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在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使我走出了农村,这一出来竟是30多年。
  那是1984年9月的一天,刚刚读完高中的我正在犹豫着是继续复习参加高考还是从事父辈们的职业——在家务农时,大队的民兵排长从我们身边走过,顺便问我们:“你们当中有没有想去当兵的?”听到这话,我急忙说:“我想去。”民兵排长说:“可以,我给你先登记上,你回家再给大人商量商量。”我说:“行。”报完名后,我回家后也没敢给家里的大人说,直到民兵排长到我家来正式问我父亲时,父亲才知道我报名想去当兵的事。
  父亲问我:“你真的想去当兵?”这时的我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我只好硬着头皮说:“是的,我想去。”父亲就问民兵排长:“今年的兵能分到什么地方?”民兵排长说:“去新疆、青海方向。”父亲一听这话,对我说:“你一直在家还没出过远门,这地方那么远,你就别去了,好好到学校再复习一年,争取明年考上一所大学。”我说:“我都报名了,我真的想去。”民兵排长看我一时半会决定不下来,就对父亲说:“那你们再好好商量商量,明天我再来。”
  民兵排长走后,父亲狠狠地骂了我一顿,说我胆子也太大了,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给大人商量一下就敢去报名。听到父亲这一番训话后,我一想也是,这事还真是有名堂,确实有点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对父亲说:“算了,还是让我去吧,咱们家还没有人去当过兵哩,听说部队挺能锻炼人的。”就这样,经过给家人的死泡软磨,多番商量后,父亲还是同意了我去当兵。
  过了两天,民兵排长又到我家,问父亲让我去不去,父亲说:“既然孩子要去就让他去吧,在部队好好锻炼锻炼。”这时,大队的民兵排长才正式地发给我入伍登记表,让我登记个人信息,这才算把我纳入应征入伍人员名单。
  我们一块想当兵的8个人到了肖家堡公社,在公社面试后又到肖家堡中学的操场上进行体能等测试,测试完后有2个被淘汰。剩下的6人在第三天就乘坐公社雇的专车到铜川市郊区医院进行体检。经过做b超、化验血液、胸部透视、视力测试等一系列检查后合格的只有4人,我就是这4人中的一个。体检不到5天,我们4人的应征入伍通知书来了。
  那个下午,民兵排长通知我们带着入伍通知书到公社去领军装,这时的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真的是要去当兵了。我和同村的一个就在民兵排长的带领下经过40多分钟的行走到了公社的大院,等了一会,公社的武干来到院子中间,点名叫我们到他办公室去试军装、鞋、帽子、挎包、腰带、被褥等。我根据自己的体形身高,试好了军装,然后将军装装在了公社发给我们的一个大袋子里,摸黑又回到了家里。父亲见到我领回的军装,想着做儿子的我就要离开家乡到青海民和去当兵了,我分明看得出父亲眼眶顿时湿润润的,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吧。母亲已过世,唯一为我们兄弟姐妹操心的也只有父亲了。这晚,想着儿子就要远去异地他乡守卫祖国的边疆了,父亲把我叫到身边,千叮咛万嘱咐,给我说了好长好长时间的话……这晚,父亲给我所说的话、所讲的事,是我长这么大聆听父亲说话说得最多的一次、最长的一次。这时的我对父亲的谆谆教诲是一字一句地在听、在记,生怕没听清、没记准。
  天很快亮了,村里的左邻右舍都来到我家,民兵排长也早早地来到了我家,手里还拿着个大红花,村里的锣鼓队也早早地在门口等着。我吃过姐姐们做的饭,还有那平时很少能吃得上的荷包蛋,背起背包从家里向大门口外走去……这时,村里的大人小孩也都排成了两行夹道欢送我,我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要出远门了,要离开这生我養我的家乡了,去到那千里之外的青海民和了,顿时有点舍不得离开我的家乡,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舍不得离开我那年老古稀的父亲,我的姐姐哥哥妹妹弟弟们……
  在乡亲们锣鼓队的护送下,我们来到了公社大院,一辆并不很新的解放牌大卡车已在公社的大院中间停着,在等待着我们。在公社的大院,我看见其他两个一块应征的小伙也已经到了。乡党委书记和乡上的其他领导向我们4个人简单地举行了欢送仪式,我们4个人就坐上了那辆解放牌卡车从公社出发向铜川火车站驶去。中午9点多我们到达铜川市郊区武装部,郊区武装部的领导向全部应征的新兵讲话,要求所有的新兵到部队后一定要遵守部队纪律,热爱部队、尊敬领导、关爱战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一定要当好兵,服好役,为家乡人民争光。之后,就命令大家上车,等大家都上车后,武装部领导的车在前面走,后面跟着4个解放牌卡车,车上坐着满满的新兵,一起到铜川火车站,与城区、宜君、耀县的新兵会合,会合后,铜川市军分区的领导给我们讲话……下午3点多火车进站,我们分批进站,乘上闷罐车向西安出发。两个多小时后,火车到了西安火车站。车站到处都是新兵,都是在这儿集结,然后被分到各个连队去。
  下午6时30分,在西安火车站集结的新兵统一从西安出发,奔向各自的军营。经过十多小时的行驶,火车于上午10时多到达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车站。我们铜川籍的90多名新兵在接兵首长的指挥下,依次下车,走出站外。当我们刚到站外,就看见十几辆军车整整齐齐地一字排着,车上的驾驶员都戴着白色的手套站在军车的左前方,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很让人羡慕。在接兵首长的指挥下,我们带上从家乡武装部领的东西,就登上了一辆辆军车。军车开得很快,没用多长时间,我们就到了一个营房的大楼前面,所有的车都停好,在大楼的上方传来了欢迎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只见一个部队领导用话筒给我们讲话:“欢迎从陕西铜川来的新兵战友!你们经过一道道筛选和长途坐车,来到了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4504部队,我代表84504部队全体官兵欢迎你们……”在部队首长讲完话后,按照事先的安排,我被分到了84504部队67分队,分队的领导带领我们朝分队的营房走去……
  也就从这时起,我离开了农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其他文献
近期在郑州小住,恰逢生日,儿媳买来生日蛋糕,女儿买来生日寿司,两个小孙女为我唱《生日快乐歌》,一家人幸福满满。可那盘日本寿司,却让我别有一番滋味。  日本寿司与中国菜不同,它不是单一食物,而是一个拼盘,且与中国只装两三样菜品的拼盘不同,是在一个大约30厘米见方的托盘上,摆放着二十多粒形态各异、色彩不同、大小有别、排列有序的小食品,乍一看有的像龙虾、有的像小兔、有的像香蕉、有的像芒果、有的像甲壳虫、
期刊
那是一栋旧式木结构老楼。太婆走的那天,似乎冥冥中的感应,一向贪睡的我,居然拂晓就醒了。悄无声息地,忽略正在阁楼上沉睡的其他人,就这么自己摸索着下来了。  楼下的人都醒著,昏黄昏黄的电灯照着这将亮未亮的屋子,黄色的灯光与灰色的天光相交织,让人无端地生出一种矛盾的心情,不知是该挽留过去,还是期待未来。一晚的照看耗尽了守夜人彼此的精力,沉默在屋子里蔓延。  不幸的一幕在几分钟后迅速袭来,伴随着一阵咳嗽声
期刊
生活是个长者,在你度过无法预测的过程中,它严厉地教你无数的事,增长你的智慧,修改你的面容,把你渐渐雕塑成型。  生活是个和你恋爱的小气女人,它妩媚时你不能上它的当,它嫉恨你时你不能和它冷眼相对,否则,它就要展开她的恶毒报复了,它会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你呀,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安撫它——这个小气的不好说话的女人。  生活是个残忍的对手啊!你打败它,或是它打败你,这值得好好思量。可惜,并不是思量
期刊
六月,他在年级的篮球赛上遇见了她,那一场,班上五个主力四个都在场下休息,他带着其他队员在场上飞奔,而她,也是其中之一,从来没打过球却想着上场去凑热闹。当她抢下球时,无助地寻找着周围的队友,而直到他在她面前疯狂地喊着她的名字时,她才把球传给他,露出了温柔的笑颜,好像六月灿烂的艳阳,但他只是一转身,便向篮下冲去,他当时的内心对这个女生已经烙下了“不懂事”的记号。  冤家路窄。他后来又在运动会上遇见了她
期刊
五叶子哥哥  我表姑父有七个儿子,五叶子哥哥是表姑父的第三个儿子。  那时,五叶子哥哥是生产队副队长,他办事公道,又能吃苦,得人敬重。五叶子哥哥的婚事,自然成了表姑父的头等大事。乡村都是早婚,像五叶子哥哥这个年纪的人,还没有婚娶的,都被视为失婚之列。但表姑父赌咒发誓一定要给三儿子成个家。女方一看表姑父儿多家贫,五叶子哥哥年纪又大,都不愿意。表姑父到处托人打听不成,转换思维,便托人给儿子在苏北找对象
期刊
第一次给舅公上坟,走过那丘长长的弯弯的阴冷的荒田,我免不了忆起当年劳动的场景。栽秧薅秧打谷,集体中醒目的与不露声色的勤快、躲懒,开玩笑,一幕幕从眼前走过。  眼下比较平整的田还没有犁开,杂草一团一团的,涂抹着初春的痕迹。几个深深的牛脚印,注满了浑水,好像一些漫长等待过后迷茫的眼睛。  好多年了,我已经对这样一丘普普通通的冷浸田非常麻木,就像对舅公当年远在千里的病逝,没有更多的表示一样。叶落归根,舅
期刊
“税务不能报啊,那活不好干!”“交通监理也不咋的,可能就是监管交通什么的,也不好。”“还是选个会计吧,整天坐办公室,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 昏暗、飘忽的煤油灯光下,半辈子没走出过县城的父母在争论填啥志愿好。我知道,此时的凉风,是从窗棂和差不多五厘米宽的墙裂缝里钻进来调和气氛的。  放学回家时,每每经过庄西头,总会看到几个老人在那儿坐着玩。见有人过来,那高个子老人,就用长烟袋锅指着东面:“看看啊,离
期刊
表姐是大姨的女儿,比我大三岁。  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奶奶以前常常这样说,人的命天注定。爸爸就在饭桌上还像当年我这个年龄时候的调皮回应,对,公子小姐各有命。随着全家人的哄堂大笑,奶奶会心急火燎地转身去找鸡毛掸子。当然,谁都知道这是奶奶对付爸爸“大不敬”的障眼法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奶奶的那句曾经不屑一顾的口头禅有了新的认识。  正月初三,是闺女住娘家的日子。不管地处天南地北,相隔千里,即
期刊
半吊子,老家的方言,意思是说这人不成熟,或者说这人做的某件事缺乏考虑。用老家的这句方言,比喻我的高考,似乎风马牛,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儿,但就是这样的高考,让我跳出了农门。而之所以说是个“半吊子”,緣于我的两次半“高考”:一次是高中毕业时高考预选,一次是考项委培的选拔。还有半次,是考农技中学。  我是1981年高中毕业的。那个年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高考之前要预选,类似现在高考前的“一模”、“二模”
期刊
老中医高龄耳背,低着头认真地把脉,探询的眼睛从黑色镜框上面向我投来,浑浊中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智慧。他眼睛里的白色眼球体远远多过黑色,据说这样的人诚信坦荡。他已经很老了,眼前这双干枯的手,替无数人抓掉过身上的病。  他按脉象问询我的症状,我点头或是摇头,花了很大力气才让他明了我身上的问题。他低头认真开处方,一本叫《杏林集》的药书也认真地躺在他的桌上,外面是络绎来问诊的人。  老中医的家在巷子深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