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多年的武侠爱好者常常会有写文的心思,因为人人心底都有一个自己的江湖,不触及的时候淡如远山,凝眸却可观一颦一笑。
陈言无忌,故事常新。总有一些感触波及内心的柔软,总有一些思考让你觉得自己和旁人不同。在前人文章中反复追索的东西,拼凑的似乎恰恰是那个一步一步跳脱出来的,你自己的,野的,江湖。八荒九垓难以容承,非要敞开心怀向外吐露。
要开书要启匣,要珠玑不废意气,刺出一场云散月明,要这寒绝的生命脱略且坦荡。
于是向往着“结客少年场”,向往着“倚剑白云天”,把一点渺茫的梦境打磨成内心庞大的世界,写了又涂,涂了又写,年华苒苒过,最后发觉讲不出来,只得念一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力尽于生活的山重水复与蝇营狗苟。
做梦总是自己的,不安稳,也不甘心。
二
看到第一期玄武纪写作小组通知的时候,是初夏时节。抱着尝试的心态,整理了过去零零散散的稿子。邮件发出去的时候,心潮翻涌。毕竟还是少年,沉不下来,睁眼是热土涸泽,闭眼是废宅旧院,都似在祈一场好雨。
而玄武纪写作小组最终给我的,远不止一整个夏季的润物细无声。
从“武侠”概念的阐发起,经历对于故事、情节、文字的探讨,乃至与编辑的相处,文本的再创作过程……这是每周一次庞大知识量的接收。而从写作的目的、偏好到对自己的定位、规划,则是一条终于牵起来的暗线,也伴随着对课堂的回味在自己心底展开。
漂泊无定的念想,便渐渐有了着落。
一直以读者的身份长大,这么多年来对武侠作品怀揣的都是敬慕之情,这还是我第一次以作者的态度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拆解。一直写着摘抄和随感,以铭记读到某刻时内心的震颤,这还是我第一次去思索谋篇布局的节奏和章法,思索故事弧光和人物弧光,思索一个好故事的由来。一直透过文字描摹的窗纱去揣测那些陪伴自己成长的作者,这还是我第一次听他们谈及阅读与改稿,谈及一路走来的欢欣和遗憾。
而三次的作业是三场痛苦之中的欢愉。一方面,迅速将领会到的内容运用于创作;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资料、可以提问、可以和同学们探讨……终于不必徒作井底的自怜与自欺。另一方面,潜力被调动到极致以后,愈发理解往昔的浅薄,便可自觉地去阅读、积累、分析和批评,似乎能看到一条隐约的线,告诉自己要如何启程。一期三十多个人,每次作业对于点评的导师来说都是二十余万的阅读量。我每每看到中肯的批评和鼓励,都觉幸何如之。
诚然写作总是孤独的,但是孤独不养人,总有些时候需要引路的前辈,需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朋友。
在读到小组里成员的作品的时候,又时常有振衣拍案、大笑抚掌的快然。原来有那么多人,和你怀着同样的心思,虽然之前并不曾见,却像是并行了许多年月,足以谈及故地山水。原来有那么多人做过各式各样的探索。原来有那么多人和你思考过相同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他们在你提出问题、写出作品的时候,认真阅读和思索,与你争,共你疯。虽然主旨也常常是批评和迷惘,但是心念是坚定的。我从未有任何一个阶段像现在这样,想去阅读和写作。大抵因为有了知己,陈酿与陈怀便都再藏不住。
九月份课程结束后,帝都天气转凉,我还在总结和消化夏日里听到看到的东西,小组的群也未曾停止过探讨。最近还有了自发的分享会,依旧是每周一次,评文述志,载思载行。古人说冬夜呵手读书,砚润灯温。我极向往这种感觉,而于斯知古今事,友往来人,便可以浇肝胆,可以暖心扉。
遇见你,始知世间有千峰万壑,山重水深。
始知我胸中,热血未灭。
三
“到自己的‘井’,到自己的故乡,将所有经验、感情、激情、梦想,都倾注其中……回到自己的根,回到自己的阵地上来……回到每一片叶子上,向前发出一点点新芽。”
“在故乡,就将井挖得更深一些;背井离乡,就在新的土地上挖井。”
这是结课的时候,木校长说过的话。
那节课上,校长还提到了“书与人俱老”。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写道:“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始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还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的阶段里跌跌撞撞地探索。
入班的时候,曾与木校长通过电邮,校长说,这不是一个两个月的计划,而是两年、二十年。
如同一捧淬剑之火,我心中夹杂进来的那一点点纠结和疑虑,都如云烟般散去了。
这当然不是结束,这是启程。还要用大把的年岁,去讲自己的奇思与妙物,侠骨和风情。像是傅红雪练了十七年的拔刀那样,我们为着一生所爱寻山问水,一年一年地积累和锤炼。
我还记得小学时看古龙先生的书,说到“假如我能将在别人杰作中看到那些伟大人物全都介绍到武侠小说中来,就算被人辱骂讥笑,我也是心甘情愿的”,那时就觉得感动,觉得古龙先生的志气令人心向往之。初中的时候接触新武侠,开始是读沧月的文字,她说自己是一个“织梦者”,我总是感叹“织”真的是一个轻盈曼妙、细腻温柔的字眼,需要在唇齿间辗转吟出,像是对梦的呵护与珍视。椴公早年那句“偶然难遏”印象也特别深,那时只觉得“偶然”二字来得太清透,就是那一刻,春流破冰而下,一夜花木葳蕤。这些日子读民国武侠,又觉得书中种种细节尽是先人仁厚清雅,虽然有杀伐争斗,但士人的风骨宛在。
每个作者,都有他想表达的东西,这些柔软的惦念不畏岁月消磨,总在催促着他向前。你我如今笔力还浅、积累还少,这些都可以慢慢来;至少我们也有自己无可复制的经历,擅长的知识领域和心中敬仰倾慕的人,有沉淀在心中多年,只待有一日生长完满的那个梦。
所以,既然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就并肩出发吧。去天地之间,尽力、尽兴、尽情。
以无名且无畏的向往涉身于浩淼的江湖,帷天席地,履月穿花。一点点地,从“生”到“士”,从“客”到“侠”,从“少年”到“长年”,到“人书俱老”。
此时此刻——薄锈的刀,擦亮了。蒙尘的书,展开了。
多年之后——见字如晤,寸衷如故,这还是那个有你的江湖。
多年的武侠爱好者常常会有写文的心思,因为人人心底都有一个自己的江湖,不触及的时候淡如远山,凝眸却可观一颦一笑。
陈言无忌,故事常新。总有一些感触波及内心的柔软,总有一些思考让你觉得自己和旁人不同。在前人文章中反复追索的东西,拼凑的似乎恰恰是那个一步一步跳脱出来的,你自己的,野的,江湖。八荒九垓难以容承,非要敞开心怀向外吐露。
要开书要启匣,要珠玑不废意气,刺出一场云散月明,要这寒绝的生命脱略且坦荡。
于是向往着“结客少年场”,向往着“倚剑白云天”,把一点渺茫的梦境打磨成内心庞大的世界,写了又涂,涂了又写,年华苒苒过,最后发觉讲不出来,只得念一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力尽于生活的山重水复与蝇营狗苟。
做梦总是自己的,不安稳,也不甘心。
二
看到第一期玄武纪写作小组通知的时候,是初夏时节。抱着尝试的心态,整理了过去零零散散的稿子。邮件发出去的时候,心潮翻涌。毕竟还是少年,沉不下来,睁眼是热土涸泽,闭眼是废宅旧院,都似在祈一场好雨。
而玄武纪写作小组最终给我的,远不止一整个夏季的润物细无声。
从“武侠”概念的阐发起,经历对于故事、情节、文字的探讨,乃至与编辑的相处,文本的再创作过程……这是每周一次庞大知识量的接收。而从写作的目的、偏好到对自己的定位、规划,则是一条终于牵起来的暗线,也伴随着对课堂的回味在自己心底展开。
漂泊无定的念想,便渐渐有了着落。
一直以读者的身份长大,这么多年来对武侠作品怀揣的都是敬慕之情,这还是我第一次以作者的态度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拆解。一直写着摘抄和随感,以铭记读到某刻时内心的震颤,这还是我第一次去思索谋篇布局的节奏和章法,思索故事弧光和人物弧光,思索一个好故事的由来。一直透过文字描摹的窗纱去揣测那些陪伴自己成长的作者,这还是我第一次听他们谈及阅读与改稿,谈及一路走来的欢欣和遗憾。
而三次的作业是三场痛苦之中的欢愉。一方面,迅速将领会到的内容运用于创作;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资料、可以提问、可以和同学们探讨……终于不必徒作井底的自怜与自欺。另一方面,潜力被调动到极致以后,愈发理解往昔的浅薄,便可自觉地去阅读、积累、分析和批评,似乎能看到一条隐约的线,告诉自己要如何启程。一期三十多个人,每次作业对于点评的导师来说都是二十余万的阅读量。我每每看到中肯的批评和鼓励,都觉幸何如之。
诚然写作总是孤独的,但是孤独不养人,总有些时候需要引路的前辈,需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朋友。
在读到小组里成员的作品的时候,又时常有振衣拍案、大笑抚掌的快然。原来有那么多人,和你怀着同样的心思,虽然之前并不曾见,却像是并行了许多年月,足以谈及故地山水。原来有那么多人做过各式各样的探索。原来有那么多人和你思考过相同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他们在你提出问题、写出作品的时候,认真阅读和思索,与你争,共你疯。虽然主旨也常常是批评和迷惘,但是心念是坚定的。我从未有任何一个阶段像现在这样,想去阅读和写作。大抵因为有了知己,陈酿与陈怀便都再藏不住。
九月份课程结束后,帝都天气转凉,我还在总结和消化夏日里听到看到的东西,小组的群也未曾停止过探讨。最近还有了自发的分享会,依旧是每周一次,评文述志,载思载行。古人说冬夜呵手读书,砚润灯温。我极向往这种感觉,而于斯知古今事,友往来人,便可以浇肝胆,可以暖心扉。
遇见你,始知世间有千峰万壑,山重水深。
始知我胸中,热血未灭。
三
“到自己的‘井’,到自己的故乡,将所有经验、感情、激情、梦想,都倾注其中……回到自己的根,回到自己的阵地上来……回到每一片叶子上,向前发出一点点新芽。”
“在故乡,就将井挖得更深一些;背井离乡,就在新的土地上挖井。”
这是结课的时候,木校长说过的话。
那节课上,校长还提到了“书与人俱老”。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写道:“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始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还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的阶段里跌跌撞撞地探索。
入班的时候,曾与木校长通过电邮,校长说,这不是一个两个月的计划,而是两年、二十年。
如同一捧淬剑之火,我心中夹杂进来的那一点点纠结和疑虑,都如云烟般散去了。
这当然不是结束,这是启程。还要用大把的年岁,去讲自己的奇思与妙物,侠骨和风情。像是傅红雪练了十七年的拔刀那样,我们为着一生所爱寻山问水,一年一年地积累和锤炼。
我还记得小学时看古龙先生的书,说到“假如我能将在别人杰作中看到那些伟大人物全都介绍到武侠小说中来,就算被人辱骂讥笑,我也是心甘情愿的”,那时就觉得感动,觉得古龙先生的志气令人心向往之。初中的时候接触新武侠,开始是读沧月的文字,她说自己是一个“织梦者”,我总是感叹“织”真的是一个轻盈曼妙、细腻温柔的字眼,需要在唇齿间辗转吟出,像是对梦的呵护与珍视。椴公早年那句“偶然难遏”印象也特别深,那时只觉得“偶然”二字来得太清透,就是那一刻,春流破冰而下,一夜花木葳蕤。这些日子读民国武侠,又觉得书中种种细节尽是先人仁厚清雅,虽然有杀伐争斗,但士人的风骨宛在。
每个作者,都有他想表达的东西,这些柔软的惦念不畏岁月消磨,总在催促着他向前。你我如今笔力还浅、积累还少,这些都可以慢慢来;至少我们也有自己无可复制的经历,擅长的知识领域和心中敬仰倾慕的人,有沉淀在心中多年,只待有一日生长完满的那个梦。
所以,既然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就并肩出发吧。去天地之间,尽力、尽兴、尽情。
以无名且无畏的向往涉身于浩淼的江湖,帷天席地,履月穿花。一点点地,从“生”到“士”,从“客”到“侠”,从“少年”到“长年”,到“人书俱老”。
此时此刻——薄锈的刀,擦亮了。蒙尘的书,展开了。
多年之后——见字如晤,寸衷如故,这还是那个有你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