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中小学已经开学,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的统编三科教材正式启用。每次语文教材改版,都会引发“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议论,这次也不例外。
百年来,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鲁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选人各种教科书中,作为学生学习白话文的范本。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入选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鸭的喜剧》《秋夜》和《风筝》。民国教科书还时常选用一些鲁迅的译作,如《徒然的笃学》(作者鹤见佑辅)《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作者爱罗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艺。
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里,还有“编者”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详细解读。如《开明国文读本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评论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解说《雪》:“这样一篇小品文,实在是用诗的写法来写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体诗。”
民国时期,在苏区、敌后根据地、解放区,鲁迅作品也被选入了各种教科书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说和杂文。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林克多序》《我们不再受骗了》《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等11篇,完全见不到《雪》《秋夜》这样的散文。
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初中国文》(第1册),有关于鲁迅的简介,说他“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前后及大革命时代,他是小资产阶级急进的民主主义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战斗。大革命失败后,思想上逐渐接近无产阶级,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及对日的不抵抗政策,领导‘左联’,抵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共产主义者……”没有提及鲁迅在文学及白话文上的贡献。
1949年后,鲁迅作品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必备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在此指导思想下,大量鲁迅作品被选人其中,包括《故乡》《孔乙己》《祝福》《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说、杂文和散文。这套教材所选鲁迅文章涵盖较广,没有特别偏重某一方面。
从1958年开始,教科书中收录的鲁迅杂文数量大增。《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出现在教科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和精神”,“痛打、消灭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触实际社会斗争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鲁迅共有31篇文章被选入到教科书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后,不再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各地开始自编教材。1966后,因为鲁迅作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度从中学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复了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随后,《论“打落水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后出现在北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是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学生们唯一能读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有人称其在特殊时期“拯救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鲁迅文章,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陆续被选人课本。如“批林批孔”时期,《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进入教材;批判《水浒》及宋江时,《流氓的变迁》被选中。此类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语文教学参考书》之“教学要求”所言:“学习鲁迅批判反动势力的彻底战斗精神……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
1978年秋所出的过渡教材,将教学目标恢复到1966年前。一些出于政治原因被过分解读的鲁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一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就此曾论及,“听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风波》等都被换掉了,不知是什么理由……”这些文章被认为政治意味过重,不宜出现在中学教材中。
中学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篇目,此后几经变化
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4篇,杂文10篇,序言1篇。在这一版教材中,杂文数量依旧较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都被保留。
1990年修订后,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变为22篇,有着显著阶级色彩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被拿下,民国时期即已入选教科书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课本中。
进入21世纪,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动。
初中教科书变化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鲁迅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倒》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代替,《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等被选入到教材中。
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样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还涉及《呐喊》《论睁了眼看》《拿来主义》《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老师表示,“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起来还容易理解,而且相对有趣些。”
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据温儒敏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披露,该版教材“小学选人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人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又略有减少。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鲁迅,占总数的5.9%;2009年这一比率减少至3.9%;2013年回复到5.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课文中,有8篇是鲁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后剩下3篇鲁迅文章,在65篇课文中,占到4.6%。
可见,鲁迅作品数量在教科书中日趋减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如此,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数量,仍远多于其他作家。
一般认为,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被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过强的文章,如杂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茨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早已不合时宜。二是一些鲁迅作品过于艰深难懂。如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不過,《阿Q正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类通俗易读而涵义深远的小说、寓言,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似游离于上述原因之外。
总而言之,近百年来,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被选用的文章体裁,从以政治性杂文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小说和散文为主。鲁迅作品曾在中学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特殊政治环境所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鉴赏能力,需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名家作品。仅就这一意义而言,鲁迅文章减少至当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仍远多于任何其他作家);惟具体文章的保留与删减,仍当具体评价。
百年来,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鲁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选人各种教科书中,作为学生学习白话文的范本。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入选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鸭的喜剧》《秋夜》和《风筝》。民国教科书还时常选用一些鲁迅的译作,如《徒然的笃学》(作者鹤见佑辅)《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作者爱罗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艺。
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里,还有“编者”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详细解读。如《开明国文读本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评论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解说《雪》:“这样一篇小品文,实在是用诗的写法来写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体诗。”
民国时期,在苏区、敌后根据地、解放区,鲁迅作品也被选入了各种教科书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说和杂文。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林克多序》《我们不再受骗了》《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等11篇,完全见不到《雪》《秋夜》这样的散文。
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初中国文》(第1册),有关于鲁迅的简介,说他“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前后及大革命时代,他是小资产阶级急进的民主主义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战斗。大革命失败后,思想上逐渐接近无产阶级,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及对日的不抵抗政策,领导‘左联’,抵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共产主义者……”没有提及鲁迅在文学及白话文上的贡献。
1949年后,鲁迅作品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必备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在此指导思想下,大量鲁迅作品被选人其中,包括《故乡》《孔乙己》《祝福》《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说、杂文和散文。这套教材所选鲁迅文章涵盖较广,没有特别偏重某一方面。
从1958年开始,教科书中收录的鲁迅杂文数量大增。《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出现在教科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和精神”,“痛打、消灭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触实际社会斗争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鲁迅共有31篇文章被选入到教科书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后,不再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各地开始自编教材。1966后,因为鲁迅作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度从中学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复了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随后,《论“打落水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后出现在北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是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学生们唯一能读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有人称其在特殊时期“拯救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鲁迅文章,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陆续被选人课本。如“批林批孔”时期,《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进入教材;批判《水浒》及宋江时,《流氓的变迁》被选中。此类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语文教学参考书》之“教学要求”所言:“学习鲁迅批判反动势力的彻底战斗精神……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
1978年秋所出的过渡教材,将教学目标恢复到1966年前。一些出于政治原因被过分解读的鲁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一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就此曾论及,“听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风波》等都被换掉了,不知是什么理由……”这些文章被认为政治意味过重,不宜出现在中学教材中。
中学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篇目,此后几经变化
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4篇,杂文10篇,序言1篇。在这一版教材中,杂文数量依旧较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都被保留。
1990年修订后,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变为22篇,有着显著阶级色彩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被拿下,民国时期即已入选教科书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课本中。
进入21世纪,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动。
初中教科书变化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鲁迅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倒》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代替,《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等被选入到教材中。
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样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还涉及《呐喊》《论睁了眼看》《拿来主义》《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老师表示,“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起来还容易理解,而且相对有趣些。”
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据温儒敏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披露,该版教材“小学选人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人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又略有减少。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鲁迅,占总数的5.9%;2009年这一比率减少至3.9%;2013年回复到5.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课文中,有8篇是鲁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后剩下3篇鲁迅文章,在65篇课文中,占到4.6%。
可见,鲁迅作品数量在教科书中日趋减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如此,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数量,仍远多于其他作家。
一般认为,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被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过强的文章,如杂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茨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早已不合时宜。二是一些鲁迅作品过于艰深难懂。如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不過,《阿Q正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类通俗易读而涵义深远的小说、寓言,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似游离于上述原因之外。
总而言之,近百年来,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被选用的文章体裁,从以政治性杂文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小说和散文为主。鲁迅作品曾在中学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特殊政治环境所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鉴赏能力,需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名家作品。仅就这一意义而言,鲁迅文章减少至当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仍远多于任何其他作家);惟具体文章的保留与删减,仍当具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