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冲突,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上海民营企业发展在面临更大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突破目前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障碍。如何利用工商联的组织优势,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上海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实现企业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应在规划、政策、信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为了解上海民营企业赴外省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推动工商联进一步通过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创新,有针对性地服务好民营企业,持续做好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工作,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市工商联经济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研究”课题调研。通过材料梳理、基本情况分析、企业调研、专题座谈等,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发展概述
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基本情况
对口支援即结对支援,是区域、行业乃至部门间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有效形式,通常泛指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为支持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采取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结对形成支援关系,使对方区位或行业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1999:140)。目前,全市各对口支援地区从最初的云南、三峡、西藏、新疆阿克苏地区,扩大到包括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贵州遵义等六个地区,此外,上海与云南保山市、西双版纳地区也确定了重点经济合作关系。
2012年,随着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市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下,近10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服从国家战略逐渐“走出上海、服务全国”,积极参与到上述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在全国布局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1.根据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在对内外投资领域,上海民营企业进一步活跃。据市商务委统计,全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市境内投资主体数量和投资额的66%和41%,均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而据《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中的资料表明,2007年,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投资项目已达889个,累计投资金额为1554亿元,市工商联组织上海企业参与出席兄弟省区市经贸活动达981个。
作为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的重要平台,工商联相关数据表明(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404个,到位资金259.4亿元,累计安排就业103084人,累积投资总额估计达1000亿元。
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发展过程
1.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的对口支援项目起源于我国20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国家提出了“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并有计划地组织全国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供求平衡。这一时期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其支援主体完全采取国家行为。按照中央部署,各地通过计划指令低价优先保证上海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上海则以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优质的产品支援各地。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
2.市场经济初期
在1979年4月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并确定了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集中地省(云南、贵州、青海)。80年代至90年代,上海先后和云南、三峡、西藏、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成对口支援关系。这一阶段,上海的对口支援首先从规划入手,明确了“对口帮扶”、“经济协作”和“社会发展”三大目标。投资模式上,该时期以政府拨款、单边支援、直接扶贫模式为主,大部分财政援助资金被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在企业对口帮扶方面,上海民营企业家通过“光彩事业”等载体开始关注和参与对口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1994年非公经济人士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起实施一项社会扶贫事业——光彩事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贫困地区为领域,以项目投资为主要形式,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核心理念,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3.市场经济发展期
本世纪最初10年间,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上海在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方面的政策体系也逐渐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性渠道进入了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工作中。《“十五”计划纲要》中,上海首次把对口支援与合作建设放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从“以对口帮扶为重点”,逐步转向“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并重策略,在交流机制上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转变”。一批规模民营企业得以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项目中去,与政府、国有企业形成互补的格局,区域合作中的经济性进一步加强。2007年,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投资项目达到889个,累计投资金额为1554亿元,上海企业参与出席兄弟省区经贸活动981个。
4.市场经济持续深入期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经济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对口支援呈现出蓬勃发展、不断创新、多方位、多角度的特点。上海市民营企业以内需市场为主导,在市政府和工商联等组织的引导支持下,积极投入到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民营企业在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方面集中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和参与热情。在上海市“心系灾区、携手共建”为主题的“2008年光彩事业活动日”现场,民营企业首批12个投资援建项目与四川省都江堰市有关方面签约。同时,上海民营企业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光彩再行动”,向都江堰市千名受灾严重的初高中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总计捐助额800多万元,受益学生1541名;有43家民营企业和相关行业商会参与助业项目,提供1450个就业岗位,帮助受灾闲置人员就业。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组织各类投资推介,主题研讨、对口业务洽谈80余场,涉及人数3000多人。 三、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的两种模式
1.产业横向拓展模式——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横向拓展模式是指上海企业通过并购当地原有同业企业,以形成更大市场和更大的生产布局,注重企业当前效益和中期产业布局。如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属于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由于该行业投资门槛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部分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等必要手段的“作坊企业”得以混迹于行业之中的现象普遍存在。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能力,对对口支援地区的企业进行收购,将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为其下属公司或分公司,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也缓解了自身的成本压力。
2.产业纵向交互模式——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纵向交互模式是指上海企业通过在当地开展一系列的项目,或打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或打造企业在当地经济龙头的核心地位,以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布局。如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在宜昌的一系列项目中,最先运行的是乳制品产业化项目。2000年均瑶集团响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号召,投资上亿元在宜昌建设乳品加工项目,促进了宜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当地经济建设的联动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加快了在宜昌的战略布局,2006年9月正式运营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购物中心位于宜昌夷陵广场旁,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品牌优势,是宜昌市首家大型国际品牌购物中心,也成为了宜昌市的新地标。在解决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当地管理人才方面,企业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为公司在当地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的前期特点
第一,参与比重逐年增大
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改变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政府间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合作方式。过去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模式,正逐渐让位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协同、社会参与”为主的模式。随着区域经济转型的全面推进,上海市非公经济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从无到有,已成为当前上海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产业项目的主体之一,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不断增长趋势明显。如2008年,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市与都江堰市签订的首批43个支持重点项目,其中上海民营企业承担7个项目。
第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已有的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东部战略向中西部全面发展战略的转型,当前企业的转移过程朝着四个方向发展:即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地区转移;生产类型从来料加工型到研发型工业转型;主导者从外资企业拉动到民营企业拉动型;需求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型。调研中发现,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中发展动机、资源要素、业务拓展等诸方面均侧重不同,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项目运行特征明显。
(1)民营企业中的规模企业。战略布局,培育市场,义利兼顾。调研表明,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地区项目的战略周期更长,企业更注重社会效应而不是经济效应。企业在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后,正处在多元化战略发展与企业形象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为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提供了内外部动力。外部动力而言,企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实施新一轮谋篇布局;内部动力看,企业需要更注重自身形象与社会责任。
(2)民营企业中的成长型企业。转型升级,拓宽市场,投资为主。这些企业参与项目的战略周期较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转型升级往往是企业参与国内合作的主要原因,企业以经济效应为主,兼顾社会效应。调研中企业总结出参与合作区域建设的三大原因,一是上海当前民营企业跨越式发展遇到了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瓶颈;二是合作地区政府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政策空间;三是区域优势资源和企业产业发展契合。
(3)民营企业中的小型企业。降低成本,盘活资源,抱团为主。对于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随着上海生产成本和用地压力持续增大,企业如何通过产业转型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选择合作地区项目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更看重的是合作地区的生产成本,由于其自身博弈条件差,企业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扶持降低转移成本和运行成本。
第三,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2002年,上海市政府明确了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作用定位,并首次将开发项目贷款贴息优惠政策扩大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中参与中西部地区投资项目予以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对全市各委、办、团体2002年度组织重大经贸活动、开展项目合作和其他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工作经费和奖励,其中上海市工商联获得30万元经费,为年度资助经费最高额。由市工商联推荐的28个民营企业项目获2002年度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总金额为633万多元。其中,27个为贷款贴息项目,1个为前期资助项目。
2004年,在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参与对口支援经济主体进一步拓宽,市国资委、市经委、上海市小企业服务中心先后组织上海兴农蓖麻产业科技公司、粤海印染纺织公司等10多家民营企业赴对口地区进行考察,并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帮助对口地区在沪举办招商引资信息发布会和投资洽谈会,培训招商人才,建立网上招商信息发布平台等,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地区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拓宽。
2006年,上海市委统战部、光彩会、工商联首次组织评选上海民营企业十大“光彩之星”活动,复星医药集团汪群斌、均瑶集团王均金、中路集团陈荣等10名民营企业经营者当选为“光彩之星”。据不完全统计,“当选的10人累计在中西部地区投资超过2.5亿元,安排就业1.3万人,捐资助学3700万元,捐赠社会公益事业1.4亿元。”
2008年,上海市修改出台了《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合作项目投资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对企业享受政策扶植的范围从贷款贴息变为对固定资产投入的专项资金补助,对企业的扶植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1年12月8日,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共7个方面28条,意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重点区域发展,参与农业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服务业。
第四,平台功能日益凸显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上海市工商联这些年来充分发挥自身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性”的综合优势,增强服务全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工作,在引导非公经济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中充分发挥出了平台作用、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
(1)平台作用。上海市各级工商联积极组织民营企业赴对口支援地区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以项目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前期考察成本,普遍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如上海市工商联引导企业把合作项目和捐赠尽量落实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参与当地基础设施、矿产开发、能源利用、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建设。同时,推荐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在沪举行的各类投资推介活动,如“第六届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项目推介会、云南迪庆上海经济合作座谈、三峡库区重庆(上海)经贸合作推介会等,帮助企业了解对口支援地区的投资环境和项目信息。
(2)保障作用。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在异地投资往往最担心当地的政府优惠政策最终是否“兑现”,通过工商联等政府间组织协议或定期交流,无疑对企业起到了“背书”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运行提供了制度化组织基础。如杨浦区工商联2008年开始启动的“异地工业园区”项目,该项目通过在留住本地企业研发、销售总部的同时,通过异地建园,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帮助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
(3)激励作用。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合作中的经济效率相比,大型民营企业对口支援项目的社会效应更为企业看中。工商联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公益项目实施,参与推动当地社会事业建设。自2003年,上海市工商联连续9年举办了“上海市光彩事业活动日”主题活动,并逐渐成为了展示民营企业在对口支援、西部开发、捐建光彩学校、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及各项公益活动中突出业绩的重要窗口;成为汇聚民营企业把单个企业的自发善举,主动融入到光彩事业自觉行动的社会平台;成为把“两个健康”落在实处,充分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品牌活动。
(4)扶持作用。加强优惠政策宣传解读,拓展政策宣传渠道,发挥市区工商联、光彩会组织网络和上海市工商联讲坛、法律讲座、网站等平台,加大对口支援地区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的信息宣传。帮助企业落实《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企业投资项目实施细则》等优惠政策,做好有关组织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2年底,上海市工商联共推荐16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总金额达到4086.6万元。
(未完待续)
注释: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9月刊。
左学金等,《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部研究报告,2008年10月。
熊月之,《上海城市简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4日。
钟开斌,《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上海创新思路拓宽服务全国》,东方早报,2013年10月4日,whb.eastday.com/w/20080417/u1a421953.html-2013-10-03。
《上海:民营企业服务全国》,中国民营经济周刊,2008-02-29。
沈柬贝、张丙杰,《上海民企首批12个援都江堰项目昨签约》,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7月21日。
上海经济年鉴2003
上海经济年鉴2004
上海经济年鉴2008
“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线访谈,上海统一战线,http://shwomen.eastday.com/shtzw/node155/node1249/index.html。
(上海市工商联经济部供稿)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冲突,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上海民营企业发展在面临更大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突破目前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障碍。如何利用工商联的组织优势,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上海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实现企业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应在规划、政策、信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为了解上海民营企业赴外省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推动工商联进一步通过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创新,有针对性地服务好民营企业,持续做好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工作,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市工商联经济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研究”课题调研。通过材料梳理、基本情况分析、企业调研、专题座谈等,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发展概述
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基本情况
对口支援即结对支援,是区域、行业乃至部门间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有效形式,通常泛指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为支持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采取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结对形成支援关系,使对方区位或行业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1999:140)。目前,全市各对口支援地区从最初的云南、三峡、西藏、新疆阿克苏地区,扩大到包括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贵州遵义等六个地区,此外,上海与云南保山市、西双版纳地区也确定了重点经济合作关系。
2012年,随着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市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下,近10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服从国家战略逐渐“走出上海、服务全国”,积极参与到上述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在全国布局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1.根据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在对内外投资领域,上海民营企业进一步活跃。据市商务委统计,全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市境内投资主体数量和投资额的66%和41%,均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而据《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中的资料表明,2007年,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投资项目已达889个,累计投资金额为1554亿元,市工商联组织上海企业参与出席兄弟省区市经贸活动达981个。
作为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的重要平台,工商联相关数据表明(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404个,到位资金259.4亿元,累计安排就业103084人,累积投资总额估计达1000亿元。
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发展过程
1.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的对口支援项目起源于我国20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国家提出了“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并有计划地组织全国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供求平衡。这一时期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其支援主体完全采取国家行为。按照中央部署,各地通过计划指令低价优先保证上海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上海则以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优质的产品支援各地。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
2.市场经济初期
在1979年4月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并确定了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集中地省(云南、贵州、青海)。80年代至90年代,上海先后和云南、三峡、西藏、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成对口支援关系。这一阶段,上海的对口支援首先从规划入手,明确了“对口帮扶”、“经济协作”和“社会发展”三大目标。投资模式上,该时期以政府拨款、单边支援、直接扶贫模式为主,大部分财政援助资金被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在企业对口帮扶方面,上海民营企业家通过“光彩事业”等载体开始关注和参与对口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1994年非公经济人士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起实施一项社会扶贫事业——光彩事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贫困地区为领域,以项目投资为主要形式,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核心理念,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3.市场经济发展期
本世纪最初10年间,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上海在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方面的政策体系也逐渐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性渠道进入了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工作中。《“十五”计划纲要》中,上海首次把对口支援与合作建设放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从“以对口帮扶为重点”,逐步转向“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并重策略,在交流机制上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转变”。一批规模民营企业得以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项目中去,与政府、国有企业形成互补的格局,区域合作中的经济性进一步加强。2007年,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投资项目达到889个,累计投资金额为1554亿元,上海企业参与出席兄弟省区经贸活动981个。
4.市场经济持续深入期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经济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对口支援呈现出蓬勃发展、不断创新、多方位、多角度的特点。上海市民营企业以内需市场为主导,在市政府和工商联等组织的引导支持下,积极投入到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民营企业在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方面集中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和参与热情。在上海市“心系灾区、携手共建”为主题的“2008年光彩事业活动日”现场,民营企业首批12个投资援建项目与四川省都江堰市有关方面签约。同时,上海民营企业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光彩再行动”,向都江堰市千名受灾严重的初高中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总计捐助额800多万元,受益学生1541名;有43家民营企业和相关行业商会参与助业项目,提供1450个就业岗位,帮助受灾闲置人员就业。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组织各类投资推介,主题研讨、对口业务洽谈80余场,涉及人数3000多人。 三、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的两种模式
1.产业横向拓展模式——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横向拓展模式是指上海企业通过并购当地原有同业企业,以形成更大市场和更大的生产布局,注重企业当前效益和中期产业布局。如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属于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由于该行业投资门槛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部分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等必要手段的“作坊企业”得以混迹于行业之中的现象普遍存在。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能力,对对口支援地区的企业进行收购,将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为其下属公司或分公司,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也缓解了自身的成本压力。
2.产业纵向交互模式——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纵向交互模式是指上海企业通过在当地开展一系列的项目,或打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或打造企业在当地经济龙头的核心地位,以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布局。如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在宜昌的一系列项目中,最先运行的是乳制品产业化项目。2000年均瑶集团响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号召,投资上亿元在宜昌建设乳品加工项目,促进了宜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当地经济建设的联动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加快了在宜昌的战略布局,2006年9月正式运营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购物中心位于宜昌夷陵广场旁,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品牌优势,是宜昌市首家大型国际品牌购物中心,也成为了宜昌市的新地标。在解决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当地管理人才方面,企业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为公司在当地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的前期特点
第一,参与比重逐年增大
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改变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政府间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合作方式。过去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模式,正逐渐让位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协同、社会参与”为主的模式。随着区域经济转型的全面推进,上海市非公经济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从无到有,已成为当前上海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产业项目的主体之一,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不断增长趋势明显。如2008年,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市与都江堰市签订的首批43个支持重点项目,其中上海民营企业承担7个项目。
第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已有的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东部战略向中西部全面发展战略的转型,当前企业的转移过程朝着四个方向发展:即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地区转移;生产类型从来料加工型到研发型工业转型;主导者从外资企业拉动到民营企业拉动型;需求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型。调研中发现,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中发展动机、资源要素、业务拓展等诸方面均侧重不同,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项目运行特征明显。
(1)民营企业中的规模企业。战略布局,培育市场,义利兼顾。调研表明,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地区项目的战略周期更长,企业更注重社会效应而不是经济效应。企业在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后,正处在多元化战略发展与企业形象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为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提供了内外部动力。外部动力而言,企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实施新一轮谋篇布局;内部动力看,企业需要更注重自身形象与社会责任。
(2)民营企业中的成长型企业。转型升级,拓宽市场,投资为主。这些企业参与项目的战略周期较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转型升级往往是企业参与国内合作的主要原因,企业以经济效应为主,兼顾社会效应。调研中企业总结出参与合作区域建设的三大原因,一是上海当前民营企业跨越式发展遇到了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瓶颈;二是合作地区政府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政策空间;三是区域优势资源和企业产业发展契合。
(3)民营企业中的小型企业。降低成本,盘活资源,抱团为主。对于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随着上海生产成本和用地压力持续增大,企业如何通过产业转型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选择合作地区项目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更看重的是合作地区的生产成本,由于其自身博弈条件差,企业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扶持降低转移成本和运行成本。
第三,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2002年,上海市政府明确了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作用定位,并首次将开发项目贷款贴息优惠政策扩大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中参与中西部地区投资项目予以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对全市各委、办、团体2002年度组织重大经贸活动、开展项目合作和其他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工作经费和奖励,其中上海市工商联获得30万元经费,为年度资助经费最高额。由市工商联推荐的28个民营企业项目获2002年度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总金额为633万多元。其中,27个为贷款贴息项目,1个为前期资助项目。
2004年,在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参与对口支援经济主体进一步拓宽,市国资委、市经委、上海市小企业服务中心先后组织上海兴农蓖麻产业科技公司、粤海印染纺织公司等10多家民营企业赴对口地区进行考察,并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帮助对口地区在沪举办招商引资信息发布会和投资洽谈会,培训招商人才,建立网上招商信息发布平台等,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地区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拓宽。
2006年,上海市委统战部、光彩会、工商联首次组织评选上海民营企业十大“光彩之星”活动,复星医药集团汪群斌、均瑶集团王均金、中路集团陈荣等10名民营企业经营者当选为“光彩之星”。据不完全统计,“当选的10人累计在中西部地区投资超过2.5亿元,安排就业1.3万人,捐资助学3700万元,捐赠社会公益事业1.4亿元。”
2008年,上海市修改出台了《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合作项目投资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对企业享受政策扶植的范围从贷款贴息变为对固定资产投入的专项资金补助,对企业的扶植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1年12月8日,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共7个方面28条,意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重点区域发展,参与农业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服务业。
第四,平台功能日益凸显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上海市工商联这些年来充分发挥自身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性”的综合优势,增强服务全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工作,在引导非公经济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中充分发挥出了平台作用、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
(1)平台作用。上海市各级工商联积极组织民营企业赴对口支援地区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以项目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前期考察成本,普遍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如上海市工商联引导企业把合作项目和捐赠尽量落实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参与当地基础设施、矿产开发、能源利用、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建设。同时,推荐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在沪举行的各类投资推介活动,如“第六届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项目推介会、云南迪庆上海经济合作座谈、三峡库区重庆(上海)经贸合作推介会等,帮助企业了解对口支援地区的投资环境和项目信息。
(2)保障作用。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在异地投资往往最担心当地的政府优惠政策最终是否“兑现”,通过工商联等政府间组织协议或定期交流,无疑对企业起到了“背书”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运行提供了制度化组织基础。如杨浦区工商联2008年开始启动的“异地工业园区”项目,该项目通过在留住本地企业研发、销售总部的同时,通过异地建园,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帮助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
(3)激励作用。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合作中的经济效率相比,大型民营企业对口支援项目的社会效应更为企业看中。工商联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公益项目实施,参与推动当地社会事业建设。自2003年,上海市工商联连续9年举办了“上海市光彩事业活动日”主题活动,并逐渐成为了展示民营企业在对口支援、西部开发、捐建光彩学校、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及各项公益活动中突出业绩的重要窗口;成为汇聚民营企业把单个企业的自发善举,主动融入到光彩事业自觉行动的社会平台;成为把“两个健康”落在实处,充分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品牌活动。
(4)扶持作用。加强优惠政策宣传解读,拓展政策宣传渠道,发挥市区工商联、光彩会组织网络和上海市工商联讲坛、法律讲座、网站等平台,加大对口支援地区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的信息宣传。帮助企业落实《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企业投资项目实施细则》等优惠政策,做好有关组织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2年底,上海市工商联共推荐16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总金额达到4086.6万元。
(未完待续)
注释: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9月刊。
左学金等,《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部研究报告,2008年10月。
熊月之,《上海城市简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4日。
钟开斌,《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上海创新思路拓宽服务全国》,东方早报,2013年10月4日,whb.eastday.com/w/20080417/u1a421953.html-2013-10-03。
《上海:民营企业服务全国》,中国民营经济周刊,2008-02-29。
沈柬贝、张丙杰,《上海民企首批12个援都江堰项目昨签约》,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7月21日。
上海经济年鉴2003
上海经济年鉴2004
上海经济年鉴2008
“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线访谈,上海统一战线,http://shwomen.eastday.com/shtzw/node155/node1249/index.html。
(上海市工商联经济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