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最后的探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2年,《巴黎最后的探戈》在欧美引起轩然大波,作品在导演国家意大利展映。被意大利人民视为情色电影,恶评如潮,遭到禁映,然而《巴黎最后的探戈》落地美国,却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好评连连。重读《巴黎最后的探戈》,我们不得不为贝尔托鲁奇叙述能力折服,《巴黎最后的探戈》叙事话语契合叙事精神,语势凌厉,笔法尖刻,出色的完成的叙事任务,为我们展示了在世俗和现实的双重恐吓下的个人畸变空间的影像描述。
  [关键词]像貌 像眼 影像品格 畸形表述
  
  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做过这样的实验:看完《巴黎最后的探戈》,让大家猜一下这部电影发行在什么时间?答案各式各样。但大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我告知学生这部电影的发行时间是1972年时,在座学生,无不目瞪口呆。35年前的瑰丽影像,讲述了浪漫的巴黎街头,静谧的塞纳河畔。滚滚的火车轮下,一对尴尬窘迫的男女:深爱的妻子刚刚自杀的落魄作家保罗和家里没有住处而不得不寄人篱下的让娜,在世俗和现实的恐吓声中,演绎的畸形变态的悲剧生活。导演贝尔托鲁齐。语势凌厉,笔法尖刻的完成了滚滚的现代主义巨轮强压下的边缘人物的畸形存在状态的描摹。以极其个人化的语调勾勒出边缘化的个体幻想和欲望的图景。
  
  一、《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开场段落的像貌
  
  电影的像貌是电影整体风格的外化,是电影的外衣,就像小说的第一句话一样,电影的开场同样给观众展现文本的第一印象,给文本定下基调。不管是华丽。还是朴实,无论是张扬。还是内敛。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开场镜语与故事内容、人物心理以及主题表达等叙事任务契合,为观众描摹出被现代主义压迫的畸形、狰狞的像貌:
  A开场定调子:
  深沉的长号和低音鼓和着节奏欢快流畅的高音部钢琴乐。《巴黎最后的探戈》开篇张扬、夸张而不失沉稳,导演用英国著名画家培根的两幅色彩鲜明、讽刺性极强的漫画配以高傲的萨克斯高调乐将读者带入一个新奇怪异的视听景象中,高傲的萨克斯背景音乐配和色彩鲜明、面目狰狞的扭曲肢体,安逸舒适的独坐在舞台之上,被人观看却也观看着人。
  B人物出场造型:
  保罗黑色的皮鞋、黑色的裤子、黑色的上衣被混沌的棕黄色的大衣包裹着,人物的造型恰恰是保罗阴暗、叛逆、困惑的矛盾内心的外化,凌乱的头发,不修边幅的穿着,漫无目的的徘徊……准确地展示了保罗刚刚丧妻的狼藉状态:女主人公让娜则头戴黑色礼帽,脚穿黑色高筒皮靴,身着雪白风衣缓缓从景深处走到实焦位置,黑白相间的强烈反差也恰恰是让娜内心与传统道德标准形成极大反差的准确外化,鲜明的黑白冷色调与主人公所处的灰色混沌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恰恰也昭示着与让娜的存在与整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C环境造型:
  不管是导演视角,还是人物的主观视角。人物活动的室外空间一般凌乱、嘈杂、低调、阴沉、鲜有阳光,是影片人物对社会环境感受的直陈:构图方式一般为挤压式,要么人物的头顶被疾驰的火车和冰冷车轨重压,要么人物被坚不可摧的欧式石柱包围……这些无不是人物在公众环境、公共空间中的失重,被公共空间挤压的边缘状态和被没有人情味的工业世界淹没的镜像传达:
  D色彩光线: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个人情感浓度非常高决定了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也极高。影片室外空间为灰色调,光线阴暗,空间的主造型色为黑色,黑色的汽车火车,穿黑色制服的警察。这些都是主人公对社会环境的主观感受的外化:影片的室内空间,光线明暗反差较大,却色彩艳丽,宣泄性极强的橘红色的地板和墙壁,是人物被社会世俗极度压抑的矛盾内心的隐喻。
  E虚焦的景深外人物:
  为了表达人物内心孤独封闭的状态。导演大量运用虚焦观照的处理方式,开场。让娜在保罗的景深外缓缓前行,而后镜头焦点转换。紧跟让娜。又将保罗置于虚焦状态中,这一叙事动作的选择,表达了人物与人物间的隔阂状态和主人公对身外世界的漠然心态。
  影片另一个段落:保罗与母亲的对话场景。导演设计得更加精确,保罗说话时。焦点对准保罗,母亲置于虚焦状态;母亲说话时,母亲变为实焦,保罗却也在实焦的景深范围之中。这一叙事动作的选择,让影响表述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传达出保罗对母亲情感以及母亲存在的漠视,而保罗在母亲的情感视闻中却占有很大的分量。同时,虚焦的视觉重量要远远弱于实焦的视觉重量,保罗始终在清晰的景深范围内对母亲进行虚焦观照,足以传达保罗和母亲的心理势距的高低。
  
  二、《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像眼
  
  像眼分为单贞画面的像眼、独立段落的像眼和整部影片的像眼,电影的像眼是建立在视听像貌整体情绪基础上的导演意识、观念传神的着重表达,是电影单贞画面、独立段落和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
  A单贞画面的像眼
  每一贞面面,都有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导演情感的表述。都是构筑整个故事堡垒的一砖一瓦。单贞画面的像眼则存在于组成画面的更细小的画面元素当中,它是作者的观念最直观的着重强化和表达,影片33分20秒左右,保罗母子争论如何安葬保罗妻子时的构图状态。镜头将母亲身体的局部置于画框的右下角,另一部分则被推到观众看不到的画框之外,母亲所占的画面面积很小,而保罗全身置于画面左半部分,狂吼俯身仰头的弱小母亲,不论是画面位置高低对比、画面面积大小对比。还是人物姿态的展现方式,都传神的表达了保罗兽性般的疯狂和在此之下母亲的夸大了的惊恐。
  B独立段落的像眼
  镜头在完成电影段落的基本叙事或表意同时,必须对情节、人物和导演的情绪进行科学准确的理性传达,镜头三十一分三十秒,母亲向保罗倾诉得知儿媳自杀时她和保罗父亲的焦灼不安时,保罗却只身走到妻子自杀的浴室,对母亲的存在极其不屑,恍若母亲不存在一样。母亲见保罗无视自己的存在、忽视自己的情感,非常气愤,大吼一声。保罗被吓一跳,立刻回身看母亲,此时保罗的主观性镜头为母亲的中景画面,而后随着情绪从紧张到舒缓。镜头的景别也从中景的紧张状态拉放到宽松的全景状态。这一简单的镜头形式。不仅控制住故事的情绪而且象征着主人公保罗对母亲的远离。与此同时导演还采用同景别短镜头对切的跳跃式剪辑方式。传达母子间观念的冲突感。
  C整部影片的像眼
  整部影片的像眼,不同于单贞画面,也不同于影片的独立段落,它是赋予整部影片生命力最精彩的表述,是作者情感与影片精神水乳交融的精彩呈现,是赋予影片灵韵的挥笔点睛,不管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气质,整部影片的像眼,或是意足韵浓。贯穿本末:或是中气十足。力结全篇:不管以何种方式表达。都极具统摄性和征服力。
  ①悠悠流淌的塞纳河上,一架长桥横贯两岸,这本该是浪漫巴黎的典型图景,但是,导演贝尔托鲁奇魔术师般的将其变幻为:冰冷 凝固、死气沉沉的河水。没有任何运动的生命气息,钢筋水泥构筑的灰色城堡般的大桥,姿态扭曲、痛苦挣扎的神像好似被恶魔的咒语死死束缚在桥体的两侧,永世不能有丝毫的动弹,桥上黑色的列车,疾驰的车轮,留不下半点生命的迹象,只剩下怪兽的狂吼般的火车轰鸣。这样的图景,携着作者浓浓的个人情感。述说出人物眼中的现实世界,而且这一场景作为空镜头、过场镜头或是安置人物的生长空间,贯穿整部影片反复出现,传达出人物在工业世界重压下的无力、无奈和绝望。
  ②影片的结尾,让娜开枪射杀了和自己有“亲密”关系却不知对方姓名的保罗,保罗的尸体静静地堆在窗外的阳台之上。摄影机后移。退缩到屋子,直逼让娜惊恐不知所措的脸,摄影机近景推进,一直推进到让娜内心深处,让娜开始说话。一段长长的翻来覆去的个人独自:“我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跑到家中强奸我……我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跑到家中强奸我,我……”导演和让娜没有对保罗的死进行更多的关注。反而是一段用来准备对抗社会处置、政治惩罚的谎言,在保罗和让娜的私人空间中是本没有“政治”这一词汇的,但最终人物却不得不等待政治的审判。重复的话语,长镜头凝视神经质般的表情,让结尾的讽刺沉着有力,给全片盖棺定论,表现出人在现代主义强压下,被边缘的无力、无奈的畸形面孔。
  
  三、《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影像品格
  
  贝尔托鲁奇一向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关注。表达人物底层欲望与道德、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展现人物无力反抗的被压抑状态,《巴黎作后的探戈》中。通过镜头与人物默契的配合,对故事人物时而冷眼旁观,时而冲动逼视:由于导演对人物和故事进行陌生化处理,受众对人物和故事进行猎奇性窥视,作者与读者间的信息渠道的两端的非等势位距,形成了作者化叙事过程中浓重的霸权语势、胆大张扬的叙述口吻、固执自恋的叙事语调:
  保罗和让娜初次见面、互不相识便疯狂做爱,镜头内部调度肆意放纵,镜头外部调度却冷静客观,先是向人物缓缓推进。满足观众偷窥欲之后,镜头又悄悄远离,摄影机在离人物很远的一个僻静的角落,增强了现场偷窥感,弱化了现场参与感,全景视角冷眼旁观。展示出主人公嗜毒般痛苦和享受的交浊,两人交合之后,导演对演员的调度更令人叹服,让娜在与一个不知姓名的中年男子做爱之后,没有静静的躺着不动。竟在地上打几个滚,一直滚到摄影机身边,让观众近距离的偷窥演员畸形的内心状态,演员的调度出色的完成了全景到近景的转变。强化观众的现场参与感的同时,并未弱化观众的现场观看感。巧妙的将导演的话语控制欲望隐藏起来,悄无声息的完成导演的控制欲望的“自我消抹”,众所周知,自由性的全景镜头形式选择与命令型口吻的特写镜头的视觉选择,能够反映出导演对观众尊重程度的高低,让娜从摄影机远处滚到摄影机前这一简单的调度形式。将导演的霸权语势消隐得无影无踪,不仅让观众体认着人物内心强烈的压抑与痛楚。同时让观众感到窥视对象闯到眼前的恐惶与刺激:
  《巴黎最后的探戈》。大量的性描写和直白的情爱表述方式,使《巴黎最后的探戈》在其导演贝尔托鲁齐的祖国意大利被戴上情色电影的帽子而遭到禁映,然而《巴黎最后的探戈》落户美国好莱坞却好评如潮,导演不仅受佛罗伊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大胆张扬聚焦性爱。思考性爱,表达性爱,而且导演年少从师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利尼,影像表述能力趋于成熟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手法可能不够成熟,但足显智慧:影片17分左右,保罗和让娜刚刚在旅馆亲热完,一前一后离开旅馆。形同陌路,让娜包围在前后左右都是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黑色的冰冷的汽车,保罗形影单调。孤单弱小的身躯如同行尸走肉般行走在火车轨道重压下的长桥上,常规的视听方法完成此段叙事任务,镜头的剪辑、人物的行动肯定与影片的音乐音响一道共同控制节奏、表达情绪,然而,影片此处。音乐节奏控制力减弱:欢快的大提琴与击打乐的映衬下,却是缓慢的人物行动和节奏沉重的长镜头凝望,视听背离。镜头的内部调度和外部调度都不听从音乐的指挥。两者或是对比或是脱节,只有淹没音乐的轰鸣行使的列车,能够完成声与画的完全对位。我们不能说是画面征服了声音,更不能说是声音征服了画面,但是声音与画面的对抗却能表达人物心理存在状态与生存境况的不协调,表达人物内心的纠葛与矛盾,当世界的所有声音与画面处于一种脱节和对抗的状态。世界的混沌纷乱状态就是影片人物内心的状态最好的阐释方式,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画面是固执的,音乐是固执的,电影是固执的,摄影机是固执的。导演自然也是固执的,以至于电影镜头根本不追随人物,极其自恋的完成自我表达:影片的二十八分钟处,保罗母子相见,镜头没有关注母子的情感、表情,反倒推向贴着“私人空间”标签的门上,镜头对普通情感极其冷漠,虽然没有聚焦男主人公的表情,只是对冷冰冰空荡荡的门的表现,将人物扔在画框外,却更能夸大男主人公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物是孤独的,导演却是勇敢大胆的、智慧的。长镜头对空荡荡的门的凝视,其实是对男主人公内心的关注,贴在门上的标签,正是男主人公心灵的标签,而后,镜头不动。母亲缓缓走进画面,镜头的形式是母亲走进画面空间,镜头的意味却是走进与外在世界有强烈隔阂的心理空间。
  综上所述。导演还原影像的自我本性,泼墨式狂放肆意的完成一个忧伤的、生活空间被极度挤压的孤独猥琐的私人空间建构的同时,消解政治,不屑权威,嘲讽宗教,解构华丽的探戈的仪式性。以疯狂的话语欲望探讨人、生活和真正的自由与自我……最后以悲壮的语絮重构探戈的忧伤气质。流露出淡淡的后现代性的困惑、迷茫的特质,预言出后现代时代影像崇拜的疯狂状态……影片中对爱的表述。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欢快淋漓的释放。反而是缩头缩尾的“偷欢”和猥琐:公众空间的人物距离也很远。个人空间中。景深镜头对人物进行隔阂和畸形描摹:影片对让娜男友的表现,预言家似的勾勒出人们狂热的影像崇拜的失聪状态、影像对人的过度关注和机械对人的极其的不尊重,造成的人的压抑感和私人空间的缺失感,尽管导演总是企图遮蔽自我,但每一个视听符号,每一个电影语句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述说的色彩,都有浓浓的个人话语倾向,给观众提供一个特殊视点、畸变视角的影像奇观。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具有用音乐教化人的道德观念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音乐内容、音乐形式、音乐结构、音乐制作等方面都体现了“乐以载道”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音乐表现形态。  [关键词]乐以载道 音乐 道德 形态    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用文化载体教化人的道德观念,在“文以载道”的总体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乐以载道”的分支文化观念。“乐以载道”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的道德言行的功能,在“乐以载道”思想的指导下,
期刊
[摘要]《士兵突击》以军旅题材为外壳,刻画了一个在当下社会中罕见的英雄形象。这位英雄没有嫉恶如仇的决绝个性,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豪迈气概、更没有洞悉你我的知性品格。但是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做到的执著和恪守人间至爱的大善品格。他外表木讷、实则积聚了人性之精华,他品行驽钝,却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而这些特点在浮躁的当下社会都因极其匮乏而弥足珍贵。  [关键词]《士兵突击》 集体无意识 英雄情结
期刊
[摘要]方言是影视作品重要的表达手段,从方言和文化的关系视角,方言作为影视作品的文化表征,具有地域性和广泛性、底层性和现代性的双重文化表征。影视方言由地域性走向广泛性的文化认同,也从草根走向庙堂,成为影视作品的文化标识。  [关键词}影视方言 双重 文化表征    近年来,方言影视作品流行,在人们的文化视野中,方言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影视作品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影视作品的文化象征。是
期刊
[摘要]教育创新是顺应当今时代要求的一种理念。通过《死亡诗社》、《蝶恋花》、《抹不去的光辉》、《修女也疯狂》等这几部西方电影,可以看到教育创新在教育过程中和教师任务的完成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影片 教育创新    在现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创新已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共识。禁锢的思想。一成不变的模式再也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教育创新应运而生。许多以学校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都体现了教育创新这
期刊
[摘要]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狼毒花》,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主人公战斗历程作叙事轴线,以平民视角书写草莽英雄,用传奇手法彰显民族大义,匪、痞、霸与义、勇、侠为一体的人物设计,展现生活原生态的人性英雄。  [关键词]狼毒花 人性 平民视角 英雄 传奇    一、引言    2007年,电视剧《狼毒花》在全国81个频道播出,重播次数多,收视率高,冲出国门登陆美国荧屏。显然,该剧已成为2007年度
期刊
[摘要]虚谷是海上画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复杂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意识,成就了其绘画的独特与卓绝,他以落笔冷隽、蹊径别开的笔触传达了关注现实又超旷出尘的圆融无碍的境界。他的绘画风格在陈陈相因的清末画坛中犹如一声清罄,余韵悠远。  [关键词]虚谷 冷隽 禅境    虚谷生于一八二三年,卒于一八九六年,清末画僧,俗姓朱,名怀仁,字虚谷,一名虚白,自号紫阳山民、倦鹤,籍贯新安(今安徽省歙县),居广陵(今江苏
期刊
[摘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影片反映了主人公保尔关于人生的许多理性思考,特别是他那段关于“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激励着千百万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生命因奉献因执着而更有意义更精彩。  [关键词]生命 奉献 艰苦创业 目标追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作为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把对旧生活的自
期刊
摘要 《乱世英雄吕不韦》中的赵姬是一个悲剧的艺术形象,她的命运沉浮于各色男人之间。吕不韦给予她的爱情是虚幻的,赢异人剥夺了她的幸福,缪毒将她卷入色情的漩涡之中。抛开历史,就电视剧本身而言,我们或许会对赵姬给予同情。  关键词 《乱世英雄吕不韦》赵姬 悲剧命运    乱世出英雄是我们的口头禅,通常在英雄的身边总会有美丽的女性跟随。乱世可以造就英雄,使英雄通过创就一番事业而顶天立地,传诵千古。但与英雄
期刊
[摘要]人们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传统软性中国画逐渐被更符合现代建筑的硬性绘画所替代。特别是岩彩画,这种画材的独特性和画面流动的艺术效果与现代室内装饰对自然的崇尚成为了一体。  [关键词]现代室内空间装饰 传统与现代 岩彩画 材质特点    现代室内空间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
期刊
[摘要]综观美国60年代黑色幽默小说可以发现,这些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存在十分突出的特征。以这些小说作品为基础,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去梳理、分析和探讨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特色,以揭示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存在主义 影响 黑色幽默小说 创作    一、黑色幽默小说的哲学基础    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有其深厚的哲学和文学背景。总的来说,其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现代反理性的哲学即佛罗伊德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