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与语言是相依相伴的。语言是记载文化最主要的符号系统,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本文简单阐述了汉语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文化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学习;中国文化;语言
季羡林于1995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报告时说:现在世界上人们给文化下了五百多个定义,这说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很难给文化下定义。我认为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无论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只要对人民有好处的,都可以叫作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与语言是相依相伴的。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记载文化最主要的符号系统,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文化与语言是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可以这样说,要真正懂得一种文化,必须先明白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在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就不可避免要了解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语言结构与运用规则的差异。印欧语言有严格的形态标志,根源于海洋、草原等严酷的地理环境造成人们善于客观冷静对待事物的心理特征;汉语重意合的语法特点,根源于自然灾害较少的北温带大陆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心态特征。语言的词汇更能反映出它所在的文化,正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的那样,不同民族语言词语内涵的差异正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汉语词语蕴含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即使“青春、天下、红火、龙头”等常用词,都可以渗透出中华文化的因素。因此,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
另外,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障碍。例如:被夸奖“你汉语说得真好”,欧美人回答:“thank you”,中国人要谦逊地回答:“哪里,哪里,差得远呢”,这就是由民俗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欧美人要表达一种自信的心态,而中国人要表达谦逊的心态,但受到表扬时喜悦的心情是一样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严重时,会得“文化震荡症”,即“文化休克”,直接影响外国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海姆斯提出了言语交际能力的四个参数,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这里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是指语言交际者的文化适应能力。为减少“文化震荡”“文化休克”对外国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了解在怎样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历史背景及风俗习惯等文化土壤上才得以形成语言习惯,不了解相关的中国民俗文化和交际文化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影响汉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分工合作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承担的主要是语言技巧方面的任务;文化承担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任务。因此,文化因素和语音、语法、词汇一样,是语言中的一个因素,即文化是语言的要素之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除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以外必须掌握的语言要素之一。美国大学理事会最新批准的AP语言课程非常重视文化的教学,把AP汉语与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给学生提供多样而及时的机会,全面发展并提高学生的言语熟练技能,而这必须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在该课程中,设置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教学案例,强调文化理解和语言技能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总之,要学会一种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语言要素。不了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与语言习惯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直接影响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外国人学汉语,就必须同时学习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4).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2(2).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4]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5]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AP汉语与文化课及美国教学实况给我们的启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关键词:汉语学习;中国文化;语言
季羡林于1995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报告时说:现在世界上人们给文化下了五百多个定义,这说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很难给文化下定义。我认为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无论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只要对人民有好处的,都可以叫作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与语言是相依相伴的。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记载文化最主要的符号系统,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文化与语言是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可以这样说,要真正懂得一种文化,必须先明白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在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就不可避免要了解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语言结构与运用规则的差异。印欧语言有严格的形态标志,根源于海洋、草原等严酷的地理环境造成人们善于客观冷静对待事物的心理特征;汉语重意合的语法特点,根源于自然灾害较少的北温带大陆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心态特征。语言的词汇更能反映出它所在的文化,正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的那样,不同民族语言词语内涵的差异正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汉语词语蕴含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即使“青春、天下、红火、龙头”等常用词,都可以渗透出中华文化的因素。因此,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
另外,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障碍。例如:被夸奖“你汉语说得真好”,欧美人回答:“thank you”,中国人要谦逊地回答:“哪里,哪里,差得远呢”,这就是由民俗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欧美人要表达一种自信的心态,而中国人要表达谦逊的心态,但受到表扬时喜悦的心情是一样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严重时,会得“文化震荡症”,即“文化休克”,直接影响外国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海姆斯提出了言语交际能力的四个参数,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这里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是指语言交际者的文化适应能力。为减少“文化震荡”“文化休克”对外国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了解在怎样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历史背景及风俗习惯等文化土壤上才得以形成语言习惯,不了解相关的中国民俗文化和交际文化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影响汉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分工合作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承担的主要是语言技巧方面的任务;文化承担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任务。因此,文化因素和语音、语法、词汇一样,是语言中的一个因素,即文化是语言的要素之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除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以外必须掌握的语言要素之一。美国大学理事会最新批准的AP语言课程非常重视文化的教学,把AP汉语与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给学生提供多样而及时的机会,全面发展并提高学生的言语熟练技能,而这必须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在该课程中,设置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教学案例,强调文化理解和语言技能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总之,要学会一种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语言要素。不了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与语言习惯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直接影响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外国人学汉语,就必须同时学习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4).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2(2).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4]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5]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AP汉语与文化课及美国教学实况给我们的启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