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入学儿童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大批儿童进城接受教育,山区小学形成一个教师压力增大,“撤点并校”加速,教师队伍人员富余及结构老化的困难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科学规划小学撤并布局结构,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解决交通、饮食安全问题等。除此以外,还应当根据我国农村的客观实际情况执行。
关键词: 山区小学 教师压力 撤点并校 解决对策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率达10%。尤其是40岁左右的青壮年教师,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其中,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胃病是教师的常见病,专家认为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身体疾病外,更为严重的是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过大,尤其是那些教学一线的山区小学教师。笔者意在通过对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分析,引发教育部门、社会、山区教师的思考,为教师的健康、健全发展创建一个平台,也为更多的青少年搭建心灵健康的平台。
一、造成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
1.山区教师的教师配置问题。
2003年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主流,但我们还采用原来的教师配备方式。我市现行的教师配备方案是1:23.8,即23.8个学生配备一个教师。一所200人左右的小学最多给安排十一二个教师,这十一二个教师要运作整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严重不足,就没办法安排专职技能学科教师,造成每一位教师不得不身兼数科。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透支了体力,削弱了人的锐力,长此以往,山区小学教师们由于力不从心,只能疲于应付质量监控中心的主科语、数、英教学,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山区教育资源问题。
山区小学多媒体教学滞后,硬件设备上不去,各种功能室奇缺,致使多媒体教学成为示范性教学,偶尔就那么一节,只是少数年轻教师操作,对于其他教师而言,多媒体课是观摩课、理论课。而且由于信息的闭塞,多媒体课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只对丰富多彩的画面感兴趣,而忽视课堂教学内容。山区学生对网络感到陌生,甚至不知是干什么的,也就造成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如常态课效果好。在反复的教学训练中要求人人去操作、会操作,增强教学能力。
3.山区学生特点。
作为一名在山区任教的小学教师,笔者对我校17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山区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结构分散。通过对接触的教师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各校都承载着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重压。学生流失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影响到升学率,升学率不高又加剧学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有的教师精力不是放在教学上,而是忙于追赶流失的学生回来读书,对学生要求不严,学生成绩上不去,批评过重一点,他就跑回家,结果得“三顾茅庐”请他回来,如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社会因素。
通过对接触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选择在山区小学任教的教师比例是最小的。笔者归结了如下主要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在山区小学任教没出息;(2)在山区小学任教工作太繁、太忙;(3)交通不便、吃饭等都是问题。
二、“撤点并校”带来的困扰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的问题: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最优化。但是这样一个好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诸多的问题。
1.撤点学校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浪费。
我国政府多年以来对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为了满足本地区的教育需求,实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各行政村的小学大多都是通过村民集资的方式兴办起来的,村民与村干部在此过程中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房县李堰村李堰小学为例,该小学于1993年新建教学楼,当时在校学生每人须缴纳100元,暂时没有孩子上学的居民,每个家庭缴纳50元。“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村民与村干部辛辛苦苦筹集资金兴建的教学楼在一纸政策的作用下被撤掉或闲置,这一方面导致村民与村干部心理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导致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小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以及教育经济负担加重问题。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农村小学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家长的经济负担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主题。“撤点并校”对小学生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村村办学”的教育模式改革之后,小学生不得不去离家更远的中心小学上学。而小学生年龄尚小,不谙世事,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任何防备心理,容易上当受骗。另外,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提升,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基本普及,而农村道路比较狭窄,在学生较多的地区、拐弯处及十字路口等地并未设置红绿灯,这使小学生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再者,学校距离更远之后,不少家庭选择包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而农村地区的校车交通安全问题还是有待商榷的。
3.“撤点并校”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旨在将现有教育资源重新调整、优化配置,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尽可能地改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办学条件,以产生规模效应,实现小学教育的效率最大化。但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撤并后,教学网点减少,教学布局趋于合理,教学条件也确实得到改善,尤其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但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班级规模在不断扩大,寄宿学生人数有所增长,这不仅增加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还增添了教师的额外工作压力。我国的学校是事业单位,教师属事业编制,而这些编制是有限的,任课教师基本已经占满编制名额,农村小学无法单独聘请编制内的生活教师,也没有多余的经费聘请编制外的专职生活教师,不少学校的任课教师,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不得不兼任生活教师。这些教师平时不仅要忙于备课、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保障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这使得教师在原有的教学、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额外的任务,其在教学和管理学生方面投入的精力也相应地加大,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过大。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已相当不易,基本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山区小学教师队伍问题多
1.教师结构不合理。
我镇有片区完小2所,12个教学班;村完小4所,20个教学班;2个教学点,全镇共有小学在校生1221人,现有公办教师98人,按两基验收标准1比23.8计算,教师人数远远有余,但如果按班级、科目计算,人数又远远不足。目前,学前教育和教学点是临时聘用代课教师办的复式班,师资严重不足。
2.教师工作积极性差。
山区小学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到位,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影响的工作格局;边远村寨落后,家长认识不足,思想不开放,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反弹,认为就业困难,对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困生多,教师的工作成绩见效不明显,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两基攻坚期间,各校负债办学,造成经费紧缺,无基本的办公经费,开展工作困难。个别教师因为工作条件差,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消极应付,得过且过,委曲求全,不思进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到边远山区教师工作的热情。
3.教师队伍不稳定。
山区小学的教育虽然得到上级较大的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山区小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学条件差,这些仍令人担忧,多数学校还差教室、课桌凳和厕所;教师无办公地点,其他教学设施、设备一无所有,教师有劲使不上,加之多数教师是外乡镇的,吃、住、行极不方便,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不安于现状,产生动摇情绪,想方设法到城镇或好的学校任教。
四、山区小学面临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学校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依照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章程及学校根据上级精神拟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事务。农村教育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寻找答案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才能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继续把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教相结合,从严治校与严谨治教相结合,形成求真务实、团结进取的整体。
(2)坚持民主管理。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和组织他们参与管理学校和监督学校领导人的权利,集中群众的智慧管理学校,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深入群众、深入工作实际,在工作中形成骨干队伍,彼此之间在事业心观点、人格乃至方式方法上互相认同,从而激发和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3)发挥中心校的桥梁纽带作用。片区中心校要积极组织协调,指导做好本片各村校建设的有关事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严格实行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提高工作透明度,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2.加强教师管理。
(1)实施激励措施。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和激发人的工作动力。在教师管理中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传统的管人变为科学的用人,变表态管理为竞先争优、能者为上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促进教师职业成熟,优化教师队伍。
(2)不断充实山区教师队伍。针对山区小学师资数量紧缺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六个措施:一是每年在人事分配上对山区村校重点倾斜;二是继续推行在边远乡镇定村培养合同制边师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聘用到定向村小工作;三是把好贫困乡镇教师调动关,严禁教师改入其他行业;四是对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出色的代课教师给予转正,聘用到指定村小工作;五是实行定编定员,人走岗留、薪留,增人不增资,减员不减薪的制度;六是将教师职称岗位设到各村校。
(3)提高教师地位。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树立尊重农村教师、依靠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师的观念,倡导社会各界人士要关注农村教育,为农村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帮助,用刘恩和、陆永康等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和鼓励山区教师,树立新时代教师的形象,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让他们扎根山区,服务山区,献身山区教育,从而不断壮大和稳定山区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解决交通、饮食安全问题。
首先,开展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安全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安全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安全常识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各种集体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教育、饮食卫生安全教育、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教育等。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注重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农村学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当前各地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若不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保障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而且其所带来的教育费用上涨还将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因上学困难和经济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飙升。因此,在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学校应高度重视集中办学后农村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在合并学校有条件的地区,学校统一配备校车,接送小学生;在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政府和学校可以和当地的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利用当地的公交运输系统,采用交通补贴及优惠政策来解决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12-12-27].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shtml.
[2]刘会平.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中国教育出版社,2(X)5.
[3]任柏强.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4﹙6﹚:1?6.
[4]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刘会平.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中国教育出版社,2(X)5.
关键词: 山区小学 教师压力 撤点并校 解决对策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率达10%。尤其是40岁左右的青壮年教师,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其中,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胃病是教师的常见病,专家认为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身体疾病外,更为严重的是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过大,尤其是那些教学一线的山区小学教师。笔者意在通过对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分析,引发教育部门、社会、山区教师的思考,为教师的健康、健全发展创建一个平台,也为更多的青少年搭建心灵健康的平台。
一、造成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
1.山区教师的教师配置问题。
2003年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主流,但我们还采用原来的教师配备方式。我市现行的教师配备方案是1:23.8,即23.8个学生配备一个教师。一所200人左右的小学最多给安排十一二个教师,这十一二个教师要运作整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严重不足,就没办法安排专职技能学科教师,造成每一位教师不得不身兼数科。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透支了体力,削弱了人的锐力,长此以往,山区小学教师们由于力不从心,只能疲于应付质量监控中心的主科语、数、英教学,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山区教育资源问题。
山区小学多媒体教学滞后,硬件设备上不去,各种功能室奇缺,致使多媒体教学成为示范性教学,偶尔就那么一节,只是少数年轻教师操作,对于其他教师而言,多媒体课是观摩课、理论课。而且由于信息的闭塞,多媒体课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只对丰富多彩的画面感兴趣,而忽视课堂教学内容。山区学生对网络感到陌生,甚至不知是干什么的,也就造成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如常态课效果好。在反复的教学训练中要求人人去操作、会操作,增强教学能力。
3.山区学生特点。
作为一名在山区任教的小学教师,笔者对我校17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山区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结构分散。通过对接触的教师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各校都承载着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重压。学生流失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影响到升学率,升学率不高又加剧学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有的教师精力不是放在教学上,而是忙于追赶流失的学生回来读书,对学生要求不严,学生成绩上不去,批评过重一点,他就跑回家,结果得“三顾茅庐”请他回来,如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社会因素。
通过对接触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选择在山区小学任教的教师比例是最小的。笔者归结了如下主要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在山区小学任教没出息;(2)在山区小学任教工作太繁、太忙;(3)交通不便、吃饭等都是问题。
二、“撤点并校”带来的困扰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的问题: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最优化。但是这样一个好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诸多的问题。
1.撤点学校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浪费。
我国政府多年以来对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为了满足本地区的教育需求,实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各行政村的小学大多都是通过村民集资的方式兴办起来的,村民与村干部在此过程中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房县李堰村李堰小学为例,该小学于1993年新建教学楼,当时在校学生每人须缴纳100元,暂时没有孩子上学的居民,每个家庭缴纳50元。“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村民与村干部辛辛苦苦筹集资金兴建的教学楼在一纸政策的作用下被撤掉或闲置,这一方面导致村民与村干部心理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导致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小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以及教育经济负担加重问题。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农村小学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家长的经济负担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主题。“撤点并校”对小学生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村村办学”的教育模式改革之后,小学生不得不去离家更远的中心小学上学。而小学生年龄尚小,不谙世事,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任何防备心理,容易上当受骗。另外,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提升,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基本普及,而农村道路比较狭窄,在学生较多的地区、拐弯处及十字路口等地并未设置红绿灯,这使小学生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再者,学校距离更远之后,不少家庭选择包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而农村地区的校车交通安全问题还是有待商榷的。
3.“撤点并校”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旨在将现有教育资源重新调整、优化配置,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尽可能地改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办学条件,以产生规模效应,实现小学教育的效率最大化。但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撤并后,教学网点减少,教学布局趋于合理,教学条件也确实得到改善,尤其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但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班级规模在不断扩大,寄宿学生人数有所增长,这不仅增加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还增添了教师的额外工作压力。我国的学校是事业单位,教师属事业编制,而这些编制是有限的,任课教师基本已经占满编制名额,农村小学无法单独聘请编制内的生活教师,也没有多余的经费聘请编制外的专职生活教师,不少学校的任课教师,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不得不兼任生活教师。这些教师平时不仅要忙于备课、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保障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这使得教师在原有的教学、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额外的任务,其在教学和管理学生方面投入的精力也相应地加大,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过大。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已相当不易,基本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山区小学教师队伍问题多
1.教师结构不合理。
我镇有片区完小2所,12个教学班;村完小4所,20个教学班;2个教学点,全镇共有小学在校生1221人,现有公办教师98人,按两基验收标准1比23.8计算,教师人数远远有余,但如果按班级、科目计算,人数又远远不足。目前,学前教育和教学点是临时聘用代课教师办的复式班,师资严重不足。
2.教师工作积极性差。
山区小学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到位,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影响的工作格局;边远村寨落后,家长认识不足,思想不开放,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反弹,认为就业困难,对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困生多,教师的工作成绩见效不明显,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两基攻坚期间,各校负债办学,造成经费紧缺,无基本的办公经费,开展工作困难。个别教师因为工作条件差,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消极应付,得过且过,委曲求全,不思进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到边远山区教师工作的热情。
3.教师队伍不稳定。
山区小学的教育虽然得到上级较大的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山区小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学条件差,这些仍令人担忧,多数学校还差教室、课桌凳和厕所;教师无办公地点,其他教学设施、设备一无所有,教师有劲使不上,加之多数教师是外乡镇的,吃、住、行极不方便,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不安于现状,产生动摇情绪,想方设法到城镇或好的学校任教。
四、山区小学面临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学校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依照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章程及学校根据上级精神拟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事务。农村教育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寻找答案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才能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继续把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教相结合,从严治校与严谨治教相结合,形成求真务实、团结进取的整体。
(2)坚持民主管理。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和组织他们参与管理学校和监督学校领导人的权利,集中群众的智慧管理学校,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深入群众、深入工作实际,在工作中形成骨干队伍,彼此之间在事业心观点、人格乃至方式方法上互相认同,从而激发和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3)发挥中心校的桥梁纽带作用。片区中心校要积极组织协调,指导做好本片各村校建设的有关事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严格实行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提高工作透明度,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2.加强教师管理。
(1)实施激励措施。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和激发人的工作动力。在教师管理中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传统的管人变为科学的用人,变表态管理为竞先争优、能者为上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促进教师职业成熟,优化教师队伍。
(2)不断充实山区教师队伍。针对山区小学师资数量紧缺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六个措施:一是每年在人事分配上对山区村校重点倾斜;二是继续推行在边远乡镇定村培养合同制边师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聘用到定向村小工作;三是把好贫困乡镇教师调动关,严禁教师改入其他行业;四是对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出色的代课教师给予转正,聘用到指定村小工作;五是实行定编定员,人走岗留、薪留,增人不增资,减员不减薪的制度;六是将教师职称岗位设到各村校。
(3)提高教师地位。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树立尊重农村教师、依靠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师的观念,倡导社会各界人士要关注农村教育,为农村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帮助,用刘恩和、陆永康等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和鼓励山区教师,树立新时代教师的形象,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让他们扎根山区,服务山区,献身山区教育,从而不断壮大和稳定山区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解决交通、饮食安全问题。
首先,开展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安全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安全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安全常识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各种集体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教育、饮食卫生安全教育、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教育等。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注重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农村学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当前各地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若不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保障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而且其所带来的教育费用上涨还将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因上学困难和经济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飙升。因此,在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学校应高度重视集中办学后农村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在合并学校有条件的地区,学校统一配备校车,接送小学生;在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政府和学校可以和当地的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利用当地的公交运输系统,采用交通补贴及优惠政策来解决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12-12-27].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shtml.
[2]刘会平.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中国教育出版社,2(X)5.
[3]任柏强.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4﹙6﹚:1?6.
[4]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刘会平.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中国教育出版社,2(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