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琼虹:铁观音入浙第一人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tan0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那么一个浙江女子。她淡如茶香,轻若云絮,却做了一件又一件让茶叶界震动的事情。
  她放着自己浙江的龙井茶不做,却一心一意做起了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一不小心,就成了在浙江第一个做铁观音的茶商;一不小心,又成了“神农杯”国际茶王赛的茶王。
  她便是馨东方茗茶的总经理邹琼虹女士,一个带有福建闽南血统和浙江温州性格的人,一个完美结合了闽南人的精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以及浙商务实、胆识过人与学习精神的女商人。
  
  珍珠事件
  1966年,浙江、温岭。
  那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一天会不平凡。
  邹琼虹就出生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在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县城。
  也许是带有了祖辈闽南人特有的经商的遗传,也许是经受了周围环境中浙江人特有的商业文化的熏陶,邹琼虹从小就表现的特别的有商业头脑。
  至于从何时开始经商,连邹琼虹女士自己也说不明白。只能依稀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尝试。
  80年代,正是祖国大陆百业待兴、改革开放初期。机会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就意味着财富。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是小学生的邹琼虹听父亲一个香港的朋友提到很多人都喜欢戴珍珠之类的饰品。她马上联想到台州有好几个养殖珍珠的人, 这几个叔叔伯伯是父亲的朋友,自己也认识。
  所谓心动不如行动,年仅10几岁的邹琼虹想方设法找到了父亲的那几个朋友,带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红包钱”偷偷到台州进货。那时候台州的珍珠养殖户们并没有想到过来的是一个小学生,开始对邹琼虹并不“感冒”,只是碍于她父亲的关系随便应付。在她的软磨硬泡下,只是抱着打发这个“黄毛丫头”的想法把货卖给了邹琼虹,邹琼虹就是靠着自己的“红包钱”开始了独立的经营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美丽无瑕的珍珠带我走上了经商之路。”“那时候我到台州进货只是买一小包的珍珠,回到温岭后就自己动手把珍珠串起来。开始是向朋友推销,后来就学会专门向一些工厂的女工推销。一小袋珍珠进价2.5元,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卖到几十元,最多的时候一天赚过2000多元钱。”回忆起已经过去20来年的事情,邹女士偶尔陷入回忆的陶醉中仍然显得那么的意气风发。
   等到大家看到珍珠好赚钱都往这个行业挤的时候,年纪小小的邹琼虹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经商生涯中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开始马不停蹄地涉足多项经营了。她一边学习,一边不断寻找商机,也开始涉足外贸行业。幼儿园、蘑菇、榨菜、海产品、罐头、旅游用品、印刷厂……每一个行业、每一笔生意、每一件事情邹琼虹都亲历亲为、摸索。就连“磨刀石”到了邹琼虹手里也变成了不小的商机。正如邹琼虹女士身边的好友张女士说的,“她这个人就是头脑灵活、很有悟性,一旦听到什么事儿有机会,她就马上动起来,而且很有敬业精神,所以她的生意越做越大,涉足了不少的行业。浙江商人那种善于捕捉每一次发展机会的特性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了。”
  
  铁观音入浙第一人
  1998年,邹琼虹才真正开始做茶叶生意。
  其实在真正开始做茶叶生意之前,邹琼虹就经常和朋友一起品茶,送茶叶给朋友。
  在浙江,人们只知道绿茶,并不懂得铁观音。甚至什么是铁观音都还很模糊,所以经营铁观音的人很少。
  在确定是否进军茶叶的时候,一向风风火火、敢做敢为的邹琼虹也心存疑虑。浙江人对铁观音是否可以接受?如何才能打开市场?这时她身边一个闺中密友给她讲了一个“卖鞋子”的故事。说的是两个业务员根据单位需要到一个岛上做市场调查,他們看到岛上的人都是赤脚。于是第一个业务员就回去向公司老总说那边肯定卖不动鞋子,因为大家没有这个习惯;另一个业务员则回去和老总说岛上的鞋子市场太大了,因为所有人都还没有穿鞋子,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消费者。
  邹琼虹听到这个故事之后,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当了解到天福、雪峰的老总们年纪都不小了,她觉得人家年纪一大把了还做的这么成功,自己不是更有机会?邹琼虹下定决心全力进军铁观音市场。后来朋友们常问她,浙江也是茶乡,做为浙江人怎么不做家乡的茶,却做起福建茶来了。她笑着说,“茶人本一家呗,我骨子里也流着闽南人的血,现在又在福建生活,冥冥中有一种宿命吧。”
  业内不少人认为:真正意义上把安溪铁观音引入浙江的,邹琼虹算是第一人。对于这个称号,追求平淡的邹琼虹总是微笑面对。她总是谦虚对记者说,其实在她之前也有人在做铁观音茶叶生意,也许是没有做大,或者名气不够而已;她只能说是为铁观音茶叶在浙江市场开拓和推广做一部分努力。
  
  检察长=拣茶长
  在茶叶生意方面,邹琼虹还是保持了原有的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的风格,就连收茶、拣茶、包装都亲自参与学习、实践。邹琼虹总是认为“不论做什么生意首先自己要了解,要用心去做,不然就不可能成功。”
  员工们都戏称他们的老总是“检察长”,并且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拣茶长”。说邹琼虹是“拣茶长”是因为她现在的拣茶、分茶、包装的速度和质量都不比员工们慢;说她是“检察长”是因为她对茶叶生意的所有操作环节都非常严格、要求很高,并且亲历亲为。正如邹琼虹说“我做茶叶生意时间不长,说起来还算是半路出家,所以我一定要在质量方面严格把关,才能有机会成功。”
  付出终有回报。2005年11月26日,邹琼虹获得了2005首届“神农杯”国际茶王赛的桂冠。她说,我参加茶王赛本来是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的,没有想到能拿大奖,而且是茶王。这样我对自己拥有的茶叶质量就更加有信心了。
  谈到自己的规划,她想借助这次获得茶王的机会把馨东方茗茶的整体CI完成,从店面设计与布置、人员培训、渠道整理等都进行全新的疏理,并表示将把原来涉足的行业逐步收缩战线,好好地经营“铁观音茶叶生意”。她很认真地和记者强调,“观音茶是娇贵的,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它。”
其他文献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这份难以割舍的因缘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显得尤为殊胜。    大红袍传说起源地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
期刊
鹤鸣茶社在成都人民公园(即“少城公园”)内,自1920年代开始挂牌经营,近百年来风格不改,依旧是竹椅、矮桌、盖碗茶,而且是标准坝坝茶社。在高档茶楼、茶馆林立的今天,鹤鸣茶社是成都仅有的具有“川西民风古俗风味”的茶馆之一。    在鹤鸣晒太阳、喝香片    鹤鸣茶社位于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园内,旧名少城公园,园内的茶社在建园之初即有规划。到了1920年,少城公园东部开辟餐馆茶舍区,有静宁、桃花源等饭馆,
期刊
说茶艺来自茶道,但茶道是什么,没有人解释过,大凡文化的东西,往往难有具体的、准确的含义,全凭个人的悟性去贴近和理解。如果茶艺不来自茶道,那就与商业操作有一定关系,好比卖布的叫布艺,卖陶的叫陶艺,卖灯饰的叫灯艺,开发廊的叫发艺。“艺”之所以有个特性,就是场所华丽、装饰精致、收费高档,卖茶也就如此“艺”为大观了。  什么事讲究多了,就有了文化的韵味,一个很粗的人进了茶艺馆,即使只喝三五小杯的茶,出来之
期刊
一百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只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与追求;跨越三个世纪,北京北新桥街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店铺均已荡然无存,数易其主,数改其业,而吴裕泰茶庄依然历久不衰,旺盛地在旧址发展壮大。在吴裕泰和老北京的彼此融合与见证中,百年的烟云就这样倏忽而过……    5块银元题写第一块牌匾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有
期刊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首诗撷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
期刊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一个慵懒的夏日午后,陆游斜靠在榻上,信手涂鸦,几行草书跃然纸上。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无人知晓,在这背后,是否藏着诗人对多事之秋的国家的感慨,是否藏着对报国无门、爱国之士被冷落的
期刊
“茶”字拆开就是“草”与“木”之间多了一个“人”。  “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以致后来,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国人从把饮茶作为一种嗜好、习惯,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其实质就是茶与人的交融。  清茶一杯,心情几许,有时心就是一杯茶。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花红柳绿,众鸟湫湫,车水马龙种种心境,全凭“茶心”一颗。《品城》中,城事就是茶事,同
期刊
题记:“我爱喝茶,不只爱喝芳香甘醇的好茶,偶尔也喝喝味道苦涩的茶,细细体会苦后回甘的滋味。”——李瑞河   在很多人心中,作为茶叶界的龙头老大——天福名茶极为低调,外界人士对其总裁李瑞河大多语之不详,甚至还有人以为天福的当家人是茶界泰斗张天福。1月,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福建漳州漳埔的天福茶庄,直面这位茶叶界的领军人物,一闻天福那悠扬不绝的茶香。    天仁之痛  追溯起李瑞河与茶的渊源,可以源自其前
期刊
我与茶结缘,因起于一个平常的偶然事件。由于我的贪嘴而引起肚胀,母亲从黑漆衣橱里取出一个很有年头的陶壶,小心地倒出了一撮黑乎乎的东西,放入碗里冲上开水。好奇的我问母亲这是何物,母亲告诉我,这是能够治病的老茶。看着这一碗橘红色的茶汤,我一口气喝下了。  让我大感意外的是茶水不难喝,甜甜冰冰的,且带有一股因年头久远才具有的悠长味道。喝过老茶水没多久,肚胀的难受竟然神奇般地消失了。由此以后,这一碗能够治病
期刊
中国茶馆萌芽于晋,兴起于唐,繁荣于宋,普及于明清,微衰于近代,复兴于现今。中国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窗口和缩影,它起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中国茶馆发展至今天,复兴繁荣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营销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中国茶馆经营现状:走不出去的传统套路  茶馆发展一千多年来,始终沿着休闲茶馆、文化茶馆的套路走下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在运作模式上,多是“为卖茶而卖茶”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