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现代诗歌教学突破难点的捷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第五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高中组)第五片区“现代诗歌阅读”课型决赛,在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落下帷幕。现代诗歌教学如何突破教学难点?见诸报刊的办法并不少,但往往不是可操作性不强,就是价值效应不高。笔者在这次大赛课堂十分欣喜地观察到三堂优质课,教者都成功地运用了“改写”之法突破现代诗歌教学难点。凑巧的是三堂课分别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主旨等侧面为我们提供了突破现代诗歌教学难点的范例。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所进行的诗歌改写,既是现代诗歌赏析突破教学难点的一条捷径,又是践行课标要求的有益尝试。本文试从“形象理解”“语言赏析”“主旨把握”三个侧面,探析现代诗歌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路径。
  一、改写:突破诗歌形象理解的难点
  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夏春田老师执教《秋歌》(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诗歌的教学难点在于准确理解暖暖的形象内涵。诗歌标题中的“秋歌”和“暖暖”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准确理解暖暖的形象内涵,夏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既然痖弦这首诗的主标题叫《秋歌》,那么我们不妨把“给暖暖”的部分去掉,一起来学习《秋__》(改写版):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秋?(读诗歌,补标题,说理由)
  ppt展示:
  秋__(改写版)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唉!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秋__》(改写版)之后,学生思考作答——
  生:补标题:秋殇、秋叹、秋空、秋清、秋残……
  生:说理由:(略)
  师:对比一下,加上“暖暖”后的《秋歌》和《秋__》(改写版),情感有什么变化,诗人对暖暖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秋歌》(原诗)之后,学生思考作答——
  生1:向往,想把暖暖留下。
  生2:珍视,暖暖对于诗人来说就是一切。
  师:很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下面三个场景:
  场景一:当所有美好的景色都消失了,只剩我一人留在原地,这个时候暖暖出现了。
  场景二:当我看到“鸿雁传书”的雁子从天空消失时,远方的音书断了,没有了恋人或者亲人的消息,只留下我独自等待,这个时候暖暖出现了。
  场景三:当深幽静谧和凄凉忧伤席卷世界每个角落,我发现暖暖留下来了。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描述的三个场景,分小组讨论:“暖暖”是什么?
  分组讨论之后,学生先后作答——
  生:爱人、亲人、故乡、初衷、怀念、诗歌……
  师:暖暖也许是一个人,是《诗经》中那个“在水一方”的佳人;暖暖也许是一段情,是温暖过行走在人生路上孤单的你的温情;暖暖也许是一件物,是承载了你所有梦想的载体。诗人的“暖暖”是什么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暖暖”将温暖并慰藉我们孤寂的心。同学们,现在我们明白暖暖是什么了吗?
  通过教师的点拨、小结,学生进一步概括——
  生:人、情、物、精神、希望……
  师:诗人一直没有告诉我们“暖暖”是什么。其实,对诗人而言,“暖暖”指的不仅仅是给予他温暖的情感,同时也可能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对四季轮回,阴阳交替的一个期盼,一个寄托,一种信仰……《秋歌》之美,美就美在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说不尽的“暖暖”。
  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秋__》(改写版)和《秋歌》,准确地理解了暖暖的形象内涵。正是通过改写这个教学环节,巧妙地突破了理解诗歌形象内涵这个教学难点。
  二、改写:突破诗歌语言赏析的难点
  来自重庆市秀山县的罗云东老师执教《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诗歌的教学难点在于准确赏析诗歌的陌生化语言。为了突破赏析诗歌陌生化语言这个教学难点,罗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划出诗歌中你认为不合常情常理、不好理解的一些地方,并谈一谈它为什么不合常情常理。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交流。由此,引出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将诗歌中“陌生化”表达的词语替换成“熟识化”表达的词语。
  ppt展示: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春》,思考:用什么词语去替换加横线的词语,使其意思表达明白易懂?
  生齐声朗读。
  師:请大家独立思考按要求替换加横线的词语。然后,在各学习小组内展示、讨论,找出你们认为能准确、明白地表情达意的替换词语。改写时,请同学们关注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
  ppt展示:
  作者写此诗时24岁。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使爱情遭遇空前的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和反抗感,充满了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与渴望。
  历经这一个学习环节之后,师生整合各组改写意见,在原诗的基础上作替换式改写:
  春(改写版)   绿色的生命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挣脱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花朵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未知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封闭的肉体/一如那木雕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封闭又封闭,却无处归依/啊,光,影,声,色,都已经喷薄/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生活
  师:改写版《春》是多数同学的代表性改法。请大家齐声朗读改写版《春》,想一想:《春》与改写版《春》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
  生:更喜欢穆旦的《春》,它的语言更具有诗歌的韵味儿。
  师:说得好。在《春》这首诗中“诗歌的韵味儿”来自其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这段话的意思是将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创新性手段,重新构建對对象的感觉,从而提升认知的难度,拓宽认知的广度,将不能引起我们新鲜感和美感的东西陌生化为新奇的东西,不断地给读者以新鲜感。
  诗歌语言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延长了审美的时间,增大了审美的难度,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常规思维,使陈旧的表达新意频出。比如“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没有什么比“火焰”更能恰到好处地描绘大自然春天的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了;同时,诗人将常识中红色的“火焰”临时借用来描绘“绿色的春草”,取其形而弃其色,用火焰的熊熊燃烧之势和跃动的姿态来描摹春草成长的状态。又如“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土地是花朵赖以生存和获得养分的凭借,没有了土地,花朵将失去生命的依托。但诗人却用了“反抗”,似乎土地成了花朵的束缚和羁绊,将两者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处理成彼此对立。正是因为这样的新奇的处理,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宣泄得淋漓尽致。
  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改写版《春》和穆旦的《春》,对诗歌陌生化语言运用上感觉的转移、形象的生动、内涵的丰富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正是通过改写这个教学环节,巧妙地突破了赏析诗歌语言陌生化特征这个教学难点。
  三、改写:突破诗歌主旨把握的难点
  来自重庆市璧山县的钟卫老师执教《天狗》(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诗歌的教学难点在于准确把握《天狗》的主旨。为了突破把握《天狗》主旨的教学难点,钟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ppt展示两个学习任务:1.默读《天狗》全诗,请大家保留原诗主语、谓语、宾语缩写成诗;2.放声齐读改写版《天狗》,从整体上思考:诗人在《天狗》(改写版)诗中想给我们表达怎样的主旨呢?
  学生对照《天狗》原诗,按照要求改写。
  ppt展示:
  《天狗》(改写版)
  我是天狗/我吞/我吞/我吞/我吞/我是我//我是光/我是光/我是光/我是光/我是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燃烧/我狂叫/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皮/我食肉/我吸血/我啮心肝/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是我/我要爆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改写版《天狗》,结合本诗创作背景,思考:改写版《天狗》中四个“我吞”、四个“我是光”的连续反复,七个“我飞跑”的间隔反复,使你感受到“我”怎样的精神品质?
  ppt展示(创作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生机。旧道德、旧礼教、旧专制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得到热烈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1920年,留学日本的诗人强烈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内心激荡不已,创作了此诗。
  生:感受到“我”冲破旧有束缚,傲视一切、自由自在、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
  通过朗读改写版《天狗》,从修辞上的反复,句式上的排比,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锁定问题的答案,从一个侧面突破了把握诗歌主旨这一教学难点。
  师:改写版《天狗》全诗29行都以“我”开头,“我”显得格外突出,这种史无前例的表达突出了什么?
  生1:从抒发情感层面看,联系“我”字所带出的“动”的状态,突出的是“我”扫荡一切、摧毁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
  生2:从诗体句式层面看,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造成火山喷发式的奔突感,突出的是“我”横空出世、主宰一切的形象。
  生3:从抒情主人公地位层面看,突出的是“我”的主体地位,自我觉醒、自我张扬的“我”被凸显了出来。
  改写版《天狗》只保留主、谓、宾,主语“我”当然就显得格外突出,“我”字所带出的“动”的状态,“我”字所构成的连珠式排比,“我”字所突出的“我”的主体地位,这些就更容易被学生觉解,这样就从另外一个侧面突破了把握诗歌主旨的教学难点。
  师:连缀诗句修饰部分的名词(月、日、星球、宇宙、X光线、Energy、烈火、大海、电气、神经、脊髓、脑筋),它们属于当今哪些学科的专用名词?五四时期的诗人郭沫若把它们写进诗歌有什么意义?
  生1:这些词是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专用名词。
  生2:表达作者传播科学、民主、文化新思想的急切愿望。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改写版《天狗》和原诗《天狗》,采用问题导学法,教者还从诗句的修饰语(文本次生信息)入手生成问题,从而让学生把握《天狗》主旨的另外一个分支。
  现代诗歌教学运用“改写”之法去突破教学难点,这是师生课程建构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外在体现:第一,想要达成改写原诗的目标,则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理解进而创编,这是课程整合的教学行为;第二,课程建构需要发展师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能力,改写原诗需要介入“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能力,这正是发展师生核心思维能力的教学行为;第三,改写版诗歌与原诗构成对比,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就能比较容易地达成突破诗歌教学难点的目标。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渝教规办
其他文献
读了《语文建设》2018年11期《对“教学内容确定”的几点认识和思考》一文(以下简称《确定》)后,想了许多,也犹豫了许久——无论人们怎么看,我还是决定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出来。一  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理论和现实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是事实。“相脱节”首先是文章与课文不分。文章是一个大众概念,是对社会阅读而言,是面向所有的人,一般不存在专为某些人,为谁服务的问题。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方方面面知识
人生是一段旅程,从这里到那里,一路上会经历磨难,会领略风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出发,是为了寻觅美好,是为了探望未來。抵达需要起航,成功需要攀越,机会需要摘取,明天需要迈进。人生靠打拼,没有良好的开端,就不会有成功的结果。一路走来,必然风光与险峰并存。
期刊
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现场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切实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进行
在电化教育中,利用艺术形象,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体现主题教材中的主题体现着高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创造和塑造形象,必须在准确地理解教材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之
在我们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计算机课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我们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课程目标在核心概念上使用了“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的第2条是: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其中
广义的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扩大为课内辅助读物,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教科书。本文探讨的语
教学《黄州快哉亭记》时,有学生提问:为何苏辙在快哉亭就是“西望武昌诸山”,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却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都在黄州赤壁一带,同看武昌,为何会出现东西两望呢?  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  有同学猜测是不是因为苏轼和苏辙所站的方位不同,所以出现“东望武昌”与“西望武昌”的不同;也有人说《前赤壁赋》里“客”所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望”的主语到底是苏轼还是曹操,在语境里需要推敲,
该研究在控制眩光亮度和面积的条件下,使用正确率、反应时作指标,研究了不同距离反射眩光对视觉判断作业绩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当视标亮度为1.5cd/m^2,反射眩光的亮度为20cd/m^2
幻灯教学在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广泛开展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它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通过幻灯的使用,扩大了儿童的视野,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