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饼状元文化的延续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饼,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如今的博饼活动,博中状元的人,一年当中运气肯定非常好,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美好的感情寄托。
  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以前,闽南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心。而且在时间上本地居民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博饼的时间正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
  博饼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有的商家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还是“博”第一的意思。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还有这种活动。
  闽南博饼的规则源于“状元筹”(又称“状元签”)游戏。状元筹大概在明代出现,清代盛行。清人顾禄《清嘉录》卷1《状元筹》对此有记载。博饼一套会饼63个,与状元筹游戏规则基本相同,即两者科名相同、数量相同、骰子相同、博法相同,区别是,状元筹玩的是筹不是饼,中秋博状元玩的是饼不是筹。至于用骰子做工具,可以追溯到宋代的一种牌戏宣和牌,玩的就是骰子六面的点数,而博饼用的中秋会饼,可以追溯到清代宫廷的中秋礼俗,也是由大到小叠放,按等级高低对应大小月饼赏赐。台湾史书记载的掷状元饼玩法与闽南博饼吻合。
  状元筹、宣和牌、进士饼和博状元游戏结合,就有了闽南博饼。闽南博饼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印证闽台同俗的区域特征。
  中秋博饼活动在很多地方成为一种节日习俗,但是也出现一些与博饼的历史文化内涵不相协调的现象。有的杜撰历史,有的不断提高博饼奖品价值,几乎成为一种不用投注的博彩。要保护博饼,保护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泉州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以及台湾离岛金门县(隶属泉州),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金门,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关于中国福建博饼历史的来源历来有几种说法。流传最多的一则与郑成功有关:1660年前后,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还有一说是:据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许多多从大陆去台湾的官兵,思念家乡,每逢中秋佳节,思乡之情更是不可阻挡。郑成功为了冲淡官兵的乡愁,特请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全体官兵在凉爽的中秋之夜欢快一博。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至今,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闽南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就是博一个好彩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很多外乡人来闽南,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打动。月饼在闽南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其他文献
在长乐岭南、马厝、沙京各乡,“马铎代驾郊天”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正史里虽无记载,但吴昌炽的《客窗闭话》,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等记录体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传下来还有“代驾郊天图”的真迹和当时明永乐帝御赐的金字牌匾。  马铎(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字彦声,号梅岩,长乐县岭前村人(即岭南村)。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据邑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公元
期刊
林鸿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及第,是福建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25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
期刊
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时有18人中了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南宋时“特赐状元”缪蟾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出身乡野 才智过人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竹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这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西浦村青年缪蟾赴京赶考前所作一首《
期刊
在长乐历史上产生的11位状元中,地处偏僻的书院“明教堂”居然培养出了陈文龙、姚颖、姚勉三位状元,不能不令人惊奇。长在长乐后山的陈文龙是林则徐笔下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在福州五区八县,光祭祀陈文龙的尚书庙就达18座之多。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11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
期刊
杏仁古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部32公里的上涌镇,被称为“县域次中心”,漫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灵鹫岩寺、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明代古寨等一批文物和旅游景点错落有致。其中,杏仁古街还获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杏仁街,又名杏仁坪,得名源于一棵千年老杏树。如今,人们看到的杏仁街之所以是百年古街而非千年古街,还得从它坎坷的“命运”谈起。  走在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宋朝,这里是
期刊
明嘉靖44年(154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16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又把两座木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有了“文献名邦”之美誉。当时,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读书之风日盛,“比屋业儒”,“邹鲁遗风”,人才辈出。文献名邦这项桂冠戴之无愧,并不过誉。  旧时的兴化军(即莆田)是福建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从唐代
期刊
黄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是清末光绪朝武状元,也是清末民初的军政界闻人。他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南安。一说是安溪尚卿人。  魁星踢斗  黄培松少年习文,数次到泉州府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到功名。天生身材壮实、膂力过人的黄培松因此放弃以文求仕的道路,转而弃文习武。  当时的青少年多从文学科考入仕,竞争激烈,考武举的人则相对少,竞争压力也相对小,黄培松别
期刊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当时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曾三度轰动朝野,因为短短七年之间这个偏远小县接连出了三科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对于这一全国罕见的文化殊荣,当时县令曾赋诗曰:“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如今,永泰县的塔山上还保留着联奎塔与三元祠,专门纪念宋代三状元。  中国人推崇学而优则仕,因此多少有点状元情结。一介平民,十载寒窗苦读,一朝得中,便能得高官厚禄,
期刊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海洋浩瀚无际,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陆上,对于黑暗的海底世界,人类的探索不过十之一二。勇敢的摄影师潜入海中,用瑰丽的画面记录了地球另一面的景象,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的好奇心。  海洋是我们的世界最漂亮的一部分,海洋美得让人窒息,它充满生机,色彩鲜艳,处处都是诱人的艺术。  绚烂的深海水,可爱的鱼,惊艳的珊瑚、软体动物,色彩鲜明的海洋动物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人和
期刊
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郡1300多年。那么,漳州历史上究竟出过几个状元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就是明代时期的长泰人林震。关于林震的传说不少,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一笔化三千”,最终喜中状元的故事。  有“千年古县、状元故里”之称的长泰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漳州唯一的文状元林震,但林震的墓葬到底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多有争议。不过,两位林震旁系后裔在一次拜访南靖林震兄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