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的路标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b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墙
  一堵黄泥墙,看起来像一张脸:被风剥出的砂子留下密密麻麻的细孔,雨水冲刷的细线成了时间的疤痕,土黄的泥色慢慢淤积了黑黝。
  在村口,在河边,在平畴,随便往哪儿站站,先入眼的,是墙。石灰墙,黄泥墙,青砖墙,木板墙,竹篾墙,泥巴裹芭茅墙,青灰墙,黄砖墙,石头墙。马头墙,骑角墙,三角墙,平头墙。高墙,矮墙,断墙。竖立的墙,坍塌的墙。墙上有黑瓦或红瓦,瓦像鱼的鳞片,斜斜的瓦坡,是我们头顶上的屋顶。屋顶,是我们最广阔最高悬的天空,烟囱赶出一羊群。羊群被风驱赶,四处乱跑,跑着跑着,没了踪影。羊群散在雨滴里,散在晚雾里,散在大樟树的叶子里。
  我们追着羊群跑,在千里之外,在大海之滨,抬头看天,羊群那么远,蓬松的棉花一样。我们不停地追逐,不放下脚步,却怎么也追赶不上,落了下来。最终我们孤独了,被遗弃了,像河面上的一只鞋子。这时,墙浮现了出来,接着屋子浮现了出来,巷子浮现了出来,狗吠和吆喝声浮现了出来,两个佝偻的老人浮现了出来。浮现出来的,却被两滴眼泪掩埋。
  墙的中间,有两块门板固定在门柱上,门轴咿呀,门板合起来,门成了墙的一部分。两块门板在五更,咣当,蚌壳一样打开,一个妇人挟一个筲箕,去埠头淘米。白白的米羹水往水里沉,边沉边漂走,赤鳞鱼张开圆圆的嘴巴,吞噬着米灰。不一会儿,筲箕下,聚集了十几条赤鳞鱼,摆着尾巴,鳞片金光闪闪。妇人把筲箕往水里压一下,鱼跳进了筲箕,蹦跶着。墙在天光里,开始一层层地明亮起来。天光像稀薄的纸,一张张地蒙在墙上,蒙得越厚,纸越白。平畴尽头是一座卧牛一般的山,太阳漾了出来。蒙在墙上的白纸,氤氲出淡淡的橘红,露水散出来的白汽,浸透了清凉。山一半霞红,一半青黧。平畴有了淡淡的人声,田埂上山地边,偶尔会传来时断时续的竹笛声。白纸泡了西红柿的浆汁一样,完全熟红了,孩子坐在院子断墙上,朗朗地读:“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池塘里的荷花慢慢张开了昨夜收拢的花苞,让人想起妇人羞赧的心事。白纸慢慢褪去了色彩,一缕白,白得苍茫。最后,白也消失了,纸消失了。一面墙露出了土黄色的脸孔。
  土黄色的墙,被太阳照着,影子在墙上来来回回地移动。挑箩筐的影子,背草料的影子,拎竹篮的影子,打赤膊的影子,并肩走路的影子,站一会儿又走一会儿的影子,奔跑的影子,挥舞锄头的影子,一群纵形的稀稀拉拉的影子,戴斗笠的影子,一大一小的影子,扛木头的影子,低头走路的影子,慢慢變短又慢慢变长的影子,一前一后的影子……鸟的影子,蜘蛛网的影子,狗的影子,牛拉车的影子,自行车的影子……树的影子。另一个屋角的影子。烟的影子。墙顶上屋檐的影子。水面晃动的阳光的影子……最后,所有的影子消失,墙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黑纸。墙上的窗户,亮出黄黄的灯光。窗户在大门的两侧,以对称的方式给一栋房子,带来了黑夜的神韵,像一双眼睛。
  “墙是会老的,不过,比人老得慢。”
  “再牢固的墙,也会倒塌。”
  “倒塌的墙,还是墙。有墙基在,倒下去的墙又会很快竖起来。”
  “竖起来的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面墙了。”
  这是两个人在说话吗?不是,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不是,是两个人在自言自语。不是,是四个人在自言自语。不是,是墙和墙在说话。不是,是木杵、黄泥、石灰、夹板在说话。不是,是肌肉在自言自语。肌肉,持续鼓起来的肌肉把黄泥夯起了墙。
  黄泥是后山拉来的。一辆平板车被一个勒进棕绳的肩膀,拉出了山道,在平滑的石头路上,哐当哐当,黄泥从车板的竹片缝隙抖下来,拉的人弓腰,脸近乎和腰保持在一个水平线,到了地基,卸车。车斗往后翻,车把往上翘,拉车的人最后用脚当当当,踢车挡,不多的黄泥嗦嗦嗦全落在了泥堆里。拉车人撩起腰上的手巾抹一把脸,擦擦裸露的肩膀,白手巾一下子变黄,拧出一把水。泥堆出了一个小山包,开始夯墙。地基在几年前就砌了,用河里的石块,浆石灰,封了一米高。石匠扛来两块厚重的夹板,用铰链固定在石墙上,打短工的人把黄泥畚到夹板里。打短工的,有三个,一个拌泥,一个递泥,一个接泥。夯墙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石匠,一个是石匠的徒弟。泥铺一层,夯一层,夯结实了,铺几根柳条或芦苇或杉木条或竹鞭,又铺泥,继续夯。夯完了一个夹板,再夯。一个夹板和另一个夹板的夯泥,各留了半个缺口和两根木棍,做接口。一个夹板连一个夹板的夯泥,沿一个四边形,往上夯,成了屋子的四堵墙。墙夯了两米高,墙体会摇摇晃晃,像要随时倒塌下来。东家惊慌起来,埋怨似的对师傅说:“墙摇晃得太厉害,师傅是不是没夯结实呀,以后哪敢住人呢?”石匠师傅哈哈一笑,说:“古话说得好,摇摇摆摆,千年万载,说的就是夯墙。墙不摇摆,墙塌得快。”
  窗的位子嵌进了窗架,门的位子嵌进了门框,麻雀筑窝的位子在屋檐下留了八个毛竹筒。麻雀衔来稻草衣白茅衣麦秸衣,在毛竹筒里扒出一个窝,孵麻壳蛋,育雏。轰隆隆的雷声也打扰不了它们的酣睡。夯了墙,还要补墙。黄泥石灰浆熟,石匠师傅左手握一把熟泥,往墙上黏一团,右手的泥拍啪啪啪,把泥拍进墙去,再用水淋湿,抹光滑。墙补好了,整个墙面看起来光洁。过个三两年,刷石灰,成了白墙;刷石灰掺杂水泥灰,成了深蓝色的墙。刷了的墙,请来乡村画师,画饕餮画盘龙,画梅竹松兰,画百鸽画南山,画高山流水。
  竖了大木门,架屋柱横梁,钉木椽,盖瓦,榨了香火壁,砌了灶头,铺上平头床,水缸里有了水,屋子成了一个家。墙黄黄的,多生鲜,透出泥腥的大地深处气息。黄得像南瓜肉瓤。太阳晒,石灰的浆水从黄泥里拔出来。墙基开始长青苔,网状的,往上蔓延,石墙基绿绿的一层。黄墙里的石灰浆水已经晒干了,墙体不再是黄色,而是黄白色。当年屋里的小姑娘,如今已青桐一样发育鼓胀,盼着出嫁。屋顶上的红瓦已变成了浅红麻灰色,瓦楞上的狗尾巴草常招来麻雀咯咯咯地争食。
  夏至未至之际,年年多雨,雷压着雷。雨从阴山卷着大席而来,整个大地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大雨之中。雨敲打着瓦。风夹裹着雨,把墙体的下半部打得透湿淌水。地衣长了出来,指甲花长了出来,三白草长了出来。爬墙虎像一个赶不走的游魂,粘附在墙上。瓦垄开始漏水,从最高的三角墙淌下来。绵绵雨季之后便是漫长的夏日,墙被晒得发烫,水份再一次被抽干,墙体开始脱落小石粒,淌水的地方慢慢发黑,蜘蛛丝一样的裂缝在不起眼的地方,留下了时间的形状。   我不知道夯墙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人离开穴居,或许已经掌握了夯墙搭棚的技艺。墙让人有了家的单元,让我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夯墙在手艺之中最劳累。夯墙需要师傅长年累月不间断地使用腰力和膂力、腕力。夯墙时,师傅腰板要挺直,大幅度地挥动手臂,手腕控制木杵的节奏。一般的劳力,夯一个夹板的泥,便瘫在地上,双腿发抖,手臂发酸,手腕发麻。东家请师傅夯墙,要烧好饭好菜,还要烧好的晌午点心,让师傅吃饱吃好,有体力干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很少见到土夯墙了,以黄砖或水泥砖砌墙,盖屋舍。黄土墙的消失,使乡村建筑美学不再具有朴素古典的意味,是乡村文化消失的前奏。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夯墙的石匠了,或故去,或年迈。这二十年我只看过两次夯墙,2015年谷雨在婺源赋春,2017年夏至在广丰龙溪。
  一堵墙变老了。屋里的人,有的去了外地谋生,有的出嫁,有的卧病,有的上山。一条巷子变老了。一个村子变老了。时间不再消逝,而是停了下来。老的人不再老,少的人依然少,只是变了脸孔。
  坍塌的屋子,空出来的屋子,也越来越多。瓦砾散落在荒草中,柱子腐烂发黑拦腰而断。木椽和横梁乱七八糟地倒在地上,保持着人世衰败的姿势。土墙再一次完全裸露在风雨里,高低不平。梧桐和香椿树,已盖住了人间的废墟,但显得更加荒凉。风雨剥蚀的墙,板结,像一块花岗岩。用钢钎,插进去,咚,咚,钢钎仅仅砸了一个小洞。用大铁锤敲,当,当,铁锤弹了回来。板结的土墙像一个千年不化的死硬分子。假如墙内曾发生过大火,木料的东西全烧了,墙还耸立。大火熏烤了之后,墙更僵硬。我们面对它,无计可施。把它推倒,日夜喷水,墙瘫软下去,又成了泥。把泥垦烂,又种菜,种花,种柚子,种石榴,屋子又变成了菜地。菜地上,红辣椒挂灯笼一样。
  一间坍塌的屋子存在了多少年?屋里的人去了哪儿?断墙还要多少年才彻底地消失?发问的人,会心慌,会发怵。追问人生意义的人,突然变成了一个痴痴呆呆的傻子。
  一个客居他乡的人,有一天,会回到村子里,熟悉的巷子和巷子的墙,把他带入到记忆的地窖里。在地窖里,他看见了溪流里的鱼,落在秧田里婆娑曼舞的白雨,枫叶不经意间变红的炽热,窗户里跳动的灯光,燕子从平畴里斜斜地飞进厅堂,挂在竹架上的黄瓜又长又白,柳絮栖落在头发上……他再也忍不住发酸的鼻子,酸痛的眼睛,不由得颤动着嘴唇,叫那些不会被听见的人。那些人是曾在埠头洗菜的人,清晨挑水的人,连枷打大豆的人,晒谷子的人,喝醉了颤悠悠唱山歌的人。他走进了巷子,眼睛四处溜来溜去,手却扶着墙。每一面墙,他都抚摸,抠抠泥粒。墙是那么粗糙,突兀的石粒磨蹭在手掌。墙冷得如铁。他的心里堆满了灰烬。他的头上落满了白雪。
  我们在墙内烧水,做饭。我们在墙内恩爱,抚育。墙让我们安宁下来。我们把床摆在墙下,把写字桌摆在窗户下,把镰刀柴刀锄头斗笠蓑衣挂在墙上。我们把“天地君亲师位”贴在香火壁正中央,把牌匾挂在墙的正高处,把奖状贴在墙的显眼处,把日历挂在墙的可及之处,把照妖镜挂在大门门墙正中央。墙上,还贴着明星招贴画,还挂着账簿。略高的地方,还挂着菜蔬的种子,这些种子在来年,从土层爆出了芽,一片或两片,往上弯弯扭扭地长,葱葱茏茏。我们在墙上,看到的其实不是种子,而是一片冬眠的田野。安静的、朴素的田野,人从这片田野里,暂时退了出来,返回到桌上,返回到床上。在厨房的墙上还挂着木勺、筲箕、捞勺、水壶、布袋。我们背着水壶和布袋出了门,去了田野,去了深山,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出去的人,有的中午回来,有的晚边回来,有的半年回来,有的一年后回来,有的半生回来,有的一生了了回来,有的一生了了还没回来。有的有消息,有的音讯全无。音讯全无的人是下落不明的人。回来的人,都不是原来的那个人。
  墙是一面苍老的镜子。像河面。我们站在河边,临河而照,我们的面影在水里晃动,和身边的柳树、头顶上的天空,一起晃动。谁可以阻止河面晃动呢?谁也无能为力。我们在墙内栖身,在墙外劳作。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墙不要长黝黑的青苔,不要长爬墙虎,不要渗出石灰水,不要发黑不要滋生纹丝的裂缝。我们在一堵墙下生活时间长了,墙慢慢有了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气息,我们的温度。墙渗出来的石灰浆水,其实不是石灰浆水,而是我们日夜在分泌的汗液。墙是我们的另一个肉身。
  灰炉
  灰,或许是最让人悲凉的一种东西。灰尘,灰烬,炭灰,草木灰,骨灰。灰飞烟灭,便是什么也没有了。灰是火的断头台。
  有一种土炉,用于盛放炭灰草木灰,我们叫灰炉。灰炉是一个四边形的立方体,用土砖垒的,分上下两层。下层约半米高,隔出两个小矮间,一个关鸭一个关鸡,成了鸡舍鸭舍,两扇竹篾门早上开晚上关,防黄鼠狼叼食。晚上作业写完了,我母亲会交代我一句:“去灰炉看看,鸡门有没有关。”鸡鸭门用一根篾片拴死,鸡在里面打呼噜。鸡打呼噜,会冷不丁地耷拉下脑袋,惊醒,摇几下头,拍拍翅膀又睡死過去。天麻麻亮,鸡醒来,用爪子抓篾门,吱吱吱的爪抓声让人起鸡皮疙瘩。门抓不开,公鸡伸起脖子,咯咯咕——咯咯咕——,吵得我缩着身子摸下床给鸡鸭开门。我把后房门也打开,鸭子撇着脚,歪着臃肿的身子,跳着滚过门槛去了院子。天白得像水银,凉风漫上来。上层是炉,灶膛烧出来的灰,铲出来,倒进炉里。种辣椒,种茄子,种黄豆,种西红柿,种番薯,在秧苗期,便用炉灰撒在根部。炉灰铲在粪箕里,用脚踩实,挑到地里,用手撮,一撮一撮地撮下。撮完了,浇上水,灰渗进了土里,风吹不走。
  浇秧田,或浇蚕豆豌豆,施的是尿灰。灰泡在尿桶里,泡三天,挑到秧田里泼洒,秧苗过个三五天,油油墨绿,在风中漾起来,让人看一眼心里喜滋滋。家里没钱买化肥,我母亲急死了,嘟囔:“你看你爸,没钱买化肥,还翘起二郎腿哼小调,稻子胀肚了,他一点不心急。”我父亲到楼上扔下十几块油菜饼,放在水池里泡烂,拌上炉灰,浇到田里,稻花一夜扬起来,黄黄白白。枯色的稻叶返青,蜻蜓飞舞。
  灰炉通常和柴火灶建在一个房间。火灶有烟囱、灶膛、灶口、灶台、水锅和大锅。灶口前,摆一把椅子或凳子,椅子下放一把柴刀。柴刀或削树枝或砍树枝,便于柴进了灶膛更易于烧旺。柴是干裂的,或地衣植物,或木片,或刨花,或竹梢,或树枝,或茅草,或果壳,或野莿,用火叉叉进灶膛。木柴啪啪啪地燃烧,锅里的油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灶膛有一个膛口,木灰落下膛口,进了灰膛。木柴火红绸一样在锅底发亮,灰飘下去,像一粒粒渐渐隐没的星星。饭烧好了,把灰膛里的灰铲进灰炉,把灶膛里的火炭铲进矮小的土缸里封起来。   火叉和火铲,都有一根圆木柄,手握的地方,油亮无垢。我父亲发火的时候就端起火叉,唾沫飞溅地说:“你看看,我是不是叉不死你,要不,我把你叉进灶膛烧了。”火叉怎么可能把人叉进灶膛呢?但火叉能把人的肚肠叉出来,这可是真的。村里一个叫老三毛的人,去另一叫屎皮的人家里取债。屎皮正在煮鸭子预备过年,给灶膛添火。老三毛不断地抖动着右眼角,说,屎皮,过年了,卖给你钢筋的钱,得付清了吧。屎皮说,手紧,砖的钱也没付,缓一年吧。老三毛揭开锅盖,看见鸭块在水里噗噗地冒水泡,说,哦,钱不还,还吃鸭子,还不止一只呢。屎皮说,过年了,鸭子还是要吃的,孩子眼巴巴等过年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戗了起来。老三毛火冒了出来,往锅里吐口水。屎皮从灶膛抽出火叉,叉,叉,叉,叉进了老三毛肚皮,把肠叉出来。医生说,还好,老三毛穿了毛衣,不然,肯定叉死。
  一年之中,只有一次会清理灰炉。除夕上午,我把灰清理出来,挑到菠菜地去,施肥。午饭后,火炉铺一层油茶壳,把澡堂里的炭火铲在上面,烟散得整个房间都是。烟没了,油茶壳慢慢烧起来,烧半个时辰,灰炉里全是红炭。把大砂钵摆在红炭上,焖一钵鸡焖一钵鸭,焖一钵猪蹄焖一钵猪肉。在红炭上盖一层糠灰,慢慢焖,焖到巷子里没人了,整个屋子全是肉香。红炭转眼成了炭灰。
  膛口前,有树叶树皮屑,百足虫和斑蝥,常常爬进烧灶人的鞋子里。斑蝥从树皮屑里,团团转地跑。烧灶人看见了,一脚踏上去,踩死,扔进灰炉。灰炉也是一个藏东西的好地方。鸡生蛋了,母亲伸手掏鸡窝怎么也掏不出鸡蛋,犯嘀咕了:“该死的鸡,生了两天蛋就孵窝了。”她哪知道,我早上开鸡门的时候,从窝里摸出一个蛋,藏在灰炉里,等我一个人在家,蒸熟了吃,剥了的蛋壳,又藏在灰下面。谁也发现不了。到了扒灰撮豆秧苗,扒出一堆碎蛋壳。钱也可以藏在灰炉里。邻居金花是个二婚,两个儿子都不是亲生的,她藏私房钱,用一个塑料袋包着,藏在灰炉里。钱是她卖鸡蛋卖蔴丝赚的,她舍不得花,藏起来防老。她藏过好几个地方,藏在木箱里,藏在衣边里,藏在墙洞里,藏在破油罐里,藏在棺材里,藏在枕头里,藏在草席下,都被她老头子找出来。藏在灰炉里,她老头子再也找不到了。灰炉真是一个藏钱的好地方。有一次,家里做豆腐,烧出的柴灰特别多,一铲一铲,堆在灰炉。刚出灶膛的灰还是炽热的,有很多炭屑,要半个时辰才会冷下来。老头子不知道灰下面藏了一个塑料袋,塑料发出焦糊味。老头子用火钳扒开,捡起塑料袋,里面有好几十块钱呢。他也不作声。过了几天,金花又卖了鸡蛋,把钱藏起来,可灰炉里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塑料袋,可灰也没浅下去。她四处找,在老头子的烟袋里,把钱找了出来,可再把钱藏哪里呢?她想不出来,随手翻出一只棉鞋,把钱塞在棉鞋里。
  鸡舍鸭舍潮湿了,从灰炉铲几铲灰,垫进去,又干燥了。小孩泻肚子来不及去茅厕,屙在地上,铲灰上去,盖起来,扫干净倒进菜地里。父亲在建房子的时候,把厨房建得特别大。我母亲反对,说,你还想修一个火炉?用煤气灶了,哪来的灰呀。父亲说,还说不定,煤气又不是山上长出来的,万一哪一天用不起煤气,还是烧柴火,没灰炉,灰放哪里。
  有柴火,就有灰。在灶膛里烧的,都是地上长出来的。地上长出来的,就有灰。灰堆在灰炉里,灰白的,软塌塌的。灰是烧出来的,不会冷也不会热。木柴来自深山,野莿来自路边坟头,白茅来自田埂。树在深山枯荣自守,野莿在每年的谷雨时节开满白花,白茅在起伏。一个柴灶,一年要烧多少柴火?我们上山砍柴,割茅草,掱松毛,剃油茶树的枯枝,叉进灶膛,烧水煮饭。烟囱冒出的白烟像一根摇摆的狗尾巴草。烧了一年的柴火,铲出来的灰,还积不了一炉。烧一餐饭,剩下的木灰还没有两火铲。灰是生命的剩余。前两天,读到诗人小西的诗歌《立冬》:“灰烬掏出后,往炉内填煤时/我想起母亲。她是在春天/离开我们的,被一辆车拉走。/乍暖还寒的天气/她耐心地排着最后一次队/等人过来,把她送到火炉里去∥”我有些哀恸。一切的生命终成灰。灰炉是植物的灰匣,在厨房间里,时时以暗喻的方式,告诉我,只是我不知道。
  院子
  这是一个带竹篱笆的院子。有两条呈直角的墙垛,墙垛上竖起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夏季,篱笆看起来,甚是花香果硕。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長到没皮莿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磨蹭两下,塞进嘴里吃,又香又脆,水汪汪,凉凉的瓜瓤滑进喉咙,那个清爽呀,不能告诉别人。
  沿着篱笆,竖三根竹杈,竹杈上横两根竹竿,母亲洗好了的衣服,晾晒在竹竿上。家中人多,每日,母亲有洗不完的衣服。衣服晒在竹竿上,风吹起来,哗哗作响。村里不产竹子,每年夏季,山里的舅舅,扛一捆桂竹下山,给母亲做晒衣杆。舅舅吃一餐午饭,回山里。母亲烧几个好吃的菜,父亲陪着舅舅说话。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所谓好菜,毫无例外是辣椒炒鸡蛋,干煸泥鳅,咸肉炖梅干菜。
  篱笆的东边是一间矮房子,分牛栏和猪圈。猪圈可以养四头猪,牛栏可以养两头牛。猪可怜,也常吃不饱。我和姐姐放了学,去田埂上,用镰刀挖地丁、野苦荬、马兰头,挖一扁篓,正好天黑。把猪草剁烂,放在锅里煮,掺杂春天的花草,一并煮热,舀到猪槽里,喂猪。花草学名紫云英,在春季开花之际,割下来,剁碎,压在一个大缸里,撒盐,这算是猪的陈粮。大缸是水泥浇筑的,正方形的立方体。谷雨过后,大缸里的猪食散发一股发酸的味道,花草渗出来的汁液,绿绿的。猪仔一般三十来斤,从邻居那儿赊来的,到了杀猪的时候,卖了钱,再还上。牛栏里有两头牛,早晨、中午、晚边,拉出去吃草,到了冬季,吃稻草。一个稻草垛,在院子是必须有的。我们顽皮,爬上稻草垛,滑下来,躲来躲去,仿佛那是一个埋藏着无穷乐趣的迷宫。篱笆的北边也是一间矮房子,对着木柴和农具。矮房子有一扇破裂了门板的柴扉,柴扉前是两棵枣树。
  枣树上,四季多鸟。我吃饭的时候,端一个碗,坐在树下吃。鸟在头顶上,叽叽喳喳,喧闹着,嬉戏着,一群一群。枣树的前面,是四畦菜地,种辣椒,种大蒜和葱,种白菜萝卜。辣椒和大蒜地,铺上枯黄的山蕨,杂草不长,保持泥土湿度,辣椒红红的,随时摘下来下锅。菜地上,还有一棵柑橘树,四月,开娇羞浓香的白花,但从不结果。一棵不结果的果树,一直没被砍,活到终老。柑橘树粗大,树叶浓密、婆娑。有一年,树根被蚂蚁掏空,作了蚂蚁的巢穴。巢穴一年比一年臃肿,树皮一年比一年发白,树叶凋敝、枯死。夏季,我们把竹床抬到院子,乘凉。促织在矮房子的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起乡间小调。萤火虫一闪一闪,在飞流。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我们躺在竹床上,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酣然入梦。小脚的祖母,在我没入睡前,坐在竹床边,讲山神故事。山顶上,住着一个山神,每天晚上要下山,山高林密,走很长时间,才能到村里,把村里人的愿望,带回山里,帮村里人实现。愿望有风调雨顺的,有春华秋实的,有去疾镇恶的。山神来到村里,村人都睡着了,不知道山神来。有一次,一头牛听到了山神的脚步声,便觉得山神走这么远的山路,太累了,便决定每天去山上,驮山神下山,上山。牛已经很老了,有一年冬天,大雪如盖,牛死了。村人用斧头分牛身,切成一块块,煮起来吃。山神看见村人吃牛的乐呵呵样子,便惩罚村民,耕田用人拉犁,拉货用人拉车,让人去承受牛的苦役。   耳熟能详的山神故事,我百听不厌,便常缠着祖母讲。祖母也讲鬼怪和仙女的故事。有一个仙女,来到村里,住在一间祠堂里,织布卖,和布店老板的儿子相爱。后来,仙女得了一种病,心上人求了很多郎中,都没有结果。仙女说,我的病,只有一种药,可以医治,其它都无效。心上人说,我变卖家产,也要把这个药求来。仙女说,这个药不用钱,但要服用两年,才能痊愈。心上人说,上刀山下火海,我都要取到这个药。仙女说,我每天喝一滴恋人的泪水,喝两年,便康复了。心上人想起仙女被病痛折磨,忍不住落泪。落下的泪,喂给仙女吃。过了半年多,心上人再也落不下泪了,眼睛怎么眨,也挤不出一滴泪,甚至连眼眶也不湿润。仙女病得更厉害了。心上人说,流一滴泪下来,怎么这么难呢?仙女说,流泪不难,难的是,要天天为一个相同的人流泪,你流不下泪,说明你的感情为我而干涩了。仙女说完,不见了。仙女再也不下凡,化作了一颗流星。
  在南瓜叶渐枯黄瓜叶渐黄的时候,牵牛花爬满了篱笆。
  这是我家的后院。还有一个前院。
  前院有一堵鹅卵石砌的矮墙。墙上长满了爬墙虎,圆叶红茎。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三棵香樟树,还有三块菜地。香椿树是落叶乔木,春天发羞嫩的红芽,树皮皲裂,流黏糊糊的树脂,树枝上,有三两个喜鹊窝。三棵樟树根连根,如同胞三兄弟,高大,冠盖如席。有一年,大概我还是十来岁,父亲把菜地挖了,种了几棵雷竹。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过了两年,满地都冒出了雷竹笋,一片菜地成了竹林。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可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根扎得更深。竹林迎来更多的鸟,苇莺成群成群飞来,筑巢,抚育幼雏。有了竹林,夏季的萤火虫更多。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放进一个玻璃罐里。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荧荧发亮。我们拿着罐子,当手电,在院子里钻来钻去。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期的好奇和惊喜。仿佛那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世界,被紧紧地攥在手里。我们还不知道,虫子为什么会发光,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
  我的母亲,大部分时间,是在前后两个院子里,浆洗衣服,晾晒衣服,给菜浇水,摘菜,洗菜,喂猪。年少时,家中常断粮,母亲就切开肥厚的老南瓜,焖南瓜饭吃。南瓜甜甜的,粘稠,吃起来很腻人。白菜饭也是常吃的,萝卜饭也是常吃的。锅盖打开,菜饭的蒸汽涌上来,青青涩涩,白的米饭青色的菜叶,相互黏裹在一起。我爱那样的菜饭。盛一碗,抱在手上,温热发烫,舀半勺猪油,调在菜饭里,滴几滴酱油,撮几片细葱,我恨不得一口把整碗饭吃完。等我成年之后,我明白,母亲所做的一切,谓之营生。把每一天的事做好,也就是把一生的事做好。母亲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把我们兄弟姊妹抚育成人。她每一天所做的事,谓之操持。生之弥艰,爱亦弥艰。
  院子早已不再了。母亲早已年迈。祖父祖母也故去二十余年。院子留存下来的,只有一个当年的直角地。我种了石榴和柚子、梅花。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记忆的废墟。每次,我站在石榴树下,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讲仙女故事的小脚祖母。她圆圆的脸,莲叶一样。她走路蹒跚的身影,在一棵枣树下消失。
  很多时候,我在想,何谓故土,何谓故园。埋着最亲的人,种出吃不厌的菜蔬,这样的土,就是故土。在一个院子里,最敬愛的人,慢慢老去,老得只剩下一把摇椅相伴,一盏昏暗的灯照着旧年的木窗,这样的院子,便是故园。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
其他文献
1  望海楼里望不到海。  李非站在三楼的落地窗前,目光穿不透五月初的浓雾,心情便有些混沌不清的落寞。  他是昨天傍晚上的岛,因为忘了要赶潮汐,结果错过了最后一班客船,只好花几倍的价钱坐快艇。  濛濛细雨被风裹挟着,像短促细小的箭头斜刺下来。海面上波涛汹涌,把快艇推搡得左右摇晃。  “为什么不走直线?”坐在李非右侧座位的是一对老年人。男人扯着嗓子问驾驶员,强劲的海风把他的声音吹得抖动。和他一起的女
期刊
一  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把高启明吓一跳,黑暗中,他摸到手机,是个陌生号。屏幕上方显示的时间,是1:19。他犹豫片刻,按了接听键。  您是高书记吧?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  我是高启明,您是哪位?  高书记,有一个重要情况反映,方家沟陈铁林的黑井出事了,一死一伤,陈铁林跑了,死者家属正在商量,天一亮就去政府闹!  没容高启明再问,电话挂了。  高启明睡意全无,忽地坐起,下床去了客厅。  高啟明瞅了一眼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S100B和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蛋白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患者
包大厨  株洲城公营、私营的饭店、酒楼,最有口碑的是河西神龙广场边的神农湘菜馆,四千多种湘菜中的三百多个名品,早已名声远播。神农湘菜馆的厨房掌门人为包炙燔,又是厨业中的翘楚,人称“包大厨”。  这个“包大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他姓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厨师;其二是厨房里的所有活计,他没有不会的,可以通通包揽下来,手下的几十个厨师、伙计,没有人敢跟他叫板。  包炙燔对他的姓名,也有说道:“我姓名这三
期刊
1  家昌年收一千担谷,大家叫他千租仔,算是财子。有一天,家昌突然迷起押分摊,每次押两角钱。别人押下去是紧盯着色子,他押下去是马上掉头望着别处。大家见他望着别处,每次都说他输了,他也信。就这样,他输掉了家里所有田产,之后将老婆押上;输了老婆,又将母亲押上。从此,家昌孤身一人了。  家昌没了赌本,就跑去买他田地的人家,要他们交禾田里的水窝钱。买家说,田已经卖给我了,怎么还要水窝钱?家昌说,文契上只写
期刊
原本智障的弟弟,因煤烟中毒,入院抢救。抢救过来之后,从重症室转入普通病房。  病房里,病号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迟发性脑病”,均生活不能自理。  两个女人  4号床,是位92岁男性老人。护理他的是位50多岁的女人。  老人已经不能睁眼,不能说话。每隔一会儿,喉咙就被痰憋得吱啦响,喘不上来气儿,这时必须有家属帮助吸痰。  护理他的女人几乎连轴转。晚上,从病床下拽出一张折叠床,支在旁边,抓紧时间眯上一小会
期刊
现代文学名家端木蕻良在其晚年,将自我的满族身份做出了明确的认定与公示。  端木蕻良是辽宁昌图鴜鹭树乡人。其故园地处辽北科尔沁草原南端,是个满、蒙、汉多民族杂居区域。他出身在一个根柢厚实的大地主家庭。父系原为汉人,六世祖辈由冀东逃难到东北,家族迅猛发迹,与地方权势相互勾连,出任过当地官吏。端木蕻良的父亲,是个骄横果为、眼界开阔的人,因思想激进,从新如流,被逐出家族主体,成为一个倾向资产阶级思潮的“不
期刊
蜿蜒不息的凉州词  日暮时分,老长城在河西走廊蜿蜒隐匿。血红光芒中,祁连雪山冠带巍峨,合黎山全身光秃,偶尔的茅草在山脚下随风摇曳。快到武威的时候,再次想起《凉州词》,竟有激越之感,胸中生悲,而豪气凛然。到达武威,天幕星辰闪耀,地上灯火安闲。从汽车站出来,迎面遇上一股凉风,似乎从一侧的天梯山奔涌而来。  夜晚的武威,有一种别样的迷离与慷慨气息——可能是它携带了太多历史烟尘之故,令人从内心深处感到了某
期刊
棉花温敏型核不育芽黄A生产利用宇文璞,宇文钢,王淑霞,宇文爱卫河北省石家庄市杂交棉花研究所行唐050600利用杂种一代的强大优势是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河北省石家庄市杂交棉
往年的年终报道我们只做一些年终专稿,今年我们将策划一次“跨世纪大行动”,包括“走过百年”、“寻访百年”、“体验百年”、“触摸未来”四个部分,为此,我们将派出60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