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太宗三拒“桃花运”
文/亚瑟
人都具两面性,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同胞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夺取皇位,霸占弟媳杨氏,反映出他人性恶的一面;而他又三次了断桃花运,反映他人性善的一面。
据《贞观政要》记载,至少有三次桃花运,都被李世民自己了断了。第一次桃花运的了断,跟黄门侍郎王珪有关。一天,唐太宗跟王珪谈话时,指着已经成为自己嫔妃的庐江王宠姬对王珪说:“庐江王无道,杀害了她的丈夫,把她占为己有。手段残暴之极,怎么可能不败亡呢!”不料,李世民这一番原本不乏正义的感慨,却被王珪抓了个破绽:你李世民已经知道霸占他人妻子是不对的,为什么自己却做了同样的事情呢?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听了王珪的意见,“大悦,称为至善”,马上让人把那美人送回她自己家去了(《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
第二次桃花运的了断,跟魏征有关。魏征得知唐太宗准备纳郑仁基女儿为妃,而此女已经许配给一户姓陆的人家,便立即跑到唐太宗面前劝阻。众所周知,魏征的劝阻总是义正词严、危言耸听的,自然,这一次也不例外:“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总而言之,魏征认为,这事不符合为民父母之道,有亏圣德,是万万做不得的。一番话,说得李世民大惊失色。尽管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一班大臣都认为“大礼既行,不可中止”,陆家也上书否认跟郑家曾有婚约。但是,最终李世民还是下了一道敕命,承认自己没有充分了解情况便颁诏纳妃,是很不对的。同时,也批评了有关官员。就是说,终结了这一次桃花运(《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附《直谏》)。
第三次桃花运的了断,跟他人无关。高丽使节带两美女献给李世民,李世民当时就对高丽使节说:“朕怜悯这两个女子从此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因为喜爱她们的美貌而伤她们的心,这样的事我不干。”让高丽使节把那两个美女领回去了(《贞观政要》卷八《贡赋第三十三》)。
乱扣洋帽子误国
文/雷颐
清末,身处与“夷人”作战前线,林则徐当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夷情”。他聘有专门的翻译为他译介有关情况,编译成《四洲志》,对海外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作了初步的介绍,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外部世界的著作。
1842年至1843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受林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对“夷情”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但魏源在此书中仍坚持传统观点,面对现代地理学,他花了许多工夫,“考证”出“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即承认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不过他认识到,“狄夷”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尚有所长,中国可以师法,所以对其先进的制造轮船火炮之术、练兵养兵之法,另有专门介绍,并明确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等人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客观的了解。
然而,像林则徐、魏源这样仅为了解敌情而编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便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认为“知夷”“悉夷”本身就是罪过,“堂堂天朝”岂能去了解那些“蛮夷之邦”?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魏源的重要思想。今日看来不过是常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溃夷夏之防”,甚至是“以夷变夏”的违禁背俗之作、惊世骇俗之论,受到时论的猛烈抨击,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海国图志》这本书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起了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
文/亚瑟
人都具两面性,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同胞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夺取皇位,霸占弟媳杨氏,反映出他人性恶的一面;而他又三次了断桃花运,反映他人性善的一面。
据《贞观政要》记载,至少有三次桃花运,都被李世民自己了断了。第一次桃花运的了断,跟黄门侍郎王珪有关。一天,唐太宗跟王珪谈话时,指着已经成为自己嫔妃的庐江王宠姬对王珪说:“庐江王无道,杀害了她的丈夫,把她占为己有。手段残暴之极,怎么可能不败亡呢!”不料,李世民这一番原本不乏正义的感慨,却被王珪抓了个破绽:你李世民已经知道霸占他人妻子是不对的,为什么自己却做了同样的事情呢?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听了王珪的意见,“大悦,称为至善”,马上让人把那美人送回她自己家去了(《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
第二次桃花运的了断,跟魏征有关。魏征得知唐太宗准备纳郑仁基女儿为妃,而此女已经许配给一户姓陆的人家,便立即跑到唐太宗面前劝阻。众所周知,魏征的劝阻总是义正词严、危言耸听的,自然,这一次也不例外:“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总而言之,魏征认为,这事不符合为民父母之道,有亏圣德,是万万做不得的。一番话,说得李世民大惊失色。尽管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一班大臣都认为“大礼既行,不可中止”,陆家也上书否认跟郑家曾有婚约。但是,最终李世民还是下了一道敕命,承认自己没有充分了解情况便颁诏纳妃,是很不对的。同时,也批评了有关官员。就是说,终结了这一次桃花运(《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附《直谏》)。
第三次桃花运的了断,跟他人无关。高丽使节带两美女献给李世民,李世民当时就对高丽使节说:“朕怜悯这两个女子从此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因为喜爱她们的美貌而伤她们的心,这样的事我不干。”让高丽使节把那两个美女领回去了(《贞观政要》卷八《贡赋第三十三》)。
乱扣洋帽子误国
文/雷颐
清末,身处与“夷人”作战前线,林则徐当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夷情”。他聘有专门的翻译为他译介有关情况,编译成《四洲志》,对海外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作了初步的介绍,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外部世界的著作。
1842年至1843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受林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对“夷情”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但魏源在此书中仍坚持传统观点,面对现代地理学,他花了许多工夫,“考证”出“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即承认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不过他认识到,“狄夷”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尚有所长,中国可以师法,所以对其先进的制造轮船火炮之术、练兵养兵之法,另有专门介绍,并明确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等人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客观的了解。
然而,像林则徐、魏源这样仅为了解敌情而编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便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认为“知夷”“悉夷”本身就是罪过,“堂堂天朝”岂能去了解那些“蛮夷之邦”?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魏源的重要思想。今日看来不过是常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溃夷夏之防”,甚至是“以夷变夏”的违禁背俗之作、惊世骇俗之论,受到时论的猛烈抨击,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海国图志》这本书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起了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