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 土地需要我来替她表达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过去,杨志军依然在写作。写戈壁上的蚂蚁,写荒原里的雪豹,写牧区里的藏獒。
  『千万不能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断裂!『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坚定、眉头紧锁——不像个作家,反而像个为了真理没有被昭告天下而痛心疾首的哲学家。
  
  杨志军
  作家,因作品中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被誉为『荒原作家第一人『。著有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失去男根的亚当《、《江河源隐秘春秋《、《天荒《、《大祈祷《、《远去的藏獒《、《敲响人头鼓《、《藏獒《、《藏獒二《、《藏獒三《、《伏藏《等。另出版有文集《杨志军荒原系列《(七卷(。
  
  我出生在青海,在青藏高原上生活了四十多年,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在牧区待久了,人会生成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由戈壁想到水,由荒漠想到树……一切原始的渴求都来源于自然。一汪清泉、一片绿叶,在我眼里,都是自然对人的恩赐。
  在牧区,我体验了很多常人无法体验到的生活。牧区和都市不同,在这里,你会发现,偌大的天地中,除了人,就是自然。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远远大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在青藏高原生存,不仅要学会如何与自然对抗,更要学会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处。
  有一段时间,我驻扎在油田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戈壁。细砂卷走了泥土,只剩下砾石铺盖在地面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个地貌俨然是在月球才能看见。有一天,我在戈壁上突然看见一群蚂蚁爬过,那是那些天来我们所能触及的唯一鲜活的生命。于是,许多人都围了过来,蹲在地上,一句话也不说,默默看着排成队的蚂蚁,到底要往哪里去。
  你能想象吗?当然不能。在都市里,人与人之间尚且没有关心,何况是一群蚂蚁。但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蚂蚁却是你的伴侣。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生命多么珍贵,人在自然中又是多么的渺小,而人类想要主宰大自然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可笑。
  我一度以为沙漠离我很遥远。其实不然。曾经在黄昏的时候,我看到青海湖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牧草。然而第二天醒来,牧草不复存在,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沙丘—就在一夜之间,沙从空中飞来,落在这里,把整片地貌都给瞬间改变了。这片土地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因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断裂了。人类在破坏自然,而自然也开始惩罚人类。
  无可厚非,我的写作和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许多年前,我游走在牧区的各个角落,光顾着努力生存,认真工作,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成为我将来创作的源泉。然而日复一日,在这片土地上,自然和人给了我太强烈的冲击力,又给了我太强烈的诱惑感。他们诱惑着我去替他们发声,让所有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我时常会觉得,不是我在主动地讲故事,而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左右我,我被动地被自然推着走。这是命中注定的。不写出来,我就会丧失掉生存下去的勇气。我不是这片土地的代言人,而是土地需要我来替她表达。我在为水诉说,为叶子诉说,为荒原沙漠诉说,为蚂蚁藏獒雪豹诉说。我为这片土地激动、兴奋、失落、伤感……我写作,是为了自己的这些感情。
  我写《大湖断裂》和《环湖崩溃》的时候,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观察,我在书里写下了自己对青藏高原自然生态走向失衡和衰退的忧虑。20年后,我的“预言”居然都成为了现实—草场沙化、河流干涸、湖水下降、动物减少。我写下这些,是要告诉世人,不要妄想着能成为自然的主宰。不可一世的人类永远无法清楚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无法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被自然淘汰。
  荒原系列之后,我又写下了藏獒系列,在这几本书中,我转换了述说的角度,不再是人与自然的旁观者,而是当中的一员。客观存在的表象已经不再是我关注的焦点,人类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和自然的断裂,而是我们精神支柱的崩塌。
  全中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地方是哪儿?西藏。为什么?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我说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他们心存自然,深信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每一座山都有神灵,因此他们不可能去破坏自然,也因此,他们拥有和自然最融洽的关系。
  人可以没有宗教,但却不能没有信仰。信仰自然,信仰爱。
  到西藏去看一看牧民的朝拜吧。你知道他们在祈祷什么吗?“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好起来。” 他们目不识丁,却有着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人的精神依赖于自然。生活在草原上,精神开阔;生活在高山上,视野高远;生活在拥挤的城市里,每天疲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精神颓靡,心胸狭窄……所以,你知道为什么都市人无法从自然中获得信仰了吗?因为他们的眼里看不到自然。
  自然与人的生命、精神一一对应。自然与人无可挽回的断裂,必然会导致人的肉体生命甚至精神生命的全面崩溃,这意味着什么?好吧,我告诉你,自然与人同归于尽了。
  我们再来说说科技。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科技已经成为人类自杀的武器。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我们自杀了一次又一次,却迟迟不觉悟。我当然不会抹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任何一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前提的科技,我们都应该打住。托科技的福,文明得以发展,人类开始享受生活。但当科技实现了帮助人类生存的目的后,它的积极意义是否还继续存在呢?我们建造了核电站,然后一场海啸袭来,核辐射开始泄漏……我们能够怪罪于科技么?不能。但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为什么我们在用科技研发出核电站的同时,却没有制造出防止核泄漏的工具?
  你说2012世界末日?我当然不相信。但我们必须看到,地震、海啸、核辐射……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在向我们发出最后的警告—科技的发达,带来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滥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在地球的生存是呈波浪式的,有高峰就有低谷。我们如今正处于最高峰上,也就是说,人类和自然的断裂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接下来我们面对的必然会是一个低谷—自然环境恶化,物种相继衰败,人类的灭绝也将成为可能。但这个低谷不一定就意味着人类的灭绝。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从现在做起,重新建立和自然的关系,用我们的高科技,去服务于自然,我们依然有希望重新登上高峰。
  珍视一滴水、一棵树的力量,同时重新融入自然。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妄想着去改造自然。努力给自然奉献点什么,而不是无止境的向自然索取。
  切记,翻过这座山头,我们才有明天。
  
  偌大的天地中,除了人,就是自然。
  我在为水诉说,为叶子诉说,为荒原沙漠诉说,为蚂蚁藏獒雪豹诉说。
  自然与人无可挽回的断裂意味着什么?好吧,我告诉你,自然与人同归于尽了。
其他文献
过往,下午茶被挪用放到英国殖民主义的延伸,注定是不平等的。什么时候轮到小市民把下午茶借过来,成为降压的—种生活调剂?当城市逐渐走向单一,要感受到下午茶的矛盾、碰撞所带来的刺激和精彩,就愈困难了。    英国  一日啖七茶,唯下午茶尊荣  英国人喜爱保存也喜爱创新,文化生活上就是—种自我对立。我的英国茶之旅由伦敦朗豪酒店(Langham Hotel)布置优雅得像花园一样的茶室开始,喝一天英式茶。记得
期刊
韩寒说,《一座城池》是他迄今最满意的作品。  『火车慢慢停下。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地方。地方不似商品,全新总是不好。虽然中国每地各有不同,但是火车站是一样的乱。火车再往前,缓缓穿过一片棚户区。透过绿色玻璃,时间如同往回走。 』  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片棚户区,色彩斑斓,流光溢彩,一座狂奔前行的现代城池。逐渐地,我们也看到了城池之外的景观。单一的绿色,甚至看上去并不美,活像个收集和处理人类垃圾的处理场
期刊
雷C安德森两个女儿的父亲,世界领先的商用地毯制造商,英特飞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2007年,《时代》杂志将安德森评为“环境英雄”。     有记者问我:『被关进牢房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盗窃是一种罪,而盗窃后代的财富将来也会成为一种罪。 』    英特飞公司的创始人雷C安德森带领一个全球最大的商用地毯公司成功转型,由能耗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零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同时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在过去的1
期刊
和『南水北调』工程叫板的探险家杨勇、滇池圣斗士张正祥、反捕鲸英雄彼得贝修恩、淮河卫士霍岱珊在这个专题里,他们是离我们最近的环保者,也可能会使你重新咀嚼和回味『环保』二字的深远涵义。  毫无疑问,他们深沉地爱着地球,无论出于哪方目的,他们正凭着一己之力,竭力保护着我们的家园。  当然,他们周身丝毫不缺乏责问和质疑,但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审视,他们用近乎疯狂的举动,已经赋予了 大自然某种美丽。  他们
期刊
杨勇就是那个可以闭着眼睛对中国的江水河流进行沙盘推演的人。二十年科考探险的惊心动魄对他来说不足为道。他关心的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究竟有没有水可以调?或者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水源腹地,感受人与河流正在发生的关系。    杨勇 著名探险家、地质专家。自1985年起,开始对长江流域的漂流探险和科学考查。二十年来,他走遍青藏高原,并深入到各自然绝地、生态敏感区和科考空白区进行科学考察。曾出版《自驾云南牛皮书》
期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说的是长安而非陕西省西安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说的是帝都京师而非『祖国的心脏』北京市。    事实上,文学这个东西在被“四大样式”(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盖棺论定之前,它不是非此即彼的固体样式,它近于液体,流淌于一切文字书写之中。《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亦为文学史所谈论;《出师表》无非一道奏折,却在中学生语
期刊
『还记得卡早美丽的景色,白鹭鸶惦在门脚口咧捉迷藏,已经看无失去光彩的美丽,水库建的是满山埂,蝴蝶跟田婴要走去兜位去,核能电厂废料的污染,你咁忍心期盼原住民,还给阮这片美丽的土地,这是阮祖公仔所留下的心血,留给阮这块快乐的岛屿,宝岛的名字是母亲的灵魂。』——《环境的问题,谁人来关切》,『农村武装青年』乐队。    原运之歌,是为了护住土地的根    1984年,台湾当局要在兰屿岛建造核废料贮存基地,
期刊
环保问题的实质,往往不是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是人们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博弈;政治家必须在这些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一般接受的妥协原则是:服从多数,尊重少数。    环保鸿门宴    4月3日上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离开台北,南下位于台湾中部的彰化县,去赶一场饭局。这是一场盛宴:东道主彰化医界联盟等团体,在当地芳苑乡普天宫寺庙前摆下近600桌,名为“彰化拒国光,全民拼健康”万人餐
期刊
偏执更容易成事。这个道理在霍岱珊身上成立。十几年来,他建立了知名基层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并发动千余名志愿者保护淮河,以一己之力与国家环保总局开通『环保直通车』,与中央直接对话当无数的殊荣已经成为过去,他仍然一路狂奔在环保路上。    霍岱珊 河南沈丘人,『淮河水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淮河卫士』)创办者,十余年致力于揭露和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  图:霍岱珊与志愿者在污染现场戴着口罩拍摄。 
期刊
此刻,坐在屏幕和键盘前敲下一堆字,查阅资料,发布发表言说,所倚仗的这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其实也不算个好东西——它上头那些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正消耗着大量电能,不断地倾吐碳排放,据说其2020年能达到的污染程度就将超过航空业。  但我自认离不开。    风大,太阳大,五月初的天,我跳上了一辆出租车,对着司机说:“通州运河公园。”  从二环的起始点,到五六环之间的目的地,将近1个半小时车程,跳下车来,堪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