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精致化教学例谈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no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精致”一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一种时尚的理念。细细品味,“精致”本义即“精巧、细腻、别致”,将“精致”的概念引入,实质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扎扎实实的钻研精神。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而言,我认为,“精致化教学”强调的应是教学目标的精准、教学设计的精心及课堂教学的精彩。本文拟从几个细节问题入手,探讨一条走向“精致化教学”之路。
  
  一、情感语言——精致化教学有力的支撑
  
  情感是开启人心扉的钥匙。对于培育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阵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而言,教师运用情感性语言是教学精致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讲解、提示,还是反馈、答问,无论是过渡、衔接,还是评价、绾结,教师语言都要精练、精当、精彩,因为它是教师的真情传递。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不同情境、不同时空,恰当地选择不同的语气和情感,或铿锵激昂,或幽默风趣,或娓娓叮咛,或温馨感人,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明理,以情促行。
  一次,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请到我的家乡来》。课上,教者充满诗性的教学语言,不仅使学生沉醉其中,真情涌动,而且感染了场下许多听课的老师——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我们扬州是一座穿越古今、驰誉中外的城市,景色迷人,风光无限,现在我们就带着客人们欣赏扬州的美景吧!……”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五亭桥像一朵莲花开放在像玉带一样的瘦西湖上,多美啊!如此绝妙佳境,赶紧让客人们先睹为快吧!……”
  “是啊,发展中的扬州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发出邀请——请到美丽的扬州来!……”
  从以上随性“拈”得的几句热情洋溢的导语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性语言强烈的感染力,相信它会点燃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激情,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情感的阳光充盈课堂时,表达会成为一种愿望,行动会成为一种自觉,师生的课堂生活会成为一种享受,这不正是“精致化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吗?
  
  二、动态生成——精致化教学本真的回归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因为,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如果机械地按既定的轨道行进,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显现的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表演”。关注生成,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这是打造“精致化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位教师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创设了一个情境——“帮老师选盆”。
  教师引导说:“我们班需要添置一个盆,想用班费购买一个。(拿出三种盆)超市里的盆主要有这样三大类:搪瓷盆、塑料盆和木盆。你们觉得买哪种盆合适,为什么?”
  经过比较,好多同学选择了塑料盆,原因是塑料盆便宜、轻便、不会生锈……显然,这正是老师预设该环节的目的。就在同学们的看法近乎一致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建议老师选木盆,理由是木盆结实、耐用。面对学生意外的选择,教者并没有简单、草率地给予评价,而是以敏锐的眼光,巧妙地将它视为课堂教学的契机。他带领学生算了一笔账——
  “制作这样的一个木盆,大约需要一棵生长3年的杉树。假设每人至少需要用一个盆,全班46人,需要——46棵树;全校48个班,每班平均45人,需要——2160棵树;全中国13亿人口,需要——13亿棵树;全世界近60亿人口,那就需要——近60亿棵树。那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直观的计算、惊人的数据,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多么的宝贵,要珍惜、爱护自然资源,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了塑料的另一强大作用——替代功能(替代人类对珍贵、稀缺资源的消耗),拓展了对塑料的认识,从而使本环节成为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出乎意外的课堂生成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教师应该理解它,接受它,鼓励它,引导它,把它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而不是回避、否定或敷衍,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学显得精致、灵动。
  
  三、适时追问——精致化教学生命的绽放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而教师的追问,无疑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精致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位教师在上《关心你,爱护他》一课时,设计了一段情景剧——《问路》,主要内容是一位残疾老爷爷向路人问路,目的是让学生现场体验一下残疾人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表演过程中,课堂里不时发出窃笑声。显然,对于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同学们的感受还不深。于是,教者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反应,进行了有效的追问——
  “这位老爷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学生说:“他耳朵不好使,腿脚也不利索。”
  “你们为什么觉得这段问路的经过好笑呢?”
  学生有的认为老爷爷的动作很滑稽,有的觉得他把别人的话听错了,显得非常好笑。
  老师趁势问:“如果这位老人是你的爷爷,你还会笑吗?为什么?”
  学生想了想,都说自己不会笑,因为这样会伤害爷爷的自尊心,让他痛苦、难受。
  老师继续问:“剧中几位同学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够?谁做得很不好?如果你是剧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在教师由表及里的一次次追问下,同学们的感受“渐入佳境”,认识到问路在我们正常人来看是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可对于残疾人而言,却无疑是曲折、艰辛的经历,大家由此懂得了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关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上述案例中,教者准确地捕捉到了课堂上出现的倾向性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真实的心理,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促使其用自己的身心去参悟和体会,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追问是课堂有效的催化剂,能让教学走向“对话”,步入“精致化”的旅程;能让“对话”走向思维的纵深,走进学生的心灵,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四、倾听等待——精致化教学播种的希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得。面对一个个充满差异的个体,如何能够让他们既实现理解、认知和探索,又充分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教师恰到好处的等待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策略。等一等,学生能够多一些活动体验的时空;等一等,学生能够多一些思考交流的机会;等一等,学生能够多一些生活意义的感悟。
  一位教师上《逛商场》一课,为了渗透“货比三家”这一购物经验,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巧选复读机”。教者通过课件介绍了一款智能达复读机在不同商场的几种价格:五星电器(260元)、扬州商城(280元)、汇银家电(250元)、电子城(210元,无发票)。然后请同学向老师推荐该到哪里去买。同学们略加考虑,理所当然地根据要求在课件所提供的4个选项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时,一个同学突然提议:“老师,您可以去广润发超市购买。”
  这位学生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好像还没弄明白上述活动的意图,是不予理睬,还是等一等,耐心地听一听?教师选择了后者。原来,这位同学前不久刚在广润发超市买了一台复读机,价格比以上4种都低。这一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不能贪图价格便宜,要选择质量好的正规品牌复读机。”有的说:“购买时要当场试一试,看看音质怎么样,噪声大不大。”有的说:“要选信誉好、售后服务好的产品。”甚至还有学生说:“要看看有没有‘3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
  耐心地等一等,等来了学生丰富的、鲜活的个人经验,等来了教师预设之外的精彩生成,等来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精致化教学”需要等待,因为,它是一种教学的引领,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更是教师的一份责任。如果教师能够停下匆匆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让学生充分释放情感,言其心声,相信孩子们会收获更多的智慧和美丽!
  
  五、课堂结尾——精致化教学完美的追求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课的导入方式通常为教师所重视,因为成功的导入能够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变被动为主动,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可是大家对于课堂结尾的处理却往往不是很讲究,“虎头蛇尾”的现象不胜枚举。殊不知“编筐作篓,重在收口”,精彩的结尾宛如一篇佳作的“收笔”,会带给人赏心悦目的完整和精致的美感。
  比如,抒情式的结尾,或化远为近,呼之欲出,或化静为动,栩栩如生,顺应和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趣味性的结尾,轻松活泼,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将课堂推向新的高潮,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拓展型的结尾,架设起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曾听一位教师上《皮诺曹的鼻子》一课,课堂结尾设计为象征性的“与长鼻子告别”的场景。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撒过谎,如果有就把它写下来(没撒过谎的,写一写自己所知道的撒谎的坏处),然后折成长鼻子扔进垃圾筒,并大声地跟它说再见,永远地和“撒谎”告别。学生在动手写、做、扔的象征性过程中,情绪是那么的高涨,态度是那么的真诚,行为是那么的坚决。精当、别致的结尾设计使学生的心灵之花更加清新灿烂,可谓达到了卒章显志、曲终奏雅的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中,学生会记住诚实,能够与诚实靠近,努力与诚实同行。
  综上所述,我们眼中所谓的“精致化教学”,要求的并非线性的、严密的、琐碎的课前教案设计,也并非看似“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实则令人乏味的品德课堂教学,它体现的是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是对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历程的关注,倡导的是一种自我“追求的教育”,而非他人“要求的教育”。也许,当下我们还要在“粗糙”的池沼里徘徊良久,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践行,去寻求“精致化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品德教学中的导行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实话,表真情,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言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愿表露自己较“丑”的一面,对此,教师该如何巧妙应对呢?     一、真诚宽容,“丑”就是“宝”     课堂上学生不愿露“丑”,这非常正常。在他们看来错误即是“丑”,说出自己的错误言行“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的”,“说真话倒霉”,“说出来多难为情”。为了让学生坦然面对错误,
【摘要】众所周知,概要写作是高考英语试卷中的一种新型的写作形式,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对语篇的理解能力、文字概括能力,全面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然其无论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高中英语概要写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供以借鉴。  【关键词】高中英语;概要写作;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朱婷婷,江苏省
【摘要】随着教学改地在逐步发展,英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由于英语汉语存在表达以及语法、词汇涉及众多方面的差异,所以英语学习难度逐步增加,英语成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但是部分家长由于抱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存在较多的压力。有虞姬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英语教育,例如学生的口语能力较差,出现发音不准较大能力较弱等各项问题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
【摘要】英语词汇是高中学习的重点也是英语教学难点之一。本文分析高中词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思维导图的定义及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策略,目的借助思维导图,提高我们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高效学习词汇,建立稳固的词汇基础。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李招弟,金华市江南中学。  高中生学习英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发现自己记不住单词、词汇量跟不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展了行业英语课程。但是,当前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职业技能为导向,探讨当前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高职行业英语分层教学,并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职行业英语;分层教学  【作者简介】席绪云(1984.10-),女,安徽合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后进生的转化成了教师工作中的重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师要关注到后进生的成长,就需要注重转换教学方式,了解后进生英语水平不高的真正原因,从根源入手,分层指导,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标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提高后进生的英语综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交际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跨文化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英语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听、说、读、写、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分支,相比而言,听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环节,也是学生普遍认为不易提高水平的薄弱领域。在目前强调学生听说应用能力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今后学习深造和工作的听力技能,本文首先梳理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具体因素,进而分析英语听力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结合听力教学理论,提出大学英语听力策略和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自主學习模式  【
【摘要】由于我国西部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使得我国西部高校双语教学发展举步维艰。为此,本文主要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角度入手,对我国西部高校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希望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高校的双语教学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西部高校;双语教学;策略
编者按: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艰难时刻,范美忠以其“另类”的言行而成了社会舆论漩涡的中心人物。理性地解读这一现象,对于澄清人们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都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本刊特邀请部分专家和学校德育工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范美忠扔下学生,第一个跑到了操场上。对他的这一行为,您有什么看法?您觉得他还能当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