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子,奋斗终长成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寒门出贵子,或是富家出贵子,这是时下被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其实贵子跟出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精神的人,他无论出身何处都终将不能成为“贵子”。我们采撷了一些人物样本,试图解读这个命题,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你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它品评的标准主要三个: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定品,即确定品级。原则上,定品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有记载:“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三国魏末,有一个人,叫嵇康。他来自寒门,年少而孤,却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当时洛阳太学石碑上的经文,不是凡人能看懂的,他专门进行了研究。嵇康能言善辩,词锋激烈,锐不可当。在音乐方面,他的造诣之深,更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绝交山涛,仗义执言的气节。嵇康的一生,不带一分功名利禄,他只是一抚琴,一回眸,他的隐逸、他的洒脱,撑起了魏晋风流的千古雅谈。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出众才学,即使一贫如洗,即使并无官位,即使只是隐居竹林,又有谁能说他不配享有“千古贵子”的称谓呢?
  2011年8月,有一名教师,他在网上发帖称,“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他感慨,“现在家庭条件好的尖子生,父母舍得花钱,送去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他们的好成绩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将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时隔一千多年后,在当代背景下,“寒门难出贵子”的命题又一次被摆上了台面,社会各界各站一边,专家也好,民众也罢,各执其言,一笔难解。
  
  寒富贵子
  英拉:质疑,激励我加倍努力
  给我一个机会证明我的能力,正如你们给予我哥哥信任那样。
  ——英拉·西那瓦
  英拉·西那瓦,今年44岁,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她出生在泰国清迈,从祖父开始,她的家族就拥有对清迈本地的巨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她是泰国前总理他信9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妹妹,一直过着相对低调的生活。从外表看,英拉笑容灿烂,神态自信,举止大方得体。虽然英拉大学时期主攻的是政治学,但她毕业后并没有从政,而是投身商界。英拉在家族企业属下的AIS电讯公司担任总裁期间,完成了泰国有史以来涉及外资的最大企业并购案,并引发不少争议。面对争议,英拉回应说:“很多人认定我并非凭借自身能力获得今天的地位,这种质疑恰恰激励我加倍努力,拿出让所有人信服的成绩单。”
  历史的机遇最终还是将英拉推上了政治的舞台。在竞选造势活动中,英拉多次提及,“我准备好依法参与这场战斗,寻求改进自己的机会,寻求你们曾经投入在我哥哥身上的信任。”作为他信的妹妹,无论英拉做得好坏与否,都将面临比别人多的挑剔。但“我将充分利用我的女性特质为我们的国家工作”这句铿锵有力的宣言,却如同她在竞选海报中的干练形象,给人以坚定的力量。英国广播公司(BBC)说:“事实证明,英拉的女性魅力确实打动了许多选民。当新闻画面与图片频频出现她微笑着合十祈祷,或将一个满面皱纹的农民或老妇搂入怀中时,在过去几年政治动荡中疲惫不堪的泰国选民看到了久违的温情。”韩国《朝鲜日报》评价说:“英拉的当选震惊了许多外国媒体,在这短暂的竞选期内,她成功地展现了自己的成熟与干练,在以男性为主的泰国政界尽情散发女性的温柔和活泼魅力。”
  有人说,英拉是个幸运的女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让英拉的成长充满了自信和优越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让她在家庭的影响下具备了为人隐忍、个性亲和的特质,具备行事得体、修养浑厚的人格魅力。她不隐晦家庭出身给她带来的机会,更不隐晦她的才能与实力为她争取到支持。英拉以她的成长经历为她的民众诠释:一个奋斗不息的人终将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带领信任她的人们走向幸福的生活。是的,她的刻苦,她的努力,她的智慧,她的奋斗,让英拉走向了人生的巅峰。英拉胜选的“军功章”,有出身的一半,更有她努力的一半。
  
  扎克伯格:成功没有捷径
  马克·扎克伯格,2010年《福布斯富豪榜》评出的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当时26岁的他拥有净资产40亿美元。作为牙医和心理医生的儿子,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扎克伯格10岁就收到了一份来自父母的生日礼物——电脑。高中时,他和朋友研发了一款名为“Synapse”的MP3播放器插件,微软公司因此向他抛来了年薪200万美元的“橄榄枝”。但是,扎克伯格拒绝了,他选择去哈佛大学读书。大二那年,他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这就是之后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Facebook。
  在哈佛读书期间,扎克伯格主修的是心理学,而不是计算机。从小接触计算机的扎克伯格,10岁就开始了电脑编程,用他自己的话说:“编程似乎成为我的本能。”起初,他的编程行为是无意识的,不知道编出一个程序能做什么。但学习心理学后,扎克伯格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在学习之余去结识不同的人,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知道该如何去做。于是,他行动了。Facebook的建立只耗费了扎克伯格几周甚至更少的时间。之后,他时刻都在思索,一旦有了新想法,他就有冲动丢下这个网站去实践新的点子。扎克伯格说:“我就是喜欢编程,花了很多时间,设计了许多程序。这对我之后的事业很有帮助。因此,当创造Facebook的念头产生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充分并且能够实现它了,我很庆幸当初没有丢下它,这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支配时间而不在于习得的具体技能。”
  2011年夏天,扎克伯格在Belle Haven社区学校的八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表主题为“不要再说‘我不能’”的演讲,提出成功没有捷径:
  “成功没有捷径。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
  “做你爱做的事。扎克伯格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在做自己爱做的事,就会有力量克服困难。当你真正喜欢正在从事的工作时,应对挑战就会容易得多。”
  在谈到如何才能改变世界时,扎克伯格说:“要想改变世界,不能依靠一时的灵感或智慧,而是需要多年的练习和努力。一切真正了不起的事物都需要许多努力。”
  
  第一个状元:孙伏伽
  自科举制实行以来,中国历代状元大多出身名门望族,既有重臣之后,又有名士之家,状元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的现象在名门望族中屡见不鲜。许多人就是靠名臣的举荐和培养,顺利圆了状元梦。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状元出身寒门。他们全凭自己的才智成为一国学子之冠。
  孙伏伽,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他一生勇于纳谏,并辅佐了李渊、李世民和李治三位唐朝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臣。孙伏伽家境清贫,却自幼聪慧好学。隋大业三年(607年),小吏出身的孙伏伽参加考试,中了进士。他为人志存高远,耿直坦荡,屡屡上书抨击朝政,指斥贪腐,而不被当朝所容,常遭贬斥。在隋朝为官的经历,使孙伏伽对朝政的得失、时代的兴衰有了深刻的认识。入仕唐朝以后,孙伏伽一片至诚,直面现实,得到唐高祖李渊的赏识,李渊评价他:“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渊考查群臣,把孙伏伽与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的李纲列为第一,并设盛宴招待。李渊对他的臣子们说:“隋朝因为君主骄奢,臣子谄媚,丢了天下;我即位以来,虚心求谏,李纲比较能竭尽忠诚,孙伏伽也是个正直之臣,其他人只知俯首帖耳,这不是我所希望的。”李渊还下旨去掉君臣间的礼数,要大家畅所欲言。
  唐武德四年,唐军平定了王世充,镇压了窦建德起义军之后,李渊曾下旨“大赦天下”,但是不久,他又下令惩处起义军将领。孙伏伽进谏说:“王者无戏言。现在天下四方已定,应该制定法律,为天下人共同遵守。法律是君王所定,自己首先要遵守,这样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惧。自己做事不讲信用,天下人怎么会相信你?”李渊接受了孙伏伽的意见,挽救了一大批起义军将领。孙伏伽还建议设置谏官,以便于君王纳谏,也被李渊采纳。
  
  最佳编剧:吴念真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沈从文《边城》
  吴念真,出生在台北县瑞芳镇九分村,台湾知名的矿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吴念真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与沈从文相似的是,他的创作也多是来自“乡下事”。
  在影片《恋恋风尘》中,15岁的阿远因家境穷困放弃学业到台北打工,他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寄钱回家帮助解决家里的生活负担,然后把所剩无几的钱攒下来,作为圆自己大学梦想的补课费……这部自传色彩浓郁的影片,几乎满载着吴念真对青春往事的回忆:“那时候台北求职很不容易,我贴过壁纸,给诊所包过药,还在酱菜店做过杂工……干过很多种工作。”这些炎凉世态,也是吴念真对台北的亲身体会。慢慢地,他开始将这些经历融入文艺作品里。
  吴念真开始进行的文学创作,大多源自于他的父亲和他的矿工家庭。起初,他常常和朋友讲起许多父亲当年的笑话,别人觉得有趣,便向他建议:讲那么多,不如拍下来。父亲的离世,才让一直从事编剧工作的吴念真下决心做这件事情。“自己的父亲自己拍”,那部片子就是《多桑》,英文名叫:A Borrowed Life。
  《多桑》里有一行字幕:“随着矿井被废掉,‘大山里’这个地名,从此从台湾行政版图上消失。”那里如今只有一片废墟,空旷的山谷长满荒草,只有两栋房子残骸。吴念真心有所属的故乡和创作的发源地便是‘大山里’。“通常会告诉自己说,我的父亲是从嘉南平原到这边过日子,把我们生下来。我们再到城市去。我爸爸走进来,我们走出去。”吴念真如此惦念着成就他一切的“大山里”。
  
  国际影帝:王宝强
  王宝强长得不帅,憨厚的脸上总是带着淳朴的农村气息。他个子很小,皮肤黝黑,没有挺拔的英气,却有着可爱的傻气。他没有派头,最爱的食物是烤番薯和白菜烙饼。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他始终是个勤勤恳恳打拼的演员。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的小山村,从小开始习武,6岁拜入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年纪轻轻的他,只怀抱着一身梦想到北京闯天下,凭着一身武艺,埋头在各个剧组中当武行、做起群众演员。
  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没有靠山的王宝强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工地上搬砖运沙,蹲在北影厂门口,只为得到一个带有台词的角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屡次的龙套经历后,他终于被导演李扬挑中,出演电影《盲井》,一举夺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使王宝强声名大噪,他以自身的特质,成功地诠释出“傻根”这个憨厚、纯朴、善良的角色。在《士兵突击》中饰演“许三多”,更让他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2011年9月16日,在第九届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上,王宝强凭借自己主演的喜剧电影《Hello!树先生》,夺得从影以来的首个最佳男演员奖。片中这个“树先生”,生活经历复杂,苦闷又幽默,孤独而疯癫,表情和肢体语言处处都是喜感。王宝强说:“我一直都想做个好演员……大家都说我是本色出演这个角色,其实不是。感谢导演带我一起去体验生活,我带着‘树先生’的眼光重新回到我成长的地方,看那些比我更年轻的人现在是怎么过日子,非常有趣。”
  多年前,来自农村的王宝强有着天然去雕饰的演技,因自然而动人。多年后,他身上更充满生活的磨砺和自强不息所交织出的人性力量。在北漂的岁月里,他受过骗、挨过打、想过回家,却因为心中坚定的梦想和奋斗的决心,让他等到了看见曙光的这一天。
  
  北大保安:一种特有的成才模式
  据《北京日报》报道,自1994年以来,北京大学的保安员中已有300多人考取大学及其以上学历,有的毕业后回乡当上了大学老师。北大常年有不到500人的保安员,每年有近20人考取学位,原因在于保安队为刻苦求学者大开绿灯,帮他们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一些课程允许保安员旁听,一些教授也向保安员赠送书籍和旧电脑,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会给保安员留出听课名额。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不过,北大保安的成才模式并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凭借保安的角色曲线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这既见证了这些有志青年不甘被命运摆布的努力,也见证了底层社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艰难。
  无论在哪里做保安,都不需要太高深的学识。刚进入北大的保安,和其他地方的保安在知识水平上没太大差别。这些年轻人之所以下定决心攻读学位,一是受北大氛围感染,二是有幸得到北大上下的帮助。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始终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到北大当保安前,这种渴求没有条件得到满足,进入北大之后才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虽然在文化上起点低、底子薄,但凭借勇气和毅力圆了自己的北大梦,这些保安最终改变了命运。
  这些北大保安不太会是官二代或富二代,可贵的是他们具有“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品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寻找一切机会学习。他们原本希望凭着自身努力以学生身份进入北大,但或许因为就读的中学仅仅是偏远地区的普通中学,或许因为昂贵的学费望而止步,又或者本身资质不是太好,这些寒门学子最终与北大等一流院校失之交臂。(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虽然寒门学子在人力物力的起跑线上稍不如人,但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未必就落后他人。人生的赛跑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的长跑。没有人能拉着你跑一辈子,只有拥有长久耐力,真实能力的人能一直支撑到最后,达到胜利的目的地。”教育名博姜伯静说。
  
  俞敏洪:揉面人生
  人刚开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可是你给面加点水,不断揉搓,它就有可能成为你需要的形状——虽然它还是面,却不会轻而易举地折断。不断被社会各种各样的苦难所搓揉,揉到最后,结果是你变得越来越有韧性。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揉面定律”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插过秧,开过拖拉机,不认字的母亲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当老师。但俞敏洪三年高考,却两次落榜。终于,俞敏洪在第三年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当时社会上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看着自己的同学纷纷出国,俞敏洪也把出国当成自己的目标。于是,他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向美国各大学继续申请奖学金。结果,又是连考三年也未能联系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大学。第四年,终于有一所美国二流大学答应给他提供3/4的奖学金。虽说大部分学费是有了着落,但剩余4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对当时月收入只有120元的俞敏洪来说,还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赚取学费,他离开了北大,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开始不停地“被加水”,不断地“被搓揉”。他从手拎糨糊桶到处贴小广告的个体户干起,最终将“新东方”送到美国纽约证交所上了市。
  “一个人的远见,跟文化知识一点关系都没有。”回忆起这段往事,俞敏洪对母亲充满崇敬,心怀感念。“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妇女,自己不认字,但却充满了远见。”母亲一直就对俞敏洪讲一句话,“我们农村人太苦了,你长大以后,就当个先生吧。”就这样,每年,母亲都要给俞敏洪重复几十遍这句话。“她像念咒语一样的,念念念,最后就把我给念出来了。”尽管现已执掌着一家上市公司,但俞敏洪半开玩笑式地认为,自己在本质上还是没有挣脱母亲的“咒语”,依然是一名老师。
  俞敏洪一直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有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那些成天梦想着撞大运的人,永远只会抱怨。但是只会抱怨的人可能从来没想过,别人“撞上了大运”,有可能是因为别人身上的某种能力和努力,而不仅仅是运气好。“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俞敏洪以自己的人生经历驳斥了这种论调。(摘自《俞敏洪:自比蜗牛,坚信奋斗改变命运》,有删节)
  
  后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古训有云:“自古寒门出俊才。” 曾几何时,寒门学子梦想以知识改变命运,以笔墨捕捉机遇,以执著走出山坎,以坚韧铸成信念。当我们在判定“寒门难出贵子”这个命题的真伪时,还是得先弄清楚命题中几个要素该如何定义:
  “寒门”,我们都知道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难出”,不是“不出”;“贵子”,在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我想“贵”字有两点是可以用来解释它的:(1)地位优越(跟“贱”相对),如贵族、达官贵人。(2)评价高;值得珍视或重视,如宝贵、可贵。“贵”的内涵所指,显然不仅仅是“富贵”,它不只是能否考上好大学,或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或更多其他的外在标准。以“值得珍视或重视”的内在要求而非外在效用来理解“贵”,其内涵和意义要深刻得多:知识的增进、素养的提升、品性的完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乃至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和无私奉献。
  李嘉诚这样说过:“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凭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害了他们吗?”那些在为自己的原则和理想而坚持奋斗的人们,精神本就可贵。无论出自何门,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其他文献
墨绿色的车身带着风尘的气息,置身其中,有一种亲切又熟悉的归属感。车厢顶部悬挂着黝黑的老式电扇,温热的风吹在脸上,让人昏昏欲睡。找到座位后,我从包里翻出一本书,把它捧在手里,却没有阅读的打算。我随意翻了两页,便又将目光投射到车厢内的旅人身上。他们的脸上有被时光挖掘过的清晰的皱纹,指甲间有因为劳作而残留的黑色污垢,我庆幸自己能遇见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倾听他们的谈话,以及享受他们的沉默。  每个人的记
期刊
在新东方“相信未来——2011中国大学新生学习规划公益巡讲”首场讲座上,一直关心青年人成长的李开复博士做了名为《给未来的你》的演讲。他谈到,青年人要具备批判式思维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每个意见都值得了解和珍惜,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怎么样培养批判式思维能力呢?他说,建议你们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这会让你
期刊
作者简介:罗岚兰,1994年出生,现就于读百色祈福高中。曾获得县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百色祈福高中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小草因其顽强生命力,孟浩然为它题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雨因其滋润万物,杜甫为它题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山河因其包纳万物,毛主席为它题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梅花因其傲视霜雪,王安石为它题诗:“墙角数枝
期刊
你为什么喜欢独自远行?目前有什么旅行计划吗?   胡小隆:我觉得独自旅行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过程。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变得麻痹而又满足,看不清自己。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同的人和事,则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目前的短途旅行计划是去义乌听一场李志的演唱会,去江苏会见一下许久不见的老朋友。长远一点的计划,我则希望去一趟生活节奏缓慢的成都,还有沉稳古朴的西安。      你最难忘
期刊
风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息,黎明晨光正在慢慢照亮人间。   列车轻快而平稳地滑行着。  警卫员小陈抱了一支冲锋枪坐在司机旁的座位上守卫着。秦震裹了美国军大衣躺在后座里睡着了。人常有一种反常的惯性,在列车铿锵鸣响,轰隆震动之中酣然入睡了;但车一平平静静停止下来,反倒会立刻惊醒。  秦震揉揉两眼,跨下小吉普。  雨湿的清晨空气那样新鲜,整个天空和大地都笼罩着一片蔚蓝色,这颜色使人想到朝露盈盈的牵牛花,好像这
期刊
固态,冰:    “刚才哪个同学笑了?打报告!”教官的听力甚是灵敏。  慌张的、颤抖的、轻轻的……寻觅报告声的来源,一个魂飞魄散的影子在阳光的斜射下“熠熠生辉”。  “有什么好笑的,笑得这么开心?”  “我看见……他总是顺拐……”  “你笑话人家干吗,以为自己走得好啊!就你们这样还想跟其他班级比!说说笑笑,还有没有纪律性?”  “……”  空气似乎瞬间凝固,时光仿佛霎时停止,此时的水分子们紧紧地排
期刊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开始进行大扫除,我也开始收拾自己的房间。一摞摞的书籍堆放在地上,我坐在书堆上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那是我初中时的历史课本。翻开的这一页,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民间节日,其中有一项就是过年。看着插图上喜气洋洋的百姓,浓厚的“年味”仿佛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千百年前,夹杂着炮仗的硝烟味,以及年夜饭的香味徐徐飘来。  我看见了什么?  穿越两千年,我来到汉朝年间。我化身成为一个穿着红色长袍的青
期刊
于历史汹涌翻滚的波涛中走来,你携一轮明月、一柄寒剑、一杯清酒,一路咏叹,绣口吐出厚重的情意,和着岁月的节拍,吟唱出一个生命的风韵。  你生性多情,却简单率真。你远游青山绿水,寻遍名人侠士。你的热情和潇洒赢来世人钦佩,也促成你期望已久的邂逅。“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孟浩然,便是你前世的故人,是你今生的知己,于是,上天安排了你们的相见。你快马加鞭赶到襄阳城,你的脸颊因激动而涨红,你的目光因希望而燃
期刊
没有课堂,没有围墙;没有教室,没有图书馆。  嘈杂与安静,苦辣与酸甜,寒冷与温暖,黑暗与光明,都只能用心灵感受——想必没有人愿意就读于这样的大学。  “教师”是同样飘零的“同学”,“同学”是感染他人的“教师”。他们都奔波在自己的求生之路上,尽管对世界有各自的看法,但他们互相影响,情感与思想的交融又使他们最终相似。  因为知识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所以,把握心中的船舵,驶向梦寐的港湾,成长吧!  
期刊
自从上了大学,我每次回家,都会回我的高中学校看看。除却故地重游的雅致,亦是希望看看教室里正在伏案疾书、紧张备考的身影,看他们的精神意气,是否已渐趋坦然无惧、从容笑对之境。这种光景,我实在太过熟悉:看着他们,便像看到了去年的自己,看到了去年那一群一起追梦的少年。  曾几何时,我们尚和他们一样,在行近排满的课表中振衣前行。或许所规划的未来各异,然而我们都知道迫在眉睫的高考需要我们相同的努力。彼时的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