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着一片青青野草,与微风擦肩而过。就这样一转身,现在变成了过去。
  ——题记
  席慕容曾说过: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与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然而我认为青春的美丽在于那份纯纯而又扑朔迷离的守望。
  守望着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像主人公霍尔顿那样,让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在那笼罩着的悲怆中沉淀出一份静美的岁月。读完全书,发现吸引我的并非是那文艺动听,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个像麦田一样金黄色的美丽的青春之梦,而是麦田里那堕入深谷般虚无的守护者从言语到心灵深深地感染着似乎年少的我。
  霍尔顿的人生涂着一丛丛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清晨的朝阳,熠熠生辉,背后却是灰色的布景,如那最黯淡的年华中堆积的泥土。他作为一名中学生,吸烟喝酒满口脏话,打架斗殴,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对他人眼中高尚的的东西不以为然,认为是低俗。他家境富裕,却四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士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他颓废,不求上进,但还没有沦落到失去理智地步。在他的心底一直还存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护者”。文首那段他发自内心对妹妹说的话是多么清新脱俗啊!仿佛没有人生的喧嚣与世俗的纷扰,霍尔顿用他的方法,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守护着麦田中正在坠入深渊的孩子,把他们一一拉回。去除一切忧伤,打消一个个阴翳绝望的念头,让心灵得到一片纯净的空间,守望着美好的青春与心中的那份纯真。
  我也曾迷茫过,也曾想过放弃,坚持毕竟不轻松。我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却总有人闯入。如果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历练,那么我所走过的路还只是一生中最初的那一段。它微不足道,如同夜晚眾多繁星中一颗不起眼的星星,但是也放出过一丝淡淡的,如透过薄纱般的微光。生活总是无情的,它不会在你胆怯时为你鼓气,不会在你哭泣时为你拭泪,不会在你退缩时为你留情。为了能走那条最顺畅的路,我曾设下许多目标,可是却没有坚持到底。我也曾去守望一人,可是最终只愿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有人陪她颠沛流离,细水长流。或许在生活中,需要有一个念头支持自己前行,哪怕是匍匐前行,也好过徘徊不前。
  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这种美好,才是真正的善良。
其他文献
一位古希腊先贤曾仰望星空,研究万物之理,却因不慎掉入坑里而引来周围人的嘲笑。后人讥讽那些无知的人:那些一直不会掉进坑里的人早已经躺在坑里,然而掉入坑里的才是曾经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人。还记得那首《仰望星空》么?如今读来依旧荡气回肠,挚诚热烈。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
期刊
赵 飞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曾在《文艺报》等期刊发表有文章,参编有《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等。  “世界的世界”,这样一个念上去有些拗口的题目,是李达伟散文新作的名字。我很好奇,这位一向擅长用长篇散文书写云南边地和云南少数民族边民生活的作者,这一次又会为我们展开一个怎样的“世界”?  李达伟出生于云南剑川,是一位土生土长的“85后”白族
期刊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
期刊
主持人/王冰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西方的现代文论和批评中,“凝视”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继承了西方历史上流传已久的“视觉中心主义观念”,又以萨特、拉康和福柯对于视觉的相关学说为理论资源,旨在构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它要求主体在对客体的凝视中得到确认。但当经济上的消费主义霸权和知识上的权利欲望,使得外在的客体呈现为一种一体化图像的迷局时,作为一个作家,唯有保
期刊
看过传统戏,对中国人思维定式的了解和根底来源就清楚多了。舞台上各色人物你来我往,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讲的是处事的规矩。现在的人看电视剧电影,以前的人看戏,说到底,基本出发点一样,都需要从娱乐中感受快乐的同时还获得些为人处世的方法论。《蝴蝶杯》  早年,看老舍先生未完成的作品《正红旗下》,里面有个大舅妈印象深刻,她带着表哥来看刚刚生产后的小姑子,为了显示自己真挚的感情,自己的身体不好还一个劲地闹着要留
期刊
Akilla。浙江杭州人。现旅居德国。博士生在读。自08年起开设博客进行网络书写。0  宿舍申请表交得晚了,心理学院的宿舍区又由于离市中心最近而每学期都爆满,所以我会被安排到其他学院的宿舍楼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拿到宿舍分配表时我还是有点傻眼——米迦勒区修道院路53号709室。  啧。神学院的宿舍楼啊。  等等。那个……不是在山上么……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我大包小包搬进新宿舍楼,才终于对这句
期刊
詹姆斯·瑟伯 (James Thurber,1894-1961)美国作家,漫画家。做过记者、编辑,晚年执教于耶鲁大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寓言、故事、回忆录等,他曾为自己的第一部书《性是必须的吗?》绘插画,还把城市人描绘成沉溺于幻想而逃避现实的芸芸众生。作品有《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我的生活和艰難岁月》《当代寓言集》。他的《瑟伯嘉年华会》曾于1960年被改编为舞台剧。瑟伯的文体简洁,对
期刊
《大地之灯》是这样的唯一,并且不可取代。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火,无论是炙热的白昼,还是昏暗的黑夜,都持续的发出银白色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离散的未来。  ——题记  卡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  卡桑,一个生长在在雪域高原的孩子,她本应是无拘无束的,可以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会被父母捧在手心当成宝贝一样对待的一个可爱女孩。  那天,父母一如既往地向年幼的卡桑告别,去远方朝圣。卡桑望着他们的背
期刊
每个人好像都应该有一个家,家所在的那个地方,称为家乡,有朝一日离乡的时候,家乡就变成故乡。  我一直在想象一个画面。一个清瘦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在山地清冷的夜色中奔走。自行车前面绑着一个小小的纸箱,纸箱外边戳了几个孔,纸箱里头搁着一个襁褓,襁褓里是一个刚满月的不知世事的婴儿。那个清瘦的少年是我的舅舅,襁褓里的婴儿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舅舅把我送到农村外婆家。他从县上的小镇出发,
期刊
有人说,人的前半生是在做加法题,后半生是在做减法题。  此言不谬,但也不完全对。  为何说不完全对?依我之见,做加法与做减法,未必就要分出个年龄段来,前半生照样可以做减法,后半生同样可以做加法。问题的实质,倒不在于何时做何题,而在于题的具体内容究竟为何。也就说,需要重点拷问的是,加应加什么,减该减什么。  人的前半生确实有点儿像是在做加法题:年岁在叠加,身高在增长,知识在累积,阅历在丰富,识见在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