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把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课程中融入创造性的游戏;把教学和游戏融会贯通。
关键字: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价值观;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4-0030-02
根据现行的《关于幼儿园若干教育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幼儿园当前的教育手段应该主要以“寓教于乐”为主,确立这一教育手段主要是基于幼儿天生好动贪玩的特性,这一教育主题的确立非常贴合当前学龄前幼儿教育背景。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我们应该循循善诱,对幼儿的兴趣和性格进行引导,平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状态多注意观察,根据不同幼儿展现出来的不同性格,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学习时间,让幼儿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让幼儿的能力和性格都得到塑造,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把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多年教育实践表明幼儿的主体活动开展完全可以和游戏活动做到同步,两者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一个整体,这个研究结果跟以往的幼儿教育玩、教分开的教育思想完全背道而驰,它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起到了一个颠覆作用,其作用辐射面甚至已经超出幼儿教育范畴。
比如,笔者在组织一次“圆圆的苹果”的活动中,我让家长、老师和孩子三者共同完成了这一次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去超市挑选苹果,选择他们自认为最好看的苹果,然后让幼儿把经过自己挑选的苹果放在活动室的四周,整个活动室顿时青红相接,各种模样的苹果都有,有圆溜溜的,有青涩的,有椭圆形的,还有的被一些调皮的小捣蛋弄掉了一个缺口,这些苹果都代表了孩子们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接下来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们可以自由挑选苹果进行玩耍,我们经过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喜欢把圆溜溜的苹果放在地上滚,有些孩子喜欢拿着水彩笔在纸上照着苹果的模样画画,有些幼儿喜欢用小屁股坐在苹果上、把苹果当滚轮玩,经过这些观察,我们即兴在现场组织了几个比赛,如,滚苹果比赛,让幼儿比赛看谁把苹果滚得更远,很多幼儿刚开始选择椭圆和不规则形状的苹果进行滚动,但发现滚不远后,有些幼儿很聪明地选择了圆溜溜的苹果进行滚动。再如,画苹果比赛,让幼儿们用手中的水彩笔画出苹果的形状,对画得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等。
二、在课程中融入创造性的游戏
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都是大家非常看重的能力,而幼儿创造能力的开发需要有创造性的游戏来带动,同时创造性的游戏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其他游戏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专门划出时间用于创造性的游戏。
这类游戏跟音乐、体育等游戏不同,音乐、体育类的游戏目的非常直接,而创造类的游戏着重的是过程,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常常会把音乐、语言类的游戏和创造性游戏相混淆。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内容编写成游戏形式。该游戏形式大概有两种类型:(1)着重于行为角色的扮演,像《小蝌蚪找妈妈》作品的游戏解读就可以让小朋友扮演小蝌蚪的角色;(2)着重于情节转变的多角色情节表演,像《老鼠嫁女》作品主要是描述老鼠和猫的情节故事,角色繁多,内容精彩,属于周期较长的主题表演游戏。
二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引导对角色的理解,在游戏和现实中进行自然转换。家长和老师定期带着小朋友游览社区文化建设,多听、多看、多了解社区所应用的设施及其周围环境,亲身体验超市、医院等情景氛围,从而塑造小朋友对角色的正确辨别能力,把所学到的和看到的经过自己的理解通过角色来表达出来。
三、把教学和游戏进行融会贯通,自然契合
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最适合于幼儿接受知识的方式,对当前的课程适当进行调整,多加入游戏元素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把教学与游戏进行适当融合有助于幼儿高效地吸收和理解知识,在游戏中抓住关键点,在教学中体验乐趣。
当开展了半天的游戏化教学后,老师问幼儿们:“今天都干什么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开心玩游戏。”正是由于把游戏带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游戏化的体验模式,使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玩乐中,感受着“玩”的乐趣。从始至终,由于游戏环节的需要,孩子们为了“玩”的尽兴,就会自主地学习其中所代入的语言,在需要特殊表达时发挥自我想象来多角度进行诠释和理解……这种把教学目标进行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把枯燥的知识,智能地转变为无形而又情趣化的过程,激发幼儿的自主能动性。
教学和游戏以及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没有那么清晰的界定和区分,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教学、游戏和生活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定义,并逐渐重视起游戏化教育模式的实施,注重幼儿游戏化的学习状态,使得幼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在趣味中获得真知。正所谓:生活就是最合适的教科书,游戏是吸收知识的最佳途径。
关键字: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价值观;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4-0030-02
根据现行的《关于幼儿园若干教育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幼儿园当前的教育手段应该主要以“寓教于乐”为主,确立这一教育手段主要是基于幼儿天生好动贪玩的特性,这一教育主题的确立非常贴合当前学龄前幼儿教育背景。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我们应该循循善诱,对幼儿的兴趣和性格进行引导,平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状态多注意观察,根据不同幼儿展现出来的不同性格,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学习时间,让幼儿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让幼儿的能力和性格都得到塑造,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把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多年教育实践表明幼儿的主体活动开展完全可以和游戏活动做到同步,两者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一个整体,这个研究结果跟以往的幼儿教育玩、教分开的教育思想完全背道而驰,它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起到了一个颠覆作用,其作用辐射面甚至已经超出幼儿教育范畴。
比如,笔者在组织一次“圆圆的苹果”的活动中,我让家长、老师和孩子三者共同完成了这一次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去超市挑选苹果,选择他们自认为最好看的苹果,然后让幼儿把经过自己挑选的苹果放在活动室的四周,整个活动室顿时青红相接,各种模样的苹果都有,有圆溜溜的,有青涩的,有椭圆形的,还有的被一些调皮的小捣蛋弄掉了一个缺口,这些苹果都代表了孩子们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接下来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们可以自由挑选苹果进行玩耍,我们经过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喜欢把圆溜溜的苹果放在地上滚,有些孩子喜欢拿着水彩笔在纸上照着苹果的模样画画,有些幼儿喜欢用小屁股坐在苹果上、把苹果当滚轮玩,经过这些观察,我们即兴在现场组织了几个比赛,如,滚苹果比赛,让幼儿比赛看谁把苹果滚得更远,很多幼儿刚开始选择椭圆和不规则形状的苹果进行滚动,但发现滚不远后,有些幼儿很聪明地选择了圆溜溜的苹果进行滚动。再如,画苹果比赛,让幼儿们用手中的水彩笔画出苹果的形状,对画得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等。
二、在课程中融入创造性的游戏
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都是大家非常看重的能力,而幼儿创造能力的开发需要有创造性的游戏来带动,同时创造性的游戏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其他游戏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专门划出时间用于创造性的游戏。
这类游戏跟音乐、体育等游戏不同,音乐、体育类的游戏目的非常直接,而创造类的游戏着重的是过程,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常常会把音乐、语言类的游戏和创造性游戏相混淆。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内容编写成游戏形式。该游戏形式大概有两种类型:(1)着重于行为角色的扮演,像《小蝌蚪找妈妈》作品的游戏解读就可以让小朋友扮演小蝌蚪的角色;(2)着重于情节转变的多角色情节表演,像《老鼠嫁女》作品主要是描述老鼠和猫的情节故事,角色繁多,内容精彩,属于周期较长的主题表演游戏。
二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引导对角色的理解,在游戏和现实中进行自然转换。家长和老师定期带着小朋友游览社区文化建设,多听、多看、多了解社区所应用的设施及其周围环境,亲身体验超市、医院等情景氛围,从而塑造小朋友对角色的正确辨别能力,把所学到的和看到的经过自己的理解通过角色来表达出来。
三、把教学和游戏进行融会贯通,自然契合
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最适合于幼儿接受知识的方式,对当前的课程适当进行调整,多加入游戏元素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把教学与游戏进行适当融合有助于幼儿高效地吸收和理解知识,在游戏中抓住关键点,在教学中体验乐趣。
当开展了半天的游戏化教学后,老师问幼儿们:“今天都干什么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开心玩游戏。”正是由于把游戏带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游戏化的体验模式,使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玩乐中,感受着“玩”的乐趣。从始至终,由于游戏环节的需要,孩子们为了“玩”的尽兴,就会自主地学习其中所代入的语言,在需要特殊表达时发挥自我想象来多角度进行诠释和理解……这种把教学目标进行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把枯燥的知识,智能地转变为无形而又情趣化的过程,激发幼儿的自主能动性。
教学和游戏以及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没有那么清晰的界定和区分,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教学、游戏和生活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定义,并逐渐重视起游戏化教育模式的实施,注重幼儿游戏化的学习状态,使得幼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在趣味中获得真知。正所谓:生活就是最合适的教科书,游戏是吸收知识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