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2年1月,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不久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将经学无用化,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与传统学术价值,也被从根本上否定。尽管诸多学者曾撰文呼吁“中小学读经一科不宜尽废”“东方文化有诸多优点”,但终究没能扭转“废经”的事实。80多年后,王财贵以一己之力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推广大量诵读传统经典的教育理念,一时吸引了数百万台湾儿童的参与。经过20多年的耕耘,王财贵的读经理念若火之燎于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践行。
王财贵先生,字季谦,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师事隐者掌牧民先生、现代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曾任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1 9 9 4年开始致力于读经理念的推广。2 0年来,在中国、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掀起全球华人地区读经风潮。迄今为止,已有1亿多人参与读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搏弈持续了100多年,当我们把诵读《论语》《孟子》《诗经》等古代经典看成是“文化蒙昧主义”的时候,西方人恰恰是在教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圣经》《柏拉图对话录》等文化巨著。
难道中国人一定要丢掉传统才能实现现代化吗?
100年后的今天,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毁灭式打击后,社会上出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呼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慢慢回归理性,被迫中断100多年的儿童读经教育也再次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作为最早提倡读经教育的当代教育家,王财贵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师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1994年起,他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提倡儿童亟需诵读经典的教育理念。近20年来,其足迹遍布台湾、大陆、东南亚、欧洲、澳洲及美加地区,演讲1000多场,目前大陆地区有几千万儿童在实践读经教育,欧洲和北美也有几千名华人子弟正在通过儿童读经的方式学习中文,“儿童读经”观念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近日,笔者围绕儿童该不该读经典、读哪些经典、用什么方式读经典等话题对王先生进行了专访。
我所说的读经,不局限于中国经典,也不仅仅指古代经典,只要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著作,包括西方和现代的经典作品我们都要读,只不过现代的经典作品比较少,而且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经过大浪淘沙才能发现哪些是真正永垂不朽的。
记者:您一直在推广“读经”,但很多人对“经”的理解并不确切,您对经典具体是如何定义的,经典的范围如何界定?
王财贵:我对经典的定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文化宝藏,数千年的筛选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它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如果我们重新筛选,恐怕要读破万卷书之后才能知道哪些书最好,那时候我们的头发可能都白了,还谈什么读经?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人为规定的,是因为它蕴藏了天地之心、修齐之道、治平之方、文学之美,虽历经千年,仍有它的传承价值,人类如果不读这种书读什么呢?
我所说的读经,不局限于中国的經典,也不仅仅指古代经典,只要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著作,包括西方和现代的经典作品我们也要读,只不过现代的经典作品比较少,而且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经过大浪淘沙才能发现哪些是真正永垂不朽的。
即便如此,对于中国古代经典在客观上也要有本末轻重之分,有些人要我推荐,我会依照我的建议,第一本读《论语》,其次是《大学》《中庸》《孟子》,接下来读《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然后才轮到唐诗、宋词等……
记者:我特别认同您对待西方文化经典的态度,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西方经典应该放在怎样的次第上诵读?
王财贵:如果与中国传统经典同时读的话就是三分之二的时间读中文经典,三分之一的时间读英语经典。如果是分开读,就先读三五部中文经典,打定语文学习的能力了,再学外文,外文不光指英文,还包括德文、法文、日文、拉丁文、希腊文等。
要学好外文,先背完3万字以上的经典之作,然后再来学他的口语,那就势如破竹,一日千里。而且这些文章是一辈子受用的,不是要现在就理解,就像扎马步,练功的时候先练内功,先扎马步,不练招式,最后一个内功深厚的人学起十八般武会更方便。
记者:目前,大陆开始提倡复兴儒学,儒学在您所谓的经典当中占什么样的分量?
王财贵:所谓经典,并不是某个学派自己争取就可以的,学术有它的客观性,儒家之所以在历史上成为主流,应该以客观的学术角度来讨论。支持者不能以墨守成规的方式顽固地支持,反对者也不能看到儒家成为主流就眼红,儒家是否成为主流,是有客观性的,需要深入研究。
读经典,主要看经典中是否蕴藏对我们有益的智慧,而不是以学派来确定读经的内容。先读《论语》是比较恰当的,但是有人坚持要先读《道德经》或《易经》,当然也无所谓。
记者:在“四书”里是不是也会有一些“糟粕”不太适合青少年诵读?
王财贵:在不理解之前无所谓适合不适合,理解之后,自己就会有选择。有人说《论语》中的糟粕要剔除,但《论语》498章,糟粕可能只有3章,你难道非要把这3章剔除吗。更何况,所谓的糟粕很可能只有你认为是糟粕。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换一个角度,所谓糟粕可能就是用庸俗的眼光看不懂的内容,你说的糟粕很可能蕴藏大智慧,它需要更高的智慧才能理解,当你有足够的智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果不加考量直接删掉,对古人和孩子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王财贵先生,字季谦,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师事隐者掌牧民先生、现代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曾任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1 9 9 4年开始致力于读经理念的推广。2 0年来,在中国、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掀起全球华人地区读经风潮。迄今为止,已有1亿多人参与读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搏弈持续了100多年,当我们把诵读《论语》《孟子》《诗经》等古代经典看成是“文化蒙昧主义”的时候,西方人恰恰是在教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圣经》《柏拉图对话录》等文化巨著。
难道中国人一定要丢掉传统才能实现现代化吗?
100年后的今天,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毁灭式打击后,社会上出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呼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慢慢回归理性,被迫中断100多年的儿童读经教育也再次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作为最早提倡读经教育的当代教育家,王财贵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师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1994年起,他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提倡儿童亟需诵读经典的教育理念。近20年来,其足迹遍布台湾、大陆、东南亚、欧洲、澳洲及美加地区,演讲1000多场,目前大陆地区有几千万儿童在实践读经教育,欧洲和北美也有几千名华人子弟正在通过儿童读经的方式学习中文,“儿童读经”观念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近日,笔者围绕儿童该不该读经典、读哪些经典、用什么方式读经典等话题对王先生进行了专访。
我所说的读经,不局限于中国经典,也不仅仅指古代经典,只要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著作,包括西方和现代的经典作品我们都要读,只不过现代的经典作品比较少,而且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经过大浪淘沙才能发现哪些是真正永垂不朽的。
记者:您一直在推广“读经”,但很多人对“经”的理解并不确切,您对经典具体是如何定义的,经典的范围如何界定?
王财贵:我对经典的定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文化宝藏,数千年的筛选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它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如果我们重新筛选,恐怕要读破万卷书之后才能知道哪些书最好,那时候我们的头发可能都白了,还谈什么读经?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人为规定的,是因为它蕴藏了天地之心、修齐之道、治平之方、文学之美,虽历经千年,仍有它的传承价值,人类如果不读这种书读什么呢?
我所说的读经,不局限于中国的經典,也不仅仅指古代经典,只要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著作,包括西方和现代的经典作品我们也要读,只不过现代的经典作品比较少,而且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经过大浪淘沙才能发现哪些是真正永垂不朽的。
即便如此,对于中国古代经典在客观上也要有本末轻重之分,有些人要我推荐,我会依照我的建议,第一本读《论语》,其次是《大学》《中庸》《孟子》,接下来读《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然后才轮到唐诗、宋词等……
记者:我特别认同您对待西方文化经典的态度,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西方经典应该放在怎样的次第上诵读?
王财贵:如果与中国传统经典同时读的话就是三分之二的时间读中文经典,三分之一的时间读英语经典。如果是分开读,就先读三五部中文经典,打定语文学习的能力了,再学外文,外文不光指英文,还包括德文、法文、日文、拉丁文、希腊文等。
要学好外文,先背完3万字以上的经典之作,然后再来学他的口语,那就势如破竹,一日千里。而且这些文章是一辈子受用的,不是要现在就理解,就像扎马步,练功的时候先练内功,先扎马步,不练招式,最后一个内功深厚的人学起十八般武会更方便。
记者:目前,大陆开始提倡复兴儒学,儒学在您所谓的经典当中占什么样的分量?
王财贵:所谓经典,并不是某个学派自己争取就可以的,学术有它的客观性,儒家之所以在历史上成为主流,应该以客观的学术角度来讨论。支持者不能以墨守成规的方式顽固地支持,反对者也不能看到儒家成为主流就眼红,儒家是否成为主流,是有客观性的,需要深入研究。
读经典,主要看经典中是否蕴藏对我们有益的智慧,而不是以学派来确定读经的内容。先读《论语》是比较恰当的,但是有人坚持要先读《道德经》或《易经》,当然也无所谓。
记者:在“四书”里是不是也会有一些“糟粕”不太适合青少年诵读?
王财贵:在不理解之前无所谓适合不适合,理解之后,自己就会有选择。有人说《论语》中的糟粕要剔除,但《论语》498章,糟粕可能只有3章,你难道非要把这3章剔除吗。更何况,所谓的糟粕很可能只有你认为是糟粕。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换一个角度,所谓糟粕可能就是用庸俗的眼光看不懂的内容,你说的糟粕很可能蕴藏大智慧,它需要更高的智慧才能理解,当你有足够的智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果不加考量直接删掉,对古人和孩子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