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突破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901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通常从认读感知、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鉴赏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为:不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题时扯得过远;将文章的手段手法和句段的作用混淆在一起,或堆砌各种术语,如,悬念等;主旨理解错误;等等。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学生读不懂文本。2.概括能力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为:单纯列举事例,只有对事件的表述,缺乏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提升,或太笼统,概括不全面,等等。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学生不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概括,没有多角度深入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动机、原因,不明白题目的实质就是要分析写作意图。3.语言表达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为:或没写角度,或不结合语句,或没有结合原文分析,术语表述不准确,表述时重点不当,等等。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反思现代文阅读出现的问题,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点很有感触,凡是达成效果好的知识点都是关注到了学生的主动性,凡是有个别答题艰涩的知识点,都是没有关照到学生的主动性。如果把学生的上课比作一个剧,很多学生在其中扮演了群演与特约的角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的主角。而从根本上来说,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说到底是学生的战场,学生只能是唯一的主角。
  一、要多给学生动笔落实的空间
  有的时候,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有点茫然。追究原因,是落实的方式不够扎实,教师的问题引领不够具体,不够细化,提出来的问题并不能切中肯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反应自然不强烈。所以,具体的、有文本依据的问题设计是第一位的。
  除此之外,追问点拨的方式要更加落实。比如,学生有的时候给出的关键词模棱两可,这是因为他们凭借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而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原因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概括,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点拨更具有操作性,学生学到的是发现问题的方法,并且探究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联系前后文语境、知人论世、探究写作目的等。
  最重要的一点,口头的表达由于不严谨,不利于学生进行缜密的思维活动。在进行现代文问题探究的时候,上面的问题引领也好,追问点拨也好,关键的、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应该让学生落笔鉴赏,进行批注式阅读。这样,每位学生就会遇到具体的困难,会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要多给学生自学的空间
  现代文阅读中,对于较长的文章,学生的把握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的针对性,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一直引领。相同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引领一个或者两个环节,总结出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留一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探究,是一定要注意的。
  正如郑逸农所说,语文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走向精神成长,自主形成健全人格。
  三、要多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力求教材分析到位,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精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如果整堂课学生都是“点头称是”,“理解到位”,没有质疑的地方,这反而是非常不正常的。
  因为,“一堂好课,一堂有价值的好课,一定是充满问题的课堂,充满思考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善于、巧于提出问题的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总结实例的优点,从而总结如何鉴赏现代文的感悟能力,就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那就更完美了。
  一位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内在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要化解成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语文课偶尔可以“任性”,可以“别开生面”,交一个朋友,就像打开一扇窗,不同的课堂,就像不同的朋友,让学生看到不同的风景。
  这正如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要始终把学生的感悟、理解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教学就是这样不完美的艺术,就像钱梦龙先生所说的: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其他文献
【缘起】  笔者所在的教育部门专门要求每个教师摄录教学课程录像,作为网络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拿到的专题是文言文的断句,拿到后感觉比较头痛,觉得三言两语就可草草结束,要把它敷衍成一节50分钟的专题课就难办了。当时询问了同事平时对文言断句的讲解,他们都说没什么好讲,纯粹靠语感,还有多做练习。可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唯一的语感来源于平时文言文的朗读,就是这点朗读也被挤占得可怜,零星的朗读不足以培养良好
期刊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只有及时诊断,认准方向,盘点得失,才能走好今后的路。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下大气力指导并督促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抬头看路。  基础知识积累方面,不少学生常习惯于集中大段时间,照着某个资料一遍遍照着念,照着抄。因为“不走心”,其状态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耗时,枯燥,低效。比如,成语,学生背过好多遍,意思滚瓜烂熟,但不
期刊
现在大家都在谈学生应该大量的阅读,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阅读浮躁症:阅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阅读单纯追求量而不是质;阅读跟着感觉走,很少理性地阅读……这些阅读浮躁症如果不戒除,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一种新的急功近利的作法之中,使青年学生,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戒除学生阅读的浮躁症要从以下着手:  第一、需要大声地朗读。文章的美
期刊
随着一部《虎妈猫爸》的热映,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大家热门的讨论话题,影片更是引发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前旧有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和反对,但一刀切的形式下也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碰触了教育的红线,变得畏首畏尾。那么,适度的惩罚教育有没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惩罚教育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的确,语文有作为工具的实用性,但这仅只是语文魅力的外在表现而已。而一切形式的语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活动,它更多的是表现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离开了人,语言就无从依附;而离开了语言,人就无法在社会立足。语言通过交流和思维而存在,并在其中不断丰富。人们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才能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
期刊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
期刊
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学语文,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第二个场所就是学校各科的教学,即每一门都在进行语文教育,虽然教师不一定有意识地进行。刘国正先生还说:“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第一个语文教师就是妈妈。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
期刊
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  在教师多元角色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的语文阅读储备,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较单一的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目标转变。变重视教
期刊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
期刊
一、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