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新·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g1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互换的复习中,通过回顾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建立时间计算和想象钟面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外出探亲的情境中经历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数学活动,发现数钟面、计算时间轴、分段转换计算等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24时计时法;经过时间;时间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10-03
  【教学内容】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掌握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初步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尝试解决问题、表达自我想法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填空:晚上8时是( )时;上午7时是( )时;15时是( );10时是( )。
  师:亮亮早上8:00到学校,中午12:00下课吃午饭,他上午在学校学习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想的?(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简单经过时间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24时计时方法的换算,复习24时计时法与钟面的关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顾计算经过时间的常规方法。】
  二、探究新知
  师: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站。
  师: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2: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熟悉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思考后将你的解决方案记录下来。 学生方法:(1)在钟面上数数。(分开两圈数或一起数)
  (2)分开两圈来计算。(为什么分两圈?以什么为分界线?)
  (3)用手指计数。
  (4)转化为24时来计算或用12时计时法来计算。
  师:怎样知道你的解答对不对呢?
  师:我们看到问题后都做了什么?你们解决问题时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小组汇报: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以中午12时为界,分前后两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
  师:为什么要以中午12时为界,分开两段计算?
  生3:上午9时在钟面的第1圈,下午6时在钟面第2圈,所以要以中午12时为界。
  (上午9时→12时→下午6时)
  3小时 6小时=9小时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时间轴”):
  师:我们知道上午9时和下午6时不可以一起数,有什么方法可以一起数呢?先把时间转换成24时,转换成一条直线,方便我们计算。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6时是18:00,18-9=9(小时)。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时间轴”):
  师:怎样知道你的解答对不对呢?
  生4:可以根据“出发时间 經过时间=到达时间”来检验。上午9时出发,经过9小时后,到达奶奶家的时间为9 9=18(时),18时就是下午6时,与题目中到站时间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生5:可以画一个小钟,用数钟面的方法来检查。
  【设计意图:重点强调分段计算和运用24时计时法直接计算的方法的思考过程,以及用手指数数和数钟面或画钟面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
  师:在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我们有三种解决方法:直接在钟面上数,分两段计算,运用24时计时法。遇到同一天上下午的时间,最方便的是用24时计时法。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师:请翻开课本84页看例题3,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并把例题空白的地方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对比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同一天的经过时间时,用24时计时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亮亮的一天。
  亮亮早上8:00到学校,下午4:00放学回家,他一天在学校学习多少个小时? 2.(教材第84页“做一做”)晚上,亮亮做完作业后上床睡觉。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师: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亮亮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30分起床,问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师:怎么计算?   师: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第一题亮亮在学校的一天是同一天,而这一题亮亮睡觉的时间不是在同一天,能否一起计算呢?
  师:可用数钟面帮助理解。通过时间轴选择分段计算比较简便,以晚上12时为界,晚上9时一12时一早上6时30分,3小时 6小时30分=9小时30分。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和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学生学会在对比中观察,分析不同的解答方法,优化解答方法,从而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3.(教材第85页第3题)这是一个新设的邮筒,每天取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时取一次信。请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教材第85页第4题)
  (1)春风饭店晚上营业时间是从下午____ 到晚上____。
  (2)-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给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将原有的认知背景和新知识充分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两种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以往教学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经过时间”,但通过对本课例题和课后练习题的研究思考,发现以往的教学基本思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类似问题,例如遇到“跨整时的”“跨两天的”“不同计时法表示的”等情境的问题,直接用“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因此我设计了“发展思路和变换解题方法”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找寻和发现,求解经过时间的方法除了可以用“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外,还可以用“分段1 分段2”的方法,如果遇到不同计时法表达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可以用“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再相减”的方法,甚至可用数钟面、数时间轴等方法解决。如此处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学习解决问题,学生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但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迈向“创新”——找寻“设计方法”的创新和探索“独特性方法”的创新。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知识的复制者,而是主动学习的收獲者。
  【教学改进】
  反思本课教学,我在处理细节上还有欠缺的地方,一是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情境上指导得不够细致。例如,安排学生观察例题图、自我审题、寻找信息时,学生说了很多与本课学习内容无关的信息,如果及时把他们的思考点引导到“求经过多长时间”上,会使课堂教学更流畅些。二是总结方法有些拖沓。当学生描述了解决方法后,应该尽快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形成解题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书写格式。三是练习环节抓得太紧。通过课本例题和“做一做”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清楚解决经过时间的方法了,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解答巩固练习,只需述说思路,描述书写格式就可以了。
  (责编 金铃)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
[摘 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对比分析学生练习情况的基础上,探究一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路径及实施策略。在“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载体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完善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圆柱体;滚动;推动; 感知;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
[摘要]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提出的APOS理论把数学概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活动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图式阶段。以小学数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为例,以APOS理论为基础,借助多媒体软件设计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通过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分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建构对象实体,促学生把握“分数”的本质;建立深层图式,助学生形成概念的基本体系。  [关键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在“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练习课上,教师认为的“简单”撞上了学生的“不简单”,只有沟通才能完美解决这个“不和谐”。  [关键词]分数;比较;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53-02   “简单”撞上“不简单”  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北师大版教材按照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依托教材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感知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在初中flash动画教学中,学生动画设置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果逐一纠错修改,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微信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微课导学——自主展示——翻转助学——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引导线动画”研究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模式分析  本模式教学环节与信息技术应用对应关系如下:  学习过程分析  环节一:微课导学,知
[摘要]复习课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好的复习课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在“运算律”单元复习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教师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结点”;要充分挖掘知识的“出错点”,借题扩散,让学生触及知识本质;要凸显知识内在的“思想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自主;复习;运算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空间与图形”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突出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知识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这充分说明了空间与图形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
[摘要]“长方体表面积应用问题”的教学是长方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用“微课题”的形式践行了“设计多层多样、实施多步多途”的措施,既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关键词]多样;多途;数学本质;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19-04  在“立体图形的综合复习
[摘 要]小学立体图形特征的教学,教师应注重从生活到数学,构建立体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二维与三维并重,促進学生自主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实现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实践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等得到自由发展,切实深化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立体图形;空间观念;空间思维;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