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际,直观操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与图形”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突出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知识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这充分说明了空间与图形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善于利用或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原型,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间的异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如在“认识角”一课中,教师拍摄了多幅带有角的实物图形,用学生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导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身边找出一些角的例子。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白色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要给它糊上一层漂亮的包装纸,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出发,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的需要,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体验和认识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很有趣,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思维特征,加强直观性
  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教学中通过教具、实物、课件动画等方式加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深刻、正确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具有直观性、趣味性。
  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体积概念的子概念比较多,尤其是“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等较为抽象,学生真正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以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讲解:书包放进课桌抽屉里,即抽屉里面变得拥挤了,手在里面活动不怎么自由了,因为抽屉里面的空间变小了,书包占去了一定的空间;教室里不放课桌,你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果大家坐满了教室,人在里面活动就不自由了,教室里的空间变小了,因为同学们占去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这样学生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等概念,以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些教学设计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淡化了学生对概念、公式等的机械记忆。用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学生不仅会用,还知道推导过程,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三、教学应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强调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提供学生许多小棒,让学生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只有选取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才能拼出正方形;选取一组长度相等的较长的小棒,再选取一组长度相等的相对较短的小棒才能拼出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对正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探究性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圆的周长”的教学,揭示课题前先让学生测量比较一大一小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你比较圆的周长与直径后有什么发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做出猜想并进行验证。这种经过自己的操作探究,感受形成过程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更深入,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的概念,发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亲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摘 要]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比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以饮料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品尝、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凸显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按比例分配;创设情境;经历 ;主动学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知识的延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往往缺乏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结构化思考,忽视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以“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题为例,通过改造原题,从以“趣”寓“思”、知识整合,以“类”找“法”、内部结构,以“比”促“构”、系统提升这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思考,形成“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百分数的意义;整合;结构化;习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摘 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数学概念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与建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为例,给出利用白板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概念教学;抽象思维;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66-02  数学概念大都是抽象思维下的结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
[摘 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对比分析学生练习情况的基础上,探究一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路径及实施策略。在“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载体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完善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圆柱体;滚动;推动; 感知;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
[摘要]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提出的APOS理论把数学概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活动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图式阶段。以小学数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为例,以APOS理论为基础,借助多媒体软件设计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通过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分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建构对象实体,促学生把握“分数”的本质;建立深层图式,助学生形成概念的基本体系。  [关键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在“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练习课上,教师认为的“简单”撞上了学生的“不简单”,只有沟通才能完美解决这个“不和谐”。  [关键词]分数;比较;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53-02   “简单”撞上“不简单”  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北师大版教材按照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依托教材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感知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在初中flash动画教学中,学生动画设置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果逐一纠错修改,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微信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微课导学——自主展示——翻转助学——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引导线动画”研究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模式分析  本模式教学环节与信息技术应用对应关系如下:  学习过程分析  环节一:微课导学,知
[摘要]复习课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好的复习课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在“运算律”单元复习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教师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结点”;要充分挖掘知识的“出错点”,借题扩散,让学生触及知识本质;要凸显知识内在的“思想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自主;复习;运算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