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抓住重点的复习,它既是优秀学生锦上添花的阶梯,也是中等生更上层楼的跳板,更是学困生能否重拾信心的关键。笔者多年从事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考、探索、发现了有三大重点必须在复习工作中牢牢把握。
一、基础知识的夯实与过关
虽然现在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而且是开放性试题,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掌握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忽视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在中考中也会陷入无助与迷惘。所以,在中考复习中,我们首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夯实与过关。
1.认真研读中考说明,弄清知识点的考查范围及要求。中考说明是指导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作为教者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知识点考查范围及要求。既不畏难回避,也不刻意拓宽加深。例如,盐城市2011年中考说明思想品德考查范围第35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它的要求是“了解”,只要掌握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即可,至于实行这两项制度的原因、意义,就不必作过多地延伸与拓宽,那属于“理解”和“运用”的要求。
2.强调记忆,闭卷训练,确保基础知识牢记于心。虽然政治是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课本,但短短的50分钟时间,完全依赖查书,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强调适当的记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句,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去记忆。这种记忆主要放在课内,比如上课前5分钟用投影以填空形式重温上节课复习的主要基础知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忆,在复习随堂练习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识记题型,比如填空、选择、判断来推动、督促、强化学生对识记内容的记忆与训练,多次重复让学生牢记于心。
二、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评析
自从政治实行开卷考试以来,“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就一直成为中考命题的焦点,而且涉及面覆盖大部分试题,包括选择题的一部分,简要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的全部,分值约占60%。因此,在政治学科的复习中,我们必须十分关注时事社会热点,并引导学生讨论、评析这些热点问题。
1.关注并搜集时事热点。作为教者平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件。可以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等途径搜集重大热点新闻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发布,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评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中考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地方时事新闻,所以当地出现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要关注。
2.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对接。“热点问题”在中考试题中是作为背景或载体出现的,运用课本知识评析热点问题这才是考题本意与归宿。因此,将热点问题与《中考说明》中的知识要素对接,是我们在复习工作中必须抓好的重头戏。要全面准确对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对跨章、跨节的知识点进行联系、综合、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放宽视野,思维要发散开来,目光不能局限于某一课,某一框的内容。例如,“中国高铁领跑世界”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可以与初三思品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创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等等跨章、跨节的众多知识点对接。
三、解题方法的正确指导
中考试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开放性较强,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至关重要。
最近几年中考政治试卷材料分析题问题设置表述新颖、设问开放、能力立意强。但是,无论问题呈现方式多么变化多端、巧妙含蓄,我们都要并且都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陌生的“面具”摘下还以熟悉的“面容”,这样,才能准确地与课本知识链接。
1.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现在的中考试题提供给我们的背景材料都是有用的材料,如果我们考生抛开材料,直接看问题,往往会无从下笔,或者说即使下笔,也离题万里。所以,认真阅读材料、细读甚至精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深刻领会其内涵及其说明的道理,在头脑的知识储备中快速搜索它所体现的课本相关知识。例如,2010年南京市中考思品试题中有一道材料分析题:
为参与课堂时事播报活动,小慧同学收集了以下热点新闻:
新闻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使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新闻二:2010年3月16日,中国商务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球吸引外资的首选地,正在从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变成全球总部,其在华研发中心也越来越多的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受到世界瞩目。
新闻三:2010年5月1日,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对外开园。本届博览会展示了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了世界文明精华。一个世纪以来,科技都是世博会的主角。为办好本届世博会,我国安排了232项科研开发课题,吸纳了近千家科研单位的上万名科研人员参与,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
(1)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受到世界赞誉和瞩目的原因。(只需写出四个方面即可)
(2)略
回答这道题的第(1)问,(下转第95页)
(上接第96页)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信息,回归教材,准确找出切合点。新闻一中需要扣住的关键词句是“碳排放降低”,与之链接的课本知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新闻二中要抓住的关键词句是“吸引外资”,与之链接的相关知识点是“对外开放”;新闻三中须抓住的关键词句是“科研开发,科研人员”,与之相链接的相关知识点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抓住关键词句,找到与之链接的相关知识点,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剩下来的事就是注意把语言表述好就行了。
2、区分不同设问类型,把握一般作答规律与方法。
纵观最近几年各地中考思品考题,笔者发现思品材料分析题问题呈现方式不外乎这样几种常见类型:原因(理解/理由/依据)类、启示(感受/说明/感悟)类、建议(出谋划策/金点子/注意点/行动方案/倡议)类、提纲(要点)类、观点(知识/结论/信息)类、意义(好处)类、评析(认识/看待/看法)类。不同类型的问题,作答的出发点与格式是不一样的。
(1)启示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回答一般情况下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结论,即上述材料或现象说明的道理或结论;二是要求,即从上面的结论出发,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或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类问题还有几种不同的设问方式,比如“请你谈谈感受或你有什么感悟”等等。
(2)建议类问题。提建议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搞清楚是向谁提建议;二是要明确在什么方面提建议。属于提建议的题目还有“请你出谋划策”、“请你出金点子”、“请你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请你向××提倡议”等等。
(3)提纲类问题。这类问题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演讲提纲、宣传提纲、谈话要点等。通常情况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作答。
(4)观点类问题。这是近两年思品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它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上述材料体现了课本中的哪些观点?”、“上述材料体现了思品教材中哪些知识?”、“你能从材料中提取哪些信息?”等等。这类问题一般跟启示类问题的回答相似,即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首先分析材料中能得出哪些结论,或者说明了哪些道理,然后看看能给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5)评析类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按照“判断——定性——原因(意义/危害)——要求”的思路去解答。因为评析类问题无非是对某种现象或行为进行评析,所以首先要判断该行为(或现象)正确与否,然后指出这种行为(或现象)是什么行为。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接下来分析这种行为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或他人有什么意义或危害,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表态)。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者和学生在中考复习过程中能紧紧抓住上面强调的三大重点,那么,就一定能在中考应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五中学)
一、基础知识的夯实与过关
虽然现在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而且是开放性试题,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掌握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忽视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在中考中也会陷入无助与迷惘。所以,在中考复习中,我们首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夯实与过关。
1.认真研读中考说明,弄清知识点的考查范围及要求。中考说明是指导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作为教者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知识点考查范围及要求。既不畏难回避,也不刻意拓宽加深。例如,盐城市2011年中考说明思想品德考查范围第35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它的要求是“了解”,只要掌握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即可,至于实行这两项制度的原因、意义,就不必作过多地延伸与拓宽,那属于“理解”和“运用”的要求。
2.强调记忆,闭卷训练,确保基础知识牢记于心。虽然政治是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课本,但短短的50分钟时间,完全依赖查书,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强调适当的记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句,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去记忆。这种记忆主要放在课内,比如上课前5分钟用投影以填空形式重温上节课复习的主要基础知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忆,在复习随堂练习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识记题型,比如填空、选择、判断来推动、督促、强化学生对识记内容的记忆与训练,多次重复让学生牢记于心。
二、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评析
自从政治实行开卷考试以来,“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就一直成为中考命题的焦点,而且涉及面覆盖大部分试题,包括选择题的一部分,简要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的全部,分值约占60%。因此,在政治学科的复习中,我们必须十分关注时事社会热点,并引导学生讨论、评析这些热点问题。
1.关注并搜集时事热点。作为教者平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件。可以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等途径搜集重大热点新闻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发布,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评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中考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地方时事新闻,所以当地出现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要关注。
2.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对接。“热点问题”在中考试题中是作为背景或载体出现的,运用课本知识评析热点问题这才是考题本意与归宿。因此,将热点问题与《中考说明》中的知识要素对接,是我们在复习工作中必须抓好的重头戏。要全面准确对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对跨章、跨节的知识点进行联系、综合、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放宽视野,思维要发散开来,目光不能局限于某一课,某一框的内容。例如,“中国高铁领跑世界”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可以与初三思品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创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等等跨章、跨节的众多知识点对接。
三、解题方法的正确指导
中考试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开放性较强,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至关重要。
最近几年中考政治试卷材料分析题问题设置表述新颖、设问开放、能力立意强。但是,无论问题呈现方式多么变化多端、巧妙含蓄,我们都要并且都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陌生的“面具”摘下还以熟悉的“面容”,这样,才能准确地与课本知识链接。
1.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现在的中考试题提供给我们的背景材料都是有用的材料,如果我们考生抛开材料,直接看问题,往往会无从下笔,或者说即使下笔,也离题万里。所以,认真阅读材料、细读甚至精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深刻领会其内涵及其说明的道理,在头脑的知识储备中快速搜索它所体现的课本相关知识。例如,2010年南京市中考思品试题中有一道材料分析题:
为参与课堂时事播报活动,小慧同学收集了以下热点新闻:
新闻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使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新闻二:2010年3月16日,中国商务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球吸引外资的首选地,正在从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变成全球总部,其在华研发中心也越来越多的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受到世界瞩目。
新闻三:2010年5月1日,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对外开园。本届博览会展示了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了世界文明精华。一个世纪以来,科技都是世博会的主角。为办好本届世博会,我国安排了232项科研开发课题,吸纳了近千家科研单位的上万名科研人员参与,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
(1)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受到世界赞誉和瞩目的原因。(只需写出四个方面即可)
(2)略
回答这道题的第(1)问,(下转第95页)
(上接第96页)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信息,回归教材,准确找出切合点。新闻一中需要扣住的关键词句是“碳排放降低”,与之链接的课本知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新闻二中要抓住的关键词句是“吸引外资”,与之链接的相关知识点是“对外开放”;新闻三中须抓住的关键词句是“科研开发,科研人员”,与之相链接的相关知识点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抓住关键词句,找到与之链接的相关知识点,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剩下来的事就是注意把语言表述好就行了。
2、区分不同设问类型,把握一般作答规律与方法。
纵观最近几年各地中考思品考题,笔者发现思品材料分析题问题呈现方式不外乎这样几种常见类型:原因(理解/理由/依据)类、启示(感受/说明/感悟)类、建议(出谋划策/金点子/注意点/行动方案/倡议)类、提纲(要点)类、观点(知识/结论/信息)类、意义(好处)类、评析(认识/看待/看法)类。不同类型的问题,作答的出发点与格式是不一样的。
(1)启示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回答一般情况下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结论,即上述材料或现象说明的道理或结论;二是要求,即从上面的结论出发,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或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类问题还有几种不同的设问方式,比如“请你谈谈感受或你有什么感悟”等等。
(2)建议类问题。提建议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搞清楚是向谁提建议;二是要明确在什么方面提建议。属于提建议的题目还有“请你出谋划策”、“请你出金点子”、“请你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请你向××提倡议”等等。
(3)提纲类问题。这类问题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演讲提纲、宣传提纲、谈话要点等。通常情况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作答。
(4)观点类问题。这是近两年思品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它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上述材料体现了课本中的哪些观点?”、“上述材料体现了思品教材中哪些知识?”、“你能从材料中提取哪些信息?”等等。这类问题一般跟启示类问题的回答相似,即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首先分析材料中能得出哪些结论,或者说明了哪些道理,然后看看能给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5)评析类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按照“判断——定性——原因(意义/危害)——要求”的思路去解答。因为评析类问题无非是对某种现象或行为进行评析,所以首先要判断该行为(或现象)正确与否,然后指出这种行为(或现象)是什么行为。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接下来分析这种行为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或他人有什么意义或危害,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表态)。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者和学生在中考复习过程中能紧紧抓住上面强调的三大重点,那么,就一定能在中考应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