的方程是(x-a)2 (y-b)2=R2,点A是圆外的一点,它的坐标为(x0,y0),过点A引圆的切线AT,T为切点.那AT的长度为多少?如果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学生对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 本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语言、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说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爱心;情景;魅力;实践;课件    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对数学学习有兴趣. 激发和调动
【摘要】 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在数学学习中不能理解数学题目,找准解决办法,不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学生. 如何有效转化这一易被遗忘的群体,本文拟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努力寻找提高学困生成绩的良策.  【关键词】 小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学生在刚入学时,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其基础大体是相似的,但随着教学的开展,不同的人接受知识的方式和习惯存在差别,从而无形中逐渐造成了好
   在高三的数学学习中,师生普遍关注数学解题能力,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部分.正确把握数学习题立意,通过在各个知识点之间搜集与灵活衔接,打通解题思路是推动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突破与拔高的关键所在.  一、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信心  居里夫人说过:“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名学生如果失去了自信,没有“我一定能成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就不能成才,
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我也试着对“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进行探究,试图能进一步把握现状,找对改进对策,以求全面提升我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 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