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小吃品味泉州的别样风情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hi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久以来,泉州一直在心中厮守着一块悠然娴静的领地,当走在雨后刺桐古老的街道,看着那一个又一个古老的遗迹,耳边传来委婉绵延的南音,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似乎空气中都充满着久远的韵味。然而泉州带给你的除了视觉和听觉的滋养之外,也毫不留情地用极富闽南特色的美食小吃,牢牢锁住你的味觉,让人在无限回味中迷醉……称得上地道的一些小吃大都隐匿于泉州普通的街道胡同中,对于初次来泉州的人东奔西顾难以寻觅,所以如今的泉州专门在闹市建了一条“美食街”, 这里汇集了泉州的各种特色小吃,举步之间,便可品尝那些琳琅满目的佳肴。
  福建背靠武夷面临东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山海资源,历史上大批的中原汉民南下入闽,带来了北方汉族古老的饮食文化。而泉州在唐代以来就是中国四大商港之一,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到了宋元时期更是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港口物资人员的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汇,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兼容中外饮食烹饪特点,逐渐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闽南菜系。作为闽南风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泉州的风味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的内容,不仅注重原料、营养,而且品种繁多、造型美观,在口味上一般喜酸甜、清淡、鲜美,不喜辛辣油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蛎煎”和“土笋冻”。
  “海蛎煎”又叫“蚝仔煎”,在闽南和台湾都是十分闻名的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关于它最有趣的传说是在宋徽宗时,河南开封将门之子张蕴因抗金负伤,受到朝廷褒奖特许到海边疗伤,传说也来过福建。后来张蕴出征安南,吃到泉州牡蛎汤后很兴奋,就命人用牡蛎与绿豆粉做成羹慰劳士兵,这是海蛎煎制作的初始阶段。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牡蛎,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清朝时闽督李鹤年吃到的海蛎煎已发展到了掺入少许的葱花蒜丝,配上鸡蛋、肉片,煎熟后,再以乌醋、辣椒等调料拌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泉州大街小巷看到的海蛎煎。
  做好的海蛎煎鲜香扑鼻,里面煎过的葱蒜芫荽的香气散发出来,但又不会掩盖牡蛎的海鲜味,鸡蛋将牡蛎肉均匀地包裹,咬一口甘汁都饱含在蚝肉体内,鲜嫩无比,两面油煎,外酥内软,油而不腻,香脆可口。
  如果说“海蛎煎”以味道引人,那么“土笋冻”则是以奇特的原料和形态入胜。土笋是一种长在海边沙子里的腔肠动物,学名“星虫”,身长三至五厘米,五脏俱全,全身都可食用。明朝屠本峻所著的《闽中海错疏》记载:“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清朝同治年间任福建布政司的河南人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在海滨,形似蚯蚓……”土笋以安平桥附近出产最肥最大,土笋冻则以西垵村制作最有名。制作前土笋冻之前要先把从沙子里逮出的鲜活土笋放养一天,吐清杂物,然后用石槌不断碾磨,使其滚出全部内脏杂物,再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取凉井水与土笋一起熬煮,身上的胶原蛋白溶化入开水中成粘糊状,盛出分别置入小盏,冷却后成冻,即为“土笋冻”,放置冷藏,食时取出。
  “土笋冻”呈扁圆形,色泽灰白相间,玲珑剔透,能够看到里面一条条的白色星虫。食用时配蒜茸、辣酱、花生酱、芥末、酱油、香醋、芫荽等佐料,吃起来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味道甘冽鲜美。
  海蛎煎、土笋冻是泉州闽南小吃的代表,而闽南特色小吃远不止这两样,姜母鸭、鱼仔粥、面线糊、扁食、肉燕、肉粽、五香肉卷、桂花蟹、芋鸭、肉夹包、炒米粉……无不让人垂涎。
  当品尝过泉州的小吃,再流连于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老君岩这些历史悠久的宗教遗迹,信步在古老的洛阳桥,看碧海潮生,一片片的浪花打湿了栏杆,也湿润着我们从风沙中跋涉而来的心情……
其他文献
在山明水秀的中缅边境,有一个口岸重镇“打洛”,清澈的江水从镇上穿流而过。中国、缅甸两国此地以江为界,居民沿江而居,当地傣族人叫它“南览河”,意思是“美丽的河”。在河流一侧,有一座中国边境村寨——勐景来,人称“中缅第一寨”,与那条河流的名字一样,寨子以它的美丽、清新、自然而闻名遐迩。  “勐景来”的由来  打洛镇是毗邻中缅边境的一座安静小镇,距缅甸东部的第四特区——勐拉只有4公里,距泰国的清迈也只有
期刊
年轻时,不识愁滋味,五花马,千金裘,听雨上歌楼。颇有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味。  十年前,也是漆黑的夜,窗外有犬吠声,星子亮得耀眼。一个人读到诗鬼李贺的《苦昼短》: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十年后,凭着记忆,也只记得苍凉沉郁的“煎人寿”三个字。早岁那知世事艰,凭着记忆翻出原词,手捧古卷更凄然。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之口两次提到“不寿”,一
期刊
“女人可以‘娶老婆’?”你听说过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在苏丹南部的克雷亚地区,有一个以牧牛为生的努尔族,他们至今保留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异风俗——女人“娶老婆”。  女人“娶妻”  努尔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呢?按照努尔人的习惯,如果某个家庭所有男性成员都不幸去世,只留下一名女性成员,则不论她是守寡的媳妇,还是死者未婚的姐妹、女儿,都有权“娶妻”,以便继承家产。婚礼由族中长辈主持,所娶的“妻子”必须称
期刊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然而,并不是
期刊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在中国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吉祥物。最初,它的巨足曾经顶天立地,同时又肩负着承载海上五座神山的责任;后来,鳌又被人们视为克火神物。唐宋以后,其吉祥内涵又扩展到科举领域,能踏上其雕像头顶的人居然是天下第一的状元,这也是生活在水中的巨鳌万万想不到的。  传说鳌能撑天负山  古人经常担心天会塌下来,所以造了几个顶天立地之神。人类中撑天柱地的英雄是盘古、重、黎;动物中获得这一称号的
期刊
[摘 要]在立体汉字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汉字造字理论,发现法的背后有理,理的背后有道;由此触类旁通,察觉书法的背后有书道,从而提出求真书法,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求真书法理论,祈望能提振已显疲态的当下书坛。  [关键词]求真书法 书法太极 书法心灵模型 象音法  一、求真书法的来由  经过一段时间潜心钻研汉字造字与书法的相互之后,我们敏锐地察觉:当下的书法,由于被归入西方文化体系里所讲的艺术门类,令许多习
期刊
从乡镇到大都市,现代美国人都相信中国古代的“风水”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美国,“风水”一词用的是汉语拼音而不是英文名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虽然许多老师不信“风水”中的占星术和占卜术,但他们认为“风水”在室内设计和美化自然中是非常有用的。很多美国人接受了“风水”中的许多基本原则,社会科学家越来越注意研究人们对地理位置和对色彩及空间的反应方式,现实科学支持“风水”所持的一切物质都充满着能量的观点
期刊
作者简介:罗少珍,原就职于广东省财政厅、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曾任处长、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2008年摄影作品《让生命绽放精彩》获纪念深圳特区30周年摄影大赛银奖,被深圳档案馆永久收藏;作品《中秋金田》获“丽水杯”全国老年摄影大赛铜奖,在丽水中国摄影博物馆展出;作品《历史性一刻》等三幅奥运圣火传递作品被深圳档案馆永久收藏;2012年作品《牧歌》获深圳特区金融摄影大赛金奖;201
期刊
本刊讯 2014年4月29—30日,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在中山市古镇召开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名誉会长李乾元上将,首席顾问杜佐祥,会长刘志文,副会长李蓝田、肖海明、陈巧章、江金波、胡志强、刘志辉、蒯峰毅等以及部分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  今年是省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25周年和神州民俗杂志创刊25周年(1989-2014)纪念,会议主要内容为研究、筹备周年纪念活动,初步拟定在10月份在顺德清晖
期刊
中国民间工艺中竹编用品遍及天南地北,可以说只要生长有竹子的地方,就有竹子编织而成的用具。其工艺代代相传,如今这份留存于世的手工遗产大部分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而竹编用具在民间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少。  竹编是用竹子解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在我国随处可见,在贵州省内地区更是比比皆是。由于我国气候温和湿润,山区土壤肥沃疏松,很多地方适宜种竹,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