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为何被视为镇宅之宝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WEI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在中国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吉祥物。最初,它的巨足曾经顶天立地,同时又肩负着承载海上五座神山的责任;后来,鳌又被人们视为克火神物。唐宋以后,其吉祥内涵又扩展到科举领域,能踏上其雕像头顶的人居然是天下第一的状元,这也是生活在水中的巨鳌万万想不到的。
  传说鳌能撑天负山
  古人经常担心天会塌下来,所以造了几个顶天立地之神。人类中撑天柱地的英雄是盘古、重、黎;动物中获得这一称号的只有巨鳌。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日长。故天去地九万里。”这段文字讲述的就是盘古顶天立地的故事。
  重和黎“举天抑地”的故事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颛顼是黄帝之孙,他的儿子老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重,一个叫黎,帝(颛顼)命令重把天举得更高,命令黎将大地抑得更低,于是天和地就分开不能相通了,这就是所谓“绝地天通”。
  巨鳌顶天的故事更富有传奇性,它是女娲补天的一项重要工程。《淮南子·览冥篇》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据说天崩地塌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争引发的,共工被打败后恼羞成怒,一头朝不周山撞去。这不周山乃是擎天柱,被共工这么用力一撞,竟然给撞断了。女娲见状,赶紧提炼五色石补苍天,又杀了一只巨鳌,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
  古代神话里还有一个“巨鳌负山”的故事。《列子·汤问篇》记载:在渤海之东不知几十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壑,名叫归墟。大地上八方九州原野的水,乃至天上银河的水,全都流注在归墟里面。在归墟里有五座神山,第一座叫岱舆,第二座叫员峤,第三座叫方壶,第四座叫瀛洲,第五座叫蓬莱。这五座神山上面居住着很多仙人,他们住在用金玉建的台观里,吃着长生不老的仙果,头戴着万年不谢的鲜花。这些神仙经常在五座神山之间飞来飞去,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们也有苦衷,因为这五座神山都浮在水里,无根无脚,随波逐流,无法稳定下来。于是他们派了几个代表,到天帝那里诉苦。
  天帝听了众仙的诉说后,心想,万一这五座神山流向北极,众仙便失去了居住之所。于是命令北海之神禺强赶快想个妥善的解决方法。禺强不敢怠慢,连忙调遣了十五只巨鳌到归墟去,把五座神山用背背起来。十五只巨鳌分成五组,三只为一组,一个背着,其余的两个便到下面守候着,六万年换岗一次,轮流负载神山。
  禺强这样处理神山漂流之事本已非常妥当,但后来却发生了神仙也意想不到的怪事。事情是这样的:在昆仑山以北有一个龙伯国,龙伯国的人身材非常高大,是像逐日的夸父般的巨人,他们喜欢钓鱼,听说归墟有巨鳌,很感兴趣。龙伯国的巨人两脚刚下水,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归墟五神山的地方,于是举起钓竿,钓走了六只巨鳌。这六只巨鳌是岱舆和员峤两座神山的依托,它们被钓走之后,岱舆和员峤就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里,五座神山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三座。天帝对此事非常恼怒,马上施展神力将龙伯国的土地削小,把龙伯国人的身躯缩小。据说,到了神农时代,龙伯国人身躯已经缩短到不可再短了,但在当时一般人眼里,他们仍是巨人,因为他们还长达好几十丈呢。不过,龙伯国人从此再也不能来到归墟,海上其余三座神山和九只巨鳌得以保留下来。
  鳌具神力被视作镇宅之宝
  巨鳌有顶天负山之力,这令古人相信,按照鳌的样子雕塑成像,让它背负着沉重的石头或建筑物,是最稳妥不过了。所以我们在古建筑里经常可以看到基础部分有鳌的雕像,很多石碑下面也有,巨鳌就这样成为镇宅之宝。
  有趣的是,随着我国科举制度的产生,皇家建筑里的鳌鱼雕像无意中又与状元结缘。
  原来,在唐宋时期,宫殿前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都雕有龙和鳌的图像,每逢殿试结束放榜后,皇帝都在殿前召见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等人。有幸被召见者要按排名依次站在殿前台阶上恭迎皇榜,状元自然是排第一,他所站立之处,正是鳌鱼图像的头部,所以古人称中状元为“独占鳌头”。后来,人们常用“独占鳌头”这个成语来比喻在某个领域取得第一名。常见的“魁星踢斗,独占鳌头”吉祥图也取材于此。
  鳌生活在水中,故又称鳌鱼。相传在远古时期,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上云端化身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的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被人们视为水中神物。按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水能克火,生活在水中的鳌鱼自然也被视为火的克星,故古代建筑的屋脊上常有鳌鱼塑像。古人用鳌鱼像为脊饰,正是取其能克火的吉祥寓意。
其他文献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
期刊
走进他的家,犹如走入了光彩斑斓的“蛋”的世界。客厅的柜子、桌子、金鱼缸柜子……家里凡是空着的地方都被蛋雕作品“占领”了,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台挪到阳台去。从最小的鹌鹑蛋,到鸡蛋、鸭蛋、鸵鸟蛋、澳大利亚鸸鹋蛋,一排排的玻璃盒子里面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蛋雕作品:孔子、毛泽东、齐白石、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等名人肖像栩栩如生,梅、兰、竹、菊等自然景致枝叶清晰可见;镂空的窗花、花纹等,连接之处,让人惊叹
期刊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难以有与之匹敌的。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
期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李将军在与笔者谈及书法的结构和章法时,他讲了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那就是“事不同,理相通”。他说指挥一支军队需要决心果断,把握关节;书写一篇作品,也需要照顾到各个环节,做到虚实并用,错落有致,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这就是理相通之意。  一部《三国演义》,把张飞打造成了有勇无谋的粗人,殊不知,张飞不但武艺高强,还是个文才武略兼备的上将军。张飞其实还是个草书大家,他在书
期刊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认识寒山寺,都是从那首《枫桥夜泊》开始的吧。  经过两天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寒山寺。尽管因大门正在装修,显得有些破败,游客还是纷纷在门前合影留念。枫桥离寺并不远,是一座月牙形的单拱石桥。桥下小河并不宽,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或许,只有这样的小桥流水,才能激起张继的悠悠情思吧。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寒山寺实际上是个小寺庙,但却秉承了江南独有的精致秀美。进门正中的大雄宝殿,殿后左右的长廊
期刊
在海南的西北部,有一个族群,他们因操“临高话”而被称为“临高人”。其约有百万之众,其人,既不知何时来,又不知来自何处;其语,自称“村话”,俗称“临高话”,亦不知何属;其俗,既存南方少数民族之遗俗,又有东南沿海各地汉族之遗风。族源、族属、语言和民俗皆似谜,吸引着无数人,尤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者、语言学家、社会学者和艺术家,更是趋之若过江之鲤,纷踏而至。  究临高人之由来,临高人多认
期刊
在山明水秀的中缅边境,有一个口岸重镇“打洛”,清澈的江水从镇上穿流而过。中国、缅甸两国此地以江为界,居民沿江而居,当地傣族人叫它“南览河”,意思是“美丽的河”。在河流一侧,有一座中国边境村寨——勐景来,人称“中缅第一寨”,与那条河流的名字一样,寨子以它的美丽、清新、自然而闻名遐迩。  “勐景来”的由来  打洛镇是毗邻中缅边境的一座安静小镇,距缅甸东部的第四特区——勐拉只有4公里,距泰国的清迈也只有
期刊
年轻时,不识愁滋味,五花马,千金裘,听雨上歌楼。颇有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味。  十年前,也是漆黑的夜,窗外有犬吠声,星子亮得耀眼。一个人读到诗鬼李贺的《苦昼短》: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十年后,凭着记忆,也只记得苍凉沉郁的“煎人寿”三个字。早岁那知世事艰,凭着记忆翻出原词,手捧古卷更凄然。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之口两次提到“不寿”,一
期刊
“女人可以‘娶老婆’?”你听说过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在苏丹南部的克雷亚地区,有一个以牧牛为生的努尔族,他们至今保留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异风俗——女人“娶老婆”。  女人“娶妻”  努尔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呢?按照努尔人的习惯,如果某个家庭所有男性成员都不幸去世,只留下一名女性成员,则不论她是守寡的媳妇,还是死者未婚的姐妹、女儿,都有权“娶妻”,以便继承家产。婚礼由族中长辈主持,所娶的“妻子”必须称
期刊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然而,并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