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策略探究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日常教学中,时常有学生看不懂或误解题意而导致方法选择错误等现象,这不是学生缺乏解题的方法,而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缺失。数学语言有其特殊性,所以数学阅读材料并不像语文材料那样富有趣味性,为此,教师如何在课内外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数学阅读的环境,有效开展数学阅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探讨。
  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习惯先于能力,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呢?
  一、要更新一种理念
  曾对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课本是做什么用的?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上课”。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教师的身上,答案会是什么呢?其实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学生的回答已经间接反映了教师的认识。因为只有教师有这样的认识,才无意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了这种认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得树立一种理念是——课本的作用不能只是上课用;课本的功能也不只是提供例题及练习题,课本既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更是师生进行阅读活动的重要读物。其次,对课本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数”和“关系”,还要关注“字”和“图”,而后者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如人教版五上第9页练习第7题,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还应该让学生关注到“世界最大”“蓝鲸”“哇,好大的树洞,可以通过一辆汽车”等文字,以及形象逼真的插图,它们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和高,以及建立直观准确的高度和重量概念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如果把“数”和“关系”看作是数学的骨骼,那么“字”和“图”是数学的肌肉,没有了后者,前者的运动是机械的、枯燥的。
  二、要营造一种氛围
  学习是需要氛围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1.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允许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适当关注解题之外的课本内容。例如,人教版五上第26页练习六的第5题,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后,应该提醒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思考:“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你觉得它跳得远吗?”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学生问道:“老师,如果人和它比,谁会赢呢?”教师顺水推舟,把问题抛回给学生:“你们觉得谁会赢?”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会赢。显然,学生并没有立定跳远的经验,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他们对“二点几米”的直观概念也还未形成准确的表象。现场,可以推荐一位大家认为跳得最远的同学上来跳一次。事实胜于雄辩,班里跳得最远的同学才跳了193厘米,青蛙获胜。这样的插曲,既丰富了数学学习的内容,又无意中让学生积累了“米”的直观概念和小学生的立定跳远距离大约一米多这样的生活经验。
  2.在试卷中营造氛围。虽然,考试已经在新课程背景下被赋予了新意义,一是不能考得太多,二是考试的结果不能太上纲上线。可现实中,考试的效应还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能在试卷上对数学阅读多做一些关注,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一些需要通过阅读来解答的题目。
  阅读资料: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据统计,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郾25亿册,居世界第一。但“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郾77本,同样的数据韩国是约10本;以色列最多,达60本左右,人均每天读书13?郾43分钟,人均每天上网50?郾78分钟。
  (1)横线上的数读作(       )。
  (2)2013年我国成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大约(   )本(保留整数)。
  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对课本的阅读程度。如,可以利用课本的题材进行有关阅读命题,下面是利用人教版五上第17页的练习题的内容进行的命题。
  以上是课本提供的一些生活物品价格,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觉得( )的价格应该是( )元。
  这样的题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关心程度(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中,是否留意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又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质疑权威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并不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认真阅读,有可能找到课本中的不合理之处,如上面的价格显然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这也体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在班级里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学习园地、教室墙壁、每日标语等媒介,适当呈现有关数学阅读的内容,如学生的优秀数学日记选登、根据课本内容拓展搜集的资料、数学手抄报等,努力在班级里形成一种认识——阅读,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
  三、要施加一些压力
  任务驱使,也是促使人前进的有效办法。兴趣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很多事物如果你没入门,就无法了解它的美妙。因此,在开始阶段,给学生适当施加一些压力,布置一些任务,以这种方式来促使他们进入角色。例如,每教完一个练习段,教师就给学生布置写一篇阅读日记的任务。教师让学生根据对整个练习内的内容进行阅读,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一写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些心得的内容既可以是这部分数学内容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是阅读过程中其他方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例如,一个学生在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这样写道:“用字母表示数,我原本以为字母能代表任何数。可是,现在我知道字母代表的数字也是有限制的。像‘爸爸比小红大30岁’,小红的年龄用a表示,爸爸是a+30。课本又提出了两个问题: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我一看,绝对不可能。哪有人活过200岁的。所以,在解决问题中,字母代表的数字一定是有限的,不可能是无限的。”
  又如,在“观察物体”单元学习后,有个学生写道:“观察物体的内容,都可以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做事情时可以多角度、多方向来思考问题的对与错或它的本质。爷爷是一个作家,闲来无事就会吟诗,爷爷曾吟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哲理结合起来,着实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孩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四、要形成一套机制
  一方面是形成定期开展活动的机制。如根据课本内容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单元进行一次课本知识竞赛活动,每月一期手抄报评比活动,拓展资料展示活动等。
  另一方面是制订一些激励机制。人是需要赏识的,尤其是小学生。教学可以跟少先队的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定期评选一些優秀数学日记、小情报员、课本阅读每周之星等,提倡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过分的物质刺激。
  五、要提供一个平台
  一个是展示的平台,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展示他们进行阅读所得到的能力提高或知识增长的平台,如日记分享、知识竞赛等。另一个是分享方法的平台,可考虑定期组织一些学生个人小讲座或论坛之类的活动。
  六、要介绍一些方法
  小学生由于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对于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还是相当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做适当的提示或介绍。教师可以制作课件向学生介绍“课本还可以怎样读”和“还有什么可读”等,抛砖引玉,给学生做个提示。
  其实,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且也是具有个性的,而学生可阅读的教学素材是多方面的,除了课本以外,还有其他各种教辅资料、数学科普读物等。但无论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多维度的对数学阅读的关注,以期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感情,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达到人人都能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其他文献
重视数学理解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探究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数学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手操作、课堂反馈等环节,从具体的教学实例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理解的过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点,不断促成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理解过程  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实时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期刊
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随着考试的临近,紧张的不止是学生,还有教师,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杨老师是某中学初三(3)班的班主任,她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名校,每年中考升学率近乎100%,70%的学生可以升入该市的省示范高中。但是前不久的一次摸底考试,杨老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不佳,这让她十分头疼,担心自己班级的升学率不能达到学校要求,会受到领导批评,也会影响自己的职称评聘,于是开始情绪低落,焦躁不安,甚至乱发脾气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从而多渠道、多角度、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有效
期刊
一直以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争议不断,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而导致对所教内容的知识本质把握不当,因而导致争议的发生。  某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五上“谁先走”时,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学生从“3黄3白”的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球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摸完放回摇匀后再摸,让学生猜摸出的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为了证明结论,教师请学生动
期刊
依情定位  2012年7月,笔者从一所完小调到办学仅五年的县直学校——福建省长汀县第二实验小学(下简称“二实小”)主持工作。如何给学校定位,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校风优良、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品牌学校,这是摆在笔者和新班子成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实践告诉我们,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一种教育智慧。笔者和新班子成员一起对学校的昨天与今天作了一番了解与研究。从中发现,此时的“二实小”有三个特点:一是创办时
期刊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2011年版课标”)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习语用文字的运用”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忽略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对相关内容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着急地进行所谓“语用”知识的教学的倾向。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的“语用”学习,应该和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学习
期刊
课文插图(含图画、图片、照片、影印件、肖像等)是语文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低耗高效,师生和谐共长。  一、正确运用课文插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
期刊
校本练习,是指基于本校师生实际、巧用校内外以及地方资源,因地制宜、以生为本而量身订制的,基于“减负提趣、适量求精”的校本个性化练习。  一、校本练习设计体现生活性  源于学生周边熟悉而亲切的生活实际的练习设计能极大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着眼于生活性,教师既要尊重现行教材,又要依据教材设计的目的意义,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巧用身边生活素材构思新颖而有趣的作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形成博雅书香文化教育,养成学生儒雅气质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在小学中低学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对此进行浅析。  一、联系具体物象,培养语感  
期刊
“听、说、读、写”四项语文技能,倾听能力首当其冲。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知识时,通过听觉所获取的内容,大约占全部知识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参与倾听,做到愿意听、注意听、乐意听,养成专注、用心的良好倾听品质,形成善于倾听的学习能力。  一、激情趣,引其“愿意听”  1?郾有效提醒。小学生表现欲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较为激动,表现也急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