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小学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个人认为在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下,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1、鲁迅喜爱桃花吗?2、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为什么不去呢?3、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涵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思考,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1、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2、为什么要那么说?3、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4、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所打动,才毅然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有三个阶段:第一,行为把握,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形象—抽象”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题,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五、由接受到创造
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几个层次 ,教师设计提问时,必须遵循这一个规律。在《聪明的公鸡》一文中,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三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问题,以期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我针对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粗略看法,在此提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个人认为在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下,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1、鲁迅喜爱桃花吗?2、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为什么不去呢?3、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涵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思考,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1、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2、为什么要那么说?3、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4、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所打动,才毅然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有三个阶段:第一,行为把握,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形象—抽象”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题,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五、由接受到创造
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几个层次 ,教师设计提问时,必须遵循这一个规律。在《聪明的公鸡》一文中,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三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问题,以期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我针对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粗略看法,在此提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